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374 节
作者:
乐乐陶陶 更新:2021-02-26 22:53 字数:4686
》,我讲得比他详细。听众们到台中听听,再到台北听听我所讲的,喜欢听我讲的,我讲得比他活泼。《法华经》我没有听他讲过,我在台北讲《法华经》大意,讲了六十天,好像留的有录音带,靠专精,你不专怎么行?所以精进就非常重要。因为我们在年轻的时候有个错误观念,总是要广学多闻,四弘誓愿里面说的「法门无量誓愿学」;哪里知道我们把前面那句漏掉,前面是「烦恼无尽誓愿断」,我们烦恼没断。「精进力」就是断烦恼,断烦恼智慧就开了,智慧开了之后,「法门无量誓愿学」,那是一接触就通达了。不是像我们现在学得这么艰难、这么苦,不是的,一接触就通达,一听就明了,一看就清楚,那个才快速。龙树菩萨读《大藏经》,释迦牟尼佛四十九年所说的,人家三个月就完成,那才叫「法门无量誓愿学」。我们这部《大藏经》,一辈子恐怕都搞不通,人家三个月就毕业了。智慧开了才行,智慧不开不行。
下面第五条「思行禅定力」。这是说两桩事情:一个是心,一个是行。思称禅定力,行当然就是禅定力,思想跟行为两桩事情,思为主,可是行也能帮助思。思怎样得禅定?离一切妄想分别执著就是禅,然后你的行为就不会再著相,《金刚经》里面所说的「不取於相,如如不动」。我们有没有行?有,行跟平常并没有改变。穿衣吃饭是行,我们自分里面的工作是行,除自分之外,有时候我们还帮助别人,也是行。只要能够真正做到「外不取相,内不动心」,所有一切行都是禅定。禅定不是盘腿面壁,大乘经上常说,赞叹诸佛菩萨「那伽常在定,无有不定时」,行住坐卧都是禅定。禅定表法上多采取坐的姿势,佛菩萨的塑像很多都是采取坐的姿势,坐表什么?坐表不动,取这个意思。坐不动,行也不动,只要不动,不动是讲心不动,不是说身不动。身坐在那里不动,心里打妄想,那不是禅定。重要的是心要不动,不是身不动,身要动,身要是不动,这个身就生病,身就坏了,所以身要活动。大家都讲活就要动,不动就不能活了。可是心不能动,心一动心就坏了,心一动心就死了:妄心起来,真心就死了,就没有了;真心是不动的,妄心是动的。所以心不能动,身要动。佛法里面修学,提倡的是拜佛、礼佛,礼佛这个修行非常有道理,要求心不动、身动。身礼佛在运动,心地清净,专念佛名,或者是观想佛的形像。这在修行方法里面讲非常殊胜,很好的方法,我们要知道。所以思跟行禅定力,这才能称为力。时间到了,我们就讲到此地。
大方广佛华严经 (第一三九卷) 1999/5/31 新加坡净宗学会 档名:12…17…0139
请掀开经本,自在天王第六首偈。
讲到十力,如来果地上的十力,我们顺便也将菩萨十力做一个简单的介绍。诸位看讲义,这个表解是从《教乘法数》抄录下来的。十种前面五种介绍过了,从第六种看起。「除二边智慧」,二边就是今天所讲的相对,凡是相对都不是真实的,可是一切众生无不是生活在相对的概念里面。相对,在佛法里面也叫做边见,就是二边。如何把二边这个概念舍掉,真实的智慧就现前。可是要晓得,如果没有二边智慧,佛也不能讲经。所以要晓得,二边的智慧在佛法里面是属於权智。但是,佛为什么不说权智?因为它没有根本智。如果有根本智,诸位要记住,二边智慧就是权智;没有根本智,二边的智慧是邪智慧,差别就在此地。为什么?根本智了解事实真相。没有根本智,对事实真相不了解,执著在二边,那就有过失;有真实智慧,知道二边不是真的。譬如生死,生死对面是涅盘,说菩提,菩提对面是烦恼,你真正了解这个道理,你会运用二边智慧开真实智慧,那当然它就属於权智。所以在佛菩萨怎么说他都是对的,在我们凡夫怎么说都不对,都错了;原因就是一个了解事实真相,一个是不了解事实真相。
