第 11 节
作者:理性的思索      更新:2021-04-13 23:34      字数:4844
  况且被记录在纸上的思想,不过是像在沙上行走者的足迹而已,我们也许看到他所走过的路径;如果我们想要知道他在路上看见些什么,则必须用我们自己的眼睛。
  
  Number : 4775
  Title :决斗
  Author :严武
  Issue : 总第 34期
  Provenance :外国史知识
  Date :
  Nation :中国
  Translator :
  “您愿意随我到野外去一趟吗?”
  今天,倘若有人这样发问,被问者绝不会有异样的反应。然而,在十六世纪的欧洲,这句话却非同小可,因为这就是向对方提出进行决斗的“挑战书”。
  凡喜爱西方古典文学的人,常常可从小说或剧本中看到有关决斗的描写,而且还知道俄国两位鼎鼎大名的诗人普希金和莱蒙托夫都在决斗中丧生。人们也许由此得到一个印象:决斗的起因大多是爱情的纠葛。其实不然,此风并不肇始于情场,它有自己漫长的产生、发展和消亡的历史原因和过程。
  斗场代法庭  胜负即是非
  决斗最初出现于中世纪初期。那时,国家权力机构审理民间各种纠纷时所需的证据,主要利用当事人强烈的宗教迷信,以神明裁判或发誓的形式取得。神明裁判是指诉讼当事人接受的一种肉体“考验”,例如,将手伸入沸水,取出预先放入的物体,或用烧红的烙铁灸烫受考验者等等。发誓是利用人们对神的惩罚的恐惧心理,要求诉讼当事人以发誓来证明自己的告发、抗辩或证词的真实性。但是这类毫无理性和科学性的办法,并不能保证证据的真实性,伪证很多,给审判带来了很大困难,于是当局改而提倡用决斗的办法来判明谁是谁非,他们煞有介事地声称,神会保证说真话者在决斗中取胜,说假话者在决斗中败北。
  公元501年,勃艮第国王耿多巴德明令在审判中以决斗取“证”,由此掀开了决斗的历史。这种司法决斗后来被欧洲各国普遍仿效,在约一千年时期中成为一种重要的司法手段。按照规定,诉讼一方可以要求与另一方通过决斗判明是非;证人如被要求回避,也可要求与对方诉讼当事人决斗,当事人当然也可以要求与对方的证人决斗;败诉者如对判决不服,甚至可以要求与法官决斗。决斗后,斗败者不仅败诉,而且如果不死,还要受到裂肢、断头、绞刑等惩罚。
  骑士制度兴起后,在司法决斗的影响下,骑士中出现了决斗的风气,起初只是为了练武,后来演变为敌意的较量。这种决斗只需双方商定即可,无需官方过问,所以发展很快,后来扩展到各社会阶层,上自君主,下至农奴,都不乏参加决斗者。公元858年,西法兰克国王秃头查理与其兄弟、东法兰克国王日耳曼路易曾在斯特拉斯堡进行过一场决斗。在等级森严的封建社会中,决斗只能在社会地位相等的人之间进行,但贵族可以请人代斗。
  决斗严重妨碍教会行使裁判权,因而遭到罗马教廷的严厉谴责;教会规定,在决斗中死亡的人不得在教会的墓地安葬。另一方面,随着王室领地的扩张和王权的加强,司法制度和取证手段都有了改进,司法决斗逐渐停止。最后一次司法决斗发生在1547年,法国亨利二世的宠臣拉夏泰涅雷指控贵族居伊·德夏博与岳母有奸情,德夏博要求决斗,以辨明真相。两人当着亨利二世的面大打出手,最后,拉夏泰涅雷一剑刺死了德夏博。亨利二世随即下令禁止决斗,司法决斗由此告终。
  为名誉而斗  有真有假
  司法决斗被禁后,决斗之风进入了它的发展史上的第二阶段,由官方主持变为私下进行。这时引起决斗的原因,大多是一方自认为被辱,而又无法通过法律得到补偿,挽回面子,因而要用对方的血来洗刷耻辱,于是向对方挑战,进行决斗,即使不分胜负,甚至斗败,社会舆论和他本人都认为人格和尊严已经挽回。这种主要在贵族和绅士之间进行的名誉决斗,有时真戏假做,当事者并不想以生命去换取名誉,所以双方事先达成默契,斗前广为张扬,斗时虚幌一招,互不加害于对方,以求名誉和性命之两全。
