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156 节
作者:乐乐陶陶      更新:2021-02-26 22:51      字数:4679
  跃⌒木×θプ觥U饫锩孀允苡酶苡靡鼙姹鹎宄缓缶椭烂挥忻堋?br />
  一切诸佛与这些大菩萨们,他们都是无念。古大德给我们解释,无念不是什么念都没有,什么念都没有就变成无想定,那是外道、邪道,不是正法。无念是无自私的念头,无一切为我自己的念头,没有这个。为我自己、为私,那叫邪念,所以无念是无邪念,不是没有正念;正念都没有了,这就不是佛法。诸佛菩萨有正念无邪念,这个要搞清楚。正念是什么?遍住一切,念念都是尽虚空遍法界一切苦难众生,这些人没有得度。所以佛菩萨的心是清净的、是平等的,常常怀这种悲愿,度众生的意念,他的心是清净、是平等。为什么有这个念头,心还是清净平等?这就讲随缘跟攀缘了。佛发愿度一切众生,并不是积极要度一切众生,那度不来的;缘成熟了就赶紧去帮助他,缘不成熟在旁边等,慢慢的等,不著急,所以他心清净。不像我们凡夫心里很著急,要赶紧去度他,结果连自己也没度得了。所以佛菩萨的心永远清净,又不违誓愿,这才是真实智慧,这是我们应当要学的。念念为佛法久住世间,这是我们上报四重恩,建道场、树法幢、演经教、劝念佛,这都是报佛恩,正法久住。另一方面,念念不舍一切众生,佛氏门中不舍一人,平等的护念。你明白这个道理,哪一个众生不得诸佛如来护念?平等的得到。
  为什么有些时候有一类众生,好像佛特别爱护他,特别加持他?有一些地区那些众生,佛好像就没有加持他、没有护念他,他还在受灾受难。在我们这个道场,同修们感触很明显,我们这个讲堂、这个念佛堂,好像诸佛菩萨特别关怀,大家到这个地方来感触磁场不一样。其实佛对於虚空法界一切众生真的是平等的,可是我们这个地区的大众,能感受到佛的关怀,能感受到佛的加持,是我们肯接受,佛把这些关怀的心意送过来了,我们肯接受,所以就很明显。有些地方佛送过去,他拒绝不接受,他去关怀,他就好像感应就没有了,就是这么一个道理。我们肯念佛,我们肯研究教理,肯依教奉行,能信、能解、能行,得到的加持就非常显著。如果我们对佛法排斥,不信,也不愿意去研究,更不可能去奉行,佛虽然同样关怀,你是一丝毫感触都没有,道理在此地。由此可知,问题出在我们这边,不在佛那边。我们做佛弟子要想学佛,我们的心要清净、要平等,要普遍关注一切众生,上至菩萨,下至地狱众生,佛法里面常讲十法界依正庄严,我们要常常念在心里头。
  再看第二尊,『普现光明主方神』。「主方」,记住,主导一方,主导一个时代,这样的人物都称之为主方神。「普现光明」,这是智慧,如果没有高度的智慧,你就不能够主导一方,这是一定的道理。在学术里面,无论是哪一种科系,文学也好、哲学也好、科学也好、医学也好,任何学术你如果有特殊的成就,现代社会往往对於这些有成就的人,国际上颁发诺贝尔奖金,这个奖金是代表一种成就,诸如此类都显示出高度的智慧。在社会我们生活层次里面,无论过的是哪一种生活方式,或者你从事某一个行业,你有真实智慧,你在这个工作里面、在这个行业里面,我们常讲是这个生活当中的典范,是这个行业里面的模范,足以为大众做表率,令大众向你学习,你就是主导这一个行业,主导某一种方式,无不是展现出真实的智慧,高度的智慧,这是普现光明,你的智慧用在你日常生活当中。前面跟诸位举的例子,穿衣吃饭,这是日常生活当中不能够避免的,天天都在做的,这个生活怎样展现「普现光明」?前面所说的,诸位要细细去想想。我们喝一杯水,每一滴水里面都具足圆满的六波罗蜜。抬头、举手、眨一眨眼睛,这里头也具足普贤十大愿王,你能够体会得到吗?
