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506 节
作者:
乐乐陶陶 更新:2021-02-26 22:55 字数:4682
我们说,我们根本不相信,他说我们就一定会依教奉行,就这么个道理。这在一般讲起来,师徒也是缘分,你尊敬他,他爱护你,这对你就真正有帮助。你不尊敬他,他也不全心全意照顾你,成就就难了。但是最可惜的是光阴空过了,这是永远没有办法弥补的损失。这一段我们没有讲完,明天接著再讲。
大方广佛华严经 (第二00卷) 新加坡净宗学会 档名:12…17…0200
请掀开经本,三十三天长行最后一句:
【自在光明天王。得开悟一切诸天众。令永断种种疑解脱门。】
这一段昨天跟诸位报告过,但意思没有尽。前面我们特别强调听经、讲经的重要,尤其是讲经。我们知道自己的根性很劣,很难觉悟,很难回头,很难克服自己的烦恼习气。可是上台学讲经,确实是一个好方法,因为干这桩事情,自己在事前一定要有充分的准备,集中精神、集中时间把这桩事情做好,经常不断的练习,确实能改正自己的习气。这是我自己的经验,特别提出来给同学们做参考。佛在经上说,「疑」是菩萨最大的障碍,菩萨尚且是大障碍,何况我们?对菩萨来说,障碍他的精进;对我们来讲,那就完全障碍住,连善根都障碍住。由此可知,断疑生信这个科目比什么都重要,它是修学真正的基础,也就是我们要怎样建立信心。第一个要建立自信心。世法、佛法,无论修学哪个法门,世间或者是学术,或者你从事某一个行业,你为什么不能成功?你对於你自己有怀疑,对你的工作有怀疑,这就是你不能成功的第一个因素。反过来,无论从事世法、佛法,凡是有成就的,决定对於自己有坚定的信心。老师教导学生,也把这个问题放在第一优先。甚至於我们在外面讲经弘法,首先也要观机,然后确定这一次讲演的目的。目的里面第一条,也是帮助社会大众认识佛法,不要误解佛法,还是属於断疑起信。这就是我们到外面讲什么,自己总得清楚、总得明了,对哪些人讲,我们希望这次讲演之后收到什么样的效果,就没有白讲。如果讲了之后,让听众半信半疑,那我们就全都失败了。所以帮助一切众生生起自信心,你才晓得这个功德多大!
佛法跟其他宗教讲「信」,确实不一样。往年我在美国,有一些基督教的牧师来看我,跟我谈到他们基督教第一个是讲信,我们净土法门第一个也讲信,「我们一样」。我告诉他不一样,他问:为什么?我说:你们第一个信是信上帝对不对?是的。我们第一个信是信自己,我们把信佛排在第二位,首先信自己,第二个才信佛;你们头一个就信上帝,你们把信他摆在第一,把信自己,自己对自己没有信心,完全靠他,我们不一样。所以佛教给我们,尤其是教大乘,首先要相信自己是未来佛,相信自己有佛性,然后才相信释迦牟尼佛已成佛,我们是未成的佛。我们跟他学习,他把他修学的经过提供我们做参考,我们学到之后和他一样的成就,这个叫圆满。人有自信心,才能够真正达到自强不息;国家民族有自信心,这个国家民族一定兴旺。如果丧失信心,那就是多灾多难,一切听别人宰割,一切听别人做主,自己做不了主,这个很可怜!佛法教学,如果我们对自己还有疑惑,佛门虽然广大,我们依然是不得其门而入。要相信我们有佛性,我们的心性跟诸佛如来无二无别,自性里面具足圆满智慧、圆满德能。只是我们现在迷了,如何破迷开悟,恢复自己的智慧德相,佛法无非如是而已,这是佛首先教给我们的。
