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627 节
作者:
乐乐陶陶 更新:2021-02-26 22:56 字数:4703
面。这是智慧,这里面有方便。
「门」是比喻方法,帮助众生离苦得乐的方法无量无边。方法要用得恰当,这就是佛法常讲的契机,用得很恰当,契机。对於现前社会一般大众,普遍都能够接受、能够修学、能够成就,这个法门契机契理。同样是一部经典,我们仔细去观察,细心去研究,各个朝代古大德的注疏,我们从这个地方就明了,每一个朝代社会状况不相同,意识形态不一样,所以同样一部经,古德他们的讲法、他们的说法不一样,但是都不违背经中的原理原则,这叫契理;解释的方法不一样,教学的方法不一样,契机。值得我们做参考,我们可不能照说,我们要了解现实环境。这一部经在现前这个环境,我们要怎样讲法,要怎样学习法,契机,我们才能得到佛法真实的受用,这是无量法门。
『佛为群生普开阐』。「阐」是阐扬,「开」是开示,这两个字用现在的话来说就是教学,怎样去教导现前的这些大众。而教学的总纲领、总原则,不外乎破迷开悟,帮助众生觉悟,帮助众生回头。第三句这是目的,『入胜菩提真实行』,「胜」是殊胜,「菩提」是正觉,「真实行」是菩萨行,与法性完全相应,这种行为是菩萨行。菩萨行说得再多,纲领只有一个,这一个就是布施。佛在大乘佛法里面,将菩萨无量无边的行门,归纳为六大类、六波罗蜜。第一个是布施,布施通常讲三大类:财布施、法布施、无畏布施。我们看看后面的五条,持戒、忍辱是属於无畏布施,精进、禅定、般若是属於法布施。总而言之,菩萨行就是一个布施,六度不出布施。
布施是放下自己,《金刚经》上讲「离一切相,修一切善」,现在的话讲舍己为人,真实行。这个真实一点都不假,与真实相应。如果要是错了,为自己不为别人,为别人还是为自己,这个行是虚妄行,不是真实行。怎么是虚妄的?这是六道里头的轮回业。能够舍己为人,不但超越六道,超越十法界,入诸佛菩萨的境界,一真法界,这真实行。这个道理我们一定要通达,为什么?为著自己的利益就是虚妄的,为自己的利益,你们想想看,增长我执。佛教给我们,破我执才能出三界,你念念增长我执,你怎么出得了三界?生生世世都在搞六道轮回,错了!
搞六道轮回没有别的,第一个因素「我」,一切都想我的利益,这就是搞六道轮回。弘法利生,不能够离开名闻利养,还是搞六道轮回,你我执没有破。一定要懂得,无我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这个大道理。「我」就是自私自利,要把这个放下,放得干干净净,一心一意去利益众生,为众生服务。为众生服务是手段,目的何在?帮助他开悟,这是目的。所以三种布施里面,财布施、无畏布施是手段,法布施是目的。用财、用无畏跟众生结善缘,「佛不度无缘之人」。常行布施能令一切众生生欢喜心,众生欢喜接近你,肯听你的,然后你再对他行法布施,帮助他破迷开悟,帮助他超凡入圣,这就是「入胜菩提真实行」,目的达到了。金刚幢干闼婆王他懂得,这一套理论跟方法他很会运用,用得非常恰当,我们应当向他学习。今天时间到了。
12…17…0258 主講人 : 淨空法師
大方广佛华严经 (第二五八卷) 2000/2/2 新加坡净宗学会 档名:12…17…0258
请看「世主妙严品」,得法赞佛,八部四王众,干闼婆王偈颂,第十首:
【一刹那中百千劫,佛力能现无所动,等以安乐施群生,此乐庄严之解脱。】
