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23 节
作者:蒂帆      更新:2021-02-26 23:41      字数:5003
  当时政府每年仍要拿出巨额外汇进口国民日用品,宝贵的外汇大把大
  把地流入了他人的腰包。能否让这些外汇变成三星的利润呢?李秉哲开始
  思考着这个问题。他感触甚深:韩国人爱吃米,农民几千年来一直种植水
  稻,设法增产稻谷,而不是小麦。这说明做事要合情合理,要依照社会的
  需要去做。企业经营尤其如此。李秉哲看到,在一段相当长的时期内,满
  足国民日用品的需要是韩国亟待解决的问题。而发展制造业是韩国生存的
  唯一出路,也是三星发展壮大的最好途径。他想,替代进口产业尚无人问
  津。三星插足,便可占领整个国民日用品市场,垄断消费产业,外流的巨
  额外汇就会变成三星的利润。然而,他的设想却遭到了三星物产领导成员
  和政府有关部门的一致反对。他们认为,贸易业正处于十分景气的时候,
  正好可以抓紧时机积聚财富,万万不可坐失良机!一些朋友也劝他说:时
  局动荡不定,通货膨胀一时难以控制,在这种情况下向资金妊娠期很长的
  生产厂大量投资是不明智的。他却不顾众人的反对,行使了最高经营者的
  权力,强行作出了对制糖业进行投资的决策。1953年
  6月,李秉哲等人
  以
  2000万元为资金,准备成立“第一制糖工业株式会社”。
  消息传开后,在财界引起了轰动,有人认为这是不现实的空谈,还有
  人甚至讽刺挖苦,说他产出的不会是糖,只能是沙子。面对社会上的种种
  冷嘲热讽,李秉哲丝毫没有动摇。他率领会社的全体成员仅用了
  5个月的
  时间,就建成了“第一制糠工业株式会社”,并很快就生产出了第一批白
  糖。李秉哲在试运投产的当天,就把生产出来的
  6300公斤白糖拿到釜山
  市去出售。从此,韩国的市场上有了国产的白糖。半年之后,“第一制糖”
  的日产量就达到
  25吨的设计能力,销售额已达
  7。22亿元,获纯利
  1。62
  亿元。到了
  1956年,白糖进口的依赖度已降到
  7%。“第一制糖”的产
  品占据了国内几乎所有的市场。李秉哲仅用了三年的时间就完成了当初计
  划的进口替代目标,他的合理经营,使三星迅速地发展起来了。
  □企业家要具备“吃螃蟹”的勇气
  “第一制糖”的成功,使李秉哲饱尝了创业的喜悦,开扩了眼界。他
  瞄准替代进口产业,继续挖掘潜力。他的下一个目标是纤维工业。
  当时,韩国的纤维工业已有了一定的水平,但生产仍远远满足不了需
  要。政府不得不大量进口纤维制品,特别是毛织品和毛纱,其中毛纱的进
  口依赖程度高达
  79。9%。79。9%!多么具有魅力的数字!这不正是三星
  追求利润、创造利润、寻求发展壮大的最好目标吗?李秉哲的目光盯住了
  这个不可低估的数字。他分析:毛纺织业是国内的空白,也是国民消费产
  业中最可开发的领域之一。若占据了这
  79。9%就等于占领了韩国的整个
  毛织市场。然而,建造多大规模的工厂才合适呢?办小厂需要的资金少,
  风险小、见效快、受益早,但不利的因素是竞争能力小。大厂却恰恰相反。
  两者谁的优势长久些呢?他在慎重地思考着这个问题。企业讲究的是竞争
  力,失去竞争力就如同灭亡。一个立足长远的企业不能只图三天两日的利
  益。实际上,要建造一座设备和质量都达国际水平的现代化纺织厂,他并
  非心无余悸。只是他又想,多大规模的工厂都有失败的危险。既然如此,
  不如越一次雷池。他最终战胜了自己。
  他的计划一出台,又遭到原先就反对涉足纤维产业的理事会其他成员
  的强烈反对。为了说服他们,李秉哲举出了一个日本人在中国长春建立动
  物园的例子。三十年代中期,一个日本人负责在中国长春建设动物园。一
  开始他就把全部建设预算都购置了场地,因此招致了其他日本人的反对。
  多数人主张先制订饲养动物计划,然后再按饲养动物的计划确定动物园的
  规模。但那位负责人却说:“动物随时都可能增加,预算也可以追加,如
  果动物园的规模小了,以后动物挤不下怎么办?”
