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632 节
作者:
乐乐陶陶 更新:2021-02-26 22:56 字数:4679
佛家的大小乘、显教密教,无不如是。纵然不属於佛教,其他的宗教也好,其他的教学也好,只要符合这个原则,与这个方向目的相应,一切诸佛菩萨都承认它是佛教,可见得佛教广大。这个「佛」,不是释迦牟尼佛,也不是阿弥陀佛,也不是一切诸佛如来,「佛」是什么?佛是觉悟的意思。佛教是觉悟的教诲,觉悟的教学,不一定是释迦牟尼佛,所以叫佛门广大。
我们在最近看到新加坡许哲居士,那个录像带也许你们都看过了,她不是佛教徒,她没有听过佛法,也没有看过佛经,但是她用的方法,使自己减少妄想分别执著,使自己的心定下来、清净下来,她那个法子是佛教,她修学的成果是佛家希求的圆满的教学。活到一百岁才遇到佛法,一百岁之前虽然没有遇到佛法,没有遇到形式的佛法,她已经得到实质的佛法,她知道知足常乐,她知道减少自己一切欲望,这样才能够把心定下来。我们的心为什么定不下来?欲望太多了。她何以能定下来?她衣食足了,她就够了,对於世出世间一切的希求她没有了,没有希求的心,没有与人竞争的心。
我们世人最大的痛苦,就是竞争的念头断不了,看到别人有,我也想有,你说这个怎么办?这个妄念永远息不下去。特别是现代,科技天天在进步,真的是日新月异,天天有新的东西出来,天天希求新的、追求新的,那你的心永远定不下来,你的心永远被境界所转,这就苦了。而佛在经典里面告诉我们,「若能转境,则同如来」。凡夫跟佛菩萨恰恰相反,凡夫是心被外面境界转,自己做不了主;诸佛菩萨他的心清净、定的,不随外头境界转,所以他能转境界。佛菩萨是境随心转,他得大自在。我们这个苦,这是讲到苦的根本原因,是心随境转。我们的心没有主宰,做不了主,人家赞叹几句就生欢喜心,骂你几句就生烦恼,几天都平息不了,这是心做不了主。
我们学佛就要在这些地方做一个大转变,转变不容易,为什么不容易?无量劫来我们在六道轮回这个境界里头,已经养成习惯,所谓习惯成自然,六根接触六尘境界,自自然然妄想就生了,烦恼就起来了,这是我们可以说无量劫一直到今天,修行不能成功的原因。可是这桩事情,我们从佛经论里面去观察,它也并不是真的很难,《华严经》在末后,你们看看善财童子一生成就;《法华经》上说得更好,龙女八岁成佛,这是告诉我们不难。龙女,龙是畜生道,不是人道,八岁很小,她都能成就,这是用这个形相来勉励我们、提醒我们,这事情并不是很难。难在什么?难在自己肯不肯把念头转过来。换句话说,我们要是真肯干,这个事情就不难;不肯干,那就太难太难了。
从哪里转起?从知足,样样都知足,你就很容易转过来了。所以佛菩萨给我们示现,我们看到他们的生活都很清苦;我们再回头看看,每一个宗教创始的教主生活都很艰苦,宗教里面称之为「神贫」,贫苦,神贫,我们中国人讲「安贫乐道」。这里头有真乐,有真的享受,过去方东美先生所讲「人生最高的享受」。人生最高的享受不是在物质,不是丰衣足食,不是的。我们看到世尊在世,三衣一钵,每天出去托钵,有时候还托不到,托不到他也很快乐,托不到一天就不吃,他没有烦恼;有的时候托到美食,他也不会生欢喜心,心永远是清净平等的,这叫乐在其中。如果托钵,今天斋主供养得好就生欢喜心,供养得不好,心里就不高兴,这不能成就。
