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2 节
作者:
谁知道呢 更新:2021-04-13 22:54 字数:5175
盾更加尖锐。
公元523年,北边六镇的怀荒镇兵民首先举行起义。次年春,沃野镇镇
民、匈奴人破六韩拔陵也聚众起义,其他各镇的兵、民纷起响应。
公元525年春,北魏统治者勾结柔然主阿那瓌 (guī)联合镇压起义军、
破六韩拔陵被杀,起义失败。
破六韩拔陵失败以后,他的20万兵民都成为北魏官府的俘虏,被官府分
散安置到定 (今河北定县)、冀(冀县)、瀛(河间县)三州就食。当时的
河北连年遭受水旱之灾,人民四处逃散。这些被浮的兵民前来,更增加了这
一地区的困难。于是,这年9月,柔玄镇兵杜洛周率领被俘兵民在上谷(今
河北省怀来县大古城)起义,北魏安州 (今河北隆化)一带的戍兵2万多人
和汉族人民群起响应。次年2月,大败北魏都督元潭于军都(今北京昌平西
南)。5月,又大败魏军于蓟城(今河北省)之北,杀都督李琚。12月,攻
破幽州 (治蓟城),逮捕了北魏幽州刺史王延年及行台常景,声威大振。
公元526年初,怀朔镇兵鲜于修礼在定州左人城 (今河北唐县西北)起
义,六镇余众和汉族农民亦群起响应。北魏政府派大都督长孙稚和河间王元
琛率兵镇压,起义军在五鹿 (今河南濮阳南)大败长孙稚军,声势大盛。9
月,叛徒元洪业杀害了鲜于修礼,部将葛荣又杀死元洪业,率领部众继续战
斗。10月,葛荣在博野(今河北蠡县)大败北魏军,杀章武王元融。葛荣自
称天子,国号齐。这时,杜洛周和葛荣两支起义军所向皆披糜,攻克了许多
州郡,北魏将军、刺史、守令等被逮被杀的很多。河北的广大地区都在起义
军的控制之下。
公元528年3月,葛荣杀害了杜洛周,吞并了杜洛周的部众,造成起义
军内部的严重不团结,削弱了起义军的战斗力。9月,葛荣率军围攻相州(今
河北临漳西南)。10月,葛荣与北魏柱国大将军尔朱荣军战于滏口(今河北
磁县西北),失败被俘,在洛阳就义。
据此,“杜葛乱后”至少是在528年10月以后。
第二条线索,是贾思勰与西兖州刺史刘仁之有交谊。《魏书》卷81有《刘
仁之传),讲他是河南洛阳人,北魏孝武帝初 (公元532年),为著作郎,
兼中书令,既非其才,在史未尝执笔,出除卫将军,西兖州刺史,在州有当
时之誉。武定二年(公元544年)卒……
根据这第二条线索,可以断定贾思勰的《齐民要术》:一书写于公元533
—544年之间。
在贾思勰以前,我国比较有名的农业科学家有赵过 (公元前140—前87
年左右)。汜胜之 (西汉人)、崔寔(103—170年)等人。
赵过在公元前89年,被任命为搜粟都尉。赵过的主要成就,是推广了代
田法,发明了耧车。
汜胜之在汉成帝(公元前32—前7年)在位时,出任议郎。他曾在包括
整个关中平原的三辅地区推广农业,教导种植小麦,而且颇有成效,许多热
心于农业生产的人都前来向他请教,关中地区的农业,因此取得了丰收。他
因为推广农业有功,由议郎提拔为御史。在总结农业生产经验的基础上,他
… Page 7…
写成了农书11篇,这就是《汜胜之书》。但是后来《汜胜之书》失传了,只
有《齐民要术》、《太平御览》等北宋以前的古书摘录了此书中的内容,因
此,被部分地保留下来。经19世纪前半期和20世纪50年代,一些专家进行
了辑集之后,得到了约3700字,这就是今天见到的汜胜之书。
崔寔 (103—170)出身于名门高第,世家地主家庭。他的父亲崔瑗,做
河内汲县令7年,颇有政绩,对农业生产较为重视,一次曾为人开稻田数百
顷。崔瑗的言行对他有一定影响。他官至尚书,写成了一本《四民月令》。