由此可知,根本智比什么都重要。根本智是什么?根本智是无知,《般若经》上讲得好,「般若无知」。那个无知,我们决定不能看字样,看字样我们又误会了,无知,什么都不知道了,那就错了,又错了,它那个无知是什么都知道。什么都知道,为什么说它是无知?因为它从来不起心、不动念、不分别、不执著,所以叫无知,那个「无」不是什么都没有。佛家讲空,空不是什么都没有,空有,什么都有,所以这个「空」很难懂。无知的「无」也很难懂,它起作用的时候无所不知。
除二边智慧,二边能不能除掉?诸位细细想想,二边能不能除掉?实在讲,除二边的分别执著,这是智慧。离开二边的分别执著,再问你,你还有没有分别执著?这就是六祖惠能大师问永嘉的话,永嘉答得好,「分别亦非意」,就对了。由此可知,除二边智慧就是除意,我们从这个问对上就很明显的体会到。决定不能用意,用意是凡夫,这个意是意识,用意识决定是凡夫。不用意,用的什么?那就用智,妙观察智,平等性智。你不用执著就是平等性智,不用分别就是妙观察智。永嘉这句话答覆的「分别亦非意」,就显示他用什么?他用妙观察智,用平等性智。八识,六、七是因地转,五、八是果上转,六、七转了之后,五、八就跟著转了,相宗是转识成智。诸佛菩萨他们用四智菩提,凡夫用的是八识五十一心所。八识五十一心所就是此地讲的落在二边,用四智菩提那就不落二边,不落二边他还是用二边,他并不是说不用。
这个用与不用我们又要明了,不用是自己不用,自己决定不用,自己生活,自己工作,处事待人接物,在自己边上决定不用,除了;对待别人要用,对待别人那就是四智菩提,所以就是无所不知。对待自己,永远住在清净寂灭地;换句话说,永远不会起心动念、不会有分别执著,这个意思要细心去体会。诸佛菩萨就是示现在我们世间,无论是什么身分,他自己决定不会起心动念、分别执著;无论是生活,无论是工作,乃至於应酬,决定没有,这也是大经上常讲、常说,「那伽常在定,无有不定时」。有分别、有妄想就没有定,离开一切妄想分别执著才叫定。定就是真心,定就是自性,真心自性完全显露出来了。
所以佛法修学,法门虽然很多,八万四千法门、无量法门,法是方法,门是门道、门径,这么多方法、这么多门径,修什么?都是修定。佛法总归纳起来,不外乎戒定慧三学。戒学,给诸位说,不是佛法,教凡夫的,你不能出离六道,教你断恶修善,在六道里不堕三恶道,所以戒是凡夫法,不是佛法。可是你要不守规矩,不依方法,你不能得定,所以因戒得定。戒帮助你得定,戒就是佛法;戒不能得定,这个戒不是佛法,是世间法,诸位一定要懂这个道理。持戒怎样才能得定?《坛经》里说得好,「若真修道人,不见世间过」,他持戒就得定。如果自己持戒持得很好,看到这个人破戒、那个人犯戒,就生烦恼,这个不行,这不能得定;自己持戒持得再好,都是福报边事,来生得福报,障碍你得定。如果持戒持得很好,起贡高我慢,那就麻烦了,来世到哪里去?到阿修罗道去了。为什么?持戒是大福报。因为自己持戒很严,看到别人破戒、别人犯戒,瞧不起他,贡高我慢,这样大福报生到阿修罗道。这里头的业因果报,我们要很清楚。
《无量寿经》一开端,给我们讲的话非常重要,「咸共遵修普贤大士之德」。普贤大士之德,总而言之一句话,就是尊敬别人,这是普贤大士。造极大的罪业,十恶五逆,普贤菩萨都尊重他,决定不敢轻慢他,这是普贤大士。为什么造这种极大的罪业,普贤菩萨还尊重他?普贤菩萨不是尊重他的造作,是尊重他的佛性,他有佛性,他将来会作佛。普贤大士眼睛当中,看十法界众生个个都是如来、都是佛,在天台里面讲理即佛,他永远观念上定在理即佛,所以他那个恭敬心是圆满的。十大愿王第一句「礼敬诸佛」,那个诸佛是讲三世,过去佛,现在佛,一切众生是未来佛,哪有不尊重的道理?如果我们有这样的一个心态持戒,那个戒会得定,那个戒不是福德是功德。但是我们的毛病,我们的习气,实在讲非常严重,那就是轻慢别人,一般讲瞧不起别人。要知道这是大病,严重的障碍我们修学,不但证果被它障碍了,实在讲,正知正见都被它障碍。所以我们展开经卷常常犯错误,把经里面的意思曲解、错解了,什么原因?贡高我慢;这个怎么能不除?所以除二边这种智慧,菩萨有,这是菩萨殊胜的能力,我们要学习。
