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386 节
作者:乐乐陶陶      更新:2021-02-26 22:53      字数:4678
  ぃ苁屎舷执诵扪В颐且胙≡褚徊烤⒀≡褚桓龇牛谎≡裾獠浚颐茄≡衲囊徊浚吭谡獠烤锩媸雷鹁陀惺诩牵搿斗鹁【防锩娴氖诩牵卜ㄍ耆嗤7鹚到捶鸱穑囊徊烤让穑俊独阊暇废让稹D囊徊烤詈竺穑俊段蘖渴倬纷詈竺稹K幸磺芯鹁。段蘖渴倬坊棺∈酪话倌辍=础段蘖渴倬返谋咀樱悄囊恢直咀恿鞔阶詈螅课颐窍衷谠谙胂竦敝校龆ㄊ窍牧泳邮康幕峒尽N颐窃趺锤艺庋隙ǖ乃担肯衷谠氡尽⒒峒咀芄簿胖郑胖直咀影谠谖颐敲媲埃纯次颐窍不赌母霰咀印>胖直咀油惩晨垂颐窍不墩飧霰咀樱晕颐遣拍芸隙ǎ飧霰咀颖灰磺行扪Ь煌镣Щ队G叭艘步补饭怍司邮拷补睦贤贝某黾摇⒃诩艺庑┐蟮旅墙补蠹叶加姓飧隹捶ǎ詈竺鸬木浔囟ㄊ钦庖槐尽W詈竺穑颐窍胂胝飧鲆馑迹换痪浠八担雷鹉┓ň徘甑敝校嬲艿枚鹊木褪钦獠烤洹?br />
  这部经典,我们现在有缘分细细的讲解,跟同学们在一起研究讨论。我们要信其教,解其理。理能够透彻的理解,我们才能够落实,变成我们的行为,这是修行。能依据这个经典修行,修正我们错误的思想、见解、行为,才能证果,果是往生不退作佛。同样一个道理,我们要把纲领抓住,在一切时、一切处,不可以忘掉清净平等觉;也就是说,时时刻刻我们有没有想到清净心,我的心清不清净?不清净,就与这个纲领违背了。怎样才能够清净?要把妄想断掉才清净,有妄想就不清净,这个道理总要清楚。如何能把妄想断掉?大家都想断妄想,可是愈想断,妄想愈多;好像不想断的时候,没有觉得自己有妄想;想断妄想,妄想不晓得从哪里跑出来。这种现象很平常,自古以来就有,佛法里叫掉举。实在说,你平常并没有留意,你妄想本来就是那么多,现在想定下来、想静下来,你才发现。不是说你用功的时候,妄想愈用功愈多,不是的;本来就是这么多,平时没发现,现在发现而已。发现之后,你不必害怕,害怕解决不了问题,你要用功。用功所依据的是经教,首先第一步,你可以去研究教理。我们依《无量寿经》,我们读诵、求解,把心专注在功课上面,妄念暂时就停止,这是降伏妄念的方法。
  理论大致上清楚,有几分信心,也有一点愿力,这个时候可以念佛。念佛如果退转,如果懈怠,赶紧研教。念佛是行,研教是解,解行相应,相辅相成。用这种方法,我们才能真正的把愚痴迷惑破除。我们今天的念佛堂,为什么还要提倡每天有两小时讲经,道理就在此地。如果他有坚定的信愿,读经、讲经实在讲没有必要。但是智慧没有开,自信不足,还有疑惑,读经、讲经就非常重要。现前我们同修,可以说绝大多数善根福德都不是很具足,不能说没有,但是善根福德达不到佛经所讲的水平,因此我们必须要用方法来增进、来提升,使我们的信心提升、愿力提升,能够达到这个标准,功夫才能够得力。这就是解门跟行门相辅相成,相得益彰。即使在结七念佛的当中,每天还是要听经两小时。大家在一块共修利益很多,一个人修行容易懈怠,尤其是习气烦恼深重的人障碍多,大家在一起依众靠众,看看别人用功,自己不好意思懈怠。年轻人看到老年人在用功,年岁那么大了,还那么精进,自己不敢不认真努力;年岁大的人看到年轻人那么用功,自己时光已经不多,更能够警惕自己;这是依众靠众,使我们的功夫能够增进。进入念佛堂,身心世界一切放下,这是心清净。
