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18 节
作者:蒂帆      更新:2021-02-26 23:41      字数:4978
  □让本田之船永进不退
  “本田
  1300”起初被誉为名车,由于设计时的本田固执地采用了空
  冷,使成本增加,越卖越亏,成了“不可思议之车”。河岛喜好是本田的
  “第一名学徒工”。他顺应世界潮流,主张用水冷。河岛找副社长藤泽,
  藤泽答应了采用水冷技术的请求。采用水冷后,“本田
  13OO”很快摆脱
  了不可思议之名。藤泽和本田宗一郎在二十四年的奋斗中,他们象两个车
  轮,载负着街道小厂的本田驶入了“世界的本田”。本田宗一郎感到自己
  的时代应该结束了。他们深知,已经成长起来的年轻一代,正是本田之船
  的最新动力。
  本田宗一卡口把接力捧传给了当时四十五岁的专务河岛喜好。创始人
  把社长之位传给一个毫无亲戚关系的人,并且不让家人留在公司,这在当
  时轰动一时。河岛是在本田这个使人“得手就扬帆”的环境中锤炼出来的
  新一代。他对部下严格要求,并让他们做能力以上的工作,河岛任社长后,
  十年内,本田公司的销售额从三千七佰亿元增加到一万八千亿元,这对丰
  田、日产两大企业构成了极大的威胁。河岛既有不服输的精神,又有冷静
  的判断力,他一面实现了前辈未竟的心愿,一面又据此作为“本田的未
  来”,与世界战略联系在一起,从而为本田描绘出了更宏传的蓝图。
  1983年,象前任一样,河岛毅然辞去了社长职务,把本田公司交给
  了久米是志。
  三、经营之神松下幸之助
  三、经营之神松下幸之助
  的
  50家公司以内,拥有职员
  2O万人(包
  括附属公司员工),工厂分布于
  130多个国家。但
  70年前,它还是一个
  只有
  3人经营的小电料行,而创造这神话般奇迹的就是松下电器公司的创
  办人松下幸之助。
  松下幸之助生于
  1894年,幼年家境贫苦,读到小学四年级即辍学,
  随后便到脚踏车店做学徒。1918年他与其夫人及内弟
  3人创设了“松下
  电气器具制作所”,即“松下电器公司”的前身。
  松下电器公司的杰出成就,主要得力于松下幸之助出色的经营管理之
  术。70年的经营实践使松下幸之助形成了一套“奇正互变之道”、“与
  自然法则相合”的经营哲学,其所思考的不仅是企业的经营策略,还涉及
  了国家、人生、正义等广泛的内容。他不以短期的财政成就作为目标,而
  以消除人类的贫穷、建立人间和平幸福之道为已任。正因为如此,他被誉
  为日本的“经营之神。”
  □拒绝过宁静的生活
  24岁的松下是电灯公司的检查员。工作是每天用两三个小时对配线
  员前一天的工作跟踪检查,非常轻松。以前,松下曾设计了一种新型灯座,
  但却遭到了公司的否定。松下发誓一定要把这个设计付诸实施。松下提出
  了辞职,离开了工作七年之久的电灯公司,去独立经营,自闯天下。当时,
  松下只有不足
  100元钱,又从朋友那里借来
  100元,这才解决了燃眉之急。
  人手不足怎么办?好在有过去的同事林君和内弟井植岁男(后任三洋公司
  总经理)鼎力相助,松下终于迈出了独自经营的第一步。
  那时,他公有两间小平房,一间
  3平方米,一间
  6平方米。他和妻子
  住在小间,而将稍大的那间改装成工厂,并很快开始了新产品的研制工
  作。准料出师不利。对这几个门外汉来说,掌握制作插座主体材料的配方
  及生产工艺简直象上天揽月。大家一筹莫展。后来经过以前专门研究这种
  材料的同事
  T君的指点,终于研制成功,并在同年
  10月生产出第一批插
  座。到了产品销售阶段,没想到几乎所有的电器商都对这种插座的市场前
  景表示怀疑。他们所到之处无不遭到拒绝。他们东奔西跑,竭力推销,但
  在
  10天内仅卖出
  100个插座,销售额不到
  10元。有人提出各人自谋生路。
  最后只留下了松下和井植。
  经营上的失败使松下全家陷入窘境。为了维持生计,他和妻子把衣服
  一件件地送进了当铺。凄风苦雨送来了隆冬。一份意外的订单使松下绝处
