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1 节
作者:缘圆      更新:2021-02-27 00:03      字数:4710
  董健,生于1936年1月。现任南京大学文学院教授,1962毕业于南京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1987年晋升为教授。研究方向:中国当代文学、戏剧。主要论著有《中国当代文学史初稿》、《中国现代戏剧史稿》、《田汉传》等。《中国现代戏剧史稿》一书获第二届全国高等学校优秀教材特等奖(1992年)。
  内容简介:
  戏剧也是一种娱乐,这个娱乐是一种精神的娱乐,不是感官刺激的皮肉之乐。我们人类的娱乐有两种:一种娱乐就是满足我们感官需要的皮肉之乐,一种就是精神之乐。
  而传统名剧《牡丹亭》就达到了精神的娱乐。《牡丹亭》里边的主人公柳梦梅、杜丽娘两个人青春之爱,一见钟情,甚至发生了两性的结合。而当时汤显祖的表现手法是比较精神的,他用了一段叫“花神舞”的场景来表现两个个的青春之爱。我们看了以后就理解了男女主人公的爱情。所以他的这种表现手法是比较精神的。
  而好的戏剧它的文化意义在于它能通过扩大和优化人们的生活空间,丰富或诗化他的生活内容,来表现人的精神追求。这样的戏它的文化含量很高。《牡丹亭》就是这样一种情况,这个戏本身有五十五出,如果一天演三小时的话,那要演十天才能演完。就算演三十个小时,也只有三十个小时。可这三十个小时当中要表现的时间,最少有三年。所以它的内涵是远远超出了它的物理空间所提供的条件。
  另外,戏剧它在丰富和诗化我们的生活内容的时候,表现出一种强烈的文化冲击力,或者叫做文化批判精神。这个文化虽然是看不见的东西,很软的。但是一旦跟人的精神相结合,它是具有冲击力的。冲击什么?冲击那些束缚人,使我们生活没有意思的,使我们的生活变得枯燥的那种非人的东西,它把它冲掉,它的冲击力是非常之大的。
  (全文)
  我认为戏剧是种娱乐,看戏剧是娱乐,但这个娱乐是一种精神的娱乐,不是感官刺激的皮肉之乐。向来我们人类的娱乐基本上有两种:一种娱乐就是满足我们感官需要的皮肉之乐。皮肉之乐是不是全否定,我也不完全否定。比如说你肚子饿了,你吃饱了很高兴,这是皮肉之乐,这个也不能否定。在其他生活领域,包括你们男女之间也有一些皮肉之乐,我也不完全否定。但是我们的艺术我们的戏剧,如果仅仅停留在皮肉之乐上,那就达不到它的文化要求。戏剧主要还是达到精神的娱乐。这种精神的娱乐,包括你得到了智慧,得到了启发,或者你的某种追求在这里得到了体现等等,这些都属于精神娱乐。
  譬如《牡丹亭》,《牡丹亭》里边,它的主人公柳梦梅、杜丽娘,他们两个人青春之爱,一见钟情,他们甚至发生了两性的结合。这个结合怎么表现呢?我们可以看看在当时汤显祖的表现手法是比较精神的,这就是后边的一段,男女主人公相约之后,他们两个人在梦里相逢以后,下边就要到后边去,去干什么?你们可以想。但是在戏剧舞台上,汤显祖用了一段叫“花神舞”,这个“花神舞”我觉得非常美,就是通过“花神舞”的表演,你们看了以后就理解了男女主人公的爱情。而不是像后来有些西方电影,包括中国有些不好的戏,它在表现男女之爱的时候就非常直接,就是所谓的床上戏,没有什么审美的价值,只有皮肉之乐的现象。这是汤显祖在四百多年之前他就能够从这方面来表现,当然后来包括国外的一些戏,像《罗密欧与朱丽叶》,他们在表现男女之爱的时候,也有好多新的手法,跟“花神舞”也不一样,也是追求一种精神之乐,是精神的愉快,而不是皮肉之乐。这个在西方也有一些非常好的例子。有一年我在美国讲学的时候,特别谈到这个问题。他们问你们中国的戏如何表现这个?我就讲到了《牡丹亭》,我说用“花神舞”。他们说太好了,用“花神舞”表现太好了。所以从这可以看出来,那么我们讲戏剧它是给人娱乐,但是这种娱乐呢,它是一种精神的娱乐,所以从这个方面我们来看它的文化意义。
