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265 节
作者:乐乐陶陶      更新:2021-02-26 22:52      字数:4686
  辏淮恚∧阕鲆患路饧路辽僖材艽└鍪辏淮恚∥裁刺焯烊プ鲂乱路吭略伦鲂乱路磕阕那痪屠朔训袈穑坎灰非笫摈郑非笫摈止勰畲砦螅愕娜兆泳凸煤芸唷N艺馑盗耍耍胂胧怯械览怼N宜担焊徊礁嫠吣悖愎ぷ饕荒辏憧刹豢梢孕菹⒁荒辏克胂耄嚎梢裕乙荒曜那伊侥昊够ú煌辍D憧梢苑偶俜乓荒辏兆雍霉荒炎阆胪悴痪涂炖至寺穑肯氩煌ㄌ焯旄思冶龋悄憔鸵憔退蓝恕D愕乃馈⒛愕幕罹驮谝荒钪洌荒罹跷蚰憔突罟矗荒蠲曰竽憔退蓝恕?br />
  所以看看佛陀的示现,我们就得到一个很大的启示「知足常乐」,我们生活所需的够了,不要再多求。如果命里还有多余的,让大家享受,那你真正叫种福,你的福永远享不尽,所以不要积财,要积德,这个重要;佛教给我们念施,常常念布施,积功累德。你只要有福报,再大的灾难你不会受苦头,不会吃苦头,为什么?你有福。没得吃的时候,自然有人送东西给你吃,没得穿,自然有人送衣服给你穿,为什么?别人没得吃的时候你帮助他,别人没得穿的时候你也照顾人,你照顾别人是因,你将来得到的是果报。所以钱存在哪里最可靠,不会贬值、不会丢掉?存在一切众生身上。银行靠不住会倒闭,新加坡政府不错,制度很好,没有听说银行倒闭,美国的银行常常倒闭。我在美国达拉斯开了一个户头,银行就倒闭三次,非常不保险。所以要知道,佛在经上常常给我们讲,「财为五家共有」,不要以为现在你有财富、你有财产,假的,不过是在你面前给你看看而已,你能不能得到享受?没有。
  现在人自己要老实想想,你说你有多少多少财产,其实身上一张钞票也没有。财产是什么?银行给你寄来那个数目字,看看是数字,你说假到哪里去了!不但金银财宝没有摆在那里,那到底还有一样东西,钞票是纸,连那张纸都没有看到,只是通知单写上阿拉伯字,那就是财产;过几天货币贬值,那个字没有了。你要是想通,有,你没有得到,丢了,你也没有失掉,想通了就自在,何必为这些东西操心?这个我们讲得很多。财富从你面前流过的时候,好好的运用,好好的支配,拿去帮助一切苦难众生,帮助那些极需要的众生,你就真正做了好事。所以你有财富是福报,你会用财富是智慧,你有福报没有智慧,你的福报会变成祸害。老子曾经说过「福兮祸之所伏」,这个话讲得很有道理,你有福没有智慧,不能善於运用你的福报,后来就变成灾难,这个事情我们从历史、从现实的社会冷静去观察,太多太多了。所以要懂得布施,知道怎样修真正的福报,永远享受不尽的福报,你要有智慧,要认识福田,要会种福。诸佛菩萨的行持,他们一生生活行为是我们的榜样,我们决定不能粗心大意看过,细心去观察、去留意,好好的学习。而且修福要赶快修,不能等待,再等待几天你的福报也就完了、过去了,你的好运走完,那时候想修福没有力量,所以一定要抓住机缘,认识机缘,掌握机缘,你就成功了。世间人所谓建功立业,佛门里面讲积功累德,这是佛的利行。
  最后一个「同事」,同事摄是高度的智慧,帮助一切众生断除一切疑虑,下定坚定的决心。佛菩萨接触大众都有这四个意思,我们要学。我们每天从早到晚接触很多人,有没有起过这个念头?不但是你没有起过这个念头,所以你没有法缘,不但没有法缘,人缘都没有。从早到晚所遇到的一些人都是冤家对头,你看他不顺眼,他也看你不顺眼,什么原因?你不懂得怎么用心,不懂得怎么做人。四摄法就是如何用心,如何待人处事接物。所以佛法的好处,学了马上就有用处。大家不要以为佛的四摄法是接引众生,你把四摄法的意思看得太窄小了,劝人学佛的;实在讲,四摄法是我们结人缘、结法缘的方法。佛法里面讲求法缘,世间法里面讲人缘好,人缘好你就得到许许多多人的帮助,不论你做什么事业,帮助你的人多了,你怎么会不成功?所以要结人缘。佛度众生要跟众生结法缘,结人缘、结法缘都是这四个方法、这四个原则。你要肯布施,跟人家结恩惠,你要真正爱护他,你自己一生生活所作所为对他都有真实的利益,他怎么不敬你,怎么不爱你,你想做什么事情,他怎么会不协助你!