  逢生,一家电器公司要求用合成材料制造一千个电扇底盘。松下他们日以
  继夜地赶制样品。几天后,样品顺利地通过了签定。当时他只有一台压型
  机和一只煮锅。就是靠如此简陋的设备,去赶在新年之前将
  100O只精美
  的电扇底盘如期交了货。他第一次获得了
  80元的盈利。接着,松下发明
  了双向插座,这个成果受到了很多顾客的好评,大阪一个叫吉田的批发商
  要求包销双向插座,并以
  300o元保证金同他签订了合同。松下将这笔款
  项用于扩建工厂,以满足日益扩大的市场需求。不料,东京某些生产同类
  产品的厂家突然采取大减价的策略,迫使吉田商店不得已中止了同松下签
  订的合同。松下一点也不气馁,他不但在大阪找到了取代吉田的批发商,
  而且首次赴东京,把产品打入了东京市场。
  这时,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日本经济处于大萧条之中。在这严峻环
  境中生存下来的松下工厂,尽管仍是个街道小厂,却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发
  展:成立了职工联谊会;耗资七千多元,修建了二百三十平方米的厂房。
  同年,松下开始制造和销售自行车灯。它为后来成立的松下电器公司奠定
  了坚实的基础。当时自行车照明用的是蜡烛灯和气灯。这两种灯具既不方
  便,又不经济,因此几乎无人问津。另一种电池灯,因其耗电大、结构不
  完善,也未能普及。经过半年左右的近百次试验,松下终于研制出了一种
  故障少、寿命长、构造简单的电池,并制成了与之相配的炮弹型车灯。松
  下对这种新型的自行车车灯充满了自信,于是着手安排生产。
  境中生存下来的松下工厂,尽管仍是个街道小厂,却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发
  展:成立了职工联谊会;耗资七千多元,修建了二百三十平方米的厂房。
  同年,松下开始制造和销售自行车灯。它为后来成立的松下电器公司奠定
  了坚实的基础。当时自行车照明用的是蜡烛灯和气灯。这两种灯具既不方
  便,又不经济,因此几乎无人问津。另一种电池灯,因其耗电大、结构不
  完善,也未能普及。经过半年左右的近百次试验,松下终于研制出了一种
  故障少、寿命长、构造简单的电池,并制成了与之相配的炮弹型车灯。松
  下对这种新型的自行车车灯充满了自信,于是着手安排生产。
  购
  200o个车灯外壳的合
  同。不可思议的是,产品制成后竟无人订货。他连续十几天在阪和东京的
  批发商店和自行车进行推销,结果一无所获。车灯的生产则因木器行履行
  合同而不能停下。生产一个月,存货已有
  2000。更令人心痛的是,电池
  的寿命也在与日俱减。松下心急如焚。他决定背水一战。为了让人们了解
  这车灯是货真价实的,他雇了
  3名外勤人员,要求他们给大阪的每一家零
  售商店免费送去两三个车灯,并当即点亮。这种销售方式无疑是拿松下电
  器厂的命运作赌注。此后几天,他食不甘味,寝下安枕,一心搜集市场反
  馈信息。很快,新车灯的市场打开了,一个月就卖出四五千个。接下来零
  售商们便纷纷前来订货。
  □逢凶化吉的经营决断
  1927年日本发生了金融危机。但意外的是,这次危机竟成为促使松
  下电器公司与住友银行结合的契机。当时,松下主要同十五银行有业务往
  来,期票贴现达七、八万元,定期存款也有
  3。5万余元。松下对全国五大
  银行之一的十五银行深信不疑。不料
  21日早晨,报纸上赫然登上了“十
  五银行停止支、付”的消息。沮丧之余,松下不得不重新开辟金融渠道。
  两个月前,他同住友银行西野田分行签订了往来合同,正是这一纸合同,
  使他得以度过难关。
  1926年底,西野田分行有个叫伊藤的职员第一次来劝他与该行建立
  业务关系。松下是主张“一行主义”的,自然不愿采纳伊藤的建议。热心
  而执着的伊藤不厌其烦,先后十几次前来游说。松下终于同意,但提出了
  一个附加条件,即业务往来之前要先签订
  2万元的随时贷款的合同。这是
  松下的一个经营谋略。他认为,做交易首先要有信用,象住友这样的大银