  所以我讲第一点,我就提出一个论点,提出一个概念。我认为,好的戏剧它的文化意义在于,它是通过扩大和优化人们的生活空间,丰富或诗化他的生活内容,来表现人的精神追求,这样的戏它的文化含量肯定是大的。那么有的同学可能要问了,你讲戏剧能够扩大和优化人们的生活空间。怎么扩大?我们的生活那么大,而戏剧舞台现在大一些,过去的舞台也就是那么几尺见方,那么一个小的舞台怎么能够扩大?会提出这个问题。那么我的回答是,戏剧这个舞台是既小又大。讲它小,是因为它的物理的空间,它的物质的外壳是很小的,就几平方米,这是它的小。那么我讲它的大,就是因为当代戏剧里面,表现人的某种精神追求的时候,它反映的心理空间,精神空间,是非常大的,是超越你这个生活空间的。所以汤显祖写戏,他叫梦,“临川四梦”。他的《牡丹亭》也是写一个梦。因为你们都做过梦,当你做梦的时候,同时进入一个最自由的境界,你在生活中受到的一切束缚都会被抛开,所以汤显祖在写戏的时候,他就利用这个梦来展开他的想像,无限地扩大了这个生活的空间。而且把实际生活中所没有的暂时不可能的,但是他想达到的东西,表现在这个梦中。也就是在他营造的这个舞台上来达到。那么从《牡丹亭》这个戏本身来说,这个戏五十五出,明代的传奇是比较长的,如果一天演三小时的话,那要演十天才能演完。
  那么《牡丹亭》再长,就算你演三十个小时,也只有三十个小时。可这三十个小时当中要表现的时间,从这个作品的剧情提供的时间,就不只三十个小时了,最少有三年。从杜丽娘到后花园游园到做梦,做梦与柳梦梅发生爱情,然后又死,死了以后到复活,到三年之后柳梦梅赶考,路过这个地方,拾画、叫画,然后把她重新挖掘出来,人复活,然后到柳梦梅中了状元等等全剧这个过程,要演三年多的时间。地点就更不要讲了,它的物理的空间就一个舞台,实际上这里面牵扯的地点从南安,因为杜丽娘的父亲是一个南安太守,这么一个地方的官,所以杜丽娘也是一个贵族,一个贵族小姐。从南安到岭南到广州,柳梦梅是从那边过来的,到岭南到杭州到扬州,那个范围也非常大,那么这里面涉及的人物的生活环境,有人间、有地狱、有官方、有民间、有城市、有农村、有人、神鬼,都涉及了。所以它的内涵是远远超出了它的物理空间所提供的条件。那么同学可能要问,说这种扩大或优化生活空间也不光是戏剧,小说也会有,诗歌也有。是的,是有的。但是戏剧的不同,就在于它是一种直接面对观众的演出,就像我们现在我给你们演讲,实际上我们也是种直接交流。因为我是一个活生生的人,我不是电影,如果我这个地方是电影在放的话,那是一个银幕,你们看,但银幕不能对你们有任何表示,你们一个人没有也可以照放,如果演戏的话就是我跟你有交流。比如我现在讲的,你感兴趣了,你听。如果我讲的离题了,不好了,你不感兴趣了,你不听,甚至站起来走了。我的情绪受到影响,甚至讲不下去了,当场就有交流。所以这种优化和扩大生活空间的情况,是不一样的,跟小说是不一样的。
  那么汤显祖在《牡丹亭》里他要扩大和优化人们的生活空间来丰富或诗化人们的生活内容的时候,他主要是突出一个“情”,我觉得“情”这个字太重要了。那么回到汤显祖,他写这个戏的时候,他说我怎么突破这个现实世界,我建立一个更大的世界呢?他说情。因为这个感情可以超越人们的生存环境,去追求一个更加高的东西。这一点我认为,是《牡丹亭》它创作思想当中成功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所以它能超越这些物理的时空,创造另外一个非常美的人的感情的世界,就是青春的颂歌,爱情的颂歌,自由个性和解放的颂歌。那么这种感情状态往往看不见,因为它属于精神的领域,往往看不见。所以明代有个批评家,他说汤显祖的本事就在于一般的人可以画出灰尘,但是这个风不大好画,风,我们画一个圈,那个风看不见,你看见的是它刮起来的灰尘,有一个圈,风就不大好画。他说冰可以刻,但是空气你就抓不到,他说汤显祖的高明就在于他就能够画出那种你看不到而感觉到的东西,所以还是人的一种精神状态。
