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190 节
从他走进大厦大堂开始,所有的人,尤其是女人,都看着他秋波婉转的抿嘴笑。
易青一头雾水的进了电梯,一进去就听见一声尖叫。
只见他眼前站着一个体重绝对和他不相上下的中年胖女人,用一种中了六合彩一样的喜欢腔调大声叫着,然后电梯里所有人异口同声的问:“你是不是就是报纸上那个易青导演?”
等到易青好不容易给电梯里的几个人签完名,从胖阿姨的柔情攻势中摆脱出来,走到公司门口的时候,就看见数以百计的人挤在门口。
没等到易青发问,那些人突然看见他的到来,立刻有一群年级相对大一些的年轻人一拥而上,把他围了个水泄不通,无数个笔记本递到了眼前。
另外一群年级更小的,显然目标不是他,他们只是远远的兴奋的看着自己的同伴折磨易大导演,而他们则执着的望着走廊里头,节奏一致的,八拍一下的喊着:“周依依……周依依……周依依……”
易青费劲全身解数,终于杀出重围,挤进公司的玻璃门,那些孩子显得非常“专业”,玻璃门一推就可以进去,但是他们都非常“敬业”的在门口等候,不去侵犯偶像的私人空间。
易青一路松领带一路摇头。这就是传说中的“职业追星族”吧?真是太专业了,昨天晚上才不过在十几家戏院点映一下而已,今天就连公司地址都拿到了,牛!
易青走进公司,只见所有的行政人员和艺创部的人都在外间议论纷纷,一看到他进去就一起哄然大笑,然后一齐鼓起掌来。
易青无奈的摊开手,大声道:“救命啊,有没有人能告诉我发生了什么事?”
这时,董事长的办公室门一开,孙茹、依依、小云、宁倩华鱼贯而出。
宁倩华一脸严肃的拿着一大叠报纸,走到易青面前,把报纸往桌上一仍,突然喜上眉梢的大笑道:“恭喜你,易青导演,你红了!你真的红了!”
第四集 第十九章 大赢家
易青随手拿起一份今天的香港报纸,翻开一看,头版上就赫然写着:昨日重来--《潜龙于渊》重温旧梦,老翁影院外哭至昏厥。
在头版的大照片上,一个六十上下的老人正捂着胸口,老泪纵横的靠在路边,身后的背景显然是一家昨天晚上参加点映的电影院。
记者写到,这位老人是刚从国外回来的,他在香港呆到四十岁才带着儿女移居美国。老人今年带家人回香港火捻,昨天晚上陪儿子媳妇去看点映,看《潜龙于渊》勾起往事,被电影里反映出的那种极尽逼真的香港八九十年代的生活场景勾起回忆,一时感触,不能自制。
老人心脏有点不好,过于激动之下,准备在安全岛休息一下再走,顺便等待去拿车的儿子媳妇,正好被记者拍到。
有趣的是,这条新闻居然不是娱乐版的头条,而是社会版的头条。
易青随手再翻了翻,几乎所有的报纸都在不同的版面刊载了这则消息,不止是这位老人,还有许多中年采访者都表示一定要让家里的年轻人去看看这个电影。
很显然,易青和李杜一开始筹备剧本寻找的那颗“种子”,那种刻意突出大时代的历史沧桑感的方略,得到了震撼性的效果。
“成功了!”易青的心里突然闪过这三个字,他兴奋的报纸往桌上一拍,大笑道:“拿酒来!”
大家一起哈哈大笑。依依笑道:“这个人一高兴就忘记了,自己已经戒酒了。”
孙茹笑道:“喝香槟吧。香槟不算酒,算汽水。”
话音刚落,身后的宝叔和几个年轻的行政人员就已经砰得一声,同时起开了几瓶香槟。几个女同事同声尖叫,他们都是穿西服套裙上来的。怎么经得起香槟喷?
孙茹也连忙大喊:“别玩地太疯,这里电器太多,文件也不能打湿了。。。。。。。”
可惜没有人听她的。公司上下,为打这一仗,为了拍好公司长里以来的这第一部电影。已经辛苦的奋斗了几个月。也憋着这股劲憋了几个月了。现在大家满心都是成功的喜悦,哪里还有人压抑地住?
