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479 节
作者:
乐乐陶陶 更新:2021-02-26 22:54 字数:4681
颐且ネ蹲省K低蹲剩蠹倚睦锖芨咝耍挡际┕┭貌桓咝耍媚压N一桓雒剩业侥抢锶ネ蹲剩憔秃芸牧耍阅忝窃谕嫖淖钟蜗贰U嬲腔劭耍靼琢耍煜旅恳桓鲋谏龊檬拢叶家右环荩痪拖褡錾猓阌鲇螅恳桓龃蠊径加心愕墓煞荩愣际枪啥唬庠趺床蛔栽冢克晕一怀烧饷匆桓鏊捣ǎ蠹姨说阃罚腿菀锥N乙挡际┕┭颐欠鸾掏骄柘渍庑┣ㄊδ萌ピ闾5袅耍睦锖懿桓咝恕P睦镂裁床桓咝耍裤ヌ靶拿环畔隆cヌ靶囊欠畔铝耍际┕┭瞧降鹊模际┕┭蔷⌒榭毡榉ń绲模獠耪娼小干嵋坏猛虮ā梗嵋坏梦蘖课薇叩墓ǎ裁矗磕闶乔寰黄降刃牟际┑模ú豢伤家椤D阕约夯先θθゲ际愕墓ň龆ǔ怀稣飧鼋缦蓿裁床话颜飧鋈θΥ蚱疲克栽诖砦笏枷肜锿罚芬桓鍪翘靶模诙霾_恚,愚痴、傲慢、对於圣教的怀疑,贪瞋痴慢疑,疑不是别的,是对於佛菩萨教诲你半信半疑。这个对你的损失太大了,障碍你自己的善行,障碍你自己的成就,障碍你所修学的功德。所以我们要把魔认识清楚,这是讲到烦恼魔。
第三种,经上跟我们讲「死魔」,死也是魔。死魔是讲你寿命不长,你修学还没有成就,寿命到了。死了之后再去投胎,纵然你修得不错,你能够得人身,你想想看你一投胎,前世所修行的忘得干干净净,纵然遇到缘很殊胜,要从头来起,你说多辛苦!死魔能不能超越?能。这个意思就是说不能死,死不得。我过去讲经常常跟大家说,死了就不得了!这个问题确实是很难解决,也是很现实的,但是并不是不能解决。我们看到许多念佛人自在往生,他真的没有死,他活著往生的。他临终的时候看到阿弥陀佛,西方三圣来接引,跟家里人辞行,「我跟佛走了」,活著走的。走了之后,这个臭皮囊不要了,丢掉了,他换紫磨真金色身。诸位要晓得,念佛往生是不死的法门。你要认为死了,那你完全错误,他是活著走的。死了就很难得度,不容易。所以帮助人往生,临终助念是第一殊胜的功德。助念的时候只守住一个大原则,决定要保持往生的人正念现前,这个很重要,就是要保持他念佛求生西方这个愿望。因为人在临终的时候,自己一生当中造作的业很多,还有过去生中一些冤亲债主,往往在临终的时候现前。这个我想许多人都有经验,临命终的人,他看到这个人,看到那个人在哪里、在哪里,我们看不到,他看到了。所看到的都是他认识的人,都是熟人,而且都是已经死了的人,他看到了,这是阴境现前。是不是真的他所见到的人?不是的,《地藏经》上说得很清楚,都是他的冤亲债主变化他的亲属来引诱他,他一断气,被他们拉去了,他就报复,《地藏经》上讲得很清楚。一遇到这个现象,立刻提醒他,「不要理他、不要管他,一心念佛」,就这么一句开示。提醒他正念,不要让他想到,看到这个,看到那个,看到什么境界,这个不得了!
