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9 节
作者:生在秋天      更新:2021-04-06 03:57      字数:4725
  伙子,欺负我这么大岁数的人干吗?”
  小伙子本来刚开始是想说一句抱歉,可老大爷的话实在让他反感,愧疚的心理马上无影无踪,他按捺了半天说:“踩了就踩了,可我什么时候欺负您了啊?”
  老大爷更不高兴,说:“得得得,现在的年轻人都不学好。我看你那样儿,监狱里刚放出来的吧?”
  这下小伙子可火了:“你这人怎么说话呢?”说完就要往前冲。这下车里的人左劝右劝,好不容易才让他俩消了气儿。
  老大爷的说法就是典型的“得理不饶人”,本来只是小事一桩,可是为这么一点小事斤斤计较,让他自己显得很刻薄,不但形象大打折扣,还害得双方心理都不痛快,何苦呢?
  一位老人去逛花鸟市场,不小心将小贩的两个花盆碰倒摔破了。老人连忙道歉,还说愿意把两盆花买下来,可是一掏口袋才发现一分钱都没带。
  那个卖花的小贩就不依了,喋喋不休地说两盆花值多少钱,其实最多也就20块钱。
  老人说:不管多少钱我赔你就是了,但是我现在没有带钱,你可以叫人随我回家拿钱。
  小贩不相信,不让他走,一个劲地让他再好好摸摸口袋找钱。老人把口袋翻给他看,确实是没有钱,可是小贩就是不相信,还咄咄逼人,说哪有这么大一个人出门不带钱的。
  老人没办法解释,只好反复说,我不会骗你的,可是无论他怎么解释,小贩就是不相信。小贩要老人拿出身份证看,可是老人偏偏又没有带身份证,于是小贩就仍然不放他走。这时围观的人越来越多,老人没有受过这种委屈,感觉很没面子,着急上火,结果一下子心脏病突发,不治而亡。
  为了20块钱的花盆,居然葬送了一个老人的生命,追悔莫及还有什么用呢?想想看,生活中为这种小事斤斤计较、得寸进尺的人还真不少,其实,很多事情根本没有必要非要分出个高下优劣,尤其当这个结果还可能挫败别人的自尊心时,那就更不要去争辩。你尊重别人,别人就会尊重你;你要存心让别人难堪,别人一定心里不服气,这也注定为你以后的人际交往埋下隐患。所以,有时候对自己的观点要有所保留,对别人的观点也要能理解和认同,这样关系才能和谐。
  别人有了错,也许自己已经意识到了,对所犯的错误多少有了负罪感,如果不分场合、对象,一味地理直气壮谴责别人,会让人十分难堪。得饶人处且饶人,对那些已经有了内疚之意的人应该学会同情和理解,学会宽容和礼让,学会拯救。
  在一个秋天,美国加州有两个流浪的少年在林场里玩,为了搞恶作剧点燃了那片丛林。就是在这次火灾中,一名年轻的消防警察不幸牺牲了。
  不咄咄逼人,要得理饶人(2)
  在查明这是一起蓄意的纵火案之后,人们非常愤怒,市长表示一定要将罪犯抓捕归案,让他们接受最严厉的惩罚。但是那位牺牲的消防警察的母亲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的话却出人意料。她说:“我很伤心地看到我的儿子离开我,但我现在只想对制造灾难的两个孩子说几句话:你们现在一定活得很糟糕,很可能生不如死。作为这个世界上最有资格谴责你们的我,此时只想说,请你们回家吧,家里还有等待你们的父母,只要你们这样做了,我和上帝一起宽容你们……”
  在这位宽容的母亲发表电视讲话前,两个纵火的孩子因为承受不了巨大的社会压力而购买了大量的安眠药准备一起离开这个世界。但就在这时,他们从电视里听到了这位母亲的声音,顿时泪如雨下。而后,他们将安眠药丢到一边,决定向警察投案自首。
  这位母亲的宽容真是让人动容。本身原谅杀死儿子的罪魁祸首已经是非常困难的事,而她居然还在担心他们活得不好,规劝他们回到家人身边。相信读者听到这样感人肺腑的语言,见识到如此高贵的一颗心,也会不禁慨叹。正是她的宽容,她的心平气和,阻止了两条鲜活年轻的生命从世界上带着悔恨而消失。
