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7 节
作者:
疯狂热线 更新:2021-03-27 21:16 字数:4100
和皇帝见面的机会,而且会在国史中揭露他们的罪恶。虽然张衡上一次并没
有向皇帝直陈他们的罪行,但宦官们总觉得张衡是他们的眼中钉,急于排挤
… Page 24…
他,因而纷纷地向皇帝说张衡的坏话。这使得张衡在政治生活中无时无刻不
承受着极大的压力,心情极为郁闷;由于他根本无法实现自己的主张,所以
在政治上毫无建树。
公元136年 (汉顺帝永和元年),顺帝受宦官怂恿,把张衡调出京城,
去担任河间相的官职。
河间相的职务相当于河间太守,即河间王的丞相。河间在当时是一个亲
王的封国。根据汉朝制度,分封的王只享用封国内的租税,由朝廷另派官员
掌管地方行政,这种官员叫做相,相当于郡的太守。《后汉书·郡国志》中
记载“河间国,十一城”,按现今地区看就是河北省雄县及大清河以南、南
运河以西、高阳以东、交河以北的大片地区。河间国治所在乐城 (今河北献
县东南)。河间国所辖户9万3754,人口634421人,所以这里的行政事务
进行起来是比较繁琐和艰巨的。河间王刘政是一个骄奢淫逸,不遵守国家典
章制度的大贵族。他同地方上许多豪强地主以及贪官污吏们相互勾结,狼狈
为奸,横行霸道,鱼肉百姓。河间王刘政的13个弟弟都被封做亭候,这一批
强宗豪族是不容易对付的。
张衡到任后,针对“国王骄奢”和“又多豪右,共为不轨”的情况,下
决心要加以整顿和清肃。他“治威严,整法度”,采取了严厉的措施整顿法
纪。他暗地里查访出犯法作乱的人,出其不意地把这些肆无忌惮、横行不法
的恶霸土豪逮捕起来,加以惩办;他还清理了许多冤狱,释放了无辜百姓,
更做了一些对地方有益的事情,因而得到了老百姓的称颂。一时间,从官吏
到百姓,人人都约束自己,遵纪守法,再也没有人敢胡作非为了。与此同时,
曾一度混乱不堪的政治也开始走上正轨。但是东汉时腐朽残暴的豪强势力遍
布朝野,想要彻底清除是根本不可能的。所以张衡不久便发现,“诸豪狭游
客,悉惶惧逃出境”。法办的多是些从犯,实际上仍然是“网漏吞舟之鱼”。
张衡做了三年河间相,亲自和贵族豪强作斗争,虽暂时获得一些良好的成绩,
但在当时东汉政权的黑暗统治下、张衡是不会有什么比较彻底的改变现状的
办法的。
面对东汉黑暗的政治和猖獗的恶势力,张衡无比悲愤,他深切地意识到
自己的悲剧命运是不可避免的。他在任河间相时所写的文学作品,就深刻地
反映了他忧深思远的心情。如他在四言古诗《怨篇》中写道:
猗猗秋兰,植彼中阿,有馥其芳,有黄其葩。虽日幽深,厥美弥嘉。之
子云远,我劳如何!
张衡坚持自己的理想,相信正义终必获胜。他虽然远离京师,就象那生
长在深山幽谷里的秋兰,秉着其原有的美质,芬芳的香气却日见浓盛;她淡
黄色的新葩,更平添了无限生气。张衡把芳兰比做自己的理想,又把自己坚
持理想比做对芳兰的珍赏。《怨篇》诗为我们展示了一幅秋谷兰芳的自然图
画,诗人高洁的情操和隽永的词句交融在一起。具有高度的艺术感染力。
在东汉政府的腐朽统治下,农民的生活极端困苦,阶级矛盾不断激化,
… Page 25…
农民的反抗斗争此起彼伏。汉安帝阳嘉年间 (公元132…135年),曾旌领导
沿海人民发动起义。起义军杀了句章、鄞、■3县之长,攻会稽东部都尉;
章河等领导的扬州六郡起义军,转战49个县,杀死县里的官吏;益州人民暴
动,劫令长,杀列候;与此同时,边境上也是烽烟时起,危机四伏。自阳嘉
至永和年间(公元132…141年),北方长城边沿上乌桓、鲜卑、南匈奴各部,
不断侵扰东汉管辖的渔阳、代郡、朔方、云中等地;南方边郡也常遭侵扰,
象林“蛮”进攻岭南郡县,武陵“蛮”围攻充城。西方蜀郡、陇西、金城等
地的羌人也多次发生暴动,大肆掠夺三辅地区。汉朝政府令扶风、汉阳筑坞
300所,在这些地区设置军队,一时情势非常危急。
统治者的腐败,社会的动乱使张衡深刻地认识到自己对“天下渐弊”的
无能为力。张衡在河间写出了著名的《四愁诗》,借以抒发自己的悲愤心情。
《四愁诗》共分4章,其中第1章说:
我所思兮在太山、欲往从之梁父艰。恻身东望涕沾翰。美人赠我金错刀,
何以报之英琼瑶。路远莫致倚逍遥,何为怀忧心烦劳?
