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5 节
作者:理性的思索      更新:2021-04-13 23:34      字数:5011
  样:“第四军医大学”——呵,他们来自张华的母校!
  紧锁了六个小时的百尺峡崖梯口处已“转危为安”,群众从容地下山了!许多群众事后感慨万分:
  “多亏了他们,四医大的同学!”
  在沉沉黑夜,抢救行动超出了生理极限
  也就在这个难忘的五月一日,在这两个惊心动魄的场面以外,还有一束束令人感奋的精神之光,在华山的险道、峡谷之间闪烁!
  下午四点多,四医大的学员们在二仙桥畔发现了一名虚脱昏迷的女青年,名叫陈聪玲。她已经昏迷六个多小时了。学员们想了各种办法抢救,但都无济于事。唯一的出路是把昏迷着的病人送下山去。天快黑了,黑天爬下百尺峡、千尺幢这样七八十度坡度的崖梯,而且还身背病人,那太危险了。然而,这个险非冒不可!
  学员石俊俯身背起病人,向百尺峡走去。学员杨海涛、应可满抢先踩到崖梯上,一边一个,站在石俊前面,他们一手拉着索链,一手托着石俊的腋下。学员赵建华、徐军一左一右站到石俊身后,把背包带拴在石俊腰部,一人拉着一头,减弱向下的冲力。石俊累得两腿发抖了,徐军接了上去;徐军支持不住了,赵建华接了上去。一个战斗集体就这样迅速形成了,“一切为了病人”,使这个集体成了一个有机的整体。
  一位青年工人丢下了需要照料的未婚妻,自动加入了背人的行列。百尺峡下来了,千尺幢下来了,一共五百多个台阶,都一个一个地下来了。走过了最困难的地段后,当青年工人返回去照料未婚妻时,学员们问他的姓名和单位。他回答说:“别问了,你们是解放军,我是共产党员,这都是我们应该做的。”现在,人们已经知道,这位青年工人是宝鸡机电设备公司的李端根。
  夜幕早已降落了。救护陈聪玲的学员队伍面前,还延伸着二十多里崎岖的山路。他们向农民借了两根扁担,绑了一副担架,早已累得精疲力竭的学员们,不停地换班,不停地休息,二十几里路整整走了十多个小时。跑在前面探路的那位同学,竟然把自己的身体伏在一个很高的台阶下,让同学们踩着过去。一位女学员打着手电筒为大家照路,实在看不清了,她就跪在地上,用手摸路,去抵住那些松动的石头了。为了抢救这位素不相识的虚脱昏迷的女青年,这个战斗集体中的每一个成员,凭着自己执着的信仰,付出了超过生理极限几倍的力量。在距离山口还有五里路的时候,石俊第一个虚脱了。快到山口的时候,徐军虚脱了。没有多远,杨海涛又虚脱了。当医院的灯光在沉沉黑夜里闪亮的时候,他们一个个都瘫倒在地了。后面赶上来的几位同样疲劳不堪的学员,从战友手中接过沉重的担子,走向那希望之光。
  这一天,另外还有两副担架在重重艰难险阻中行进。躺在担架上的,一位是千尺幢受到冲撞挤压的女青年,另一位是从千尺幢滚落下来、头部负伤的女青年。担架队由四医大另外两批学员自动组成,山崖、乱石、溪流、斜坡,都不能阻挡英雄们奋进的脚步。
  这是潮流,一代张华遍及社会
  华山救险的英雄群体,以自己燃烧着的生命照亮了别人。一位被救女青年和她的两个同伴,在给四医大党委的感谢信中,写下了这样一曲英雄的赞歌:
  “我们都是同龄人。谁说我们这一代人没有希望?请看:雷锋精神不是还在他们身上延续吗?谁说我们这一代人精神空虚、思想颓废?请看:一代张华遍及社会。”
  跟战友们毫不犹豫地一起站到保护群众前列的共产党员王延军,更清楚地揭示了救险行为的真谛:
  “这是一个潮流。在人民生命遇到危险的时候,我们许多人都会像张华一样挺身而出的。”
  
  Number : 4741
  Title :你知道吗?
