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685 节
作者:
乐乐陶陶 更新:2021-02-26 22:56 字数:4679
第二个「平等」的意思:普遍。平等是非常重要,我们祈求世界和平,和是从事相上讲,平是从心地上讲,如果不能够平等看待一切众生,这个和就不真实,所谓是面和心不和,不是真和合。佛给我们讲的「六和敬」,这六条是教导我们怎样与大众相处。六和敬的第一条:「见和同解」,这一条是什么意思?这一条是平等,心和,心明理了。理事性相都通达明了,心才和。纵然别人跟我不和,我跟他还是和,没有受外面境界影响;为什么?理通达了。
这一桩事情全靠教学,我们不天天在学,我们怎么会知道?在学习当中,我们的智慧、我们的境界逐步向上提升;我们对人、对事,所谓处事待人接物,天天感到有进步,今年比去年做得更好,这个月比上个月做得好,今天比昨天做得好,这个效果都是在学习当中得到的,人不学不知道!今天社会大众造作无量无边的罪业,根就是「失学」两个字,他没有学。这个学是圣贤之学,用现在人的话来说真理之学,圣贤是真理。这个学问让我们明了什么?让我们明了多元的,平等的。如何落实?等念冤亲。冤家对头跟自己亲爱的人,我们用心是平等的,这叫普遍。
平等心里面没有界限,所以这个心就大了。佛法里常讲「心包太虚,量周沙界」,那是什么心?平等心。怎样才算平等?没有分别就平等,有分别就不平等,我们要在这个地方用功,远离妄想分别执著。你能够离妄想,正觉现前了;你能够离分别,平等现前了;你能够离执著,清净现前了。正觉、平等、清净是真心,是自性,这个心现前就是《华严经》上讲,你证得法身,这是法身,你证得佛果了;宗门所谓的明心见性,见性成佛。所以你什么时候成佛?你的清净、平等、觉现前,你就成佛,这是真佛不是假佛。《华严经》上讲的法身大士,破一品无明,证一分法身。诸位要知道,法身就是清净平等觉,就是正觉、平等、清净,就这个意思。
我们认真努力把自己境界不断向上提升,可以到这个境界。善财童子在《华严》上表演给我们看,他表演的是一生圆满无上菩提,并不是破一品无明,证一分法身,到这儿就止住,那是得少为足。他很了不起,不断的向上提升,勇猛精进,他证得圆满的果位,给我们做了个示范。在哪里修学?修行在哪里修?日常生活当中修,五十三参是日常生活表演。佛说五十三位善知识是什么人?我们从早晨起床到晚上睡觉,这一天睁开眼睛,六根接触外面的境界,就是这五十三位善知识。这五十三位善知识里头,男女老少,各行各业,我们天天在见,不知道他是善知识。善财童子比我们高明,他知道,他见到顺境善人,向他学习,学人的长处,学人的善处;逆境恶人看到之后,自己好好的反省,我有没有这个过失?有则改之,无则嘉勉。他用这个方法成无上道,没有一个人不是自己的老师,没有一个人不是佛菩萨示现。善财童子眼睛里面,所看芸芸众生都是诸佛菩萨,诸佛如来示现的,全是教我一个人的。所以他对於一切众生,那个恭敬心跟恭敬如来一样,为什么?他就是如来,成就普贤行,他是至诚恭敬对待一切众生。这一切众生包括一切人事物,一个都不漏,所以他的礼敬是圆满的。
普贤的十愿合起来就是「孝敬」,圆满的孝敬。称赞,与性德、与善,与社会大众有利益的称赞;与社会大众没有利益,与自性不相应的,他不说话,决定没有毁谤。这就是《坛经》里面所说的,「若真修道人,不见世间过」,你说他的心多好!心里头没有一个恶念,只有善念,没有恶念,这个人生才是真正的幸福美满。你们同学见过许哲居士,李木源居士问她:你对於一切人好人、坏人怎么看法?她那个方法很值得我们学习:她看到好的,记在心里面向他学习;看到坏的,她说:我就像看到马路上走来走去的人一样,没有放在心上。你们在马路上看看来来去去的人,有没有把他记在心上?没有放在心上,过眼云烟,不落印象。她看到坏人坏事心里头不落印象,只落善的,只落好的,所以她一生生活在幸福美满之中,完全是善好的,决定没有丑恶。这是在我们的现前,人家能做到,我们为什么做不到?值得我们反省,值得我们去检讨。
