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5 节
作者:幽雨      更新:2021-03-27 21:07      字数:4863
  购鸵轿袢嗽庇盅现厝狈Γ诙嗟牟≡钡貌坏街瘟疲簧俟俦驼庋∷涝谛芯飞稀!  ?br />
  严酷的斗争环境考验着每一个人。真正的革命者,义无返顾地克服一切艰难困苦,奋勇直前。但也有一些人,是在革命顺利时被革命高潮裹进革命队伍的,遇到了挫折、困苦,便经不起考验,陆续逃离起义军,有的甚至叛变投敌。
  另外,起义胜利后,由于南下行动仓促,来不及对部队进行改造,宣传教育工作也未跟上,士兵对起义的意义认识不清,加之行军异常艰苦,因此,军心动摇,逃兵极多。
  行军头三天,生病和逃走等非战斗减员达四千人之多,丢弃子弹将近半数,迫击炮完全丢尽,大炮也丢了几门,部队的实力受到严重削弱。
  尽管如此,起义军所到之处仍然纪律严明,使敌人的谣言不攻自破。当粟裕的警卫队到达临川以南一个小村子宿营时,有位老大娘拉着一个战士的手说:“孩子,太冤枉你们了!都传说你们不好,可是我看了两天,你们真是好队伍。我活了这么大年纪,从来没有看见过这样好的队伍。”粟裕听到这里,心里热乎乎的,行军宿营的艰辛顿减许多。有了人民群众的信任和支持,起义军的给养供应逐渐得到改善。
  起义军在临川进行了一个星期的休整,又在绵绵细雨中踏上了南进的征程。
  为了对付烈日,减轻部队行军之苦,前委决定改变行军与宿营时间:每天午夜零时出发,次日中午十二时宿营。就这样又走了几天,到了广昌。由于起义军南进声势浩大,当地土匪武装和反动分子早已闻风而逃。
  针对行军途中有违犯纪律、损害群众利益的问题,到达广昌的当天晚上,贺龙召开了第二十军全体军人大会。
  他简短地总结了十多天的行军情况,然后严厉他说:“老百姓有反映,很多士兵到池塘里洗澡、摸鱼,这是很不好的!”一些士兵听了感到不安。
  “还有的官兵,自己不愿扛枪,就抓夫,让别人挑枪!”坐在粟裕身边的一个战士,因抓过夫难为情地低下了头。
  “从现在起,不准下老百姓的池塘洗澡、摸鱼,不准抓挑夫,行军锅一律自己背。我们是革命的军队,不能像国民党反革命军队那样,不替老百姓着想。十一军这方面做得好,我们要向他们学习!”
  “同时,要打扫宿营地。烧水、煮饭一律在屋子外面。这有点麻烦,要革命,就不要怕麻烦。大家能做得到吗?”
  “做得到!”粟裕与战友们响亮地应道。
  贺龙满意地点点头,走下讲台。
  恽代英是大家熟悉的宣传家,在讲深刻的革命道理时,诙谐而感人。
  “贺总指挥说敌人骂我们造反,我们就是要造汪精卫、唐生智的反!蒋介石、汪精卫、冯玉祥背叛孙中山,背叛三民主义,可是他们喊拥护孙中山,拥护三民主义,他们拥护的是什么三民主义?”
  恽代英有意地顿了顿,环视会场,官兵们一个个聚精会神地在等待下文。
  “他们的三民主义,是投降帝国主义的民族主义,屠杀工人、农民的民权主义,饿死老百姓的民生主义!”
  “蒋介石一‘民’,汪精卫一‘民’,冯玉祥一‘民’恰恰是他们三人主义!我们一定要从思想上同汪精卫的武汉政府划清界限!”