  这些高智慧,诺贝尔奖金没发现。在大乘佛法里头,诺贝尔奖金没有颁发给你不要紧,诸佛菩萨颁发给你的关怀,颁发给你的护念,成就你无上菩提,使我们超凡入圣。我们原本是个凡夫,道道地地的凡夫,现在这么一个大的转变,从凡夫的生活转变成佛菩萨的生活,这叫得大自在。佛法里面常讲得大善利,世出世间的善没有比这个更善,利益也没有比这个更大的利益,这在佛法当中才能得到,普遍示现真实智慧。在《无量寿经》里面,给我们讲了三个真实∶「真实之际」、「真实之利」、「住真实慧」,就是普现光明的意思。我们也想能入这个境界,可是想入总是入不进去。我们常说,我们希求的愿达不到,必有障碍,你要把这个障碍找出来,把这个障碍消除掉,那不就没有障碍了吗?没有障碍,所求一定就有应,有求必应,你的愿会圆满的。障碍出在哪里?追究到根源,障碍出现在妄想分别执著。换句话说,你心不清净、你心不平,心不平等、心不清净这就是大障碍。所以佛菩萨教导我们,随缘而不攀缘,消除障碍,我们自性里面的智慧德能就能够现前。此地虽然没有说德能,包含在光明之中,有智慧哪有没有德能之理?下面这一句,德能就显示出来了。
  请看底下这一尊:『光行庄严主方神』。这一尊德号里面关键的字眼在「行」,行是要去做,不是空口说,是要做到。不但要身做到、口做到,心要入境界,这最重要的;心入境界,身口自然就入了。清凉大师在《四十华严》经题里面,给我们讲得很清楚,他讲「入不思议解脱境界」,解释「入」字,入有能入、有所入;所入就是一真法界,能入又分为身入、心入,然后特别强调心入,心入,身当然就入,心要不入,身怎样也入不进去,所以最重要是心。三业里头意业要紧,意业才是关键,由此可知,行最重要是心理上的行为,心理的行为是起心动念。「光行」,光是智慧,说明这是自性般若智慧的起行,而所行的形相就是诸佛菩萨大慈大悲普度众生,在虚空法界随类化身、随机演教;演是做出榜样来给人看,表演,教是苦口婆心的劝导大家,那是光行之相。无论是体、是相、是理、是事,都庄严到极处。「庄严」这两个字,要是用现代话来说,美好,一丝毫欠缺都没有,美好到了极处。
  这个说法大家听了未必能落实,我们还要说得清楚一点,说得更明显一点,怎样落实到我们现实的生活之中?这四个字「光行庄严」,我们起心动念、言语造作,这就包括我们全部的行为,身语意三业,三业都能够与般若智慧相应,你的三业就是光行,表现出来的这些形相自然就是庄严。身语意三业如何与自性般若相应?前面我们在主空神这一章讲得很多,主空神这一段我们讲了四个小时,目的就是希望大家明了如何与自性空寂之体相应。明白这个道理、晓得这种修行方法,对於我们的生活、修持有很大的帮助,不仅仅是能够提升我们的境界,而且是有效、快速的帮助我们提升。像这些理事,这个经往后还要不断多次的重复,古时候的印度人跟中国人不一样,中国人不喜欢重复,不喜欢这么麻烦,印度人喜欢重复,不怕麻烦。我们仔细从旁边去观察,印度人可爱,我们中国人不如。中国人的言语文字,虽然极力讲求要求的是简要详明,实在说只有少数人得利益,大多数人得不到利益。有几个人听一遍他就开悟?毕竟是少数。印度人之可爱,他不怕麻烦,他喜欢重复,一遍没听懂还有第二遍,第二遍没听懂还有第三遍,释迦牟尼佛很有耐心,可以重复一百次、重复一千次、重复一万次,一直等到听众大彻大悟为止,这是佛的教学比孔老夫子教学慈悲得多。我们看《论语》,孔老夫子教学,他对於学生的要求,「举一隅,不能以三隅反者」,孔老夫子不教了。像这个房子四个角,告诉你这边这个角是九十度的直角,孔老夫子教你这一个,你就应该联想到那三个也是这样的,孔老夫子教你。如果教你这一个九十度的直角,你再问:老夫子,那一边呢?老夫子说:你笨蛋,不教你了。可是释迦牟尼佛教,释迦牟尼佛不怕麻烦。这就说明释迦牟尼佛比孔子慈悲多了,不怕麻烦。这是我说古印度人可爱之处。