然后我们相信他,他是什么?诸佛菩萨。诸佛已经恢复自性,性具的智慧德相圆满显露了;菩萨正在修学,正在逐渐接近圆满;他们的方法值得我们参考,值得我们效法,他们所说的是正确的。我们所见所闻,往往遇到一些似是而非的理论,现在社会上大家承认这是真理,过几年又被一个人推翻了,会被别人推翻这就不是真理。所以现在科学家不敢讲真理,因为前面经验教训,过不多久又有一个新的科学家出现,把以前科学家所讲的定律推翻,或者给它修订。唯有佛陀的教诲是不能够被推翻的,为什么?因为他是称性而说,自性才是真实。从性德里面流露出来的,字字句句都真实,所以这才是世间人所讲的真理。他为我们说明宇宙人生的真相,《般若经》上讲的实相,讲得太多了,讲得太细了。我们要多读、多学习,了解真理,真实的事相,我们的疑才能统统断掉,我们的修学充满了信心,哪有不成就的道理?「佛氏门中,有求必应」,我们体会到了,真的是有求必应。对於佛的教诲,古大德常常提示我们要圆解,避免偏见陋执。
清凉大师在此地举了个例子,「疑有多种种」,我们凡夫疑虑的事情太多太多了,理论上的疑惑,事相上的疑惑,听经也生疑惑。他举例举得好,譬如「闻空疑断」,断什么?断灭,空,什么都没有了。「闻有疑常」,我们晓得常见跟断见都是邪见。「闻双是,则疑其两分。闻双非,疑无所据」。双是,亦空亦有;双非,无空也无有。这是佛在经论里常说的,佛说这个意思深,一般浅人听了不能不怀疑。如何断疑生信?一定要深解义趣,圆解佛所说的真实义才行。佛所有的言说,要记住它一个总原则,都是方便法。凡是佛所讲的,小乘也好,大乘也好,一乘也好,就是讲到《法华》、《华严》,还是方便说。真实说行不行?不行,真实说不出,真实要你自己去体会,所谓「言语道断,心行处灭」。凡是言说能说得出来的,都是方便法。所以这经上也有说,佛跟佛见面一句话都没有;不但一句话没有,一个念头都没有,佛跟佛见面一个念头都没有。佛跟菩萨见面才有话说,为什么?菩萨有感,佛有应。这个味道很深,要细心去体会。佛跟佛见面,给诸位说,那才叫真说、真闻。真说无说,真闻无闻,这话我们又听不懂了,愈听愈迷惑,这是真的。所以一定要求圆解,要求深解,才能够断疑生信。天王懂得这种教学的方法,极高明的教学法。我们要晓得,佛法是师道,老师的责任是什么?就是帮助学生破迷开悟,儒家也是这个说法,所以这是师道。
清凉后面还有几句话也说得好,「又闻空疑有,闻有疑空等,互相疑也」,末后这一句总结,「今开之使悟」。诸位要晓得,「开之使悟」就是平常我们讲开悟,这是世出世间第一等大功德事,世出世间第一桩大好事,真正是上报四恩,下济三苦,慈悲济世。在事上去做,做不圆满,非常有限,不能解决问题,唯有开之使悟,彻底解决问题。这个道理太深太广,世间人见不到。今天有难,他没得吃,你送点吃的给他,他感激你;没有衣服穿,送几件衣服给他穿,他感恩戴德。你帮助他破迷开悟,他不懂;他认为这个,肚子饿了不能充饥,天寒了不能保暖,这个东西要它干什么?有什么用处?诸位想想,如果这个东西没有用处,释迦牟尼佛一生干这个事情,孔老夫子一生也干这个事情。几千年之后,提起释迦、孔子,人人都景仰,什么原因?从前人知道,现在人知道是愈来愈少了。他们做救济的工作是从根救,根是什么?根是心,从心地上来拯救。这个拯救是真正达到了根本,世间人对众生的救济是枝叶,不是根本。根本的救拔是什么?根本救拔是你根本就不会遇到灾难。哪里还遇到灾难才去救,那多苦!我们常讲防患於未然,让你这许许多多天灾人祸根本就不可能发生。他懂得天灾人祸怎么发生的,根在哪里,他从根本上把它消除,这才叫极高明,无比的殊胜功德。怎么做法?教学。
孔夫子一生教学,有教无类,夫子也不分别。春秋那个时代,国家没统一,许许多多的小国家,不论你是哪一国人,只要你肯学,夫子都乐意教;不分国籍,不分族类,不分信仰,平等、热心、慈悲的教诲,这是大圣。释迦牟尼佛更是如此,他教的范围更大,尽虚空遍法界一切众生,教学的内容更广更深,让学生了解宇宙人生的真相。在科目上来说,夫子跟佛陀几乎是一样的,但是内容广狭浅深就大大的不相同。夫子所教止於人道,佛陀的教诲是十法界;夫子所教一生一世,如来所教通三世,有过去,还有未来。所以浅深广狭不一样,但是科目是一样的,都是教给我们人与人的关系,人与自然环境的关系,人与天地鬼神的关系。