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10 节
作者:当当当当      更新:2021-03-27 20:54      字数:4956
  清楚孩子是否会理解;所以不知道这么说是否合适,因而感到难办。此外,又想到孩子是不是在询问有关
  性方面的事,实在不知道该如何回答是好。
  这时候,我问孩子:”你觉得什么地方不一样呢?”孩子回答道:”男生穿裤子,女生穿裙子。”原来,
  孩子是看到服装的不同,而有了这样的问题。我们大人经常会用解剖学来思考,或是做性格上的比较。事
  实上,这经常会和孩子的想法不同。
  “是呀!男生穿裤子,女生穿裙子。你真的非常清楚,妈妈也这么想。”
  三岁的男孩和母亲一起洗澡时,问道:
  “到底小鸟里面有什么?”
  这时,母亲认为孩子的发问意义不在此,就反问道:
  “那么,你认为呢?”
  这时,孩子很得意地回答:
  “小便。”
  小孩子所做的思考,不像大人那么深入,会经常依照自己的经验来作答。因此,经常会说出令大人意想不
  到的答案,所以在反问孩子的时候,也会是亲子之间愉快的交流。
  四岁的小女孩到邻居家去玩,回来后问道:
  “妈妈,你的肚子为什么不会变大呢?”
  “你想,为什么呢?”
  “妈妈吃饭吃得太少,如果吃多一些,就能够生娃娃。”
  原来,邻居家的阿姨怀孕了,肚子很大,于是小女孩就有了这样的问题。
  一时无法充分回答时,可以反问孩子。孩子依照自己的经验,认为饭多吃一些,肚子可以变大;肚子变大
  了,才能够生娃娃。所以这孩子的回答是,要多吃一些饭,才能够生娃娃。像这样的情形,孩子并不在于
  得到正确的知识,而在于表达自己的愿望。
  父母亲的反问是很重要的
  在问孩子的时候,可以了解孩子的看法和想法。这时,发现孩子有错误的观念时,可以趁此机会来矫正。
  我问了许多孩子:
  “眼睛是用来做什么的呢?”
  这时,孩子的回答不是”用来看东西”,而是令我感到惊讶的答案。例如:”用来点眼药水”、”用来戴
  眼镜”。这时,我就告诉他们:”请你们闭上眼睛看看。”之后,孩子就修正了答案,而回答出正确的答
  案。
  反问孩子的时候,可以让孩子想到正确的答案。有时候,孩子会有很多优异的想法,令人感到佩服。当我
  要求前述的孩子们闭上眼睛时,就有了这样的小插曲。
  三岁的小青是个内向的小孩,很怕生。有一天,他的家中来了很多的木工,帮忙装修家里。因为小青看到
  木工时,会非常害羞。因此,尽可能吃不见面,而躲了起来。 可是,无论如何,一天之中也要和这些工人
  见到数次面。这时,小青想,最终的解决方法就是,和工人碰面时,就站着不动,把眼睛闭起来。这时,
  工人就会不见了。妈妈不了解他的想法,就问道:
  “像你这么做,工人还是会看到你呀!”
  小青回答道:
  “可是,我看不见,木工就不在呀!”
  也许,各位会认为,这么做似乎太过孩子气。以自己的感觉为主,认为感觉不到的就等于没有。这是小青
  的想法,如此也很富于哲学性。
  现在,我们再回到前面的话题。那些孩子回答:”眼睛是用来点眼药水的。”如果完全予以否定,是不是
  恰当呢?我并不这么认为,像我们这些心理学家为孩子做心理测验,而发现孩子的创造性时,经常会鼓动
  孩子,要对于身边的事物有新的想法和使用方法。
  “报纸是用来阅读的,除此以外,还有什么使用方法呢?请各位想想看。当然,可以切割,也可以撕破或
  折起来。”
  实际上,孩予可以列举出各种各样的使用方法。例如:把报纸折起来,做成帽子或动物的形状,做飞机或
  杯子、火箭等;或是撕碎做成雪花;做成棒子来打坏蛋;甚至做成棒球棒;或是用来包垃圾或破掉的玻璃
  等等;或是包礼物。包在手脚上时,碰到东西时不会痛;或者搓成圆形当球;或弄成糊,做成粘土来插东
  西;或是做成箱子来卖换成金钱还可以用来写字或是垫棚下面写毛笔字:做纸房子;抹鼻涕……等等。
  孩子依照本身的实际经验,举出了各种不同的例子。结果,发现孩子并不像大人那么漫不经心,对于事物
  的观察非常仔细,实在令人非常佩服。这种学习对于培养丰富的创造性,真的具有很大的作用。
  除了用途之外,还可以问孩子各种问题。例如:”你认为什么样的伞最好?”、”你认为什么样的帽子最
  好?”等从孩子愿望出发的问题。或是有关于幻想的问题:”如果平常的生活中没有纸,应该怎么办呢?”
