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608 节
作者:乐乐陶陶      更新:2021-02-26 22:56      字数:4678
  境界这个意思大致上明白了。
  「一切」,这两个字范围就广了,一切诸佛、一切菩萨、一切声闻缘觉、一切六道众生,没有一个不在佛境界里,只是他自己不觉而已,并没有离开佛境界。所以一真法界在哪里?一真法界就在十法界里面,十法界跟一真法界是融合在一个整体。觉悟的人,十法界原来就是一真法界;迷的人,一真法界见不到,见的是十法界。这里头实际上讲,只有迷悟的差别,而事实真相有没有变更?没有。迷是这个事相,悟还是这个事相,所以才说迷悟不二。迷悟不二是从事实真相上来讲的,事实真相上决定没有改变,改变只是你自己迷惑。《楞严经》上世尊举一个例子,来说明这个现象,「演若达多,迷头认影」。我们世间人也常常有,你头上戴的帽子,忽然一个紧急的行动,叫你服装要整齐,实际上你帽子戴在头上忘掉了,到处找,帽子在哪里?有没有看到?在你头上。事实没有改变,只是你迷了,六道凡夫就是如此。
  大方广在哪里?大方广就在你头上,你不知道,你一天到晚去找。到哪里去找?怎么找也找不到!不知道大方广就是我们现前生活的环境。理体是大,现相是方,作用是广,就在现前,根本就没有离开。你是觉悟了,你的日子就是佛华严。佛华严有没有改变你现前的物质生活?没有改变,你的富贵生活还是富裕,贫穷生活还是贫穷。并不是说一入境界,贫穷马上就变成富贵,不是这样子,那就完全错误了;还是一样的生活,但是精神生活不一样。譬如说你没有悟之前,你的精神生活苦闷。贫人很苦,富人也苦,各有各的苦处;觉悟之后乐了,穷有穷之乐,富有富之乐,都乐了,那个乐没有两样,决定是平等的。物质上贫富没有挂在心上,那个很清楚,物质上的贫富是怎么来的?业因果报。但是生活的快乐,那是决定没有差别,这是达到真正平等,对於宇宙人生想法看法是一致的,这平等的。
  这是讲『善入』,这个善的意思深。所谓「善入」,入的痕迹都找不到才叫善,如果有个痕迹就不善。怎么痕迹找不到?融化了,我们用这个形容词诸位去体会,融化了,没有痕迹。痕迹从哪里来的?痕迹从妄想分别执著里头来的,妄想分别执著完全放下了,痕迹都找不到。你修行证果,证果的痕迹边际都找不到,这叫善入。所以我们学佛一定要懂得,佛法的修学只是做一个转变。世出世间任何一法,都是不增不减。成佛了,我们要问:他智慧是不是增长了?烦恼是不是减少了?给你说烦恼少、智慧长,是方便说,不是真话。这个方便说是什么?你懂,你能够接受,听得很欢喜。要给你说成佛,智慧也没有增加,烦恼也没有减少,你就迷惑了,那是给你讲真话。你现在作凡夫,你作凡夫的时候,你的烦恼没有增长,你的智慧也没有减少,这个话说了你不懂,所以佛要用俗谛说,换个话说,说方便话,「烦恼轻,智慧长」,用这个话来勉励。
  其实为什么说烦恼没有增长,智慧没有减少?因为烦恼跟智慧是一,一哪有消长?烦恼就是智慧,智慧就是烦恼,一桩事情,不是两桩事情,所以说不增不减。这个话我们不懂,你是不懂,为什么?你迷。迷了的时候智慧就变成烦恼,悟了的时候烦恼就变成智慧,关键在迷悟,事实上没有任何变化。悟了的时候统统叫智慧,迷了的时候全部叫烦恼,换个名称还是一桩事情。你现在生种种烦恼,你要晓得,在佛那个地方是种种智慧;你烦恼有多少,他的智慧就有多少。烦恼无边,智慧也无边,只是一个转变。所以佛教初学,初学你迷得太重,你还转不过来,先劝导你「转恶为善」,小乘经典偏重在转恶为善,帮助你决定不落三恶道,不会堕三途,这是我们今天讲的现实,消灾免难,今天讲创造美好的前程,这对人说的,这不究竟。