四民,就是士、农、工、商,月令,是按月安排的工作。《四民月令》
现存2371字,真正与狭义农业操作有关的共522字,占总字数的22%,再
加上养蚕、纺织、织染以及食品加工和酿造等项合计也不到40%。全书按月
安排计划,其中起决定作用的仍是农业措施与农业操作,一切都是按耕、桑
等事项需要来筹划的,与一般月令书专言时令者不同。
《四民月令》和《汜胜之书》一样,主要靠《齐民要术》等书的引用而
得以保存下来部分材料。只有到清代和近代,一些学者才进行了辑集的工作。
… Page 8…
三、 《齐民要术》序
《齐民要术》共10卷,92篇。书中总结了6世纪以前我国北方劳动人
民长期积累的生产经验,详细介绍了有关谷物、蔬菜瓜果、树木的种植法,
家畜、家禽、鱼类的饲养法,以及食品的酿制与食品的贮藏法。它不仅是我
国现存的一部最早、最完整的农书,而且也是世界上最早的农业科学巨著之
一,对于当时及后世农业和生物科学的发展,均具有重大影响。
《齐民要术》有一篇贾思勰自己写的序言,文中,作者在说明本书写作
的宗旨与经过的同时,还反复论证发展农业生产与改革农具的重大意义,并
对如何发展农业生产的问题,提出了不少积极的建议和设想:
贾思勰在《齐民要术》序中,首先列举了历史上农业技术革新的成就,
譬如:神农曾经发明耕田用的耒耜。尧曾经命令掌管天时历象的羲仲、羲叔、
和仲、和叔四人郑重地向人民授与时令。舜曾经命令后稷,把粮食的生产及
分配,做为政事中首要的一项。
贾思勰引用管仲的话说:“一农不耕,民有饥者;一女不织,民有寒者。”
“仓廪实,知礼节;衣食足,知荣唇。”他还引用荷 (diào)丈人批评孔
子的话说。“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孰为夫子?”他又引用《左传》里的话
说:“人生在勤,勤则不匮。”他认为,勤力就可以不贫,所以李悝曾经为
魏文侯作尽地力之教,魏国因此就富强起来;秦孝公任用商鞅,对耕战有功
的进行赏赐,秦国因此能倾夺邻国,在诸侯中称雄。用事实说明了勤于耕作,
就可以使国家强大起来的道理。
贾思勰引用了《淮南子》一书中所举的一些例子:相传禹治水时在阳盱
河(在陕西华阴县东)边以身为质,向天祈祷,求除灾祸;商汤因久旱不雨,
在桑林下以身为质,向天祷告,祈求下雨。神农因为劳动,所以非常憔悴,
尧很瘦弱,舜则晒得很黑,禹的手掌都磨出了厚茧。所以,贾思勰认为,古
代的圣人是非常忧劳百姓的。因此从天子以下一直到普通的庶民百姓,如果
四肢不勤,思虑不用,要想事功能够完成,需求得到满足,这是从来也没有
听说过的。贾思勰由此推论出,种田的人如果不勤奋,他的粮仓就不会装满
了粮食。贾思勰在这里是进一步用古代圣贤的例子,说明勤于耕作的重要性,
在他的心目中,勤于耕作,应该是从天子到百姓的一个准则。
贾思勰又引用东汉末年思想家仲长统的话说,就是天时非常好,而不好
好耕作,也不会得到好的收成。从种到收,懒惰的收获就少,勤劳的人收获
就多,如果不去耕作就会什么也收不到。贾思勰还引用三国时蜀国劝学从事
谯周的话说,勤劳的人出去采集野菜,从早到晚就可以采集满满的一筐。否
则的话,即使是人长了羽毛,不织就穿不上衣服;人不能靠吃草喝水活着,
不耕就得不到食物。因此人是不能不靠自己的努力去生活的。进一步说明了
努力耕作的道理。
贾思勰引用了晁错《论贵粟疏》中的一段话“夫珠玉金银,饥不可食,
寒不可衣,粟、米、布、帛,一日不得而饥寒至。是故明君贵五谷贱金玉。”
这里的“贵五谷而贱金玉”是这篇《齐民要术》序的中心思想、贾思勰进一
步引用东汉尚书令刘陶的话论证这种思想说,人民可以一百年都没有货币,
