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198 节
作者:
乐乐陶陶 更新:2021-02-26 22:51 字数:4677
没有舍弃。这是《华严经》所说「一即一切」,任何一位,我们说任何一位,诸位还很难懂,位是菩萨的位次,我们落实来说,任何一个众生,他的起心动念、言语造作都是圆满的华严行。在《华严经》上讲,普贤行,普贤行就是华严行,华严菩萨。谁是?你读了这个经,明白这个道理,依照这些方法去生活,依照这些方法去工作,你就是华严菩萨,你就是普贤菩萨。普贤菩萨不在峨嵋山,峨嵋山那是教学的象徵,人人皆是。很可惜,我们没见到,什么时候你会见到?什么时候你真正修普贤行,契入普贤境界,你就见到了。然后才恍然大觉,原来尽虚空遍法界一切众生都在修普贤行,这就是不可思议解脱境界。我们现在见不到,正是因为自己迷而不觉,过失是在自己的迷情没有能够舍掉,我们讲台上常说,妄想分别执著没有能舍掉,舍掉你就见到。然后你才能体会到「华冠庄严」的义趣。这种庄严就是经题上讲的「杂华严饰」,译经的大师把这四个字省略翻成「华严」,所以华冠就是华严,华冠庄严。这个名号里面充满真善美慧,自自然然圆满了法喜充满,慈悲、方便遍及虚空法界,希望我们细心体会名号的表法。再看下面第五尊:
【普音干闼婆王。】
『普音』化众。「普」这个字里面,就具足四种无碍辩才,当然这里面最重要是慈悲普,清净的慈悲心,平等的慈悲心,面对著虚空法界一切众生;一切众生里面,不仅仅是有情,无情也包括在其中,显示出究竟圆满的爱心。对人,对善人、对恶人,对圣人、对凡人,对顺境、对逆境,平等的爱心,决定没有差别,这才叫大慈大悲。佛家常讲「慈悲为本」,普音就是方便,为一切众生说法。说法一定要契机,菩萨有能力遍契九界一切众生的根机,这个意思都在「普」中,所以「普」这个意思含义深广无尽。「音」这个字亦复如是,特别是在我们现前这个社会,更应当以慈悲法音觉醒一切众生。
这个世间,我常常听人说,有一些人,不尽是学佛的人,他在社会上也有相当的身分、有相当的地位,而最近感叹到似乎有一些不对劲,好像是有什么事情要发生,我听好几个人有这个说法,有这种感触,这不是一个好预兆。可是有这种想法,这种人愈来愈多。而佛在大乘经上告诉我们,「一切法从心想生」,世界本来没有灾难,大家天天都在想灾难,灾难就想来了,这个事情很麻烦。正如同一个人身体本来是健康,天天想老、天天想病,他当然老病就很快现前,一切法从心想生。这是佛告诉我们,我们应当把佛的真实语,大量的尽心尽力的宣扬,大力宣扬,唤醒社会大众舍弃不正常的想法,舍弃不正常的看法,先求得心理的健康,然后我们生理才会健康,社会、世界也就健康。怎样来推荐、来介绍?无过於大乘佛法。大乘佛法就是教导我们真正健康的思惟、健康的想像,对我们每个人,对於整体的社会,遍法界众生来说,有真实的利益。我们看到「普音干闼婆王」德号当中,就警觉到我们在今天,不但要自己认真努力的修学,还有义务将殊胜的佛法推荐给别人、介绍给别人,只要有人喜欢听,只要有人欢喜学习,绝不可以吝法。佛在经上告诉我们,吝法的果报是愚痴。第六尊:
【乐摇动妙目干闼婆王。】
前面第三位有「净目」,第六位是『乐摇动妙目』,诸位想想,他这是表什么意思?他的眼妙,妙在哪里?眼能传神,不要说话;他眼睛会说话,那才妙,眼能传神。「摇动」是动众,他上面有个「乐」字,乐是欢喜,正显示出四无碍辩才里面「乐说无碍辩」。这地方我们就能体会到这意思,欢喜帮助人,欢喜教化众生,而且教化有很好的效果,效果就是摇动,确实能动人心弦,这是说教化的效果。他为什么有这么好的效果?总不外乎佛家讲的原则:慈悲、方便,这是我们讲席当中常常提醒大家。慈悲、方便诸位都知道,你有没有做到?知道,没做到,为什么没做到?说实在的话,你那个知是含糊笼统的知,并不是真的知道。真知道你一定会做到,为什么?这位干闼婆王他做到了。做到就是他真的知道,所以他才能做到。