人家平等心现前,清净心现前,正觉心现前。正觉从哪里看?人家问她什么是宗教?你对於社会上许许多多宗教是怎么看法?她说,我看所有宗教一片光明,这是正觉心。她要求皈依三宝,不是我们劝她,我们没劝她、没有拉她,是她自动发心皈依的。不知道是什么人送她一本《认识佛教》,她读完之后非常有兴趣,她要发心皈依三宝。传授三皈,我连五戒证书都送给她,为什么?她五戒圆满了。五戒十善都做得圆满,你说这个人的生活多幸福!多么美满!幸福美满是自己求的,佛法叫内学,从你内心里头求,不是从外头;从外面求,那是无尽的烦恼;所以佛教我们从内心去求,不要从外面求。佛法称内学、称内明,唯有从内学,才能转外面境界;「若能转境,则同如来」。许哲心清净则世界清净,我们看这个世界不清净,她看世界清净;我们生活在秽土,她生活在净土。诸位细细去观察、去体会,好好的学习。
第三个意思「悦意」,悦意是欢喜。《论语》头一句孔老夫子就说,「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他那个「说」就是佛家讲的法喜充满。经论里面常讲的常生欢喜心,法喜、欢喜心从哪里来的?「学而时习之」,我们真正学。习是什么?习是落实,你把你所学的落实在生活上,落实在工作上,落实在处事待人接物,你就法喜充满。你所学的不能落实,学而不习之,你不习、不干,那你还是过你的苦恼日子,关键在此地。学不要多,学会一条就做一条。佛教我们布施,真干,真去布施,不怀疑。
新加坡这个地区有很多好榜样。许哲居士一生勤行六度,她虽然没有学过佛法,不懂什么叫六度,她六度全都做到了,一条都不缺,一生布施供养,她所得到的,佛家讲的真富贵。李木源居士修布施,团体里面居士林修布施,这是个团体。大家看到这个团体这么兴旺,为什么会兴旺?修三种布施:财布施、法布施、无畏布施。社会无论个人、团体,一有困难找到居士林,都会帮助你解决。三种布施都在做,认真努力的在做,它才会兴旺。不肯布施,心量那么小,悭贪放不下,你怎么会发达?不可能的事情。佛的功德究竟圆满,是佛这三种布施遍及虚空法界,所以他圆满,这是我们要学的。学习里面清凉大师提醒我们,悦意一定要能「称根」,在一般讲就是要契机。你要懂得接受布施的人,这个对象他喜欢什么,你的施予一定是他喜欢的,是他迫切需要的,他欢喜;如果你送给他的东西、给他的礼物,是他不喜欢的,是他讨厌的,那个欢喜心生不起来;所以一定要晓得观机。
佛法的教学,无论是显教密教、宗门教下、世出世法,佛教人头一句话就是「布施」。我学佛亲近出家人,第一位就是章嘉大师,头一天跟他见面他就教我布施,他教我六个字:「看得破,放得下」。我问他老人家如何落实?他就说「布施」两个字,最初方便。最初方便,一直到究竟圆满,还是布施,这是佛法。换句话说,不能够欢喜布施,不能够真诚布施,不能够很痛快的布施,你的佛法修学都不到家,功夫差得很远。你对佛法稍稍有心得,你一定欢欢喜喜去修布施,时时刻刻念念无间断。你见到人和颜爱语,对人笑笑,这布施,布施欢喜;你板著面孔对人,也是布施,布施厌恶。所以我们一切时、一切处,跟一切众生统统都是在结缘,不是结善缘,就是结恶缘。你一念叫人欢喜,结善缘;一念厌恶,跟人结了恶缘。你要广结善缘,菩提道上一帆风顺,得到帮助的人多;你要结的恶缘,魔障多。障碍重重,从哪里来的?都是你自己结的缘,你能怪谁?