我们完全通达明白了,所有一切的疑虑都断了,我们的信心才真正生起来。这个信心生起来,在《华严》里面就是十信位的菩萨,依著信心来修行。没有信心修什么?这是我们要明了的、要学习的。在现在第一个要紧的事情,是帮助自己建立信心,然后我们才能帮助别人。自己信心都不具足,怎么能够帮助别人?在讲台上所表现的,会听的人就听得很清楚,真正自己有信心,你讲出来的言语斩钉截铁,没有丝毫怀疑;你自己没有信心,讲出来人家听了半信半疑,自己说出来的模棱两可,没有信心。所以我们怎样帮助自己建立信心?只有一个方法:读圣贤书。圣贤书在世间流通,功德利益就在此地,它能帮助我们建立信心,能帮助我们破迷开悟,能帮助我们超凡入圣,我们称为圣教,圣贤人的教诲。长行我们就讲到此地,再看下面偈颂:
【尔时释迦因陀罗天王。承佛威力。普观一切三十三天众而说颂言。】
说偈颂的仪式,我们在这个经上看到太多了,这里头用意非常的深,也是我们的恶习气,什么恶习气?贡高我慢,不懂得谦虚,不懂得礼貌,时时刻刻提醒我们,这都是诸佛如来的化身,他们做出模范来给我们看。『承佛威力』是谦虚,『普观天众』是恭敬,学问、道德都是在这个地方学,都是在这个地方表现。众生哪一个没有傲慢的习气?高兴的时候跟你打个招呼,不高兴的时候看到你理都不理,这个我们在日常生活当中常常遇到的。为什么会有这种情形?他没有受过教育,或者他受的教育不够深刻。佛懂得这个道理,所以不断的在重复。这部《华严经》从头到尾念过一遍,别的经文记不住,这个一定有很深刻的印象。所以我们看诸佛菩萨,每一个人都是这么谦虚,对大众都是这么恭敬,这是入道之门。你要没有学会,你怎样努力精进修学,最后你还是一无所成。我们学佛从哪里学起?从这个地方学起,这是做人基本的道理。对一切人都要谦虚,对智慧能力比我强的人当然要谦虚,对智慧能力不如我的人更要谦虚。骄慢是大障碍,对待一切大众一定要恭敬,特别是我们学佛的。学佛一定是弘法利生,弘法利生一定要有法缘,法缘从哪里来的?恭敬当中来的。到处自以为是,目中无人,你怎么会有法缘?即使你成了佛,你也没办法度众生,何况你也成不了。证个阿罗汉果,骄慢都要断得干干净净。别说阿罗汉,诸位看看佛经,佛经里面所讲的,色界天人六个根本烦恼里面,「慢」他已经降伏,瞋恚、骄慢他降伏了;他没有断,他伏住了,不起作用。换句话说,瞋恚、骄慢还会起现行,你修的功夫再好,你是欲界天,色界天你没有分,你才晓得这个烦恼是多么严重。佛为什么要无数次的为我们示现,道理在此地。从这个地方,我们也能体会到佛菩萨的慈悲,真正是大慈大悲,处处为我们显示。前面长行有十一句,后面偈颂也有十一首,我们看第一首:
【我念三世一切佛。所有境界悉平等。如其国土坏与成。以佛威神皆得见。】
清凉大师在这里有一个简单的注解,「平等者,化仪同故」。天王赞颂报告他自己修学的心得,提供我们做参考。『我』,天王自称,他忆念三世一切诸佛。『所有境界悉平等』,平等是化仪同故,教化众生的仪式相同,化法也相同。天台家立的八教,就是化仪四教、化法四教。但是佛教化众生的手段因人而异,在化仪我们用天台家的讲法,有顿、渐、秘密、不定,是从一切众生根性上建立的。首先要观机,化仪是观机,从这个地方建立教学的方法。方法有藏、通、别、圆;贤首家方法是五教:小、始、终、顿、圆。不懂得观机,就没有办法教导,无法施教。无论佛用什么方式教导众生,决定是平等的。「平等」两个字意思很深,从哪个地方体会到平等?佛是平等心,佛对於一切众生,众生根性有利钝的差别,佛的心没有差别,佛的教也没有差别,差别是众生根性不相同。佛经上有个比喻,比喻得非常之好,佛教化众生譬如法雨普施。像天上下雨,众生因为根器不同,譬如草木,大树雨下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