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5 节
作者:
闲来一看 更新:2021-02-27 00:18 字数:4882
没有一个正确的理解。
现在的母亲们一说起〃时间〃和〃关心〃,就会向要教给孩子们一些什么东西这个方向理解。她们关心的并不是孩子的行动是否有什么变化、心灵有没有受到伤害、心理上是不是也在健康地成长这些问题,而是热衷于如何才能把自己的孩子培养的更聪明。
有一条必须明确:在〃时间〃和〃关心〃里面,需要有母亲的牺牲;同时,还需要从心底里去除掉企图使自己的孩子成龙成凤的欲望。不论做什么样的事情都要按照孩子的需要、都要以孩子为中心,只有这样,你所付出的〃时间〃和〃关心”
才能够收到效果。听到我的这番说辞,既要上班又要抚育孩子的母亲们也许会这样发问:〃和在孩子们身上投入时间的数量相比,投入时间的质量不是更重要的吗?我听说,真正重要的是学会怎样在比较短的时间里和孩子们玩儿。”
这种说法不能说不正确。设想有这样两位母亲,其中一位虽然整天都和孩子在一起,可是却只顾埋头做自己事情。而另外一位尽管每天和孩子在一起的时间只有短短的一个小时,却能够把自己的全部身心都投入到孩子身上。如果将她们做一个对比的话,我想到底哪一位的做法更值得称赞是不言自明的。
尽管如此,孩子们还是需要有一定量的时间和自己的母亲在一起。也就是说,在讨论对孩子投入时间的数量和质量之前有一个前提条件:母亲一定要拿出一定的时间和自己的孩子在一起。
在我大儿子出生后18个月左右的时候,他突然开始经常啼哭,还动不动就使性子。刚开始的时候,我想可能过几天就会好。可是情况正好相反,过了几天,孩子不仅使性子,而且还发展到了动手打保姆、用脚踢保姆的地步。
可是,不论我如何费尽心力地想,也找不出过去在什么地方有可能使孩子的心理上受到伤害的事情。虽然,我因为医院的事情整天忙个不停,但是,只要一回到家,我就会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去照顾孩子、和他一起玩耍。就是我在医院上班的时候,也要经常地给家里打电话,询问孩子的情况。
正在我无论如何苦思冥想都找不出一个好的解决办法的时候,我得到了一个为期一周的休假机会,这样,每天就可以和孩子在一起了。在休假期间,虽然我并没有刻意地去为孩子做什么,但是我和孩子形影不离,尽了自己最大的努力去照顾他。
说来也怪,就这样经过两天以后,孩子的症状有了明显好转。而在这之前,无论我们使用什么办法都不见效果。
我并不怀疑我们雇佣的保姆已经尽了她最大的努力去看护孩子了,然而母亲和保姆毕竟还是有很大的差别的。当孩子一到白天就发现,昨晚还和自己一起玩耍的妈妈突然消失的无影无踪的时候,他的心理能不产生出一种巨大的失落感吗?