我们在《安世高传记》里面看到,这是一位修行证果的大德,晚年在中国弘法,他是汉朝时候的人,早期翻译经典里面最重要的一个人物,他比鸠摩罗什还早。《传记》里面记载,他到中国两次偿命债,第三次到中国来才弘法。译经告一段落之后,他到江西鄱阳湖去度他一个同学,那同学是前世的,不是这一生的。这一位同学现在的身分是龙王,水神,龙王,那叫'共+阝'亭湖。这个神很灵验,有求必应,周围一千里范围的人都来朝拜,都来供养。过去生中跟安世高同学,他来度他,这是落在畜生道,修的是大福报。安世高到这个寺庙里面来,龙王就托梦给这寺庙的住持,说明天有高僧大德,是他的同学,到这个地方来,要好好的接待他。到了之后,安世高给这个龙王说法,供的这个像,在面前给他说法,给他念咒,叫他现身。他也很难为情,最后还是现身了,出来了。大家一看是一条大蟒蛇,就是那个龙神,大蛇,所以以后这个地方叫蛇村。安世高说他的历史因缘,在过去世他们在一起同修,都是出家人,每天出去托钵,他就是人家供养的菜饭很好他就欢喜,供养的不好他心里就难过,就是这么一个原因堕落在畜生道。他这个人在世明经好施,是个讲经说法的法师,又喜欢布施;因为讲经说法,所以他灵验,有求必应;因为他喜欢布施,所以一千里的这些人都不断的送供养给他,福报很大。
这个公案给我们很大的启示,每天在饮食上有这么一点小小的分别执著,那样的修行人,天天讲经说法,又欢喜布施,在我们今天讲这个法师值得人尊敬,还堕落在畜生道。我们今天反省反省,我们对於经教上的通达能不能跟他相比?我们在德行,喜欢布施供养,能不能跟他相比?比不上人家;但是我们的喜怒哀乐、我们的瞋恚,恐怕超过他好多倍,他落到神道去当龙王,恐怕我们将来不如他。你要不想就没事,愈想愈可怕,愈想问题愈严重。人既有生,必定就有死,死了到哪里去,这是很严肃的大问题。我们活在这个世间,要晓得世间是无常的,佛在经上告诉我们「刹那生灭」,跟我们讲世间法的真相,《金刚经》上说「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那你就真的把世间所有的现象,你看清楚、看明白了。
世间一切是缘分,缘分决定不是恒久不变的,刹那刹那在那里变化的,不可以留恋,不可以染著。顺境、善缘不生贪著,逆境、恶缘不生瞋恚,心转境界,不要像安世高那个同学心被境界转,心被境界转出不了六道。安世高比他强,所以人家能证果;他不如这个同学,就是分别执著没有放下,虽然明经好施,还是要堕落。这个公案很值得我们警惕,我们要多想想,我们应该如何修学。世缘如果不能放下,我们这一生要想成就,不可能的;必须要放下。
道是什么?道就是清净心,没有别的。清净心是我们的真心,妄想分别执著是我们的妄心,因为我们有妄想分别执著,所以才落到轮回。换句话说,六道轮回从哪里来的?是从妄想分别执著来的,佛说得好。如果我们能把执著放下,好恶是执著,安世高这个同学就是因为有执著,所以出不了轮回。执著要断掉了,不再执著了,得到称心如意的没有贪恋的心,遇到恶劣的境界没有瞋恚心,执著没有了,六道就超越了。我们要懂这个道理,要认真努力去学。如果我们把执著放下了,念佛往生,生到西方极乐世界就不是凡圣同居土,生到哪里?方便有余土。凡圣同居土是怎么回事情?执著没放下,还是执著。执著能不能往生?不能往生。这些人怎么往生的?临命终时不执著了,所以他往生。临命终时还执著,那就往生不了。由此可知,念佛人在日常生活当中执著要淡,愈淡薄愈好,到临终时容易放下;如果有严重的执著,临终的时候就靠不住,不容易放下。对於家亲眷属的恩爱,对於财产名利,你在临终的时候彻底放下,一心向佛,这个人决定往生,生凡圣同居土。如果在现前我们功夫做到了,把这些执著统统放下了,我们念佛往生品位就高。
诸位还要晓得,《无量寿经》上都说过,我们现前娑婆世界修行一天,超过在西方世界修行一百年,什么原因?我们要懂。这个说起来,西方世界修行难,我们这儿修行容易。难易不是绝对的,是相对的,各有各的难易,西方世界的容易是西方世界不退转,只有进步,不会退步,这是西方极乐世界的殊胜,但是进展慢,速度很慢;这个世间它的缺陷是容易退转,进步难,退转容易,所以这个世间是大起大落。如果你要聪明,你就大起,不要再落了,那就超过西方极乐世界;那就是这个地方修行一天,超过西方世界一百年。大起不落,才行;可是一落,那比西方世界就差远了。