  Author :
  Issue : 总第 33期
  Provenance :
  Date :
  Nation :
  Translator :方菁
  △全国平均每个人一生中要消费1。7万元,要吃粮食3万斤,食油400斤,猪肉1;500斤,用布2;100尺。
  △城市居民每个人一生中要消费3万元,吃粮食2。9万斤,食油940斤,猪肉2;300斤,用布3;360尺。
  △全国人民每天创造国民收入11。6亿元,每人平均创造1。14元。
  △全国每分钟生产71吨钢、194吨原油、1;267吨煤和62万度电。
  △全国各种运输工具每天运旅客1;175万人次。
  △全国每天出版各种图书1;611万册,杂志415万册,报纸3;836万份,每人平均每年有图书杂志7。3册,每百人每天有报纸3。8份。
  △全国每天邮寄信件930万份,每人每年平均寄信3。3封。
  △到1983年底止,全国每人平均储蓄存款已达88元,其中每一城镇居民达270元。
  △全国职工1982年的平均工资是798元,其中奖金是82元,另外还有相当于工资22%的劳保福利费。
  △国家每销售一斤粮食补贴1角,每销一斤莱籽油补贴8角,每平方米的职工住房补贴2角8分。
  △全国每天新出生人口5。1万人,每分钟35人,每两秒出生一人;每天死亡人口1。7万人,每分钟12人,每5秒死亡一人。
  △每天有2。3万对新人结婚,有1;170对离婚。
  △每万人口有医院病床20张,医生13人。
  △城市居民疾病死亡原因中,第一位是脑血管病,第二位是心脏病,第三位是恶性肿瘤。农村居民疾病死亡之原因中,第一位是心脏病,第二位是脑血管病,第三位是恶性肿瘤。
  △全国有百岁以上老人3;765人,其中女性2;657人,少数民族1;462人。
  (注:以上未标明年份的都是1982年数字)
  
  Number : 4742
  Title :全国之最
  Author :
  Issue : 总第 33期
  Provenance :
  Date :
  Nation :
  Translator :方菁
  △全国人口最多的省是四川省,1982年底为10;022万人,全国人口最多的市是上海市,1982年底为1;181万人。(现在人口最多的为重庆市。——编者)
  △人口密度最高的省是江苏省,每平方公里是593人,最低的是西藏,为1。6人。人口密度最高的市是上海市为1;909人。
  △土地面积最大的是新疆,为160万平方公里;最小的是台湾省,为3。6万平方公里。
  △人口最多的少数民族是壮族,为1;338万人;最少的是赫哲族,只有1;476人。
  △人均国民收入最高的省是辽宁省,为733元,最高的市是上海市,为2;509元;最低的省是贵州省,为235元。
  △职工平均工资最高的省是西藏、青海和新疆,最低的省是江苏。
  △人口文化程度最高的省是辽宁,最高的市是北京,最低的是西藏。
  △女职工最多的行业是缝纫业,占86%;其次是纺织业。
  △全国百岁老人最多的是新疆,每百万人中有66人;最少的是山西,每百万人中仅有0。2人。百岁老人中最高年龄为130岁,是新疆农村的一位男社员。
  △铁路最多的省是黑龙江省,有5;045公里;公路最多的省是四川省,为83;542公里。
  (注:以上均为1982年数字。)
  
  Number : 4743
  Title :我的父亲爱迪生
  Author :Charles Edison
  Issue : 总第 33期
  Provenance :
  Date :
  Nation :
  Translator :
  爱迪生在新泽西州曼罗园他的实验室里踱来踱去,一撮乱发覆盖着前额,锐利的蓝眼亮亮的,皱了的衣服尽是污痕和被化学品烧破的洞,全不像一位改革家。他也不充什么派头。有次一位要人来访,问他是否曾获得许多奖章奖状,他答:“唔,有的,家里有两瓶酒,是妈妈奖赏的。”“妈妈”是指他的太太,我的母亲。
  可是在我们这些和他日夕相处的人看来,他显得超凡入圣。虽然他对人类的贡献非常伟大(他在世时取得了1093种发明的专利权),但最使我们念念不忘的,并非那些卓越的贡献,而是他无比的勇气、想象力、决心、谦逊和机智。有时候他也很调皮。
  一
  父亲通常每天工作十八小时以上。他对我们说:“工作有成就,是人生唯一的真正乐趣。”大家都传说他能每天只睡四小时(另外有时假寐片刻),绝非夸张。他认为:“睡眠有如药物,一次服用太多,头脑就不清醒。你会浪费时间,活力减少,错过机会。”
  他的成就无人不知。他三十岁发明留声机,把声音录在唱片上;他发明的电灯泡照亮了全世界。扩音器、复印机、医学用的荧光屏、镍铁电池和电影,都是他发明的。他也把别人的发明——电话、电报、打字机——改进为实用的商品。
  有些人问:“他从来没有失败过吗?”当然失败过。他时常碰到失败。他的第一件专利品是电动投票记录器,用以对低级铁矿做磁性的分离。但是后来因为开发了蕴藏量丰富的高级铁矿,这项设计便完全白费了。
  但他从不会因恐惧失败而趑趄不前。在从事一系列艰苦的实验期间,他告诉一位气馁的同事说:“我们并未失败。我们现在已晓得有一千种方法是行不通的,有了这些经验,便较易找到行得通的方法。”
  他对于金钱得失的态度也是如此。他认为金钱是一种原料,跟金属一样,我们应该加以运用,而不要积聚。因此他不断地利用他的资金,进行新的计划。有好几次,他濒于破产,但他不肯让经济状况操纵他的行动。
  有一天,父亲在观察一部矿石压碎机的效能,他对那部机器的运转情形很不满意,吩咐操作工人说:“把速度提高。”
  “我不敢,”那工人回答,“再提高速度,机器会坏的。”
  父亲转过头去问工头:“艾德,这部机器要多少钱?”