在今天这个时代,大家都忘掉古圣先贤的教育。不但现前这一代没有了,像我这个年岁,只是沾一点边缘而已。我二十岁之前,那真是很浅薄的一点缘分,二十岁之后没有了;没有再听人讲过,要孝顺父母,要尊敬师长,没听说过了。现在完全没有了,如果讲这些话,人家笑你,你落伍了,不合时代了。是落伍了,没有加入他们行列,他们是什么行列?三恶道的行列;落伍也不错,没有落在三恶道里头。不合时代,什么时代?天下大乱的时代,无君无父的时代。我们要不清楚怎么行?面对著这些根机,我们要用什么方法来帮助他。
我告诉出家、在家的同学们,今天人与人的关系,父子的关系没有了,师生的关系也没有了,上下尊卑都没有了,这个社会不好处,太难了。我们学佛,佛教给我们高度智慧、高度艺术,我们从这里体会,怎么能跟大家处好?朋友,完全当作朋友看待。实实在在是朋友,父子是朋友,夫妻是朋友,师生是朋友,什么都是朋友,朋友大家是平起平坐,好商量。你要把自己位置抬高,看到别人在你之下,人家不服,你不自找苦恼,你事情办不通。好事也不行,他也不能接受。所以今天只有讲平等,更好的是把人家抬高一点,自己往下,那就更好,更能受到人欢迎;要想我们自己高一点,把人家压一点,人家不服,你什么事都不能办。今天是这个时代!
从前李老师教导我们,时代变了,我们求学是跪在老师面前接受老师的教诲,我们是求来的;将来我们要把佛法送给别人,不能叫人家跪在我面前,做不到,要我跪在他的面前把佛法送给他,看他愿不愿意接受?时代不一样了,「识时务者,是为俊杰」,怎么可以无礼於人?不懂这个道理,我们在佛法也是白学了。经典里面所讲的事提供我们做参考的,最重要的它的精神、它的原理原则,参考过去人的作法,面对今天大众的根性。我们要拿过去那个作法,拿到今天是行不通的,那真的叫落伍,不合时代了。今天这个时代有这个时代的作法,那就是谦虚恭敬,自卑尊人,这才可以,能行得通。
前天道教一些道长们来参观居士林与净宗学会,本地李道长陪同他们来。其中有来自香港,有来自中国大陆,看到我们这个地方每天讲《太上感应篇》,他很感动,《太上感应篇》是他们的经。我们佛教讲道教的经,他欢喜赞叹,他别的东西不要,我们讲的《感应篇》,他带了好多套去。这叫什么?「称根悦意」。讲道教的经典不是我开头,我们知道开端的是印光大师。印祖当年在世的时候,清朝末年,定海知县,说知县就是清朝末年的,民国不叫知县,叫县长。定海知县请老法师去讲经弘法,老法师因为方言太重了,他是陕西人,言语不通,所以他就派人到定海去讲经。讲什么?也是讲道教的,《文昌帝君阴骘文》。我们想想他没有选《感应篇》,他讲《阴骘文》,《阴骘文》短,只有七百多字,《感应篇》比《阴骘文》文字要长一倍,可能是时间上的关系。讲道教的,没有讲佛经。
从这个地方诸位就能体会到,佛教是多元文化,不一定要把佛的经典搬出来讲,哪一家的东西都可以,只要它的内容符合佛所说的原则。这个原则就是我们常常念:「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是诸佛教」,这个诸佛是十方三世一切诸佛,教化众生不离开这三个原则。《阴骘文》、《感应篇》确确实实符合这个原则;这篇东西我们读了,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讲得多,大概占百分之九十,自净其意讲得少,它符合!如果里面有一篇、有一段、有一句,符合如来的法印,我们拿来讲,都是善法,都是佛法。
佛法教学目的我们都知道,第一个目的是教人「转恶为善」,《感应篇》、《阴骘文》确实做到这个,这是基础的目的,然后再向上提升「转迷为悟」,到最后提升到「转凡为圣」,不断向上提升。在修学、教学的过程当中懂得观机说法,所以无论哪一个宗教的经典,我们都可以弘扬,而且都应当弘扬,我们要突破这个框架,突破这个界限。印祖讲《了凡四训》,这儒家的,他没有界限。别人有界限,印光大师没有界限,他儒家东西讲,道家东西也讲。
历代祖师大德都没有门户之见,从哪里看出来?从经书注解里面看出来。清凉大师《华严经疏钞》,引用孔子的东西,引用道教的,引用先秦诸子百家的,这里头他都有,他哪有界限?他用这些学说思想来解释佛法,佛法跟诸子百家就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