这是普现庄严干闼婆王,前面长行他「得善入一切佛境界与众生安乐解脱门」。我们看他赞颂里面,清凉大师有简单的注解,「初二句佛境也,次句安乐也。佛力能现无所动者,遮妄见也。非促多劫就一刹那,非展刹那受於多劫,本相如故,名无所动。随应度者,佛力令见」。这几句话说得很简单,意思很深。《般若经》上常讲「诸法实相」,诸法含著世出世间一切法,一切法的真相就是佛境界,前面两句所说的就是。『刹那』是时间极短者,《仁王般若经》上跟我们讲,一弹指有六十刹那,一弹指的六十分之一叫一刹那。『百千劫』是形容长时,我们世间人落在妄想分别执著里面,所以才产生三际的概念,过去、现在、未来,时间的概念。与时间对立的是空间,空间东南西北、四维上下,是十方。这些事情我们都执著有,而实际上十方、三世存不存在?这个话不能说它存在,也不能说它不存在。事实真相决定没有三际十方,三际十方是一不是多,《华严经》中常讲「一即是多,多即是一」,一多不二。
这个话很不好懂,为什么?跟我们的常识恰恰相违背。我们觉得有三世,最明显的有昨天、有今天、有明天,昨天是过去,今天是现在,明天是未来,怎么没有三际?可是诸位读过《百法明门论》,这是相宗入门的一部论典,论文虽然不多,古德注解可非常丰富,比论文不知道要增加多少倍。时间、空间在《百法》里面,这弥勒菩萨归纳的,弥勒菩萨造《瑜伽师地论》,将一切法归纳为六百六十法。天亲菩萨嫌六百六十法还是太多,不便於初学,再把它归纳成百法。「时分」就是时间的概念,「方分」是空间的概念,这两种都属於不相应行法,把它编在这一类里头。《百法》大家都记得很熟,心法八个,八心王,心所法五十一个,色法十一个,不相应行法二十四个。什么叫不相应?不与心法相应,也不与心所法相应,也不与色法相应,但是跟这三者又脱不了关系,所以单独给它建立这一科目,叫不相应行法。用我们现在的话来说是抽象的概念,决非事实,这二十四个是抽象概念,不能说它有,也不能说它没有。
第一句是讲到时分,「一刹那中百千劫」,百千劫中一刹那,一刹那跟无量劫没有长短。这个我们就不懂了,我们总以为一刹那很短,无量劫很长,一刹那跟无量劫是平等的。诸位要记住,佛法是平等法,不平等决定就不是佛法。佛法到底是什么?佛法,诸位要记住,不是释迦牟尼佛的法,也不是阿弥陀佛的法,你要懂得「佛」是什么意思,佛是觉悟,佛法是觉悟之法。不是佛法是迷惑,迷惑就不平等,觉悟之后一定是平等。生佛平等,性相平等,理事平等,无有一法不平等,这是真正觉悟,这是佛境界。佛境界就是觉悟的境界,这才是宇宙人生的真相。佛菩萨教导我们,最后的目的是要我们悟入这个境界,绝对不是说我们跟他学学就算了,而是帮助我们契入这个境界。这个境界是真实的,诸法实相,一真法界。如果诸位在这个地方参透,生死就了。「了」是什么意思?「了」是对於生死这一桩事情彻底明白,「了」是明了。
真正把事实真相搞清楚、搞明白了,还有没有生死?没有了,生死是一不是二。佛经里面常讲「生死即涅盘」,「烦恼即菩提」,它都是相对的,烦恼跟菩提相对,生死跟涅盘相对,就跟此地讲的,「一刹那」跟「百千劫」相对。凡夫看到是相对,为什么把它看成相对?因为凡夫有妄想分别执著,所以把事实真相看错了。《楞严经》里面举的比喻很有趣味,它讲「捏目看月」,看成两个月亮。什么是捏目?你们晚上看月亮,你用一个手指把眼睛按下去,就变成两个月亮。两个是什么?妄见,就是你落在妄想分别执著里头,你才会看到两个、看到三个,正常的眼睛看到是一个。可是捏目的时候确确实实是两个,你不能说它没有,它真有,所以不能说有,也不能说无。你要说有,确实没有;你说没有,明明两个在眼前。
凡夫所见的跟圣人所见的不一样,凡圣差别在哪里?凡夫有妄想分别执著,圣人没有妄想分别执著。没有妄想分别执著见的境界是真的,为什么叫真的?那个境界不变。佛法的真妄就是说,凡是会变的就不是真的,这是假的;永远不变的,这叫真的。《百法》里面大分两大类:有为法跟无为法;有为法就是会变的,刹那刹那在变化;无为法是不变的。可是无为法里面,有相似的无为,有真实的无为。无为法有六个,只有真如无为是真的,其余五个可以说是相似的无为,因为在那个境界里面看不到它的生灭,所以有为法里头列不进去,把它列在无为法。
