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152 节
作者:乐乐陶陶      更新:2021-02-26 22:51      字数:4688
  稀K悄惚纠从械模蛭阌姓飧稣习纠粗赖南衷诒涑刹恢溃涑晌拗恕U飧稣习形廾鳎廾骶褪鞘裁炊疾幻靼住N廾髟趺雌鹄吹模课廾魇谴硬痪跗鹄吹模粤耍痪趿恕K健敢荒畈痪醵形廾鳌梗廾魇歉龆啵且荒钔U飧鑫侍夥浅Q现兀诜鸱ɡ锩嬲馐且桓龈镜奈侍猓诶阊匣嵘细宦ツ亲鹫咛岢稣飧鑫侍狻K趺椿崽岢龅模恐钗欢贾溃独阊暇肥强腔鄣摹?br />
  在中国佛家常讲,「开慧楞严,成佛法华」,为什么《楞严》跟《法华》有这样的雅号?佛在许多大乘经论里面,说一切众生修行证果,讲得很多,但是佛也常说「一阐提没有佛性」,他不能成佛。一阐提是梵语音译过来的,意思是没有善根。这个意思是讲没有善根的人不能成佛,有善根的人统统都能成佛,这是佛常说的。在法华会上,释迦牟尼佛开权显实,说真话了。说真话是什么?一阐提也有佛性。虽然没有善根,他有佛性,既有佛性就决定能成佛,所以叫成佛的《法华》。《法华经》上讲成佛,讲得最圆满、最彻底、最究竟,是这么回事情。大家不要听到成佛的《法华》,你赶快去念《法华经》,你就搞错了。真正成佛,《无量寿经》,念阿弥陀佛,就决定成佛,这个要知道,不可以错会意思。
  开智慧的《楞严》很有道理,《楞严经》都是佛的弟子跟释迦牟尼佛开辩论会,反覆的来辩论。我们在旁边听了,真会开智慧,自始至终非常精彩的辩论。所以富楼那尊者听到释迦牟尼佛跟阿难尊者这一问一答,到第三卷的时候,就是经过七处徵心、十番显见,阿难尊者开悟了,说偈赞佛。富楼那尊者在旁边听到很难过。为什么?阿难是初果,初果听佛讲经说法他开悟了。富楼那尊者是四果阿罗汉,阿难是须陀洹,四果罗汉听不懂,愈听愈迷惑,疑虑重重。所以他向佛请教,提出问题。这个原因在哪里?一切众生根性不相同,阿难尊者所知障轻,烦恼障重,所以他听经会开悟,他不能证果,烦恼障重;他不能得定,不能证果。富楼那的根性跟他恰恰相反,富楼那是烦恼障轻,所知障重,所知障重听不懂;烦恼障轻,他证四果罗汉。众生根性不相同,在《楞严经》上很明显的看出来。
  他向释迦牟尼佛提出一个很重要的问题,这个问题在佛教里头叫大问,根本的问题,就是无明怎么来的?无明是几时起来的?什么原因起来的?我想很多学佛的人都有这个问题。我过去在各地方讲经,讲到这个问题很多同修来问我,来问我无明怎么起来的?因为这是宇宙人生的根源。现在科学家也在找,在研究、在探索,太虚空当中星球怎么形成的?世界怎么形成的?生命怎么生起来的?都在探究这个问题。这个问题三千年前,富楼那尊者向释迦牟尼佛提出来。他问得还好,一切众生他修行证果成佛了,断了无明,破无明、证得法身,成佛之后,什么时候还会再起无明?他问的问题,问得很周到。这些问题,释迦牟尼佛在《楞严经》上详细的解答。他怎么解答法?这个话我不说了,你们自己去读《楞严经》,去参去。我要说破了,就很对不起你,为什么?把你的悟性堵塞,你就很难开悟,要你自己去读,你自己有悟处。所以禅宗的教学,实在讲一、二句就可以说穿,为什么不说?等你自己悟。你悟出来之后,你向老师报告,老师给你印证;老师决定不说,只给你印证,这是宗门教学的方法,让你自己契入境界。