所以在助念的时候,最要紧的就是注意这桩事情,决定不能让这个往生的人有杂念、有幻想,无论他见到什么境界,听到什么音声,一概都不理。他如果说见到地藏菩萨,见到药师佛,都要提醒他不理,一概不理,念阿弥陀佛。阿弥陀佛来接引,才能跟他去;不是阿弥陀佛,一概不理会,因为妖魔鬼怪会变其他佛菩萨来诱惑,这是关键,关键的时刻。许许多多念佛人念一辈子佛,到最后在关键的时刻又迷了,又出了差错,那是真可惜!这些都是魔境,都是魔障,都是自己业力变现的虚幻境界。在这个时候,只有见到阿弥陀佛,见到西方三圣,见到西方极乐世界依正庄严,那是相应的,那是正念。我们要想在临终保持正念,平时念佛就是训练,平时是练兵,临终是打仗,成败就在临终最后一念。所以助念是无量的功德,助念的时候一定要懂得这个道理,了解事实真相,怎样去帮助别人。你能够常常帮助人,将来你自己临终的时候有因果,就有人来帮助你。我们不肯帮助人,到那个时候也没有人来帮助我们,很重要!这个也是无畏布施,临终助念是属於无畏布施,圆满的布施。所以死魔能够超越的。
末后一个叫「天魔」。天魔是什么?用现在的话来说,外境的诱惑,这就是属於天魔。现在外境诱惑的力量很强,你到市中心去走走,商品店里面展览你们去走走,你看看那些东西,样样都在诱惑你。真的,名利在诱惑你,五欲六尘在诱惑你,这是属於天魔。对付天魔,这得用禅定、用智慧,不受诱惑,不随魔所作。五阴魔、烦恼魔、死魔、天魔,这么多魔在你的身边诱惑你,你必须要以「戒、定、慧」这三种方法来消除魔障,你才能超越一切业障。造业的因是我们自己本身的,但是要没有缘,业也造不成。缘是什么?缘就是魔所作。所以要认清楚,魔所作,不上当,不受他的诱惑,自己能做得了主宰,才能够真正在这一生当中成就。当我们还禁不起诱惑的时候,佛祖告诉我们,跟他保持距离,少接近,少往来。所以为什么从前在中国,世尊当年在世也极力提倡阿兰若。阿兰若是什么?修行人所住的,在古时候都住茅蓬。茅蓬建在什么地方?建在人迹不到的地方,很偏僻的地方,很安静的地方。为什么建在这些地方?少诱惑,尽可能避免诱惑。我们凡夫禁不起诱惑,话说得很好听,可是境界现前就禁不起诱惑,就又堕落了。所以修行处所建立在很偏僻的地方好,愈清净愈好。阿兰若是梵语,翻成中国的意思是无喧闹;「阿」翻作无,「兰若」是个热闹地方,就是没有喧闹,没有声音吵杂。在古时候的标准,是牛叫的声音听不到。古时候农业社会,农民农村都养牛,牛叫的声音他那边听不到。我们想想在现代,现在不行,现在牛叫的声音很小,车的声音、飞机的声音听不到,所以那个标准现在要提高。交通不能够太方便,交通太方便,人来人去多了,你还修什么行?你没法子修行。所以一定要找偏僻,交通不便,找这样的地方,对於我们修学就有帮助。所以真正修道人,生活愈简单愈好,愈清净愈好。
我们想想当年,净土宗慧远大师他那个办法好,很值得我们效法。我也很想学他,缘不足,这也就是没有那么大的福报。他的道场修行人是固定的,不是说来来去去,没有来来去去的,一百二十三个人,是固定的。划一个界线,就在这界线里面学,外面不接触,这一百二十三个人统统成就了,那有大福报!我们哪有那么大的福报?找个清净地方居住,四事供养有人护持,现在我们在新加坡居士林,有这个福报,但是它有副作用,来往的人太多了。四事供养是没有问题,他真做到了,但是往来的人太多了,道场不清净。所以道场一定要建筑在深山里头,人迹不到。真正求生净土的同修,人数不拘多少,像觉明妙行菩萨八个人真正在一起共修。所以我上一次在伯斯看到小乘,我很有感触。他们做得如法,他们道场在深山,很少人去,在那边修行;但是在市区他有个讲堂,市区里讲经说法接引大众。所以自行化他都兼顾到,这个很如法,值得学习,值得提倡,他分成两部门。所以我们将来,如果图文巴,我们藏经楼这里搞好之后,那边盖一个念佛堂,真正修行到那里去,这个地方做接引弘法道场。为什么?我们要报施主恩,要报佛恩。自己修行跟弘法利生要分开来,修行决定不受干扰,我们才能成就。自己真正有定有慧,这个标准就是不受外面一切境界诱惑了,你才可以下山去帮助一切众生;否则的话,就是泥菩萨过河,自身难保。不要说是你度众生,没几天就被人家度跑掉了,这是我们一定要提高度的警觉。所以小乘那个做法我很欣赏,我看到也很欢喜,他们有需要帮助,我都很乐意的去帮助他们。他们很难得,在伯斯市区有个讲堂,在雪梨他们有一个网路中心,都是他们搞的,有自行,有化他。看看我们的福报,我们有福报也应当这样做法。好,今天时间到了。