  过去我在台中求学,李老师讲到这些地方,他做一个比方。你现在在念佛堂念佛,在讲堂听经,有人来告诉你,你家里的房子失火烧掉了,这个听经的还如如不动照听,若无其事,那才叫真的听经,才叫真的念佛。听说家里房子烧了,心一乱,赶紧跑回去,这个人完了。什么事情要紧?戒定慧三学要紧。说老实话,李老这个话说的是没错,真正做到恐怕不容易。这就是一个考验,你是真学,你是假学,真正紧要关头遇到了,才知道你功夫得力不得力。真正修行人,他的心常清净,不是说在念佛堂这两个小时清净,离开念佛堂之后又乱了,那有什么用处?没事的时候清净,事情一来就乱掉,这是没有功夫。真正有功夫的人,就是在有事的时候,事情来的时候,还是那么镇静,还是一点都不乱。要把念佛堂、讲堂所学的落实在生活上,落实在面对一切顺逆境缘上;境是物质环境,缘是人事环境。所以一心不乱,不是在念佛堂、不是在讲堂,是在日常生活当中,是在处事待人接物之中,一心不乱,那是功夫成就了,这个人才决定往生,这个人真正把痴暗迷惑破了几分。不要说全破,全破成佛了。能破一两分,那个利益就无量无边,智慧就现前。
  所以我们晓得,智慧跟痴暗(痴暗是无明)是一桩事情。痴暗增长,智慧就消失;智慧增长,痴暗就消失。由此可知,我们真正的功力是要求智慧天天增长。但是,智慧为什么不增长?是愚迷障碍了。佛在经典教诲我们,就是破除愚迷的方法。最初方便,佛教我们断恶修善,这是做预备功夫。善恶这个理念要清楚,善恶的标准一定要遵从佛的教诲,我们见不到,我们愚痴,佛是圆满智慧的人,他看得清楚。凡是利益自己的,是愚痴,不是智慧;凡是有利於众生的,那才叫真的智慧。可是这个利害,真正认识明了的人又不多。《了凡四训》里讲得好,善有真假,有偏圆,圆是圆满的善,偏是不圆满的善,有似是而非的善,几个人能辨别?这要靠智慧。佛在经教里面给我们说得很多,可是我们往往把佛的意思错会了,我们愚痴真的到了极处。
  经典展开,没看清楚,看错了,错会意思了,听经也曲解了,常有的事。为什么会有这些现象?而且这个现象自古以来就很普遍。实在讲,会产生这个现象,我们没有遵从佛的教诲。佛的教诲,还是这个老原则:清净平等觉。这话怎么说?马鸣菩萨在《起信论》里面跟我们讲,听经要用什么方法来听?他教导我们,「离言说相、离名字相、离心缘相」,我们没听。离言说相,诸位想想,清净平等觉,与哪一个相应?这三句话就与这三个原则相应。我们今天听经著相,著了言说相,读经著了文字相,这是第一个不会。第二个,我们著了名字相,名词术语。我们没有了解名词术语里面真正的含义,只是著重在表面意思的解释,所以对真实的意思一无所知。开经偈给我们讲,「愿解如来真实义」,我们没懂得。譬如,「布施」是名字,佛学里的名词术语,我们听到这一句,看到这两个字,就会想到这两个字怎么解释,经上讲有财布施、有法布施、有无畏布施。我们纵然学,都学个表皮,不晓得布施真正的意思在哪里。真正的意思是破除我们的烦恼习气,财布施破贪爱、破悭贪,法布施破愚痴,无畏布施破恶业,所以它真正的意义,帮助我们成就戒定慧三学。而且布施不能著布施的相,布施不能有布施的念头,才能够断灭痴暗心,才能够令智慧圆满现前。如果说修这个法,有心去学,那个心就是障碍。正如同我们念佛,有很多人念佛求一心不乱,他来跟我说:我求一心不乱,求了好几年都得不到。我就老实告诉他,我说:你一辈子都不会得到。他说:为什么?我说:一心不乱里头你有障碍。「什么障碍?」你求一心不乱那个念头是障碍,你这个念头没有了,一心不乱就现前。所以我们修布施,还有布施的念头在,布施的功德没有了。所得来的是什么?福德;福德有,功德没有。功德要清净心,是功德。你这个修持的方法得不到清净心,所以只得福德,不能得功德。福德不能解决问题,不能破痴暗;功德才能破痴暗,才能帮助你智慧现前,这个要晓得。
  马鸣菩萨第三个说,离心缘相,那个心才真正清净平等。我们今天读经不是这个读法,听经也不是这个听法,这就难怪。菩萨、罗汉听佛说法,我们在经典里面看到,佛这个经没讲完,或者讲三分之一,或者讲了四分之一,他开悟了,他证果。什么原因?他懂得方法,正所谓是离一切相、即一切法。许多同修心里面都很恐慌,听说什么有灾难。有没有灾难?要依大乘佛法来说,有妄想分别执著的人有灾难,离妄想分别执著的人於灾难了不可得,找不到。换句话说,有没有灾难是在自己一念之间。一念与自性相应,与虚空法界真相相应,哪来的灾难?一念迷了,不相应了,不必等这些灾难来,自己已经够受了。这些道理,实实在在讲,只有大乘经典里面讲得透彻、讲得明白,所以佛经不可不读,这是一门大学问,对我们自己有真实利益,圆满智慧。