  还有,”你一个人去坐电车,结果没有赶上,该怎么办呢?”,”回到家时,家中没有人,被锁在外面该
  怎么办呢?”反问孩子一些可能发生的事情,事先让他思考解决方法。
  因此,不是一昧地让孩子问问题,而父母亲本身也要反问孩子看看,让他们有机会思考。这时,你会很意
  外地发现以前从未曾发觉过的孩子的另外一面。
  9 不要吓唬孩子
  是否在不知不觉中,让孩子感到恐惧了呢?
  有一天,六岁的女孩非常忧虑地跑到母亲身边。这孩子平常很活泼,现在却紧靠在母亲身旁,一副坐立不
  安的样子。
  这孩子就说:”我长大以后,是不是一定要嫁人呢?”
  “怎么啦?”
  “因为嫁人以后,就会生小孩。”
  “是呀!可以生可爱的娃娃。”
  “所以我不想嫁人,生娃娃好可怕喔!”
  “为什么可怕呢?”
  “因为生娃娃时,就要把我的头剖开,从那里生出来。好可怕喔!所以我不要嫁人。”
  为什么她会有这样的想法呢?孩子的妈妈仔细地想了想,终于明白了。大约在一年前,孩子突然问妈妈:”
  我是怎么生出来的呢?”当时,妈妈觉得她还小,于是随便敷衍她到:”你是从妈妈脑袋里蹦出来的。”
  大人随便地敷衍了孩子之后,便把它抛在了脑后,殊不知这个回答让孩子非常恐惧,于是引发了这个问题。
  因此,父母亲在回答孩子的问题时,千万要注意不要带给孩子不必要恐惧。
  小孩子大都体验过轻微程度的摇晃,如荡秋千等。但这实在与从电视上看到的大地震无法相比。孩子会对
  那些惨状无法理解,因而会产生疑问:”为什么地震那么可怕呢?”
  母亲回答道:”大地震时,地面会突然晃动,有时甚至会裂开。房子会倒塌,而且会有很多人死去。还会
  发生火灾,内有些人会被烧死,所以很可怕。万一地震时,要跑到屋外去。”
  这种回答方式就不恰当,因为这会使孩子对于地震产生严重的恐惧感。一听到地震,很可能就失去冷静,
  反而会因此而产生严重的后果。倒不如告诉孩子:”地震时,房子会摇晃。这时,躲在大树下或坚固的桌
  子底下,就不需要担心。地震时,最重要的是要把火熄灭。如果晃动得很厉害时,就要和妈妈一起到屋外。”
  如此教导孩子安全对策,不要让孩子怀有恐惧感。
  此外,即使孩子问及地震的原因,说:”为什么会有地震呢?”其实,这是因为孩子在这时候,对于地震
  怀有恐惧感而发问;在这个时候千万不要吓唬孩子,而加重孩子的恐惧感。
  恐惧感会传染。父母亲害怕时,孩子也会害怕。母亲讨厌打雷、害怕地震,她的孩子也会有相同的恐惧心
  理。本来孩子不害怕狗,可是当妈妈看到狗的时候,直嚷着:”啊!好可怕!好可怕!”于是,孩子也会
  因此而害怕狗。
  自大多数孩子的恐惧心都是在幼儿期形成的。本来孩子别于任何事都不会有恐惧心,由于后天受到父母亲
  和周围人的影响而学会了恐惧。大多数的母亲都害怕蛇。可是,孩子一点也不怕。但是孩子会因为看到母
  亲一脸害怕的神情,而受到感染。其实,只要教导孩子如何分辨毒蛇和无毒蛇即可。。
  美国著名的心理学家华德森博士,以自己的孩子作实验,让自己的孩子害怕兔子。他在一间幽暗破旧的小
  房间里养兔子,并安装了声控装置,用很大的声音吓孩子。经过数次以后,这孩子看到兔子,就非常恐惧。
  当然,华德森博士也利用相反的过程,消除了孩子的兔子恐惧症。
  我当然并不提倡华德森博士的做法。问题是,父母亲经常会在不知不觉中,将恐惧心种植在孩子的心中。
  就像前述的例子,如果能够尽早消除这孩子的恐惧心,那会很好。如果一旦形成了恐惧心,等到长大发现
  之后,想要追查原因,就会很困难。因此,父母亲在回答孩子的问题时,必须充分考虑到这一点。
  关于”死”的问题
  五岁的女孩一边吃点心一边问道:
  “如果爸爸死了,要怎么办?”