。。。。。。。。。。。
很快地,《潜龙于渊》在全港的电影院隆重上映。
在农历春节前夕上画的这部电影很快在本港掀起一阵观影狂潮。就象当年的《英雄本色》,《赌圣》等片一样,成为整个香港社会各阶层人士茶余饭后重要的谈论话题。
在《潜龙于渊》香港放映地第三周,孙茹从国家电影局拿回了内地上映的通过证。《潜龙于渊》在春节前三天开始在全国全院线放映。一部电影在院线上映时间在一般都是一个月左右。而一些口碑好一点的电影象《金刚》,《哈利波特》这样的片子,都是一个月之后转到二类院线继续放映。
中国电影情况比较特殊,比如当年的《无极》因为中影集团,中国影联入股了,牵涉到自家票房的问题,所以上映时间可能就会更长一些,甚至把好莱坞的大片押后延期上映,以让出票房市场。
由于孙老爷子旧部们和韩山平先生的努力关照,更是因为《潜龙于渊》在香港上映后近乎疯狂地市场反应。国内的院线和中华人影业签订了放映五十天的合同,和同档期的张一谋,冯晓刚的商业大片享受同等级地放映场次。
随着《潜龙于渊》的热映。易青和依依甚至小云都越发的炙手可热起来。易青每天要出席无数带有宣传性质的记者会和各种或公益或商业的酒会,舞会;而宁倩华则一次给依依接了三个大品牌的商品代言,包括了珠宝,数码产品和一款国际名牌女式职业套装。
小云的主要战场是在国内地宣传,小云早期的电视剧和广告生涯给《潜龙于渊》的国内上映带来了巨大的票房吸引力。
2010年全国广告业盘点,网络评选最受欢迎大众梦中情人。以乖巧可爱,精灵爱娇为特点的小云一绝对高票当选,将高媛媛,方冰冰等圈中著名美女远远抛在身后。
国内的电影观众之所以拥进电影院,出了梁超伟和梁佳辉的因素外。有很多是为小云而来,却在看过电影后对依依如醉如痴。
在国内,当年那个在冯晓刚导演的电影里出场不多却相当出彩的女杀手的记忆,似乎一下在观众们心中苏醒了。而这股风潮也带动了王家伟电影《影爱之舞》的各种正版和盗版的音像制品在国内掀起一场热卖风潮。
很快,各种周依依影迷会在北京,上海等城市雨后春笋般地冒了出来。网络上吧周依依的粉丝戏称为“薏米”。
更离谱的是,当初孙茹为了节省服装开支,曾经请宁倩华在香港为电影找了一家质素不错的服装品牌给《潜龙于渊》做服装赞助。梁超伟,梁佳辉,依依,小云在戏里全是穿这个牌子的衣服。
依依在戏里出演了一个知性十足的白领美女。前后换了有十套左右的女式西装套裙。
结果《潜龙于渊》放映几周之后,这个品派所有的职业女装尤其是西装套裙全部卖到断货,两年来的仓底全部清空,还接了一年都做不完的订单。
就疯了一样,或者象一长传染病一样。整个香港的大街上,到处可见穿西装套裙职业装的女性。有些家庭主妇甚至把这身装束穿菜场去买菜,也不会觉得有什么突兀和不适应--应为卖菜的那位小妹也穿着这身在做生意。
知性美女,职业女性成为2011年开春引发的第一场时尚风潮,香港女性纷纷以职业打扮为美。
这种情形令人联想起当年王家伟导演的《花样年华》拿下嘎纳金棕榈,整个巴黎的中国旗袍卖到断货的往事;更远一点地,当年发哥出演的《英雄本色》在香港火了之后,全香港的年轻男生都买了一件象小马哥一样的黑风衣,叼着牙签上街--同样的。现在全香港地女生都穿着西装套裙和高跟鞋上街,要是有人夸她一句:你好似周依依般靓!这个女生简直就象喝醉了甜酒一样,开心地嘴都合不上。
一部电影造就了演员这么大的声誉和影响力,其实更多的原因是来自这部电影本身。
今天的香港观众已经渐渐对香港电影丧失了信心。毕竟除了看电影之外,香港人的生活还有很多节目可寻。即使是去唱K泡吧。也好过去电影院看那些日本动漫改编地斤是电脑特效的花哨电影;或者看那些砍砍杀杀的黑帮电影。
这时突然有一部象《潜龙于渊》这样的电影。直指人心,整个香港不同年龄不同阶层的人都能在其中找到自己内心的共鸣点。于是,随着越来越多的人看过《潜龙于渊》之后,香港今年的春节突然变了味道。
以前香港人似乎更注重过圣诞和元旦,而今年的农历年却异常热闹。大家开始模仿老一辈子地人那样。互相串门子拜年,而不是象以前那样西洋化的说一句“海皮牛已耳”;人们开始穿大红唐装上街,也没有觉得有什么不对;大街上和大排挡里,炒年糕,炸年糕等大陆过来的正宗传统食品,简直卖得比咖喱鱼丸还好。
最开心的是庙街那些卖传统饰品和器皿的小贩,他们地小精品店现在整天有从中环开车过来的主顾来光顾,生意好的不得了。
一部好的电影,通常会出现一些流行语,今年香港年轻人当中。流行说一句话:“不用拜把子那么老土吧!大家本来是兄弟,中国同胞嘛!”