  这种性质的决斗,其始作俑者也是帝王。1525年,法国国王弗朗索瓦一世侵入意大利,在巴维战败被俘,被迫与神圣罗马帝国皇帝查理五世缔约,并付重金赎身。弗兰索瓦一世获释后,撕毁条约,向查理五世宣战。查理五世在复函中对弗朗索瓦一世恶言相加,指责他不守信义,不仅耻为君王,连普通的绅士都不配。弗朗索瓦认为查理五世侮辱了他的人格,遂向查理五世提出要求决斗。后来虽因故未能进行,此事却为名誉决斗开了先例。
  其后此风恶性发展,朝野人士每每以些微小事而自认为受辱而动辄决斗,伤亡甚众。十六世纪末至十七世纪初的十年间,死于决斗的贵族、绅士多达四千人。法国国王亨利四世起初认为决斗有利于提高臣民的战斗精神,有意不加禁止。后来他见势头不妙,方于1602年禁止决斗,同时下令组织专门受理受辱案件的法庭。但这一禁令并未奏效,决斗之风愈刮愈猛。黎塞留向路易十三建议严禁决斗,违禁者处以没收财产、革职、放逐直至死刑的惩罚。路易十三准其所请。1624年,贵族蒙莫朗西伯爵进行第22次决斗后被判徒刑,1627年再次参加决斗,被黎塞留处死。决斗之风稍有收敛,但后来此风复萌,未能根绝。
  政见不同  枪口“辩论”
  资产阶级大革命后,决斗的风气在法国一度消戢,但在王政复辟时期再度抬头。这时决斗的原因除名誉、尊严等等之外,又增加了政见不同这个新因素,所以被称为政治决斗。资产阶级政客取贵族而代之,成为决斗场上的主角。1836年,著名的共和派领袖阿尔芒·卡莱尔与政敌埃米尔·吉拉丹进行这种性质的决斗,卡莱尔伤重致死。第三共和国期间,1877年甘必大与内政部长富尔图之斗,1888年议长弗洛盖与布朗热将军之斗,都是著名的政治决斗。以“老虎总理”闻名的克雷孟梭也是一个决斗能手,剑术枪法俱佳。
  在法国的影响下,英国在资产阶级革命前已出现决斗之风。詹姆士一世曾于1613年下令禁止。斯图亚特王朝复辟后,决斗的风气再度兴起。英国这时的决斗以政治决斗居多。1712年汉弥尔顿公爵与莫亨勋爵的决斗,1809年外交大臣乔治·坎宁与陆军大臣卡斯尔雷的决斗,都是英国十八和十九世纪最著名的决斗。但是,英国此时尚保留着司法决斗的余风。1817年,一个名叫亚伯拉罕·桑顿的人被控犯有谋杀罪,他声言要与原告和证人决斗,但无人应战,桑顿遂被无罪释放。此事引起震动,1819年3月,议会决议严禁决斗。
  美国独立战争后,发生多次著名的政治决斗。1829年就任美国总统的安德鲁·杰克逊,据说一生中参加过一百次决斗;1806年他与查理斯·狄金森的决斗曾轰动一时。1804年,副总统伯尔指责著名的政治家、前财政部长汉弥尔顿造谣中伤,阻挠他当选总统,两人于是年6月11日决斗。据说汉弥尔顿颇有些君子风度,朝天放枪,伯尔却不讲“费厄泼赖”,结果汉弥尔顿伤重而亡。
  决斗的程序和规则
  在中世纪风行司法决斗时期,有关决斗的程序和规则同官方制定。官方禁斗后,这种程序和规则在社会上便变为约定俗成。
  早期决斗中最常用的武器是剑,偶而也用刀。剑分长剑和短剑两种,通常仅用其中一种;如兼用两种,斗士右手持长剑,左手持短剑。十八世纪,决斗场上出现了火枪,但起初枪的命中率不高,致死致伤率反而低于剑。据1836年对200次枪斗的统计,死亡率为三十分之一,负伤率为六分之一。所以枪斗初期,往往先以枪互射,接着再斗剑。
  当一个人决定向敌手挑战时,如有机会,可以当面向敌手提出,习惯的用语是:“还我道理”(或意译为“向我赔礼”),本文开篇提到的那句话则是决斗被禁时期使用的暗语。挑战者如不愿或不便亲自出马挑战,就应借助于助手班子。助手班子由二人或三人组成,其中一人称副手,其余称证人。助手班子负责将挑战书送交敌手。被挑战者如接受挑战,则应组织自己的助手班子。助手班子的任务有二:协助安排决斗,设法最后为双方调解。双方的助手班子应尽快会面,讨论确定谁是受侮辱者,侮辱的等级和决斗的时间、地点、武器等具体安排。
  到了预定的日子,双方各延聘一名医生连同助手班子来到现场,由事先指定的主持人安排抽签,确定双方的位置。此时,双方的助手班子尚可作最后的努力,敦促双方体面地和解。双方的助手绝对不许参与决斗,但在中世纪,此项规定有时遭到破坏,致使决斗变成一场混战。