  扪心自问,我们有此胸襟吗?看看这位伟大的母亲,我们有何理由对别人的错误耿耿于怀,念念不忘,用恶意和仇恨来对待那些本已经脆弱的人呢?得理让三分是一种风度,一种理解,也是一种谦让和原谅,它会让你周围的人为此对你心怀敬意。
  人与人相处,发生争吵在所难免,甚至夫妻那样的亲密关系,也不会例外。对此,一旦有了纷争,即使认为自己一方在理,也应避免过分的数落、指责。这时候,最好的方式是使用调侃、幽默的言语,浇灭对方的怒气,达到释疑解纷的效果。一位丈夫彻夜未归,次日才幽灵般地回到家中,妻子埋怨了几句,两人便你一言我一语地干起仗来。忽然,妻子说:“算了,没什么了不起,男人晚上不回家都成时髦了――我唯一要提醒你的是:熟悉的地方还是有风景的!”那妻子虽然占理,却没有去“痛打落水狗”,只是调侃了几句,便使一场冲突,体面地结束了。
  俗话说:“饶人不是痴汉。”当双方的争论已到剑拔弩张的时候,占理得势的一方应当有“得饶人处且饶人”的风范;切忌穷追猛打,将对方逼入死胡同。那样不仅不能辩赢对方,反而会扩大矛盾冲突。当然,“饶人”也要讲究语言艺术,这就是力求在无损于双方面子和尊严的情况下达成妥协。要做到这一点,言语方式和言语内容的选择是否恰当,就显得格外重要了。方式主要有五种:利用幽默、巧打台阶、诚恳解释、提出难题、以柔克刚。都是要与实际情况相搭配,以解决问题。
  “得理不饶人”是你的权利,但不妨“得理且饶人”,这样也给自己留条退路。人海茫茫,但却常“后会有期”,你今天得理不饶人,焉知他日二人不狭路相逢?若那时他有理你无理,吃亏的可就只有你了。所以说,得饶人处且饶人,这正是为自己留了后路。
  高处不胜寒,忌居高临下(1)
  5岁的大卫跟大人说话,总喜欢拽对方的袖子。爸爸妈妈对这种不绅士的动作,极为恼火,多次训斥大卫,却一直没有改观。
  一天,他们带着大卫,去拜访老同学苏茜。不一会儿,大卫踮起脚尖,又拉起妈妈的袖子,指着桌子上的食物,大声叫道:“妈妈,我要吃那个!”妈妈一脸尴尬地看着苏茜。
  苏茜弯下腰,把脸靠在大卫的脸上,顺着他手指的方向看了一下,然后微笑着说:“要豌豆泥,是吗?”大卫愉快地点点头。这一次,大卫没有拽苏茜的衣服。
  “你们是不是从来没有蹲下来和大卫讲过话?”苏茜突然问道。
  苏茜接着说:“在我看来,大卫抓住别人的袖子,就是想让那个人低下头来看着他,或者蹲着和他说话。”
  要求平等是人的天性,而居高临下似乎是某些家长、老师、领导的本能。记住苏茜的话吧:那些比你矮的人,希望你低下头看着他,或者蹲着和他说话。
  一次英国女王伊丽莎白回家,在门口敲门。她丈夫问道“谁?”伊丽莎白回答说:“女王。”丈夫不开门。女王又敲门,丈夫问:“谁?”女王回答:“伊丽莎白。”丈夫还是不开门。女王又敲门,丈夫再问:“谁?”女王回答说:“你的妻子。”这时,丈夫才把门打开,把妻子迎入了家门。
  这个故事还真是让人忍俊不禁。女王在外高高在上,可是回到家她却只是一个普通的女人、一个妻子啊。女王明白了这一点,才化解了丈夫心中隐约的不满。这个例子告诉我们,交流中要懂得尊重对方,和对方保持平等的地位,切不可居高临下,甚至好为人师,常常以指点、评价的口吻说话。
  生活中,往往有人由于自身地位、资历 “高人一等”或“强人一筹”,往往颐指气使,说话居高临下、盛气凌人。女王尚且要放下身份,更何况他们呢?这样的做法只会自取其辱。
  一家公司的会计由于激起了公愤,结果被迫辞职。原因其实很简单,就是她太有优越感,导致人缘超差,最后连一个支持者都没有。
  事情是这样的,在公司里,作为掌握财政大权的会计,她的地位是很超然的,大家的工资奖金补贴都要从她手里过,也就如此,培养出了她超乎寻常的优越感:对大家的日常工作时不时指手画脚一番,让人感觉厌烦;集体外出时,80%的人同意一项活动,她偏偏不同意,还非要别人都听她的;跟人说话的口气,都是居高临下的,感觉好像高人一等;至于平时在报销上拖延拿乔更是常有的事……