  行,不先签订贷款合同是很难表明其诚意的。住友银行从无先贷后存的先
  例,伊藤一时无法接受他的条件,只好将此事向西野田分行行长作了汇
  报。该分行行长认为他的意见不无道理。经过资信调查,在征得住友银行
  总行的同意之后,西野田分行破例同他开始了以
  2万元贷款为前提的业务
  往来。此时正是金融恐慌到来之前二个月。十五银行停止支付的事发生
  后,松下立即想到了与住友银行的合同,为了慎重起见,他进行了试探。
  住友银行答复:“请随时来贷款。”在那严峻的困难时期,正是有了住友
  银行作后盾,松下公司才得以度过难关。1929年,在没有任何担保的情
  况下,松下从住友银行得到了
  15万元贷款,修建了占地面积
  165O米
  2的
  厂房。
  同年年底,由于政府实行紧缩政策,经济界越来越难以开展活动。松
  下公司每况愈下,销售额减半,库存已达极限,加上刚刚扩建厂房,资金
  十分匮乏。那天松下卧病在床,有人来问是否可裁减一半职工。他说:“从
  即日起产量减半,工作时间减半,但职工一个不减,工资一文不减。松下
  认为,在困难的形势下,只有依靠全体职工大力推销积压产品,才有可能
  转危为安,逢凶化吉,等待时局好转。从长远观点看,损失半天工资事小,
  促使职工以厂为家事大。松下的意见立即被传达给全体职工,得到了人们
  的一致拥护。大家齐心协力从事推销,取得了出人意料的效果。仅两个月,
  库存产品销售一空,工厂开工率也恢复到了原有的水平。所有这一切,都
  为日后松下电器公司的发展,打下了坚不可摧的基础。
  十分匮乏。那天松下卧病在床,有人来问是否可裁减一半职工。他说:“从
  即日起产量减半,工作时间减半,但职工一个不减,工资一文不减。松下
  认为,在困难的形势下,只有依靠全体职工大力推销积压产品,才有可能
  转危为安,逢凶化吉,等待时局好转。从长远观点看,损失半天工资事小,
  促使职工以厂为家事大。松下的意见立即被传达给全体职工,得到了人们
  的一致拥护。大家齐心协力从事推销,取得了出人意料的效果。仅两个月,
  库存产品销售一空,工厂开工率也恢复到了原有的水平。所有这一切,都
  为日后松下电器公司的发展,打下了坚不可摧的基础。
  1929年前后,松下公司已打入收音机行业,直接经营干电池。到
  193O
  年,电池的销量骤增到每月
  100万节。但松下公司的生产仍然无法满足市
  场的需求,在大阪寻找合作伙伴势在心行。松下找到以往的竞争对手小森
  干电池公司。小森接受了合作建议。此后,电池销量一增再增,价格却一
  降再降。小森不愿承担降价带来的风险,要求松下买下他的公司。1931
  年
  9月,松下正式收买了小森干电池公司,作为他的第八工厂。他常常扪
  心自问:我们生产者的使命究竟是什么?经过苦思冥想,他终于从自来水
  的问题上得到启发。自来水是人加工而成的,本应有其价格,但任何人在
  路旁随意饮用都不会被收费或被指责,这是水资源丰富的缘故。那么,生
  产者不正是应该尽力使这个世界的物质象水一样丰富起来吗?松下心中
  豁然开朗,由此领悟到经营的真谛:消灭世间的贫困,就是生产者的使命。
  于是,松下将幡然醒悟的这一天,即创业
  13年后的
  1932年
  5月
  5日确定
  为公司的命知日,即创业纪念日,并当众宣布了这一决定。
  松下还设计了公司的远景规划:今后以
  25年为一阶段,用
  10个阶段
  即
  250年的时间最终实现使命。靠着这种正确的经营信念牵引,松下在事
  业上一帆风顺。松下是乐观主义者,即使在政府实行紧缩政策、日本经济
  极不景气的时期,他也极力主张不要自己勒自己的脖子,而应积极去创造
  繁荣。他首先做到的是使自己繁荣。那时恰巧有人推销汽车,因萧条时期
  销路不好而以五折出售。他便不顾身份是否相称,毅然用
  5800元购置了
  一辆标价为
  15OO0元的汽车。买下这辆车真是一举多得,不仅节省了开
  支,而且以车代步四处做生意,大大节约了时间,提高了效益。
  1934年年后,关西地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