  一般还规定,年满20岁,不足60岁的人方可参加决斗,近亲之间,当事人的亲朋之间不得决斗。已决斗过一次的对手,如无新的原因,不得再斗。
  随着时代的发展,野蛮的决斗之风越来越遭到广大人民的反对,1901年,法国出现了反对决斗的组织,此后,西班牙、匈牙利、奥地利、德国、英国等国也相继出现反对决斗的组织,开展反对决斗的运动。在人民群众的压力下,各国政府纷纷立法禁止决斗。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决斗终于在欧洲绝迹。
  
  Number : 4776
  Title :饮食漫话
  Author :
  Issue : 总第 34期
  Provenance :
  Date :
  Nation :
  Translator :古健
  远古时代,或许是在原始人刚学会熟吃食物,并发现有可能事先准备许许多多的食物之后不久,就形成了这样的风俗:宴会上应该有丰盛的菜肴。在宴会上,食物多多益善竟成了时髦。饮食过量成了一种社会风俗。由于暴饮暴食使人觉得颇不好受,因此罗马人首创了当时闻名的用一根羽毛搔痒喉咙使自己呕吐的办法,把他们从在漫长的宴会中先吃下去的东西解脱出来,然后从头开始。几个世纪以后,在英国,有风度地暴饮暴食竟成了一种交际方面的风尚。据传当罗夫克公爵进餐时,他从不会露出一点疲乏的神色,但等吃到半夜,他却会突然一下进入梦乡。这对他的四个男仆是一个信号,于是他们就拿来一副担架,把公爵那庞大的躯体从餐桌旁抬走。
  在中世纪的欧洲,生活是艰难的。没有电或暖气,冬天更是难熬。使人感到有趣的是烹调和进餐竟成了很重要的事情。活跃的户外生活刺激了胃口,面对着堆积如山的食物,人们从不退缩。据记载,亨利王八世的一次晚餐,从下午五点一直吃到次日凌晨三点。只是在这时,“所有的参加者才觉得就此退席去休息是合适的了。”
  在那时的富有者中暴食习惯的客观存在,使教会将其列入七大重罪之一。在英格兰和苏格兰都颁布了法律来禁止这种餐桌上的无度挥霍。一个早期的法律规定:“除在某些节假日允许三个菜以外,任何人都不得在正餐或晚餐时吃两个以上的菜。”但由于对暴食下的定义有较大伸缩性,甚至连教会也未有特殊条款来规定多少才算是过分。
  直到伊丽莎白女王时代,人们才明白地认识到暴饮暴食对于健康是一种威胁。托马斯·科甘写道:“定量饮食,方能长寿延年。”我们现在仍面临着这种危险。
  在饮食方面最早的一个重大变革是原始人从狩猎转向农业,并开始在肉食之外辅以植物及植物产品。面包的发展就是这些重大成就之一。
  人们很快就发现了白面包和黑面包的差别,由于面包竟成了一种社会等级的象征。在《旧约全书》里,就有关于作为教堂贡品的上等面粉(即白面粉)的记载。把白面粉送给客人或是贡献到祭坛上,是尊敬的表示。在罗马,过去总是把白面包放在社会名流的餐桌上。
  直到文艺复兴开始,在欧洲人的食谱中,仍对各种水果及蔬菜表示怀疑。罗马人也用莲白菜、芦笋和青菜,但量很少,而且主要是作为装饰和调味品。在文艺复兴时期中,这些蔬菜传到了荷兰和英国,结果引起了人们食谱的重大改进。与此同时,来自新大陆(北美及南美)的其他新食物,如玉米、土豆、花生、甘薯、香蕉和稻米,也涌进欧洲,其中特别是土豆,竟被欧洲人近乎狂热地接受下来。当时,约翰·福斯特出版了一本小册子《种植土豆增加了英格兰的幸福》;福斯塔夫在《温莎的风流娘儿们》一剧中高叫:“让老天下土豆雨吧!”
  各种关于食品与健康的早期著作,对水果狐疑不决,它们建议人们应少吃水果。一位作者写道:“吃水果确会使人心情不好,而且常常是斑疹伤寒的起因。”当认识到水果成熟季节也正是各种传染病流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