  终于某一天,这位会计颐指气使得太过分了,有一名员工忍无可忍,跑去主管那告状,主管在员工中了解情况时,受会计“压迫”多日的同事们群起反抗,大家纷纷历数她的“罪状”,竟没有一人为她说好话。结果自然是会计黯然离职。
  有一位大公司的业务经理在同另一家企业谈判出售产品时,发现对手是几位年轻人,随口便道:“你们中间谁管事?谁能决定问题?把你们的经理找来!”一位年轻人从容答道:“我就是经理,我很荣幸能与您洽谈,希望得到您的指教。”年轻人的话软中带硬,出乎这位业务经理的意料。这位业务经理本想摆摆谱,没想到谈判刚开始就吃了一个小小的败仗。
  盛气凌人的行为易伤对方感情,使对方产生对抗或报复心理。所以,参加商务谈判的人员,不管自身的行政级别多高,年龄多大,所代表的企业实力多强,只要和对方坐在谈判桌前,就应坚持平等原则,平等相待,平等协商,等价交换。
  高处不胜寒,忌居高临下(2)
  一些自视清高,一向感觉良好的人,认为自己在人群中优秀出众,处处居高临下的架势,对周围人们甚至不屑一顾,说话时不免流露出傲慢的表情和语气。稍有机会,就不着头脑地甩出一两句话来,呛得人们不知所然。其实自负的背后,是浓重的自卑心态,这些人往往不敢袒露自己心迹,只能虚张声势,以掩饰自己的内心的紧张与不安。要么不说话,要么张口就呛人。这种外强中干的表现,只会让人瞧不起。
  人与人之间难免有差异,这种差异可能体现在地位、职位、财富、家庭等各个方面。对于过得稍好的人来说,更不应该存心显示,炫耀自己的优越。这种居高临下的待人方式,不仅不受待见,还容易引发别人的厌恶,甚至最终导致关系破裂,不欢而散。
  交流最基本的要求是要尊重对方,懂得对方的心思,切不可好为人师,动不动就拿自己的那一套来指导别人。也不可把自己看得高人一等,动不动就教训别人,显示自己的高明。最起码把彼此都放在一个水平上,才能保证交流的顺畅进行。
  小林和小西本为大学同窗,后来各奔前程,8年后他们不期而遇。
  此时的小林已经是国家公务员,还做了科长,而小西还是在中学做着默默无闻的教师,教学任务繁重,日子过得清苦。小林对小西的处境很是同情,表示乐意帮助小西调动工作,可是小西却拒绝了。
  小林很不理解,还振振有词:“人往高处走,何必吊死在一棵树上呢?”
  小西动情地说:“我本来是一个农村孩子,是知识改变了我的命运,但是我还有一个心结,就是如何利用我的知识来改变更多农村孩子的命运,因此我总是把那些农村出来的学生当做当年的自己。我刚当高三班主任时,有一个农村孩子复读了一年还没有考上大学,家里没有钱,他自己也没有信心,是我鼓励他,帮助他补习,结果他考上了一个重点大学,如今毕业进了工商局,前两天还开车来看我呢。”
  小林这时候很不知趣地问了一句:“你看,还是当公务员好吧?”
  小西顿时心里堵得慌,无言以对,不再说话。
  小林根本没有准确地理解小西说话的意思,却居高临下按照自己的世俗想法盖了人家一帽,真是很让人扫兴。
  那些说话做事时,不时暴露自己的优越感的人,最让人烦。我们经常会听到以下这样的句子:
  你这人总是不爱说话……
  你的问题是……
  你呀,就是没有进取心……
  你努力得还不够……
  在交流中,像这样给别人贴“标签”的评论会给人一种居高临下的感觉。要是长辈、师长这样对我们说话,我们虽然心里不高兴也能够理解,但是如果有朋友喜欢用这种标榜、评论的方式说话常常让我们感到反感,说句难听的:你算哪根葱呢?有什么资格教训别人指导别人?居高临下,拿出领导的派头,你把对方置于什么位置呢?因此,在交谈中你必须要掌握的一个分寸就是端正态度,切忌优越感过强以至于让人反感。
  把握好尺度,留出点余地(1)
  “待人而留有余,不尽之恩礼,则可以维系无厌之人心;御事而留有余,不尽之才智,则可以提防不测之事变。”说的就是说话留有余地的作用。待人办事如此,说话更是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