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484 节
作者:乐乐陶陶      更新:2021-02-26 22:54      字数:4673
  这些众生,六道众生有两种生死:分段生死,变易生死,两种生死苦都要受;六道以外,四圣法界分段生死苦他断了,他没有了,他有变易生死苦。诸佛如来因地上有大愿,像阿弥陀佛四十八愿,愿愿都是帮助一切苦难众生破迷开悟、离苦得乐。诸佛如来在因地上所发广大誓愿,无量无边,但是把它归纳起来,总而言之,不出四弘誓愿;阿弥陀佛四十八愿,也不出这四愿。所以四弘誓愿是诸佛菩萨的总愿,也是诸佛菩萨的大菩提心。四弘誓愿就是大菩提心,究竟圆满的菩提心。所以我们要问,我们有没有发心?就看我们的心行跟四弘誓愿相应不相应。佛以真诚、清净、平等、觉,普度法界一切众生,我们有没有这个愿心?佛家常讲「佛不度无缘之人」,其实佛不度无缘,只是在形式上说,而实际上没有一个众生佛不度他,无缘也度。无缘怎么度?帮助他下种子,帮助他下佛种。怎样下佛种?我们造佛菩萨的形像,他看到这个形像,「一历眼根,永为道种」;我们念佛菩萨的名号,他听进去了,一历耳根也永为道种。所以方便法门无量无边,让他在阿赖耶识里面落下佛法僧三宝的种子。出家人穿上这个衣服,具足这个形象走到外面去,人家一看这是和尚,这是佛教出家人,他心里就下了种子。已经有佛种的人,帮助他增长,要教导他。众生的根性不相同,有利根的人一接触三宝就生欢喜心,欢喜闻法,欢喜修行;中等根性的人,接触到三宝也能生欢喜心,但是不愿意学习,必须要劝导他;下根人接触到三宝,不但不能生欢喜心,还要排斥,佛菩萨也不会遗弃他,为什么?知道他时节因缘没到。
  祖师大德给我们示现的,我们要明了。印光大师,大家知道是西方世界大势至菩萨再来的。大势至是等觉菩萨,可是他示现给我们是像一个凡夫人一样,年轻的时候毁谤三宝。他读儒书,以儒家为正统,以佛道为偏邪,排斥佛法,这种人很多。唐朝时候我们读古文,韩愈就排斥佛法,他有没有善根?有,时节因缘没成熟。到后来遇到大颠和尚,皈依三宝,改过自新,这在中国。在印度也不例外,我们在经典上看到记载,许许多多过去修学其他宗教的,最初接触三宝,大力的毁谤排斥,到后来接受佛陀的教诲,知道自己错了,皈依三宝,认真修学,弘扬佛法,这个例子太多了。天亲菩萨是了不起的人,最初学小乘,执著小乘,毁谤大乘,后来他的哥哥教导他,他觉悟了,他哥哥是无著菩萨。他知道他毁谤大乘罪业很重,在佛菩萨面前求忏悔,用什么方法忏悔?他要把舌头割下来,舌头造业。他的哥哥就给他说:你过去用舌头毁谤大乘,你现在为什么不用舌头去赞叹大乘?这想想也没错,所以往后就赞叹大乘,为大乘造五百论。所以我们知道,一切众生的根性不相同,什么时候成熟也不相同,唯有真正的善知识能观机,有善巧方便来诱导他,来成熟他。佛法的教学,它的枢纽、它的中心是破迷开悟。一个人在没有觉悟的时候,劝他断恶修善,总带一些勉强,自己修学也很勉强,所谓是用理智来克服自己的情欲,修学过程当中感受到许多的困难,时时刻刻要控制自己、压抑自己,勉强的修学。可是觉悟之后就自然了,不是勉强的控制;觉悟之后,自自然然断一切恶、修一切善。悟得愈高愈深,你的断恶修善愈趋於自然;高度觉悟的人,断恶修善痕迹都找不到,与法性相应了。这桩事情要不是诸佛菩萨来帮助我们,没有人能做得到。
  所以天王的名称是无尽慧功德幢,无尽的智慧才成就高显的功德,断烦恼,了生死,出三界,成佛道,把我们生生世世无量劫来的忧患彻底解除了,圆满解除了。诸位要知道,这是佛陀的教育,唯有佛陀教育才能解决问题。这是世间六道里面一切众生不能解决的问题,不但六道众生不能解决,四圣法界的圣贤也不能解决,唯有佛陀出世,教导十法界的众生,使我们得到究竟圆满的解脱。所以唯有佛法教学第一真实,佛家讲功德,佛陀教育是十法界世出世间第一功德。我们在这里看到,天王有智慧、有能力,他才能够觉了。我们再看第四首,善化端严天王的报告,他的赞颂:
  【佛如幻智无所碍。於三世法悉明达。普入众生心行中。此善化天之境界。】
  善化天王「得了知三世一切众生心」,他从这个地方修行证果得道的。『佛如幻智』,是说我们每一个人真心自性里面本具的般若智慧,经文第一句,是从自性本具智慧起的作用,作用我们叫权智,又叫后得智,所以称作「如幻」,《金刚经》上讲「如梦幻泡影」,因此它没有障碍,如果要是有个实体,它就有障碍了,没有一个实体。一切诸法都没有实体,所以清凉讲这部经,给我们介绍四无碍,不但是理事无碍,实际上是事事无碍。佛以这四种无碍智慧,这个「幻智」就是指理无碍、事无碍、理事无碍、事事无碍。『於三世法悉明达』,三世是过去、现在、未来,大乘经上说三世决定包括十方,说十方决定包括三世。十方三世一切诸法明了通达,他为什么能明了通达?因为他有如幻无碍的智慧。
  我们今天心行恰恰与佛菩萨相反,我们坐实了。江味农居士注解《金刚经》,他批评《金刚经》的《心印疏》,《心印疏》算不错了,他说这个注解不是很好的注子,原因在哪里?坐实。他坐实有几分,我们今天坐实几乎是百分之百,所以智慧不开。什么叫坐实?把一切法都看作是真实的,不知道一切法是虚妄的,连我们的身体也不是真实的,梦幻泡影。他坐实是什么?「般若智慧是真实的」,错了,般若智慧也是如幻,只要有这个念头在,就叫坐实。你的智慧虽然开了,没有圆开,你只是局限的、局部的,不是圆满的智慧,而且不是真实的智慧;换句话说,你的智慧见解出不了十法界,十法界是个界限,你的智慧是相似即,不是分证即。所以般若最怕的是坐实,可是我们很不容易脱离;如果我们说般若智慧是如幻的,你要执著一个如幻,还是坐实了。要怎样才真正超越避免这个过失?诸位自己去参,二边不住,中道也不存。二边不住,这是中道,又执著一个中道,中道跟二边又对立了。中道也没有,这个没有跟有,又成了对立。所以你能够思惟、能够想像、能够言说的,全是相对的。怎样才能离开相对?相对的对面有个绝对,绝对跟相对还是对立。佛最后没有办法,只说「言语道断,心行处灭」。这句话是不是真的?假的,你要以为真的,你又坐实了。从这个里面更进一步,才是真的言语道断,真的心行处灭。只要执著名相,就坏了。所以马鸣菩萨在《起信论》里教人,「离言说相」,有没有言说?有,有言说而不执著言说,有言说而不分别言说,有名相而不执著、不分别名相,有心缘也不执著、不分别心缘,那是真智慧,那是无碍智慧,你才能够通达明了一切法。
  第三句是这首偈关键的所在,菩萨修学成就就在这一句,『普入众生心行中』。诸位想想,怎么普入?只有一个办法,为人演说,这才能普入。所以佛苦口叮咛,教导我们「受持读诵」,自度,受持读诵是自己修行,「为人演说」是化他。自行跟化他是一桩事情,只有受持读诵,不肯为人演说,你只修了一半,你还缺一半,你成不了正果,你也开不了智慧,必须那一半跟这一半合起来。要知道为人演说就是受持读诵,受持读诵就是为人演说,决定是一桩事情。「入众生心行」,众生见闻能契入,这是你教学成功了,你的教学达到圆满的成就,这不容易。我们今天教初学,让初学的人对佛法生起信心,相信佛法好,相信佛法殊胜,相信佛法应当学,是第一个阶段。第二个阶段,他相信之后帮助他深入,解,更深入的明了佛家的理论方法。什么方法?做人的方法,生活的方法,处事待人接物的方法,他明白了。境界,对於我们一般人来讲,这个境界就是吉凶祸福,善恶报应,这个他明白了。明白之后,第三要劝他去做,要行。真正欢喜随顺佛菩萨的教诲,放弃自己的成见,这个人在行,行佛法。行了之后,他就能证,证什么?把他所信、所解、所行的融合成一体,那就是证。信解行证,证最可贵,证是超凡入圣,这四个合成一体了。再跟诸位说,世出世间所有一切法都融合成一体了,圆证,究竟证,那就是佛华严。佛华严确实一即一切、一切即一,这叫深入众生心行中。此地用「普入」,深是对一个人讲,普是对一切众生讲。由此可知,不分族类,不分人群,不分宗教信仰,普度众生。如果还有拣别,喜欢的人我帮助他,不喜欢的人暂时不要去理会,这个不行,这个不是菩提心,不是菩萨心。真正发菩提心、修菩萨行的人,无论什么众生,看到畜生也会合掌给它做个三皈依,何况是不同族群的人、不同国家的人、不同信仰的人,都要平等的去普度,这才是菩提心,才是菩萨行。