我所忽视了的东西就是,母亲需要有〃一定的时间〃和孩子在一起这样一个事
实。与其试图去教孩子一些什么东西,还不如不要对孩子抱太多的期待,抽出一定的时间单纯地去和他玩儿,无条件地把自己的一片爱心投入到他的身上。
通过连续抚养两个孩子,我深切地体会到:母子之间在一起这么一个简单的事
实,对孩子来说是多么重要的一种教育啊。没有这种实际体验的人可能是不会了解这种〃在一起〃的伟大之处的。
我的这一番话或许会让许多一边工作、一边抚养自己孩子的母亲感到自责。但是,就像我在前面所说的那样,只要你在心中时时记挂着孩子、关心着孩子,你就已经做好了一半。因为以我个人的经验,我体会到只要你具有这种关心,那么想办法抽出时间来就不是一件太难的事。
孩子在好妈妈心中处的位置
〃将来,我决不像妈妈那样生活。”
从很小的时候,我母亲的学习就特别好,被大家公认为是将来很有前途的才女。
可是,就因为她是女人,母亲就不得不放弃了自己的梦想。同时,她还教育我说,作为一个女孩子不能显得太突出,太有个性。对于女人来说,更重要的事情与其说是寻找自己喜欢做的事,不如说是找一个好丈夫。虽然,正是因为母亲无私的奉献和爱心才使我得以健康成长,但是,在少女时代我根本不能理解妈妈的那些想法。
那么,如果想要不依赖男人,自己也能够在这个世界上独立地、挺起腰杆来生活的话,需要选择怎样的一条人生道路呢?我之所以选择医生这个职业,就是因为在我的潜意识里存在着这样的想法。对于这种选择,我感到非常满意。
不过只有那么一次,我发生了动摇。它就发生在我生下大儿子之后。通常,不管是哪个女人,她都要面对这样一个共同的问题:生孩子并抚养他长大。但是,如果仔细分析一下的话,我们就会发现,这和女性们的自我实现是完全矛盾的。如果你想要很好地抚育你的孩子,并使他健康成长的话,对每件事情你都要做出牺牲,对每件事情你都要加以忍耐,你必须有一颗彻底的利他之心。
在医院,我是一名受人尊敬的大学教授和专职医生,我可以提高自己的嗓音,可以不卑不亢地坚持自己的立场,可是,一旦回到家里,听到儿子用他稚嫩的嗓音喊〃妈妈,给我念一念这篇童话〃,我就得在突然之间变成一个温柔、慈祥的母亲。
这就使得你必须在这两种角色之间不断地进行思想斗争,最后你会发出这样的疑问:〃到底什么才是真正的自我呢?对于我,什么才是最重要、最珍贵的东西呢?”
我的答案是:我的孩子们。在这个问题上并不能断定谁对谁错,对这个问题的回答随着个人主观的价值判断而不同。所以,我既不想把我的这种想法强加给别人,也不会主张只有这种想法才是正确的。我只是想说,我自己领悟到:没有什么能比牺牲自己去帮助别人更有价值的事情了。
我对〃母爱〃这个词给出的定义不是别的,就是〃水〃这么一个字。〃母性”
就像水一样柔柔地渗入地下,使自己的形体消逝于无形,可是大地却因此而湿润,五谷因此而生长。母爱的这种意义不是用大脑、而是要用整个身心去体会的。
〃在女性身上,一定还有一种比实现自我更高的价值〃。
因此我下定决心,无论今后发生什么样的事情,我都要把我的孩子们放在最中心的位置。
在对自己的思想有了这样一个清晰的整理之后,我顿时感到心情倍加舒畅。以前感到吃力的职业生活好像也变得更有意思了。在现在这种无论何时何地都需要激烈竞争的职业生活中,如果是在从前的话,无论发生什么事情,我都会绷紧自己的神经,做出对应的姿态。可是,自从我下了这个决心以后,我开始知道该如何从容地面对并解决所有的这些问题了。
但是,这决不意味着我成了一个满足于自我小世界里的人,安于现状、与世无争。相反,在对自己的思想进行整理以后,我明白了,这不仅不会对自我的发展和实现产生有害的影响,反而会成为一种巨大的助力。过去我只懂得双眼紧盯前方,现在我还懂得了同时向旁边和向后看,以一种客观、从容、平和的心态去注视生活,并从中找到幸福和乐趣。
我为众多母亲们提供心理咨询的时候,感觉到在她们的内心世界里存在着各种各样的苦恼和矛盾。因此,我建议她们就像我所做的那样,对积累下来的种种问题,按照它们对你的重要程度,进行先后顺序的排列。为了做到这一点,首先要搞清楚问题的来源。
不要以一种片面的视角看问题,更不能成为社会上一些固有观念的俘虏,而是要根据自己的主观感受和心灵体验去省查自己内心的问题。同时,要认真地想一想,什么才是对自己最为重要的。斯蒂芬?柯维在他的著作《与成功有约》一书中告诫人们,〃首先做你认为最重要的事〃。同时,他将事情的先后顺序按照以下的次序进行了排列。
1 、重要而紧急的事
2 、虽然重要但是并不紧急的事
3 、不重要但是紧急的事
4 、既不重要又不紧急的事
那些能够找出最重要的事情并去认真完成它们的人,对于第2…4 项事情的处理也会比一般的人更快、更好。因为他们不必为不懂得放弃而产生的患得患失浪费时间。承担自己无力承担的事情不是一种明智之举。
如果你希望把抚育孩子的辛苦变成一种快乐,希望孩子能够更加健康地成长,那么请从现在开始,就好好的回顾并反省一下你的生活,从中找出你认为最重要、最珍贵的东西来。
父母要善于调节自己的感情
有一次,不知道是对什么不满意,我的大儿子突然大哭大闹了起来。好像是他正在玩儿的玩具出了什么故障的样子。可是,无论我如何哄他劝他,他就是不听。
而且还变本加厉,见了玩具就乱扔、乱撕。
我的火气也开始冒了出来。我放弃了对他好言相劝的念头,开始训斥起他来。
如果再往前稍微发展一步的话,我很可能还会动手。不知道孩子是不是猜到了我的这种心理,他干脆躺在地上,到处打滚了。到了这种地步,实在是没有别的办法可想了,我只好使出了最后一招。
〃景慕,坐到椅子上去反省!”