  会场上掌声雷动,贺龙和恽代英的一席话如醍醐灌顶,许多官兵茅塞顿开。
  从此,第二十军的官兵面貌一新,军纪顿好,军官以身作则,战士之间的互助精神也不断发扬光大。
  起义军离开广昌之后,分两路前进。第十一军为右纵队,取道宁都;第二十军为左纵队,取道石城。预定在瑞金县城以北十五公里处的壬田会合后开进瑞金县城。
  部队晚上行军,点着火把,沿途看去,就像一条长长的火龙在游动,十分壮观。
  行军途中,周恩来、贺龙、叶挺、朱德等领导同志都很少骑马,大部分时间是同战士们一道徒步行进。
  前委委员恽代英是行军中深受战士爱戴的鼓动家。他瘦瘦的个子,剃着光头,背一把破雨伞。他不时讲几句笑话把战士们逗得哈哈大笑,战士们一见到恽代英,就要他讲笑话。恽代英反过来要求战士唱歌:“等我歌听够了,再给你们讲笑话。”于是战士们就齐声高唱起来。这样一唱,大家就解除了行军的疲劳,掉队的战士也跟上来了。
  恽代英背的那把雨伞,已经破了,一下大雨,根本不起作用。作为警卫队队长的粟裕看在眼里,记在心上,一到下大雨时,便坚持把雨衣让给恽代英,他却风趣他说:“雨衣穿在身上太热,我的雨伞虽遮不住雨,却能挡住太阳,比你的雨衣好得多领导同志的乐观情绪,深深感染了粟裕,他一把捞过四五支步枪,朝肩上一扛,大步流星地向前赶去,脚下也轻松了许多。粟裕随南昌起义的英雄们南下,经抚州、宜黄、广昌、石城、瑞金、会昌、长汀、上杭、大埔,到9 月下旬占领潮州、汕头。这是一次三千里的远征。
  在粟裕的成长道路上,对他的军事素养影响较大的有两个人,一是朱德,一是毛泽东。他接受朱德的影响更早些,受毛泽东的影响更大些。
  当朱德率领南昌起义的勇士们南下广东的时候,毛泽东则在湖南领导了秋收起义。
  南昌起义与秋收起义是中国共产党刨建军队的两块奠基石。南昌起义打响的是第一枪,秋收起义一开枪就打出了“工农革命军”的旗帜。
  毛泽东于1927 年9 月初部署秋收起义,把起义农民和安源工人武装统一编为工农革命军。
  9 月9 日,秋收起义爆发。这个日子对毛泽东太不寻常了。毛泽东的丰功伟绩以他领导武装斗争,用枪杆子夺取政权为核心,秋收起义是他领导武装斗争的开篇之作。四十九年后的这一天,毛泽东溘然仙逝。
  当毛泽东指挥秋收起义的时候,粟裕正在南征途中。他作为警卫队的战士,随陈毅麾下的勇士们艰苦转战。在壬田寨打一次胜仗,在会昌又打了一次大胜仗,歼敌一个多师。后来粟裕回忆说:“警卫队的战士们虽然万分疲劳,但精神振奋,始终保持着高涨的情绪,保卫着起义军领导机关——革命委员会的安全。”
  9 月23 日,部队占领潮州、汕头。粟裕所在的警卫排奉命留守潮州,担负后勤部门和物资仓库的警卫任务。
  9 月26 日,起义军在牛屠地召开群众大会,数万工农群众参加,周恩来、贺龙、叶挺出席了大会并发表振奋人心的讲话,激发了工农群众的革命激情,起义军的声威大振。
  留守潮州的起义部队是第二十军第三师。贺龙、叶挺、刘伯承率领主力向揭阳进军,迎击陈济堂的部队。
  当时潮汕一带是国民党将领李济琛所属第八路军的防地。
  李济琛的一生有一个大转折,他早年追随孙中山先生。孙中山逝世后,蒋介石、汪精卫粉墨登场。在1927 年前后的李济琛还不是中国共产党的朋友。若干年后,他成了国民党的左派首领、进步的民主人士,成了共产党的好朋友,这是后话。
  李济琛的部队集结于梅县附近。当发现起义军越过大埔、三河坝直趋潮州时,便把其进攻方向由梅县转向潮汕。陈济棠奉李济琛之命,指挥东路军以一部进占丰顺城,主力进占汤坑。
  黄绍竑奉李济琛之命从背后围追起义军。钱大钧指挥的右翼部队切断了起义军的退路。
  起义军兵分两处,两处都是易攻难守的地方,而且众寡悬殊,陷入被动地位。守在潮州的勇士们中间就有粟裕。
  战斗打响,双方在汤坑附近发生激战。起义军击溃敌军的一次进攻,从俘虏口中得知敌军的大部分兵力在围攻潮州。贺龙急令周逸群指挥潮汕卫戍部队死守潮州,并调兵遣将增援潮州。
  战斗非常激烈,贺龙、叶挺的指挥部不得不经常转移。每转移一次,就有炮弹打进原来的指挥部。后来潮汕一带民间传说贺龙有神灵相助,炮弹不能接近。