  所以他的戏,就能够扩大或优化我们的生活空间,表现我们人类的一种追求。西方有这种思想,他们说高明的戏剧设计家和不高明的舞台设计,不高明的舞台设计,他能把大的世界设计成一个小的舞台。他说高明的戏剧家,能够把小的舞台设计成一个世界,也是这个意思,所以这一点呢,我觉得中外也是相通的。
  那么从《牡丹亭》来看戏剧的文化意义的第二点,我想强调它在丰富和诗化我们的生活内容的时候,表现出一种强烈的文化冲击力,或者叫做文化批判精神。这个文化虽然是看不见的东西,很软的。但是一旦跟人的精神相结合,它是具有冲击力的。冲击什么?冲击那些束缚人,使我们生活没有意思的,使我们的生活变得枯燥的那种非人的东西,它把它冲掉,它的冲击力是非常之大的。我们的古人讲“观乎人文,化成天下”。这个“化”,我们叫文化,这个“化”就是冲击力,就是人的精神上一种高度追求的事物来冲击一种旧的东西。那么有时候,一个民族的精神状态是昂扬的、是活泼的、是生气勃勃的,这个时候它的文化就有冲击力。有时候它是沉闷的、是死气沉沉的、万马齐喑的,它就没有冲击力。那么我们还从莎士比亚和汤显祖的比较来看,莎士比亚所处的时代,当时是伊丽莎白时代,那个时候的英国社会是一个生气勃勃的社会,它的文化是具有冲击力的。所以能出现莎士比亚那么多好的戏。相比之下,当时中国的明朝,正好是明朝末年了,尽管也有些新的思想出现。但是当时中国的封建社会到了末期,是比较沉闷的、是不活跃的。本来中国也是一个在世界上非常发达的国家,就是从明清以后,明清两代的统治者,可以说扼杀了中国民族的生气,推行封建专制主义扼杀人性,一个民族就变得非常沉闷,不活跃。像汤显祖这种情况是非常可贵的,是微弱的一种觉醒,是微弱的觉醒,所以他可贵。但当时整个中国的情况不是太好,那么在这种情况下,《牡丹亭》的出现那真可以说是黑暗王国的一线光明。
  这出戏它的可贵之处,就在于它在当时中国社会走向没落的精神非常沉闷的社会里,它表现出了一种精神上的反叛性。所以在《牡丹亭》里头杜丽娘要冲破这种东西,但她的父亲母亲,包括她的家庭教师都是维护的。你看她的父亲是一个南安太守,用一切规矩来培养她,把她培养成那种封建礼教所需要的贤妻良母。特别是她的家庭教师。最有代表性的就是《游园惊梦》这一出戏,过去经常演的。过去人们对这出戏的文化冲击力估计不足,只感到这一段戏很美,唱词写得也很美。我们可以看看杜丽娘跟春香到了花园之后,最有名的两段唱词。因为这是杜丽娘到了后花园以后,看到了非常好的自然美景之后,唱出这段话来,那么一般看来,好像就是描写景色的和她自己到了花园,感到很高兴的这种心情。其实这里边是展示了杜丽娘面对着两个世界。一个世界就是她的父母为她设置的,也是当时社会为她设置的那个世界。就是她的闺阁之内,“锦屏人”后头那个旧的世界。那个世界里有一个秩序,这个秩序就使杜丽娘变成一个非人,变成一个不自由的人,受束缚的人,一个非人性的人。那么现在她突然到了这个后花园以后,她看着(引文)——“姹紫嫣红开遍,似这般都付与断井颓垣”。这么好的景色。可是这个人工造的东西是断井颓垣,井已经废了,墙也倒了,就是说这是很荒芜的东西。但是自然景色那么美“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她很感慨,就是强调人的世界和自然的世界,这个自然的世界实际上就是作者所理想的那个人解放的世界,不单单是这个自然。但他通过歌颂自然天性来歌颂她所追求的那个东西,这里边还强调了时间,时间是发展的(引文)——“朝飞暮倦,云霞翠轩;雨丝风片,烟波画船”。这个景致在时间中变化,在流转。可是她说这么好的景致,我的父亲母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