  大乘佛法教学的中心是「转迷为悟」,这是真实的教学。悟了烦恼就成菩提,生死就是涅盘,生死跟涅盘一桩事情。悟的时候叫大涅盘,迷的时候叫生死。其实有没有生死?决定没有生死。说决定没有生死,你迷惑了,你又不知道怎么办了。事实上真的没有生死,你不了解事实真相,了解事实真相才恍然大悟,真的没有生死。世出世间一切法,就像《中观论》上所说的,「不生不灭,不来不去,不常不断,不一不异」,这是事实真相。觉悟的人明了,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在哪里?就在生活当中。所以禅宗开悟的人常说,「头头是道,左右逢源」,六根所接触的无一不是。这个境界里面就叫了生死,了是什么?明了。生死这个现象是一回什么事情,真的明了了,真的清楚了。可是那个生死的相有没有?相有,相是什么?相即非相。《金刚经》那个公式很好,「生死者即非生死,是名生死」,这个公式套一套就很有趣味,念多了、念久了豁然开悟,你入这个境界,真的明白了,才知道虚空法界一切众生是怎么回事。真搞清楚,搞明白了,你的心真诚,你用心是真诚心。所谓真诚就是没有妄想,也就是佛家讲没有无明,你的心是真诚心;心里头还有无明、还有妄想,这心不真诚。你心清净现前了,平等心现前了。
  我们今天的心不清净、不平等,是因为什么原因?烦恼。有分别,有执著,所以你的心不清净、不平等;有执著就不清净,有分别就不平等。诸佛菩萨真的离开了妄想分别执著,所以他的心真诚清净平等。他那个心的样子是智慧、是慈悲,智慧慈悲是他的形相。真诚清净平等心是什么样子?充满了智慧,充满了慈悲,这是样子。我们通常跟大家讲解用这种方式,在佛经里面只有一句话,发菩提心。但是说「发菩提心」不好懂,我们改变这个说法,大家容易体会,容易懂得。所以诸佛菩萨把轮回心转变成菩提心,就是个转变。不真诚、虚妄的,我们讲是虚情假意。六道众生全都是用虚情假意,把虚情假意当作自己的真心,是根本上的错误。从这个心起作用,你喜欢人是假的,你恨人也是假的,它会变。恨几天他又不恨了,后悔了;爱几天又变成恨他,恨透了;千变万化,是假的,不是真的,所以这是虚情假意。
  觉悟的人,佛菩萨对待六道众生,看他都很好,你说真的好,你说假的好,反正全是假的,没有一样是真的,绝不把你的话放在心上。为什么?你全是虚妄的,飘浮不定。我们要能够学佛菩萨这种心态处事待人接物,你说多自在!决定不要执著。唯有佛菩萨用的心是真的,永恒不变。你尊敬他,佛菩萨慈悲爱护你;你恨他,他也慈悲爱护你;你怎么样去破坏他,陷害他,用种种毒辣手段对付他,他还是那么样慈悲爱护你,绝对没有改变,这是佛菩萨。
  我们千万不要想错了,我天天念观世音菩萨,念《普门品》,现在听说念阿弥陀佛了,不念他,观音菩萨就得罪了,恐怕他要怪我。你把观音菩萨看成六道众生了,巴结他就喜欢,不巴结他就恨你,你这叫侮辱观世音菩萨。你把观世音菩萨看成你自己一样,这大错特错!所以一切诸佛菩萨面前,我们要改修一个法门,改念一尊佛菩萨,他不但不会见怪,他还鼓掌欢喜。为什么?念观世音菩萨是念他,念阿弥陀佛还是念他,你念耶稣基督也是念他,他晓得虚空法界是一不是二,念哪个都一样,都行,你分别他不分别,他都欢喜赞叹。所以善入,这个善就是个改变,念头上的改变,观念上的改变,思想上的改变,一定要转迷为悟。转不是在经教读的时候你转,要在心理上做个转变。我们现在听了,虽然现在还不能够深入,不能深入我们就要做,你要不肯认真去做,你永远不能契入境界。我知道一分我就做一分,我知道两分我就做两分,我一定真干,你才能够入。