  天王所得到的是『普灭一切众生痴暗心』。一切众生,怎么讲?他普灭一切众生痴暗心,我也在一切众生之内,我的痴暗心,他没有帮我破灭。必须要知道,这个一切众生不是指外面,一切众生是自己。我们自己的身,是众缘和合而生的,众生。佛经上给我们讲,讲的都是归纳,地水火风这是物质,我们还有精神、念头,念头是受想行识,都是众缘和合而生。无论是物质的部分、精神的部分,都是众缘和合而生,所以叫一切众生,一切众生是这个意思。能够灭自己这个众生的痴暗心,智慧圆满透露了,就有能力帮助其他的众生破迷开悟。自己如果没有能够破迷开悟,那又有什么能力帮助别人?这个地方我们总要记住,自己烦恼没有断,往往发心帮助别人,都做错很多事情,自以为是,到后来后果不善现前,自己后悔就莫及。所以帮助别人断恶修善,破迷开悟,不是一个容易事情。我们自己对於善恶没有能力辨别清楚,有时候真的会把恶当作善、把善当作恶。这个话怎么讲?《了凡四训》里面,注解就讲得很清楚,我们凡夫看的善是眼前的善。如果现在善,他的后果不善,这不是真善;眼前不善,后果善,这是善法。后果有今生、有来世,今生、来世、往后生生世世都善,这叫真善、大善、圆满的善。我们一般凡人没有这个眼光,看得很近,看得很浅,所以把善恶搞颠倒了。世间人往往都把眼前的利害看得很重,眼前这个事情对我有利,我得到是善,眼前这个事情对我不利、对我有害,叫不善,没有想到后果。眼前得到名闻利养,得到五欲六尘的享受,说老实话,未必是善。
  我们想想,富有的人家,不知不觉之中,在生活里面造的恶业比贫穷之家的人多,起心动念都落在贪瞋痴里面,饮食起居都非常讲求,哪里晓得那是造业?吃肉是杀生,贫贱之家生活很艰难、很困苦,想吃肉吃不到,没有这个能力,他那个念头也就放下,每天有一点青菜萝卜就够了,没有妄想了。你看看这两种人,一种人好像是善,那个过的是生活苦、是恶;但是往来世一看,这个人造业多,那个人造业少。造业多的,感的是恶报;造业少的,感的是善报。所以往远处一看,看法完全就相反,这是个例子。以此类推,我们才真正能够体会到「善恶」这两个字的意思博大精微。几个人能够体会到?几个人能够把它做得很圆满?除诸佛菩萨之外,不要说是我们人间往往看错,有了过失,天人都不免;天人比我们聪明多了,都免不了。所以经教要深入,古人常讲「深解义趣,深入经藏」,这都是佛在经上说的。那个经藏不是指《大藏经》,任何一部经论,你所选择的,你要深入,要深解;你不能深入,不能深解,教义不能透彻,你在生活上就没有办法落实,往往把它用错了。所以我们在日常生活当中,真的起心动念、言语造作就不能不谨慎,唯恐自己做错事情。做错,那个因果决定没有方法避免。无意做错事情,还是有果报,不能说无意就没有果报,没有这个道理。无意尚且有果报,何况是有意?所以这一句里头,愈想意思就愈深,愈观察愈广大,不能轻易读过。
  我们要想想,我们自己现在是这个情形,要用什么方法帮助自己断贪瞋痴,成就自己戒定慧三学。《无量寿经》是个很好的教科书,细心的去参究,努力去实行,可以避免我们的过失,帮助我们这一生当中决定往生。所以常常有这个念头,「我决定求生净土」,世间的事情马马虎虎,得过且过,何必去认真?这个世间样样认真的话,把我们往生的大事耽误掉了。如果没有很大不善的影响,都可以得过且过;除非影响很大,必须有一个断然解决的方法。能够把不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