  度众生要有善巧方便,善巧方便里头第一条就是形象,与一切众生接触要给他最好的第一个印象,这个很重要,我们有没有想到这个问题?有没有照这个方法去做?什么是好形象?诚恳,不是装出来的。这个东西装样子做出来,人家一看就看穿了,假的不是真的。出自於真诚心,真诚的尊重,真诚的爱护,真诚的帮助他,一丝毫的虚假都没有。出自於无私,无条件的,你要能给对方有这个感受。真诚心能感动天地鬼神,能感动一切万物,古人所讲的「精诚所至,金石为开」;精诚所至,所达到的;诚,真诚到极处,金石为开。我们要问,什么叫真诚?一个妄念都没有,这真诚心,真能感动人。你们看《了凡四训》,《了凡四训》注解里头,古人注得好,讲到真诚他举例子画符,这个符画出来的时候,符很灵,鬼神看到这个符他就回避。这个符什么人都可以画,但是画符的时候真诚心,这个笔从下去之后,一道符画下来,一个念头都没有,一个妄念都没有,这个符就灵。如果你一面画符,一面打妄想,这个符不灵。念咒也如此,这个咒念下来之后没有一个妄念,这个咒灵。你们看到有很多人念大悲咒,用水做代表,大悲咒加持这一杯水,这水就可以治病。什么原因?他念大悲咒的时候一个妄念没有,念一遍、念三遍、念七遍、念二十一遍,遍数愈多那个力量就愈大;但是不可以有一个妄念,有一个妄念这个大悲水就不灵,跟普通水一样,就这么个道理。所以心里一个妄念都没有,你念一句佛号,念一句菩萨名号,加持这些动物、植物,它有感受。
  我们在平常要训练自己,我们念这一句阿弥陀佛,一句佛号里头不会有杂念,但是十句、百句里面就有妄想,就夹杂了,夹杂就没有效果;但是凡夫决定会夹杂。《印光大师文钞》里面就讲得好,念佛念个三年、五年,一支香,在大陆是长香,一支香是一个半小时,念一个半小时还有五、六个妄想,印光大师说不错了,你功夫很好了!如果念到一支香,一个半小时,念阿弥陀佛不起一个妄想,你的功夫是上乘的功夫。我们做功夫,要在这个地方用,在这里下功夫。研究教也如此,心一定要清净。不但学佛如此,世间许多专业的人士,他们用心都是专注,专注就是三昧,专注就得定。许多科学家在实验室里做实验,全心投注,他那个也入定,所以他才有发明,才有发现。他要没有很深的定功,他发现不了。我们今天讲学佛修定,念佛人比起科学家,这个功夫上差得很远,他们有定,他们有慧,在佛家讲三昧。我们看西方许多著名的科学家,都有很深的三昧功夫。他们吃东西,我能想像得到他不知道味道,因为什么?他想他研究的东西,实验的东西,吃饭不知道味道。你问他的话,有的时候颠三倒四,所答非所问。为什么?他专注。他听你的,听到有声音,没听清楚,他不是把他的东西放下来应酬你,不是;全心专注,终日专注,他才有发现,他才有发明。我们今天做功夫,连他们不如。
  我也常常提醒同修们,一切经典字字句句含无量义,你为什么见不到?你没有禅定的功夫,你没有般若智慧。换句话说,你虽然在研教,在学讲经,并没有真心全心全力投注。你要是真心全心全力投注,不需要很多时间,你会开悟。禅宗六祖惠能,大家晓得他在黄梅只八个月,八个月就大彻大悟,明心见性,五祖忍和尚衣钵就传给他了;他还没出家,还没剃头,还是个居士身分。什么原因?专注,没有别的,全心投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