但不能有一天挨饿,所以吃饭问题是最重要的。贾思勰还引用曹植的话说,
挨冻的人不贪图一尺的长的美玉,但是思念粗布短衣,挨饿的人不希望得到
千金,但是却对一顿饭称赞不已。千金、尺玉都是贵重的物品,却不如一衣
… Page 9…
一食,这是因为衣食是一种当务之急。贾思勰认为这些话都很有道理,他用
这些话充分地论证“贵五谷而贱金玉”的思想。
贾思勰继续列举历史上农业技术革新的成就,如汉武帝时推行代田法(即
轮作制)的搜粟都尉赵过;再如东汉时改进造纸术的宦官,尚方令蔡伦。贾
思勰还认为,汉宣帝时大司农中丞耿寿昌设立抑制富商大贾的常平仓,汉武
帝时治粟都尉桑弘羊制定打击富商大贾的均输法,都是“益国利民,不朽之
术也。”贾思勰引用谚语说,既使有禹和汤那样多的智慧,也不如自己的亲
身实践。贾思勰进一步引用《论语》中,樊迟向孔子请教种地的学问,孔子
回答说:“吾不如老农”的例子,说明像孔子这样的圣人都有不明白的事理,
凡庸的人更不可能什么都懂。这种实践第一的思想,在封建社会中是非常难
能可贵的,这也是贾思勰在《齐民要术》中的闪光之处。
贾思勰又在《齐民要术》序中举出了很多农业致富的例子。譬如:春秋
时鲁国人猗(yī)顿向范蠡请教致富的方法,范蠡告诉他,要想很快致富,
就要饲养牛、马、猪羊、驴的母畜。猗顿照着去做,果然致富、贾思勰又说,
汉代的九真(在今越南清化、河静及义安省东部)、庐江(治所在今安徽庐
江县西)两郡不懂得牛耕技术,九真太守任延和庐江太守王景就教给他们,
使他们开垦出大片荒地。贾思勰还说,敦煌人不懂得耧车播种的技术,三国
时魏国的敦煌太守皇甫隆就教给他们,节省了一半的劳动力,收成却增加了
五成。敦煌还有一个不好的风俗,妇女穿的裙子,都做成像羊肠一样收缩的
样式,一件裙子要用一匹布,皇甫隆就下令让她们改正,节省了很多布。贾
思勰又说,汉光武时,桂阳郡俗不种桑,一般人用大麻织粗布做衣服,当地
人懒惰,不做鞋穿,冬天把脚冻得裂口流血,用火燎烤。桂阳太守茨充教给
他们多种桑树和柘树,养蚕织鞋,还让他们种芦麻。几年以后,当地人都穿
上了暖和的衣服和鞋子。贾思勰认为,当时江南人民学会了种桑养蚕和织鞋,
都是茨充教给他们的结果。贾思勰还说:东汉时五原郡适宜种麻,但俗不知
纺织,太守崔寔教给他们织布,民得以免除寒苦,所以“教民”是很重要的。
贾思勰又举了汉宣帝时循史黄霸、龚遂的例子。黄霸做颍川太守时,他
让邮亭 (驿站)和乡的衙署都饲养鸡、猪,用来赡养鳏寡贫穷的人,还种植
了很多树木。鳏寡孤独的人死了以后,黄霸就分别进行处置,指挥吏役伐木
做棺,杀猪致祭。龚遂做渤海太守时,他命令每人都要种一棵榆树,一百株
蕌(jiāo)头(一种菜),五十本葱,一畦韭菜,每家要养两口母猪、五只
母鸡。人民有带持刀剑的,就让他们卖剑买牛,卖刀买犊,问他们:“为什
么不带牛佩犊?”农民在春夏不得不到田里劳作,秋冬还要检查,督促收获
和贮藏,还种养了很多果实、菱、芡。吏民都富裕起来。贾思勰还列举了汉
元帝时南阳太守召(shào)信臣,东汉时不其(jī)县(今山东即墨县西南)
县令僮恢,三国时魏国京兆郡 (治所在今陕西长安县西北)太守颜裴、西汉
末、东汉初太子太傅王丹、三国时魏国河东 (今山西境内)太守杜畿等人劝
课农桑的事例,这种不恰当地把功劳一笔记在这些官吏的名下,反映了贾思
勰的英雄创造历史的观点;同时,贾思勰还引用仲长统的话说,对于那些没
有按照封建庄园主的要求进行生产的农民“鞭之可也、笞之可也”;并把它
作为“督课之方”,这就明显地表现了他的剥削阶级的立场与偏见。
贾思勰的《齐民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