  结果证明那位负责人的设想是对的。动物园建立不久,宽阔的园地就
  被各种动物占满了。李秉哲对理事会的成员说:“毛织厂的情况也是一样,
  从建厂开始就应考虑到未来的发展。我们的目标不仅仅是国内市场,还有
  国际市场。”他终于说服了他们。
  经过艰苦努力,1956年
  5月
  2日,第一毛织工业株式会社正式开工
  投产。韩国入终于穿上了国产的绅士服。“第一毛织”的发展十分迅速,
  到
  1960年,资本已从创立时的
  1亿元猛增到
  30亿元,短短
  6年时间增加
  了数十倍,成了韩国最大的毛纺企业。
  □审时度势的决策方法
  1983年
  3月
  15日,年近古稀的李秉哲宣布:“摆脱个人企业范畴,
  向最尖端的半导体事业进军”,并把这一天作为韩国半导体事业的“元
  日”。
  李秉哲开始搜集技术和市场情报,在日本和美国设立了两个情报中
  心。同时,他还经常邀请有经验的外国高级技术人员和经营者到韩国访
  问,全面听取他们关于半导体领域、工厂建设和选址、机械设备等方面的
  意见。他为了熟悉半导体方面的知识,还从美国和日本购买了大量书籍,
  日夜攻读,随时请教。对他发展半导体事业的设想,社内多数人表示怀疑,
  社外的一些朋友善言相劝,希望他尽量罢手,以免追悔莫及。实际上,当
  时的一些半导体零件都是以低于成本的价格销售,很多人都在为处理库存
  产品而焦虑。然而他早就胸有成竹。原来早在
  1981年访问日本时,他就
  洞察到,半导体将左右未来的产业。1982年,他出访美国,参观了那里
  的产业设施后,更是感到,发展半导体产业迫在眉睫。李秉哲深信不疑,
  目前的现象只是暂时的,尖端技术是未来事业发展的趋势。谁拥有技术,
  谁就拥有未来。
  1983年
  9月
  12日,李秉哲下达指示,开始建设京畿道器兴工厂的
  VLSI
  第一条生产线。VLST第一条生产线上马了,李秉哲还是心神不安。以往
  的学习和调研使他明白,半导体产品是技术集约型产品,技术开发速度
  快,产品寿命短,市场价格竞争非常激烈。半导体产业怎样才能在诸多不
  利因素中生存和稳步发展?怎样才能经得起跌打摔滚的磨练?李秉哲常
  常在闭目苦思着。对!搞产品开发。设计几千种产品,利润多的就多生产,
  利润少的就少生产。这就是半导体产业生存的“黑字”之道,也是不景气
  时的出路。正是意识到产品开发将决定半导体事业的命运,李秉哲拟定了
  下一阶段产品多样化的经营方针。6个月后,VLSI竣工投产,使韩国成了
  继美、日之后的第三个
  VLSI生产国。
  果然不出李秉哲所料,工厂投产不久,美国和日本就发起了产品倾销
  攻势,国际市场上的
  64K芯片价格急剧下降。由于三星还没有可以应付这
  种急剧变化的产品问世,因此,从投产的第一年开始,就不得不经受巨额
  赤字的考验。到了
  1985年
  9月,三星
  64K芯片的损失总额已达
  1300亿元。
  面对如此巨大的损失,三星的员工失望,都在为三星的前途和自己的命运
  担忧。李秉哲则镇定自若。他一面安慰信心不足的员工,一面大量投资建
  设器兴工厂第二、第三生产线、富川工厂
  C生产线,以及研究所试验生产
  线等。不久,这些根据产品多样化方针建造起来的生产线,生产出了上千
  种产品。其中
  265K芯片和
  1兆随机存储芯片等新产品畅销全球,使三星
  的半导体事业很快走出了底谷。三星以其尖端的技术、完善的经营跻身于
  世界经济圈,为韩国经济的迅速崛起,拓开了一个崭新的局面。
  《一代天骄——世界著名企业家成功典范》中国著名企业家成功典范
  《一代天骄——世界著名企业家成功典范》中国著名企业家成功典范
  一、化学工业奠基人范旭东
  一、化学工业奠基人范旭东
  范旭东曾在我国化学工业史上创造了四个“第一”,即创办了第一个
  精盐厂、第一个制碱厂、第一个硫酸铵厂和第一个民办化学工业研究社,
  使我国酸碱工业,特别是制碱技术还超过了当时国外先进技术的水平。他