佛法不能执著,什么原因?佛法也是从二边建立起来的,所以它不是真的。《金刚经》上又说,「法尚应舍,何况非法」,佛是很清楚的告诉我们,佛法也不能分别,也不能执著。因为一切诸佛说法,都是方便说,诸位要知道,真实是一句话都没有。所以诸佛跟诸佛见面,在一起的时候一句话没有,佛跟菩萨在一起才有话说,佛跟佛在一起没话说。为什么?菩萨还有病,还没有完全好,佛还要给他治病,到如来果地上没有病了,没有病就没有药,佛法是治众生病的药。所以世间的药物对谁来说,对生病的人那是药,对健康的人来讲药就没有了。由此可知,对於妄想分别执著没有断干净的人,有佛法,佛法是从这里建立的,佛法也是因缘生。六道里面的众生,这三种烦恼统统具足,妄想分别执著都具足;执著是见思烦恼,分别是尘沙惑,妄想是无明惑,无明烦恼。我们如果讲无明、讲尘沙、讲见思,现在人不好懂,我们讲妄想分别执著,他容易听得懂;你有这些东西,所以才有佛法。妄想断尽了,哪来的佛法?妄想断尽,那个人就是如如佛,就是究竟圆满佛。等觉菩萨还有一品生相无明没断,他还有病。诸位要了解这个道理,你就知道什么叫带业往生。
过去曾经有个时期,在美国陈健民居士,他是密宗的上师,跟黄念祖老居士同学。在美国带了一批人,提倡净土不能带业往生,还搞了一批人去查《大藏经》,说《大藏经》上没有带业往生,一定要消业才能往生,搞得人心惶惶,搞得全世界念佛人身心都不安;他在美国很有势力。我记得我有一次到美国洛杉矶,下飞机的时候周宣德老居士在机场接我,这个老居士也过世了。我们坐一个车到市区,洛杉矶机场到市区距离很远,在车上他就问我:陈上师现在讲带业不能往生,我们不就完了,消业消不了,那怎么办?我听了笑笑:那就不要往生了。他听到我这个话,说得不太对劲,就继续追问。我说如果不能带业往生,到西方极乐世界去有什么意思?他还听不懂,感觉得很茫然。我说我老实告诉你,如果不带业,西方极乐世界只有阿弥陀佛一个人,孤孤单单。他愈听愈感觉得茫然,看著我。我就老实告诉他,我说等觉菩萨还有一品生相无明没断,算不算带业?这一说,他才明白了,他才笑起来。观音、势至是等觉菩萨,还有一品无明没断,带业,怎么说不带业往生?只是说带得多少而已,不同;带得多的品位下一点,带得少的品位高一点。我说,经上虽然没有说「带业往生」这四个字字样,有没有三辈九品?有,经上确实讲三辈九品。三辈九品怎么来的?你想想如果不带业,大家平等的,哪有三辈九品?三辈九品不就给你说明,带业多少不一样。他年岁很大了,那时候跟我,他八十多岁,他跟李炳南老居士年龄差不多,是我们长一辈,学佛比我久。我说你想想这个道理,文字上没有,理论上有。西方极乐世界讲四土三辈九品,怎么能说不带业?何必一定文字上有「带业往生」四个字,你才相信?祖师话你不相信,一定要在经上找根据,祖师说的话有根据,这个根据是根据理。
佛入灭之前告诉后世弟子「四依法」,第一个依法不依人,第二个依义不依语,这什么意思?叫我们依佛所讲的义理,不一定要依文字。文字,梵文翻成中国文,决定就不一样了,你到底是依梵文还是依中国文?所以一定要依义就正确,依语就有争论。你想同一部经,同一个梵文的原本,在中国有好几次的翻译,翻译的文字不会相同。譬如今天我们中文这个本子,找几个人翻成英文,每个人翻的不会完全相同;意思相同,文字未必相同。所以佛教给我们依义不依语,道理就在此地。你要有智慧去判断、去拣别,不可以感情用事,被人欺骗了。但是我知道,那个时候我初到美国,陈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