  初学一定要勉强。我可以说学佛的第一天认识章嘉大师,我学佛法第一天亲近他老人家,我看了一些佛教经典,我觉得是不错,很好。头一天跟他见面,第一次跟出家人接触,我向他请教,我说:有什么方法能叫我很快的入门?他教我六个字,「看得破,放得下」。我向他请教,这两句话意思我能懂,从哪里下手?他教我布施。当天我向他告辞的时候,他送我到大门口,拍著我的肩膀,那个时候我二十几岁,他老人家六十多岁了,很亲切的告诉我:我今天教你六个字,你好好的去做六年,回去真干。没有听他老人家教诲,我们的确很小气、很吝啬,自己东西怎么肯割爱给别人。实在讲那个时候,我们生活很清苦,我一生最喜欢读书,所有的钱、薪水统统都买书了。而且我对书非常爱惜,别人想借决定不可能,为什么?你借去会把我的书弄脏。听到老师教诲要布施,好了,那就可以借了,人家问我借的时候,我就借给人家,弄脏了也就能忍耐一点。到慢慢养成习惯,我的书可以送人了,先送的是我看过的,旧的送人,到最后慢慢养成,新的书我还没有读完,别人喜欢,我可以先送给他,先借给他,先送给他。这就是转变,你要真干,你不真干你永远不能够契入。
  所以看破帮助你放下,放下帮助你更看破。於是我才明了,佛法从初发心一直到成佛,就是看破放下,放下看破,这两个方法相辅相成,一直到圆满菩提。到等觉菩萨还有一品生相无明,放下,这是圆满成就了。你要不能够真正放下,你的看破是假的,你并没有看破。换句话说,看破就是你对於理论上真正透彻明了,但是你没做到,你不能落实。
  《华严经》上这一些诸佛如来给我们表演的,这一些神众、干闼婆王,都是如来的化身,他们表演给我看的,让我在这里面看破放下。然后你再深入的观察,观察到我们周边的环境,所有一切人、一切事、一切物,都是诸佛如来的化身。这个绝对不是说,我把他们当作诸佛如来,那当作这当中隔了好多重,不是真的,这是你自以为如此,他是真的,绝对不是当作是。怎么是真的?唯心所现,心是如来;唯识所变,识是诸佛。哪一法不是唯心所现,不是唯识所变?所以你从这根本上看透了,才知道虚空法界一切众生,没有一样不是诸佛如来变现的。既是诸佛如来变现的,他不是诸佛如来是谁?普贤菩萨教我们日常生活的十个纲领,你统统能做到,你就入法界,你就入佛华严的境界。
  大经里面世尊告诉我们,「菩萨不修普贤行,不能够圆成佛道」。什么叫普贤行?普贤行的观念跟菩萨不一样,行法跟菩萨没有差别,就是事上没有差别,观念上有差别。普贤菩萨是看虚空法界一切众生皆是诸佛如来,就这点不一样。他那个「礼敬诸佛」是平等的礼敬,决定没有差别。对释迦牟尼佛的礼敬、对毗卢遮那佛的礼敬、对阿弥陀佛的礼敬、对一切众生的礼敬,决定是平等的,稍有差别就不是普贤行。所以我们晓得,我们人对佛也会礼敬,阿罗汉也会礼敬,辟支佛也会礼敬,菩萨都会礼敬,但是跟普贤菩萨的心不一样,普贤菩萨是真诚清净平等心,这是我们要学的。
  《华严经》在行门上,实在讲就是最后结归到文殊菩萨的「十波罗蜜」,普贤菩萨的「十大愿王」,这二十条贯穿全部《华严》的行愿,我们抓住这个纲领,这叫善入一切佛境界。『与众生安乐』,善待一切众生,佛眼看众生。你入佛境界,你就是佛眼看众生,这里面不但是转迷成悟,已经「转凡成圣」。这一个转变,实在说要用往生净土,就是转凡圣同居土为实报庄严土。我们念佛将来往生极乐世界,生哪里?决定生实报庄严土,而且往生决定得自在往生。你有没有业障?你的业障全消掉了。你断恶修善,消业障是消枝叶枝末,你的观念转过来,消业障是消根本,拔一切根本业障。
  善导大师在《观无量寿佛经》注解讲的话,非常有道理,他告诉我们众生修学佛法的成就,「总在遇缘不同」。我们听了这一句话非常得受用,真的是遇缘不同。我们有缘遇到这样圆满的教学,我们懂得了,那你的成就当然就高。有很多人一生遇不到这个经典,不懂这个大道理,虽然照佛经一般经典里面讲的断恶修善,成就并不高,他不懂得从心理上转变,他不知道虚空法界是一个自己,不知道芸芸众生就是诸佛如来。所以一天到晚还恨这个佛,讨厌那尊佛,还干这种事情,他怎么能成得了佛?一切恭敬他做不到。我们真正通达,透彻明了了,今天就是如何把它落实。落实要跟自己的烦恼习气去打仗,要克服自己的烦恼习气,把自己的贪瞋痴慢、嫉妒障碍这个念头,扫除得干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