孩子的脸上马上表现出了不满的神情,接着就放声大哭起来,作为他最后的反抗。但是,看到我脸上仍旧是一副严厉的表情,他知道不管再怎么闹都没有用了,只好很不情愿地坐到了椅子上。
现在,虽然再也没有这种必要了,但是直到孩子长到四、五岁的时候,在我们家的一个角落里还始终安放着一把〃反省椅〃。在孩子毫无原由地哭闹、耍性子的时候,如果哄劝、训斥等方法都不管用的话,它就会被派上用场。
当孩子长到五岁左右的时候,你就可以和他进行一定程度的交流和对话了。在这之前,他对周围状况的思维能力还是非常不够的。对这一时期的孩子,无论母亲多么冷静地用孩子最容易懂的话去劝慰他,只要他的愿望得不到满足,他就会撒泼耍赖、使性子。我们家的孩子就是这样。
因此,我就想出了〃反省椅〃这么一个办法。在刚刚开始的时候,我是抱着〃这样做管用吗〃这样一种半信半疑的心理让孩子坐在椅子上的。其实,这样做最初的出发点与其说是为了让孩子反省,还不如说是为了先镇静一下自己被激怒的心情。
在和孩子发生冲突的时候,我常常会在某个瞬间被激怒,从而发起火来。事情到了这种地步,反而会把事态弄得更糟,更不要说解决问题了。有一次,一位患者的父亲打来电话。他大概是看了我在电视台做的关于人类暴力倾向的节目,才决定打这个电话的。
我在那个节目中讲的主要内容大体是这样的:
暴力倾向是每个人都具有的一种本能。父母必须从孩子们还很小的时候起就帮助他们,使他们学会对这种本能进行调节。为了能做到这一点,父母首先必须要善于调节自己的感情,成为孩子学习的模范。不管在孩子身上存在什么样的问题,都不能生气,都要加以包容。
那位父亲向我这样问道:
〃为什么必须只想着孩子?难道不能也让他们了解一下父母的一片苦心吗?”
我可以理解这位父亲的心情。从父母的立场上看,要忍受的东西实在是没完没了,看不到尽头。在每个周末,本来应该呆在家里好好休息,可是不行,因为你是父母,所以你还要围着孩子跑前跑后;不管孩子的脾气有多么坏,父母都要一一忍受;不管自己的情绪如何不好,父母都要用一张笑脸面对孩子……。父母也是人,他们到底犯了什么罪,必须承受所有这一切呢?俗话说〃人非圣贤〃,让父母们经常这样把自己的感情放在一边,用理性的态度去对待孩子,确实是非常之难。
尽管如此,我还是要不断地告诫父母们:忍耐,再忍耐!这是因为,不管怎样,和发育还很不充分的子女相比,父母在心理上已经完全成熟了,所以在忍耐力上也更强一些。
相反,对于孩子来说,则不具备这种忍耐力。如果强迫正在成长的孩子学习如何进行忍耐的话,他们就不可能学会正确表达自己感情的方法,从而产生心理上的不安。对于父母来说,因为他们已经是心理成熟的成年人,就不太会产生这样的问题。因此,应该让有忍耐能力的一方去忍耐,而不是相反。难道不是这样吗?
美国儿童心理学博士乔尼克,为了弄清3…6 个月的儿童是如何调节自己的感情的,曾经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