  “我们就会没有钱,不能买东西。不过,可能会有新爸爸。”
  “这样就好了,不过妈妈不能死。”
  “但是,也不一定会有新爸爸来。这么一来,就不可以买饼干、糖果,没有好东西吃,只能够吃剩菜剩饭
  了。”
  想必这位母亲是半开玩笑地在回答。但是,孩子却要到小学三四年级才会知道是在开玩笑。在这之前,会
  完全地接受大人所说的话。开玩笑地回答孩子的问题,尤其是与生和死有关的问题,是非常不好的回答方
  式。
  让我们来看另一种回答:
  “如果爸爸不在,就不能和你一起玩,所以难道你不认为爸爸健康很好吗?”
  这种回答方式不是比较好吗?如果在实际上,父亲正因为生病而缠绵病榻,或是因为交通事故而正在住院
  时,还可以告诉孩子:
  “医生正努力地为爸爸看病,所以应该没有关系。”
  如此强调大家正在努力的同时,让孩子抱有希望。
  四岁的小兰昕说曾祖母过世时,问道:
  “又没有做坏事,为什么会死呢?”
  妈妈经常告诉小兰:”如果玩煤气炉开关,就会爆炸,人也会死去。”所以小兰认为,如果做坏事或不听
  妈妈的话,就会死去。
  “即使没有做坏事,年纪大了就会死。”
  “死会怎么样?”
  “一直睡觉。”
  平时,可能危害生命的行为,会受到父母亲严格的注意。例如:拧煤气炉的开关、拿刀子、玩火、在工地
  玩等等。父母的确对这些危险的行为都反复地给予严厉的教导。因为万一出事了,会无法弥补。不过,同
  样地,在教导的时候,应该尽可能地让孩子不至于产生恐惧。教导时,要非常严谨,以孩子能够接受的方
  式来教导孩子。另一方面,在安全对策上也必须要多加考虑。例如:平时要把煤气总管拧紧,不至于孩子
  一拧就松开。
  这女孩的曾祖母过世,母亲可以告诉孩子:
  “曾祖母是非常好的人,因为年纪大了,身体会比较衰弱,吃不下东西,所以就死了。不过,她会在天国
  一直守护小兰。”
  强调和曾祖母之间的融和,淡化”死”的悲伤。
  四岁的男孩问母亲:
  “人死了以后,会到哪里去呢?”
  “会到天上去,变成星星。”
  “是到天国吗?不会是到地狱去吧?”
  “地狱是坏人去的地方,是由神来决定的。”
  这样回答四岁左右的孩子,就已经足够了。告诉他大多数的人都会到天国去,只有很坏的人才会下地狱,
  死后。
  还要受苦。当然,也要教他:”所以平常就要做善事。”
  四岁的男孩看到电视上的现代剧中,抢商店的强盗被杀死,就问:
  “死后就看不到了吗?”
  “天国是另外一个地方。”
  “如果见不到面,真是可怜。”
  “是呀!所以不可以做坏事,拿商店中的东西,一定要付钱。”
  有关于死的问题,通常会发生在周围年长者身上。此外,电视节目中也常常会看到死的场面。结果,不知
  道哪一天那个明星又演别的电视节目,因此,要利用电视节目来向孩子说明并不容易。这时候,只要像前
  述的母亲一样,跟孩子说人死后到天堂,这样就可以了。
  可是,对于三、四岁的孩子而言,经常以自我为中心来看事物,他们无法区别自己的东西和别人的东西的
  不同。这是心智发展的正常阶段。因此,有时候,他们也会拿别人的东西或店里面的东西,而并没有偷、
  盗的意识。
  这时,不要责骂孩子:”你是个坏孩子!”或”你是个小偷!”甚至拉着小孩说:”你和我一起去和别人
  道歉。”这种态度并不恰当。
  孩子并不知道东西是要用钱买的,因此这种作法只会增加孩子的恐惧心。六岁以上的孩子这么做的确需要
  某种程度的严厉教导。可是,三四岁的小孩告诉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