佛对於宇宙人生的真相,观察、解说确实高明,在世间典籍里面,古今中外,包括许多宗教的典籍,都没有佛法讲得这么清楚、这么透彻。诸佛如来的境界,我们要如何契入?这桩事情首先我们要明了,众生境界跟佛境界的差别在哪里?其差别所以然的道理又在哪里?首先要把这些搞清楚。搞清楚、搞明白了,这叫看破;真正看破了,你自然就肯放下。放下什么?放下妄想分别执著,你肯放下了。只要放下妄想分别执著,佛境界就现前,你就真的看到了,一刹那跟百千劫是一回事情,生死跟涅盘确实不二,你才能契入。
佛教化众生,这大家都晓得,契机契理。机是众生的根器,众生根器不相同,千差万别,所以佛教学的方法也就不是定法,也是千差万别,所谓随类现身,随机说法。我们不知道究理,对於佛的用意我们不清楚,所以佛法接触多了,不但我们信心生不起来,反而把信心破坏了。譬如我过去在台湾遇到台大一位教授,当时也是很有名气的教授,他也看看佛经,看了之后他说,释迦牟尼佛讲话颠三倒四,一会儿说空,一会儿说有,到底是空还是有,他没说清楚。这就是虽然在世间法来说,他是个知识分子,高等的知识分子,大学教授,还是经上讲的「佛法无人说,虽智莫能解」。佛根本没有说法,你懂这个意思。为什么说佛根本没有说法?佛说法无非是替众生解黏去缚而已,你众生什么毛病,他把那个毛病治好就行了,所以没有定法。佛为什么说空?你执著有,佛就跟你讲空,让你把执著「有」放下,这就圆满了,这问题解决了;那一个人执著空,佛就跟他讲有。讲有破执著空的,讲空是破执著有的,破执著而已。这一位世智辩聪的人可麻烦了,他执著有,佛跟他讲空;他有放下了,又执著空,这个麻烦大了,这佛就没法子教。这一类根性的众生大有人在,总是要执著一边。跟你讲两边不执著,有个中道,他又执著中道,总是要有执著,这就永远不能够悟入。
到一切不分别、不执著的时候,诸法实相你就证得了,六根所触之处皆是,宗门禅德所谓「头头是道,左右逢源」,触处全是一真。但是这是惠能大师讲的上上根人,不但中下根人不能解其意,连上根人也不行,所以能大师讲要上上根人才有分。对中下根人来说,佛的教学方法就依次第,循序渐进,慢慢的来诱惑你,诱导,这是讲善巧方便。首先教我们严持禁戒,小学,这是佛法的小学。照佛禁戒去做,虽然不能够脱离六道,决定不堕三恶道。为什么?你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这是佛教小学,教中下根性的人。从这个基础上慢慢再提升,破迷开悟。你所迷的境界无量无边,佛法把它总归纳,不外乎六种成见、两个法门。两个法门是心法跟色法,有些人迷於心法,有些人迷於色法。心法、色法再要分类,愈分愈细。
诸佛菩萨有真实智慧,他能观机,他能帮助人,但是那个人要能信、能解、能行,这个缘才成熟。如果他能信不能解,可能他只有止於第一个阶段:断恶修善,能信不能解。也有人他能解,他不相信,这是什么原因?佛跟我们说,众生的病有两大类:一个是烦恼障,一个是所知障。二障虽然人人具足,但是厚薄各个不相同,我们在楞严会上看到,佛为大众说法,《楞严经》有十卷,第三卷的末后,这才讲三分之一,阿难尊者开悟了,说偈赞佛,阿难是须陀洹,初果;富楼那是四果阿罗汉,他听不懂,听不明白,听不懂,看到阿难尊者说偈赞佛,他疑惑。这种情形显示出阿难尊者烦恼障重,所以不能证果;所知障轻,他容易开悟。他不能证果,悟是悟到了,可是境界现前还是做不了主,还是会随顺烦恼习气,烦恼障重。富楼那尊者的根性跟阿难正好相反,他烦恼障轻,所以他证得阿罗汉果,所知障重,所以佛讲经说法他听不懂,道理在此地。
我们现在是哪一种?两样都重,烦恼障也重,所知障也重,这个麻烦就很大了。可是诸佛世尊有方便,这个方便是什么?方便就是长时间的薰修,我们要懂得这个诀窍。我们在历史上看到,「一门深入,长时薰修」,会开悟,会证果。这个要有信心、要有耐心、要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