“大家本来是兄弟,中国同胞嘛!”成为一时间香港男人和自己好朋友之间经常挂在嘴边打趣的时髦语。这本是《潜龙于渊》片中,梁佳辉和梁超伟沧海重逢后,梁佳辉说的一句台词。
。。。。。。。。。。
2011年的春节。易青和孙茹照国内地习惯给公司职员放了七天假,以便很多父母在大陆的同事回去过年。
假期过后回到香港的头天晚上,易青和孙茹在公司办公室里,办了一个小型的内部酒会。
两排香槟杯子斟的满满的,屋里弥漫着香槟酒的沁郁气息和浓浓的喜气。
易青和依依,孙茹簇拥着齐世龙老师,易青带头举起一杯酒,对大家大声道:“今天。开这个酒会有三个目的。第一,根据公司和齐世龙老师回国,回电影学院再为我们源源不断的输送最优秀的师弟师妹来帮手我们,好不好!”
在大家轰然叫好声中,一起干了第一杯酒。
小意和几位女同事赶忙给倒上第二杯酒。孙茹看了易青一眼,道:“第二件事,今天我们要庆祝一下----我们的电影《潜龙于渊》上映四周之周,本港票房突破六千五百万大关,超过了2004周星池的《功夫》创造的六千二百万本港票房记录!”
在一片激动的哗然声中,大家纷纷碰杯,饮尽第二杯喜酒,公司的薪资制度是和公司利益挂钩的,电影票房好,岂不是等于可以发红包了?
易青意味深长的自己伸手倒了杯酒,笑着环顾众人,慢悠悠的道:“快点把自己的酒杯倒满。我要说第三件事了,这第三件就是易青等大家杯子里都有了酒,才按捺不住喜悦的举起酒杯,大声宣布道:“刚刚接到香港电影金像奖协会有限公司和金像奖董事局的正式来函通知,《潜龙于渊》将作为金像奖历史上第一部不是由香港本地人创作,而是由中国人创作的华语电影,参加本届金像奖的角逐;并且,《潜龙于渊》已经获得只8项提名,比历史上获得提名最多的《少林足球》还多一项!”
对比起刚才大家齐声欢呼的场面,在这个消息宣布之后,所有的反应是齐声的吸气惊呼。
无论《潜龙于渊的成绩多好,这里的人都不会想象到,这部电影可以参加金像奖提名。
只1979年,一份日后成为香港电影界权威杂志的《电影双周刊》诞生,从事电影界报道、评论的创作。当时香港电影已经发展到一定的规模,在亚洲乃至全世界占有一席之地,但是却没有自己的电影节,甚至没有电影人自己的官方组织。《电影双周刊》以其对电影事业的关注和责任感,组织了一群电影人进行年度优秀电影和优秀电影人的评选,并从1978年开始,与香港电台合作举办正式的颁奖典礼,此后每年一度。目地是通过评选与颁奖形式,对表现优异的电影工作者加以表扬,同时检讨过去一年电影的成绩,希望藉此促进香港电影的质素。提高电影人地制作水平和观众的欣赏水平。这就是目前在华语影坛具有极高影响力和权威地位的香港电影金像奖。
香港金像奖,从它第一次举办以来,就带有鲜明的地域特色。最为香港最权威最有特色的电影颁奖礼,它的目的显然是在于对香港本埠生产的影片进行年度总结,表扬本地电影从业员的成就,奖励优秀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