  “两万五。”
  “我们银行存款有没这么多?有的吗?那么把速度再加快一级。”
  操作工人把动力加大了,然后再度警告说:“机器响声很大,如果爆炸,我们都会没命了!”
  “那没关系,”父亲大声喊到,“尽量开动!”
  “响声越来越大,大家开始往后退避。突然轰隆一声,碎片四射。矿石压碎机垮了。
  “怎么样,”工头问父亲,“从这项经验又学到什么?”
  父亲微笑着说:“学到,我们可以把制造者所定的动力极限提高百分之四十——只要不超过最大极限就行。现在我可以再造一部机器,增加产量。”
  二
  我特别记得1914年12月间一个严寒冬夜。当时父亲曾把过去十年的大部分时间用于试验制造镍铁电池,未能成功,弄得经济拮据。实验室全靠电影和唱片所获得的利润维持。那个晚上,工厂里忽然传出狂喊声:“失火了!”顷刻之间,包装材料、做唱片用的赛璐珞、软片和其他可燃物品,忽啦一声,全部着火。附近八个城镇的消防队来灌救,但是火势太猛,水压又低,消防水管好不济事。
  我到处找父亲也找不到,十分担心。他有没有出事?全部财产已经烧光了,他会不会心灰意懒呢?他已经六十七岁,不能再从头做起了。后来我在工厂院子里看见他正朝我跑来。
  “妈在哪里?”他大声喊到,“去把她找来!叫她把朋友也都找来!这样的大火,百年难得一见!”
  第二天早晨五点半钟,火势刚受到控制的时候,他召集全体职工宣布:“我们要重建。”他派一个人去把附近地区所有的工厂都租下来,又派另一个人去借伊利铁路公司的救险吊车。然后他好象忽然想起一件小事似的补充一句:“唔,有谁知道可以从哪里弄些钱吗?”“人往往可以因祸得福,”他说,“旧厂烧了也好,我们可以在废墟上建起更大更好的厂。”
  他的新发明层出不穷,仿佛具有法术,所以有人称他为“曼罗园的巫师”。这个称呼令他啼笑皆非。他总是反驳说:“巫师吗?胡说八道。我的成就全凭辛苦工作得来的。”也许他会说出他那句常被引述的名言:“天才是百分之一的灵感加上百分之九十九的血汗。”他最看不惯人们懒惰,尤其是心智方面的懒惰。他经常把芮诺兹爵士所说的一句话挂在实验室和工厂显眼的地方:”人总是千方百计,避免真正用心思索。
  父亲从不改变他的价值观念,也从来不自大。在波士顿,第一家使用电灯的戏院开张时,电力发生故障,他马上除掉领带和燕尾服(他讨厌这种服装),毫不犹豫地跑到地下室去帮助设法修理。在巴黎,他把衣服翻领上的红蔷薇形徽章摘掉,免得朋友们“认为我是花花公子。”
  三
  人们谈到爱迪生的时候,有时说他没受过教育。不错,他只受过六个月的正式学校教育,但是他在母亲教导之下,八九岁就已经读过“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