以下3章用同样的格式,反复写他“所思”的美人在泰山、桂林、汉阳、
雁门等远方;都因有着障碍而无从致意,于是愁思不已。这篇《四愁诗》看
似怀人之作,实际上却是寄托着作者政治上的怀抱。
据后人所写的《四愁诗序》称:“时天下渐弊,郁郁不得志,为《四愁
诗》。依屈原以美人为君子,以珍宝为仁义,以水深雪氛为小人。思以道术
相报,贻于时君,而惧谗邪不得以通。”这说明《四愁诗》在思想内容上深
受爱国诗人屈原的《离骚》的影响。张衡希望汉朝皇帝能够励精图治,正直
的人能够掌握朝政。可是东汉的现实情况跟他的希望相反,因而张衡在诗中
反复咏叹忧国伤时的苦闷,并且表达了对政治理想的积极追求。《四愁诗》
在表现形式上巧妙地运用了比兴的手法,表现了很高的艺术水平。郑振铎先
生曾说:“张衡《四愁诗》之不朽,在于它的格调是独创的,音节是新鲜的,
情感是真挚的,杂于冗长浮夸的无情感的诸赋中,自然是不易得见的杰作。”
这可以说是很恰当的评论。
张衡任河间相时已经是60岁的老人了。他处在黑暗政治势力的包围中,
一方面同情广大人民的疾苦,想改善政治,却无法实现;另一方面忧虑汉朝
政权被倾覆,担心国防的危机,屡次向皇帝建议裁抑宦官奸佞,但丝毫不见
采纳。在这样的情形下,张衡已经对改革图强不抱希望。在顺帝永和3年(公
元138年),张衡上书给皇帝请求免官去职,回归故里。他在这时候写的《归
田赋》中,表明了弃官归隐本来不是他的素愿,只因为自己的政治理想得不
到实现。他指出“天道之微昧”以及对东汉统治者的彻底失望,把热中利禄
的人讽刺为“贪饵吞钩”。这篇只有两百多字的短赋,充分表露了作者对于
恶浊现实的不满情绪,不过也流露了作者“独善其身”的消极的逃避现实的
思想。
张衡辞职还乡的请求并没有获准,永和3年 (公元138年),已经61
… Page 26…
岁的张衡又被调回京城,担任尚书的职务。尚书是东汉朝廷中帮助皇帝处理
政务的头等大官,职权相当重。但是在外戚和宦官把持政权的局面下,尚书
们只是他们发号施令的工具。所以张衡虽然在尚书台里接触到更多的实际政
治问题,却不可能有什么作为。此外,随着接触的政务的日益增多,张衡愈
加明白了当时政治腐败的实际情况,更加悲观失望。由于思想上极为苦闷,
张衡任尚书不到一年,便一病不起。永和4年 (公元139年),也就是张衡
任尚书的第二年,这位年仅六十二岁的伟大的科学家便在悲观失望中与世长
辞了。
张衡的好朋友崔瑗称赞张衡说:“道德漫流,文章云浮。数术穷天地,
制作侔造化。”这是对张衡的比较全面的评价。张衡在他的一生中,勤奋学
习,刻苦钻研,“如川之逝,不舍昼夜”。他注重实践,善于接受前人的遗
产而又不为传统所束缚,既有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又有敢想敢干的首创精
神,因而成为一个博学多才,广有成就的伟大科学家。张衡一生为我国科学
文化做出了卓越贡献。张衡自然科学和文学方面都获得了重大成就,特别是
天文学名著《灵宪》的创作和浑天仪、地动仪的发明,达到了当时科学研究
上的光辉的顶点。此外,在张衡的身上我们还可以学到很多,例如他不慕名
利,不为外界的冷嘲热讽所动摇,踏踏实实钻研学问的精神;张衡始终坚守
的“不耻禄之不伙,而耻知之不博”的求知信念;以及张衡“虽才高于世而
无骄尚之情”,虚怀若谷的谦虚的致学态度;尤其难能可贵的是张衡在盛行
谶纬的东汉时代,能够勇敢地站出来捍卫真理,同封建迷信坚决地做斗争。
这些高尚的品质对一个封建社会里的科学家来说是极为难得的。
当然,张衡也和其他封建科学家一样,在他的著作和思想上不可能不留
有时代的痕迹,体现出一定的时代局限性,存在这样或那样的一些错误的东
西,但是这无损于张衡对中国乃至世界科学文化所做出的卓越贡献。1800多
年来,张衡一直受到人们的敬仰和怀念。今天,月球上有以他的名字命名的
环形山,宇宙间也有以他的名字命名的星星。
解放后,中国人民对于在祖国历史上有过实际贡献的人物以及他们在各
方面的成就,给予了应有的评价和重视。1955年,全国专门发行了一套纪念
古代科学家的邮票,其中就有张衡;1956年,河南南阳县重修了张衡的坟墓
和墓后的“平子读书台”;在高大的古墓周围砌了围墙,前面原有的两座碑
记也加了碑楼。郭沫若同志在新立的墓碑上题词赞颂说:
如此全面发展之人物,在世界史中亦所罕见。万祀千龄,令人景仰。
作为历史上一个杰出的科学家,张衡获得了人民给予的极大荣誉。
… Page 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