大方广佛华严经 (第一八七卷) 澳洲净宗学会 档名:12…17…0187
请看经本,时分天长行最后一句:
【普观察大名称天王。得善诱诲一切诸天众。令受行心清净解脱门。】
清凉大师告诉我们,天王他得的法门是平等的化导,「诱令进善,使彼受行,诲令断恶,得心清净」。长行虽然所说的是天众,在后面偈颂里面范围广大,所以将长行跟偈颂合起来看,天王的教诲是普及一切众生之类,这是我们要能够理解。偈颂里面是「普雨法雨润众生」,范围就大了。读《华严》一定要以清净心、平等心、广大心,去读诵、去观察,才能够懂得经里面所说的真实义。天王的德号前面做过详细的报告,这个地方我们只著重在他修学的法门。每一位天王修学法门,第一个字是「得」,得就是我们中国世俗讲的得道,得的是什么道?是究竟圆满的佛道。各个都得道,也就是各个都修行成佛,都证得究竟圆满的佛果。虽证佛果,仔细再一观察,他还是他天王的身分,这就是应以天王身得度者,即现天王身而为说法,诸佛如来化现的境界。他的法门是『善诱诲一切诸天众』,这一句关键的字样就在「善」,显示出高度的智慧,高度的善巧方便,他才能教化一切众生。后面偈颂里面讲的是一切众生,一切众生就包括十法界,不仅是娑婆世界的十法界,一切诸佛如来的法界都在其中,我们常讲尽虚空遍法界一切众生。他有智慧,他有方法,诱导众生,教化众生。「诲」是教化,教化有一个目标,目标是什么?『令受行心清净』,「受」是我们的感受,也就是我们现在讲的享受;「行」是行为,也就是造作。我们的造作,我们的享受,都能够得到心清净。这个境界是如来果地上的境界,不是凡夫。凡夫的享受是苦乐忧喜舍,佛将六道凡夫的享受归纳起来不出这五大类。身有苦乐的感受,心有忧喜。当身没有苦乐的时候,心里没有忧喜的时候,这叫舍受。舍受是好的,是正常的,但是时间很短,不能永远保持。如果永远保持就叫正受,正受就是清净解脱。所以凡夫有舍受,不能称为正受,原因在此地。
菩萨,天王实际上是法身大士、是诸佛如来,他怎样教化众生,这个地方我们一定要能够观察到。一切众生根性不相同,非常复杂,所以菩萨教化众生掌握的原则是契机契理。理,现在人所讲的真理,但是什么是真理,懂得的人不多。佛法里面讲是自性,意思相同於一般人讲的真理,永恒不变,它是真的,凡是会变的就不是真的,这叫契理。与自性相应,叫称理而说;虽称理而说,还要考虑到接受人的根机。他的根机浅,你说得太深了,没有用处,他不懂,他不能接受。他的根性很利、很聪明,你说浅的,他听到不满意。所以说法要能够恰恰好,与他的根性相应,这是大学问,这不是一个容易事情。中国谚语所谓「话不投机半句多」,投机就是契机,佛法里的契机。投机,听的人就欢喜,说的人也欢喜,说听都欢喜。说听无厌足,不疲不厌,唯有真正契机才能做到。世出世间的圣贤,我们都能看到他们教不倦,学不厌,这个教学契机。如果只契机不契理,那是世间法,能帮助世间人解决局部的问题,不能够解决根本问题。要解决根本问题一定要契理,理就是宇宙人生的大道。现在世间人有很多人问,宇宙从哪里来的?生命从哪里来的?再问到切身,我从哪里来的?这些是大问题。动物为什么会有生死?死了以后到哪里去?死了以后是个什么状况?这都是许许多多人在研究、在思惟、在探讨的问题,可是一直到今天都没有一个令人满意的答案。凡是有这些问题的人,在佛法里面讲叫始觉,他开始觉悟了,他有追求真理,有追求宇宙人生真相的念头、动机。只要有这么一个愿望、这个动机,无论这个动机是强是弱,强是很明显想追求,弱是有这个意念,但是追求的心不强,甚至於连自己都还没有发觉;如果听到有人谈这个问题,他很有兴趣,他很喜欢听,这就是他的动机有了,不过是微弱而已。如果没有这些外面的增上缘,他自己也不晓得有这个动机,遇到缘之后才发现自己确实有这个念头,有这种希求,有这个欲望。
佛菩萨有智慧,佛菩萨有能力,佛家常讲的五通,五通里有「他心通」,一切众生起心动念,即使是最微弱的念头,佛菩萨都知道。这个念头佛菩萨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