  事实摆在我们面前,我们这个地方共同来学习经教,正是如来的三转法轮:示转、劝转、还有作证转。现在全世界经济状况都不好,危机重重,说不定将来会有一天经济总崩溃。在这样艰难环境当中,李木源居士率同你们诸位同修,发心建弥陀村、办佛学院,要相当的资金。筹募这么顺利,别人看到都非常惊讶,什么原因?这么多年来结法缘、结人缘结得好,再艰难、再困苦,你只要一号召,大家都热心帮助,就这么个道理。然后你才晓得,四摄法对於我们做人、生活是多么重要。我们要养成一个布施的心,时时刻刻、在在处处总有一点小礼物送人,出门身上总带一点东西,随时遇到了都给人结缘,都修布施波罗蜜。跟人家说话一定是劝善规过,劝人断一切恶、修一切善,以种种方便、种种善巧,自己做出样子给人看;你劝勉别人的,自己是真做到。不是劝别人,自己不肯做,那叫口是心非,别人不能相信,一定要自己做到。「同事」,今天我们生活打成一片,生活在一起,学习在一起,帮助社会、帮助一切众生,我们统统都集合在一起,这是属於同事。所以四摄不能够轻易看过。这是说明佛在往昔行菩萨道的时候,跟我们结的有这些缘。
  下面说『一一佛所种善根时,皆已善摄』,可见得过去生中这个时间很长很长,不是一尊佛,一一佛所种善根时。这也正是世尊在《无量寿经》上跟我们讲的一段故事,「阿闍王子与五百大长者」,佛讲他们过去生中曾经供养四百亿佛。一个亿,佛在经上讲,古印度人讲亿有三种:十万叫亿,千万也叫亿,万万也叫亿。不像我们中国,我们中国是万万叫亿,古印度十万也叫亿。我们就不多算,就算它十万,一个亿是十万,四百亿,那个数字也非常可观,你才知道时间之长。在一一佛所种善根时,都曾经遇到毗卢遮那如来,他因地行菩萨道的时候。我们接受菩萨『种种方便,教化成熟』,这个善根多深厚,关系多么密切。也许我们读了这个经文,对与会的这些菩萨众们非常羡慕、非常向往,他们的运气好,生生世世都遇到诸佛如来,我们运气不好,从来没有遇到一个。这个想法是错的,不是正确的,我们生生世世跟他们没有两样,都遇到;再跟诸位说得清楚一点,你们诸位同修天天遇到,时时刻刻遇到,从来没有中断过。你说哪个是?可惜你不认识,你要认识的话就行了,现在是你遇到了不认识。希望这一部《华严经》读完之后,你就会认识,不要等读完,读一半、读三分之一你就应该认识,那这个经就没有白讲。你就认识哪些是诸佛菩萨,在我们周围环绕真正护念,慈悲到极处;他的确是善摄,的确是种种方便教化成熟。
  末后『令其安立一切智道』,一切智道就是佛法里面讲的一切智、道种智、一切种智,是诸佛菩萨寻求的智慧。「道」当作因讲,我们要修智慧之因,然后才能成就智慧殊胜的果报,这就是诸佛菩萨对我们真正的恩德,他把我们安立在一切智道;一切智道就是菩萨道。这个说法怕大家还搞不清楚,还有疑惑,我们再讲得白一点,把你安立在觉悟之道,帮助你安立在一个明白人之道。诸佛菩萨就是个觉悟的人,是个明白人;换句话说,你不明白、不觉悟是糊涂人。也就是将我们这个糊涂人,转变成一个觉悟的人,就是这个意思。所以经文要细细的看,细细的去体会,我们一定要把它变成自己实际的生活,学了才有用处。今天时间到了,就讲到此地。
  大方广佛华严经  (第九十五卷)  新加坡佛教居士林  档名:12…17…0095
  请掀开经本,第五十二面第五行:
  【种无量善获众大福。悉已入於方便愿海。所行之行具足清净。於出离道已能善出。常见於佛分明照了。以胜解力入於如来功德大海。得於诸佛解脱之门游戏神通。】