  双方彼此冲锋各数十次,形成拉锯战。
  9 月30 日晨,起义军陷入重围,弹药消耗殆尽,人员伤亡严重,不得不退出战斗。敌军伤亡更大,已无力组织追击,也不得不退出战斗。
  起义军退到揭阳,贺龙把三十支枪和九千发子弹送给当时的中共揭阳县委。他说:“愿南昌起义的枪在各地都能打响。”
  起义军投入潮汕战斗的兵力是六千多,撤出潮汕时仅存二千多官兵。这二千多官兵是南昌起义的部队经过几千里转战之后幸存的精华。用“火种”
  二字形容他们或许并不为过。粟裕就是这二千多官兵中的一员。
  撤出潮州,东渡韩江,向饶平方向前进。到了饶平,陈毅率领的从潮汕撤退下来的队伍与朱德率领的十一军二十五师、九军教育团会合在一起。朱德和陈毅率领队伍向闽赣方向作战略转移。
  队伍经饶平、平和、大埔、永定、武平、信丰,到达南康、大庾地区。
  从饶平出发时,起义军的处境非常险恶。敌人又纠集了四万多军队,围攻仅有两千五百人的起义军。而起义军是刚从各个方面会合起来,在严重的失败打击之下,组织上和思想上相当混乱。这时,与周恩来等领导的起义军总部已失去联系,在部队中的最高首长就是第九军军长朱德。
  用粟裕后来的话说:“在当时条件下,能脱离险境和保存力量就是胜利。”
  朱德和陈毅率部急行军,于10 月中旬到达闽赣交界的武平。国民党钱大钧的一个师穷追不舍。起义军在武平立足未稳,钱大钧部即追至武平。起义军不得不在武平打一场退却战。
  在武平,粟裕第一次负了伤。
  朱德指挥起义部队打退了敌人的两次进攻,随后命令粟裕所在的警卫排占领武平城西门外的山坡,掩护大部队转移。
  敌人进入武平城,追出西门。
  警卫排奋力阻击,敌人纷纷溃退回城里。
  完成任务,警卫排追赶大部队。
  起义军向西北行十多华里,到石径岭附近,于悬崖峭壁之间有一个隘口,成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势。反动民团在起义军到达之前占据了这个隘口。
  朱德指挥队伍疏散隐蔽,尔后带几名警卫战士从长满灌木的悬崖陡壁攀登而上,出其不意地在敌人侧后发起攻击。敌人才惊恐而逃,起义部队顺利通过隘口。朱德站在一块断壁上,手握驳壳枪,指挥后续部队。
  接着,朱德令粟裕他们一个排掩护主力撤退。当他们打退了追击的敌人后去追赶部队时,一颗子弹从粟裕的右耳上侧头部颞骨穿了过去。他觉着受了猛烈的一击,就倒了下去,身体动弹不得,但心里倒还明白。他依稀听见警卫排长说:“粟裕呀,我们不能管你啦!”
  排长卸下粟裕的驳壳枪,带领全排战士走了。
  粟裕稍能动弹时,身边已空无一人。他觉着浑身无力,爬不起来。
  无论如何要赶上部队!一一他想。
  粟裕以惊人的毅力站了起来,可是,身子一晃又跌倒了。
  粟裕是位顽强的英雄汉,站不起来,他就顺着山坡往下滚,然后艰难地爬到路上。
  当几名追赶大部队的起义战士沿着山边走来时,他们帮助粟裕爬出水田,替他包扎好伤口,搀着赶上了部队。
  山区10 月,已是凉气袭人,起义军的官兵们还穿着“八一”起义时发的单衣,几个月来转战几千里,身上的衣服已破烂不堪,鞋子也早已穿烂,他们既没有打草鞋的材料,也没有打草鞋的时间。有的撕块破布把脚包起来,有的干脆赤着脚。为了防备反动民团的袭击,部队有意避开大道和城镇,专在山间小路上穿行,夜里露宿山野,身子底下垫些草或树叶。寒冷、饥饿折磨着将士们,痢疾、疟疾一天天增多,又没有药物治疗。有的同志晚上睡下,天明就再也起不来了。
  粟裕回忆这段艰苦卓绝的岁月时说:
  严酷的斗争现实,无情地考验着每一个人。那些经不起这种考验的人,有的不辞而别了,有的甚至叛变了。不仅有开小差的,还有开大差的,有人带一个班、一个排,甚王带一个连公开离队,自寻出路去了。①
  那些原来有实权的带兵的中高级军官差不多相继自行离去,给部队造成了极大的困难。到信丰一带时,只剩下七八百人。
  在起义部队生死存亡的艰难时刻,粟裕看到,朱德和陈毅对革命充满了必胜信念,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