明白这些事实真相,我们要抓住这个机会,认真努力修学,放不下的也要放下,咬紧牙根放下。先从事上放下,这是持戒,然后再从理上放下,就开悟了。这是世尊在此地教学,因戒得定,因定开慧。所以首先我们要从物质享受上放下,不要计较得失,安贫乐道,生活愈简单,愈显得自在,愈没有负担。然后精神生活也放下,世间人在精神受用上,也有许许多多种类差别,都要放下。像过去我们净土宗第一代祖师慧远大师,他在庐山建立中国专修净土第一个道场,现在叫「东林寺」,诸位如果到中国大陆去观光旅游可以去看看。当时有个很有名的学者姓谢,我们小时候读书,国文里面读过他的文章,谢灵运想参加这个念佛堂,远公大师拒绝,他们是好朋友。为什么拒绝他?精神生活方面他放不下,他喜欢诗词歌赋。这是属於精神生活,也要放下,不放下还是障碍。
我们现在,道场也好,家庭也好,总有一些字画充实著精神生活,可是真正修道人,他这些东西放下了。我们看印光大师,这是最近给我们做为修净土的一个好榜样。他的道场在苏州「灵岩山寺」,晚年一直在那边闭关,他的关房我去参观过,所有一切陈设都没有,那个小佛堂里面,正当中他老人家写了一个字,死,就写一个「死」字,供一尊佛像,连香花都没有,供一杯水,一个小木鱼,一个小引磬,简简单单。这是教给我们什么?精神上生活的那种喜爱也放下了。我们最近去参观许哲居士她居住的地方,她居住的房子是属於养老院的,那个养老院是她创办的,她年岁大了,养老院也交出去,她住在里头一间房。我们去看房子里面只有两个书架,书架上排得整整齐齐的书籍,她喜欢读书,墙壁上面什么东西都没有,照片都没有。大家跟她照相,照片送给她,她不要。「不要送给我,没有用」,做纪念,「没有用」,她不要。我们在她房间只看到两张照片,一个在她房间的书桌上,一个在床头柜上,她母亲的照片,两张都是她母亲的照片。除了供养母亲照片之外,什么都没有,这精神生活放下了,所有一切喜爱都没有了。印光大师比她还彻底,为什么?书都没有了,她还有不少书,印光大师桌上只有一本《弥陀经》,什么书都没有了。你想想人家是怎么得定的?怎么成就的?他这种作法就是教导我们,他是这么成就的。
但是我们道场,那就不一样,道场为什么这样布置?接引大众的。如果我们道场里面陈设,像印光大师的关房一样,那只有度一些真正修行人,绝对不是接引初机的。真想成就的人,看到这个环境好,初学的人决定不能够入门。所以寺院庵堂道场接引大众,我们对於精神、物质生活都要普遍照顾到,让他能生欢喜心,让他来了一次,下次还想来,这是接引成就。真正想念佛修行,必须在深山里面,人迹罕到的地方,去修建念佛堂,那是真正为修行的。我们这个道场是接引大众的道场,像现在新加坡居士林是接引大众的道场,精神、物质生活都要照顾得周到。居士林也许有许多同修去过,每天斋堂里面供斋,完全免费,三餐斋饭,两道点心。夜间茶点供养都不缺乏,因为那边二十四小时念佛,日夜不间断。平常吃饭做十五道菜以上,这些菜色天天在研究,怎么改进。为什么这么用心?希望别人吃过一次还想再来,不要吃了一餐,下次不想来了,那我们就失败了。这是佛法里头所说的,「先以欲勾牵,后令入佛智」,要接引他入佛门,方法手段不相同。
真正明了佛法道理,了解宇宙人生真相,这个时候他自动放下,不是我们劝导他,他自然放下,他愿意放下,放下他得到更快乐,得到更大的享受。我们没有入这个境界,你叫人放下,他痛苦,他不是得乐,他得苦。所以真正达到那个境界的人,放下是更快乐,人生最高的享受。这是我们没有办法体会的,我们会觉得那种生活太苦了,他们不会。这是境界的问题,哪个境界,哪一个阶层,用哪一种方法。所以佛恒顺众生,这样才能够普度一切众生,不断的把我们向上提升,我们一般俗话说提拔我们。一个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