  这一段是讲「德行圆备」。经文里面第一先给我们说明他的因殊胜,这是第一句,第二是讲入果海,得果用,我们先看前面两句,总共有五句经文。『种无量善』是因,『获众大福』是果,此地经文都是赞叹毗卢遮那如来从修因到证果种种殊胜的功德。佛如是,菩萨亦如是,我们修行也不能够例外。与会这些法身大士,在开经的时候就曾经跟诸位报告过,凡是参加华严海会的这些大众,无论他在什么时候,无论他在什么处所,他现在是什么样的身分,那都是示现的,是法身大士随类化身、应机度化;菩萨能现无量的分身,应化在十法界里面,这才是「种无量善」。这一句我们要留意,最重要的是「善」,善的标准是什么,我们要知道。这个字的标准很多,我们随顺佛的教诲,这里面区别就很大,小乘有小乘人的善,大乘有大乘善的标准;显教有显教的标准,密教有密教的标准;乃至藏通别圆四教的标准不相同,贤首家所讲的五教「小始终顿圆」,标准也是各个不相同。乃至世间法,古人跟现代人所立善的标准不一样,古今不相同,中国人的标准跟外国人的标准又不一样。我们要如何适从?还是古人教导我们「入境随俗」,这话很有道理。某一个地区有某一个地区他们的文化、他们的标准、他们的风俗习惯、他们的礼仪,各个地区、各个时代都不尽相同。佛教给我们,可以说超越时空,这是佛定的规矩,好!超越时间、超越空间,无论在哪个时代,无论在哪个地区都能符合他的标准,这个标准就是「五戒十善」。诸位细细想想五戒十善,无论放在哪个地区,无论放在什么时代,大家都会觉得这个说法是好的,这个说法是善的,这是「善」的最低水平。
  此地的标准当然跟这个不一样,虽不一样,还是从最低标准学起。这个地方赞德,这是法身大士,法身大士的善是究竟圆满的大善,所以他获得的是「众大福」。「众」怎么说?因为前面他讲「无量」,无量是多,所以他得的福也多;因为他的善大,他得的福也大。大、小在此地,我们一定要明了。佛在大乘经里面常常教诲我们,心量大,虽修小福也获大福报;如果心量小,虽做大福,他还是受小福报的果,可见得一切法确确实实从心想生。菩萨修的福大,他心量大!这些人即使是圆初住的菩萨,初住的菩萨是发心住,换句话说,菩提心初发,初发就了不起。诸位细细看一看马鸣菩萨的《大乘起信论》,大乘「起信」就是刚刚开始,刚刚开始就是初发心,就是发心住,你看看那个功德。诸位《起信论》有很多人没有念过,《金刚经》念过,《金刚经》是什么境界?给诸位说,圆教初住菩萨的境界,也就是说大乘最低的水平。你再看《楞严经》,《楞严经》里面讲「二十五圆通」,也都是发心住,初发心的菩萨。《楞严经》上,诸位同修大家都赞叹的「观世音菩萨耳根圆通章」,楞严会上观世音菩萨是什么地位?圆教初住地位。《华严经》里面,善财童子也参访观世音菩萨,观世音菩萨什么地位?第七回向地位。哪一个法会,菩萨所示现的身分就不一样。《法华经》里面的「普门品」,那是等觉菩萨的地位。这是说明「善」的标准,法身大士的标准,他福大。我们虽然是凡夫,希望你发大心;这部经开头的时候,我们在清凉注解里面读到,《华严》当机是四十一位法身大士;我们是凡夫,一品烦恼都没有断,怎么能读这部经?如何有能力来说听?清凉大师说得好,除法身大士之外,还有一类的人可以当机,什么人?「大心凡夫」。我们听了这句话感觉得很安慰,我们是凡夫,只要发大心,华严会上也能占一角,纵然不能做正科班的学生,也可以做旁听生。由此可知,大心一定要发,我们在前面这一卷经文读下来之后,才知道发大心重要,发大心是《华严》当机,我们在《华严经》确确实实能得真实利益。
  这个地方无量善应当怎么学法?起心动念要想到利益尽虚空遍法界一切众生,这是修善。断恶,不但在行为上,我们不可以做损害一切众生的事,损害一切众生的念头都不能够生。你能把这个原则明白,能够坚持遵守,依教奉行,你在日常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