慈悲是爱心,用现在的话来说,关怀别人、爱护别人、欢喜帮助别人,这个心就叫做慈悲心;别人,除自己之外都是别人。而且关怀、爱护、帮助是平等的,没有亲疏、没有好恶。这个人跟我是亲戚,我帮助他,他跟我没有亲属关系,我对他就薄一点,这不是慈悲,所以没有怨亲的念头你才平等。一切众生赞叹你、尊敬你,你爱护他、照顾他、帮助他;另外一个众生毁谤你、嫉妒你、陷害你,你还是同样的关怀他、爱护他、照顾他,这叫平等。虽然爱护一切众生,心地清净,绝不染著。凡夫心不清净,染著,《金刚经》上讲著了相,著相不清净。不清净当然不平等,清净跟平等是一桩事情,心地清净一定平等,心平等一定清净。换句话说,从清净、平等心里面生出来的爱心,这叫慈悲。
以这个心为本,干什么?帮助一切众生,帮助众生就是善巧方便。善巧方便里面,我们可以说是第一方便无过於见闻,见是眼,闻是耳,我们今天帮助人也离不开这个原则。赠送经书、佛像是叫他看,讲经说法是叫他听,没有办法离开这个原则。前面「普音」是说法让他听,此地「摇动妙目」是请他看。一切众生当中根性各个不相同,在我们这个世间,大多数人耳根最利,但是有也少数人眼根很利,我见过,他看东西比听东西清楚,喜欢看,不喜欢听。对这一类众生,第六尊天王就对他产生很大的效果,摇动妙目,在见色当中他领悟了,契入境界。这个例子,在中国古代宗门教下都有,见色而开悟都是属於这一类。佛菩萨摇动妙目,这意思很广,不一定真的是用他的眼,他借我们的眼也行,而且是常有的事情。我们在境界里面观察境界,豁然有了悟处,你眼根对外面色境,色就是眼根所对的这些现象,都叫做色尘。色尘是摇动的,能在这地方领悟就见性,从色尘里面见色性,这叫妙目。所以名号里面的含义很广,决定不能从一面去看,你要从面面去观察、去体会。第七尊:
【妙音师子幢干闼婆王。】
前面有「普音」,著重在普遍,著重在平等说法。此地加上个『妙』,前面用的是「妙目」,这地方是「妙音」,跟前面意思就不一样。这里面具足高度的善巧方便,才能够劝导一切众生,帮助众生破迷开悟。佛说法的法音,这里面包括他说法的理论、方法、义趣、境界,都在「音」字里面。「妙」是巧妙到极处,甚深难明之理,他的言词很巧妙,能够用很简单的几句话,让人体会甚深的道理,这个说法就巧。虽然具足巧妙,同时又不违背真理,这叫善。所以他的说法才能够动人心弦,才能够令大众欢喜接受,句句话都从真心里面流露出来,这是善。『师子幢』是比喻,师子比喻威猛有力,他的说法无论在理论、在方法、在技巧、在境界上非常有力。「幢」表高显,他的说法很高明、很显著,让人听了之后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不会误解,不会被人听错,他有这样的能力。回向是度众生,用现在的话来说,是帮助大众,这种能力必须要有。可是这个话说得容易,真正要想得到这个能力,不是每个人都能做得到。在佛法上说,至少是破一品无明、证一分法身,你才有这个能力。凡夫之人,包括十法界里面这些三乘圣者,都达不到。那我们怎么办?我们唯一能够做的,以真诚心求感应,不仅仅是登台说法要求三宝加持,在平常生活当中与人交谈,劝人学佛,也要求佛加持。求佛加持的心,求佛加持的愿,绝没有中断的时候。然后你自己才真正能感受到,自己生活在佛法之中,生活在诸佛如来大慈悲之中,也就是说你时时刻刻念念之中,都得到一切诸佛如来的护念,得到诸佛如来的爱护帮助。刚才说过,诸佛如来的心是清净、是平等的,我们每个人都得的到,问题就是你肯不肯求?