  这个地方讲智慧有浅深、有大小的差别。其实智慧哪里有什么浅深大小?是我们每个人自己烦恼习气、妄想执著有轻重差别不同,我们烦恼重的人,智慧就显得小,烦恼轻的人智慧就显得大,就这么个道理。所以佛教给我们一定要断烦恼,要除习气。而断烦恼除习气的方法很多,所谓是八万四千法门、无量法门,在所有一切法门当中,诸佛如来又告诉我们,念佛的方法最殊胜、最妙,我们今天采取这个方法。所以念佛的时候万缘放下,什么都不想,只想著这一句佛号,把这句佛号念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这个样子,久而久之,你就会开悟、你就会明白。参禅的目的是开悟,念佛的目的也是开悟;但是参禅如果不开悟,他就没有功德,念佛的人不开悟也能往生。正因为这个事实,所以十方三世一切诸佛如来都劝我们念佛,不开悟能往生,生到极乐世界,古大德常说,「但得见弥陀,何愁不开悟?」在这个地方不开悟没有关系,往生到极乐世界见到阿弥陀佛就会开悟,这是个特别法门,其他法门所不能比的。你表现出来自然就庄严,你的行谊自然就可观,这是光行庄严主方神所表的意义,我们应当懂得怎样去学习。
  再看第四尊,『周行不碍主方神』。「周行」里面的意思很多,第一个意思「周遍法界」,确实有这个意思,尽虚空遍法界哪个地方众生有感,他就有应,感应道交没有障碍。像我们赞叹观世音菩萨「千处祈求千处应」,千不是数字,是比喻,一切时、一切处众生有感,菩萨就有应,感应道交绝不失时,这是周行无碍的意思。另外一个意思,「周密」的意思。佛菩萨度一切众生,周密不是有心去设计的,是自自然然。我们今天讲思想周密,极其微细他都想到,方法周密,境界周密,果报周密,无有障碍才能做到,才算是周行。落实在本经里面,清凉大师给我们讲四种无碍,这是诸位都熟悉的,理无碍、事无碍、理事无碍、事事无碍。你要问:这四种为什么都无碍?因为都与自性寂静之体相应,所以它是无碍的,本来就无碍。落实在事相上,小而毛孔、微尘,毛孔是正报最小的,微尘是依报最小的,大至虚空法界,都是无障碍的;不但理无碍,事无碍,事事无碍,这是跟你讲实话。诸佛如来所证得的境界是无障碍的法界,无障碍的法界就叫做一真法界;才起障碍,一真就不见了,就变成十法界。「十」不是数字,我们要是把《华严经》上的十看作数字那就错了;十表无量、表圆满,数字从一到十是一个圆满,所以十代表大圆满,不是代表数字。
  我们初学,从什么地方用功夫?这一点非常重要。我们看到诸佛菩萨无碍行,我们非常羡慕,何以我们自己处处全是障碍?我们生活得很苦,生活得不自在。看到佛经上所说,看多了,多了就变成麻木不仁。佛菩萨有,我们没有,怎么学也学不到、也学不像。其实错在我们自己,我们不懂得从哪里学起。天台大师教给我们学习的次第,他老人家讲六个层次、六个阶段,这六个阶段是「六即」。第一个给我们讲理,「理即佛」,是说尽虚空遍法界一切依正庄严全是诸佛如来。诸佛如来这四个字,用另外一个方法来说,真如自性,真如自性就叫做诸佛如来。诸是多,众多众多,众多是从相上说。给你讲真如自性,是从体上说;诸佛如来,是从相上说。体跟相是一不是二,性相一如,理事不二。所以天台大师头一个就把这个原理说出来,理即佛。《华严经》上说,「情与无情,同圆种智」,就是这个意思。有情众生是真如自性变现出来的,无情众生也是真如自性变现出来的,所以情与无情同圆种智。
  如果大家还要听不懂的话,我们从比喻上说。我们用黄金塑造一尊地藏菩萨的像,这是有情众生,再造一个茶杯,茶杯是无情众生,都是黄金造的,一样,没有两样,重量相等,艺术价值也相等,没有两样。情与无情同是黄金,同一个性体,它怎么不同圆种智?同圆种智就同成佛道,佛道就是圆满的智慧。这是理,理上讲一切众生统统都是佛。《华严经》上所说,「一切众生本来成佛」,《圆觉经》上也有这个经文,所以一切众生是真佛,不是假佛。不是说我们把他当作佛来看待,那你还是有分别、还是有执著,你入不了境界;他是真的,他不是假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