  从引进技术到取得震惊中外的技术成就,形成向国外输出技术,这一伟绩
  永远载入中国工业史册,他不愧为我国民族工业的开拓者、基础化学工业
  的奠基人,令今人自愧弗如。
  范旭东是湖南湘阴人,1883年出生于教书先生的小康之家。五岁时,
  他父母相继去世,幸运的是哥哥范静生考中秀才,兄弟相依为命。1901
  年,兄弟二人东渡日本学习,受日本明治维新启发,誓为中华民族立业:
  “我愿从今以后,寡言力行”,“当今安危一发,有感记此”。1905年,
  范旭东想走“习武救国”之路,日本校长讥讽他:“俟君学成,中国早亡
  矣。”他受不了如此轻蔑,决心走“科学救国”、“工业救国”之路。1912
  年回归祖国后,范旭东首先在政界从政,不久即弃政从工,为祖国化学工
  业奋起献身。
  范旭东逝世时,毛泽东送挽联:“工业先导,功在中华。”后由侯德
  榜继任为总经理,继承范老的遗志,完成了范老未竟的事业。
  □吃苦在先发展盐业
  1912年,范旭东从日本京都帝国大学化学系毕业后,回归祖国。回
  国后,他在财政部工作,很快赴欧洲考察盐政。考察之后,他深感中国盐
  业的落后,提出了改革方案,但政府根本不予理睬。
  1914年,范旭东愤然辞职,舍弃安逸的生活条件,来到天津塘沽涣
  村荒凉的海滩,就近租了一间小屋,进行盐质试验。同时,他与景学铃等
  人集资
  5万元,在天津塘沽创办“久大精盐公司”。范旭东既当总经理,
  又当技术员。小屋只有一张办公果,他白天办公,晚上在上面睡,夜以继
  日地潜心研究技术。公司尚未投产,官府、盐商、地痞、流氓蜂拥而至,
  百般刁难,咒骂“久大”是“不久不大”。范旭东奋力迎战,多方求援,
  又请林则徐的外孙女刘崇佑据理力争,经盐务署特许“久大公司”获得自
  产自销权。1916年
  9月,第一批国产精盐运往天津市场。第二年,行销
  全国,挤倒洋盐,占领市场,取得了巨大的成功。
  □技术与质量的谋略
  1916年,欧战正酣,中国碱的进口量大减,碱价上涨
  7至
  8倍。碱
  为化工之母,以碱为原料的玻璃厂、造纸厂、纺织厂、染料厂纷纷停产倒
  闭。范旭东对友人说:“就是粉身碎骨,也要干成制碱的大事。”
  1917年,范旭东与陈调甫、王小徐等人在天津发起筹办“永利制碱
  公司”,并在家里进行制碱试验,获得了初步成功。为了事业成功,“永
  利公司”邀集盐务署署长张弧、长芦盐运使李穆、财政部官员景学铃等有
  权势的官员作为公司的发起人,很容易地筹措到
  30万元,并取得了制碱
  免税权。1920年,范旭东在塘沽兴建碱厂,并在股东大会上当选为总经
  理。当时,首先遇到了大规模工业化生产碱的设备和技术难关。范旭东派
  陈调甫去欧美碱厂参观学习和物色技术人员,但都被拒之门外。一天,大
  雪纷飞,陈调甫遇到了正在美国哥仑比亚大学研究院深造的中国留学生侯
  德榜和徐永钟。陈调甫通过这些留学生弄到一份制碱设备的蓝图,如获至
  宝。
  雪纷飞,陈调甫遇到了正在美国哥仑比亚大学研究院深造的中国留学生侯
  德榜和徐永钟。陈调甫通过这些留学生弄到一份制碱设备的蓝图,如获至
  宝。
  到
  1922年建成“永利碱厂”。由于设备事故频繁,
  产品质量不过关,半年不能投产。祸不单行,欧战结束,碱价大跌,原有
  经费已经用光,只好靠借债度日,一时亏损
  140万元,公司面临倒闭的绝
  境。范旭东为了保证产品质量,取得用户信任,摆脱经济危机,和技术人
  员一起埋头解决种种生产技术难题。1924年,他终于制成第一批合格产
  品“红三角”牌纯碱,以后产量、质量逐年上升,年产量达到
  4500吨。
  1928年,在美国费城万国博览会上,“永利”的“红三角”牌纯碱
  荣获金质奖章,质量超过了世界最负盛名的英国卜内门公司的产品。从
  此,“永和”碱行销全国,并进入国际市场,饮誉日本和南洋各国。从此,
  洋碱独霸中国市场的局面一去不复返了。
  □引进技术的“十字经”
  永利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