佛家常讲有求必应,「佛氏门中,有求必应」,你肯求就有感应,你不求就没有感应。一念求一念感应,念念求念念感应,这个道理太清楚、太明白。我们求为什么不能感应?我们求不如理、不如法,所以就没有法子感应。那要怎样才叫如理如法?你用真诚心求、清净心求、平等心求,就如法。我们现在最困难的,心不清净、心不平等,面对一切芸芸众生心里有高下,我比别人高,别人比我总要差一点,这个心就不行,就没有感应。念念还有自私、还有自利,你的感应就没有了。我们要求一切诸佛菩萨感应道交,必须把障碍去掉,不平等的念头去掉,不清净的污染去掉,然后才一念相应一念佛,念念相应念念佛。这个要紧,这是真实利益。我们在讲台上天天劝,常常劝,为什么这样做?天天劝、常常劝,你还是不肯舍分别执著,你还是不肯放下自私自利,那有什么法子?只好天天说,说一千遍、说一万遍,不多。你没放下,念佛也不相应。
有些同修们到我们念佛堂来念佛,念了几天告诉我,他们说这个念佛堂磁场确实不一样,到底什么地方不一样?这个念佛堂里头真正有万缘放下之人,真正有念念相应之人,所以它磁场不一样。我跟大家讲,这个念佛堂有真佛在里头念佛,一念相应的人就是真佛,他决定往生不退成佛。这念佛堂里面有三个、五个,磁场就不一样,再有几十个,那还得了吗?它当然不同。所以真正关键就在放得下,念佛如是,参禅也如是,学讲经还是如是。你放不下,经里头的意思你看不出来,你看到这个经文字字句句都无量义,没什么本事,你放下你就行了,这里头没有人专利。不是说菩萨、罗汉看的意思就多,我们凡夫看的意思就少,没那回事情。菩萨、罗汉是放下得多,他看的意思多,我们放下得少,看的意思少,差别就在此地。我们如果多放下一些,那跟他们看的意思有什么两样?问题在放得下,放下自私自利,放下名闻利养,放下五欲六尘,放下身心世界,起心动念为社会、为人民、为一切众生,这个经本展开是无量义。修行修什么?就是修这个东西。然后你的色相就是「摇动妙目」,你的音声就是「妙音师子幢」。
由此可知,真正关键自己不认真修行怎么行?我们每个同修都知道自己业障很重,念念都求著消业障。你的业障为什么消不了?你要把原因找到。找到之后,把原因消除,你的业障就消掉。如果你不肯找你的毛病,不愿意改正你的毛病,你的业障永远消不了,不但消不了,还要增加。有一些人坚固执著,这种人非常可怜,做错事情不承认,还要把责任推给别人,这种人在佛经里面叫一阐提。一阐提是印度话,中国意思叫断善根的人,这个人善根断了,没有善根;佛来了都救不了他,没有善根。什么人有善根?知道自己有过失,肯改过的人,这个人有善根。过去曾经有人问我,开悟是什么意思?佛门里面讲开悟,这个术语好像很玄。我说「开悟」这两个字很简单,什么叫开悟?你自己知道你有过失就开悟了。不知道自己过失是迷,知道自己过失是悟。你天天反省、天天检点,每天知道自己过失,你就天天在觉悟,积小悟就成大悟,积大悟就成彻悟,你不知道自己过失怎么行?知道过失立刻就能改,这叫修行。修行是修正自己的过失,人哪能没过失?给诸位说,等觉菩萨还有过失,他那一品生相无明没破就是他的过失。等觉菩萨还知过改过,何况我们?
佛法、菩萨道没有别的,浅而言之,就是知过改过而已。真正改到自己无过可改,确实没有过失,你就成佛。佛的果位上就是没有过失,菩萨有过失,阿罗汉有过失,辟支佛有过失,只有圆教的佛果没有过失。诸位想想对不对?从初发心到成佛没有别的,天天反省、天天知过、天天改过,这一点很重要,我们一定要认真努力来学习。过失无量无边,不仅是起心动念,我们在生活上从早到晚犯些什么过失?工作上犯些什么过失?处事待人接物犯了些什么过失?佛法修学上犯了些什么过失?过失真的无量无边。可贵的是自己能够发现,自己能够觉察到,平时很不容易觉察,到念佛堂念几声佛号,坐下来止静就发现。这个时候,你有没有觉悟?你在那里一止静,妄念纷飞,那就是你的过失,你怎么会有那么多妄想?还有一类,一坐下去打瞌睡,睡著了,这是过失,昏沈,昏沈是无明。你想想看你的生活,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