如果讲解给你听,你是听说的,你自己入不了境界,这是宗门跟教下的手段不一样。宗门的手段的确是高明,让你自己契入这个境界。佛确实讲得清楚、确实讲得明白,你去看去,你要看不懂,再看;一遍看不出来,看第二遍;二遍看不出来,看第三遍。你把《楞严经》看上一千遍、看上两千遍,也许你就懂得了,你就觉悟了。古人常说,「读书千遍,其义自见」,你要很有耐心去读,你才懂得佛说话的义趣。所以落实在我们自己生活里面,我们要晓得怎么离障。这是讲二障。
  三障就是讲惑、业、苦,惑业苦三障。「惑」是迷惑,「业」是造业,「苦」是受报,这叫三障。三障的意思实际上跟二障是相同的,起惑就是所知障,造业、受报是烦恼障。我们在回向偈里面常常念到,「愿消三障诸烦恼,愿得智慧真明了」,用什么方法来破三障?用戒定慧。所以佛讲经说法不外乎三无漏学:戒定慧三学,三学就破三障。这个地方讲「离障安住」,安住是安住在法空,离障,安住在法空了,与主空神就相应。由此可知,此地讲离障安住,就是《金刚经》上讲的「应无所住而生其心」,我们要安在无住上,那就对了。这是第四尊菩萨教导我们的。
  第五尊,『广步妙髻主空神』。「妙髻」是比喻。「广步」,广跟前面讲的普是一个意思,都是与法性空寂相应,它才广;广是遍虚空法界。「步」跟前面第二尊「游」的意思接近,这个地方是偏重在化他。普游偏重在自行,广步偏重在化他。前面说深广是比喻法性,自性的体、相、德用。此地妙髻也是比喻权实二智,这是用在教化众生方面。世出世间哪一法是最高的?智慧。所以佛法是智慧之法,佛学是智慧之学,佛是表智慧的。佛陀耶这个名词,它的体就是智慧,作用是觉悟;觉是用,智是体。古德为我们解释佛这个名词,在智里面讲三种智∶一切智、道种智、一切种智,这是体;讲用是讲觉,自觉、觉他、觉行圆满;讲三种智,三种觉。你明白这个字的含义,就了解整个佛法讲的是什么?它讲圆满的智慧,这才叫妙髻。妙髻就是妙高的意思,权实二智皆妙。智讲得很多了,后面还有许许多多的地方都会说到。
  「广步」就像观世音菩萨一样,千处祈求千处应,哪个地方众生有感,佛菩萨就现身,无处不现身,无时不现身,感应道交,不可思议,用广步两个字来形容。这就是说明诸佛如来有能力应机说法,有慈悲不舍众生,佛家常讲,「佛氏门中,不舍一人」,慈悲到极处。只要众生有感,佛就有应。感,不是我们有一个恳切希求的愿望,这个未必。为什么?那些愿望都是从妄心里头生的。佛对於我们这个假心,虚情假意,太了解、太明白了。虚情假意的希求,佛笑笑,理都不理你;如果是真心希求,立刻就有感应。真心现前的时候,也许我们自己都不知道。我们有一念的真心,往往这一念真心,自己都不能觉察,但是佛知道;知道了,佛就来应现。所以有很多同修,初学佛的时候有很多瑞相,来给我说,见到佛相,见到光,闻到香气,很欢喜。现在学佛多年,统统没有了,是不是退转呢?不见得是退转。你在初学佛的时候,你没有心学佛,可是阿赖耶识里面佛的种子偶尔一现行,那个波非常微弱,自己都没有觉察到,佛知道了。所以佛给你这些瑞相,让你感觉得惊讶、惊奇,加重你的信心。你信心已经建立,佛就不需要再来,常常来那就变成怪事,不是好事。不能常常有,感应不可以常常有,常常有就变成魔障,这个诸位一定要晓得;不可以常常有的,正常的是不常有的。常常要是见到佛菩萨、见到瑞相的时候,你就要记住《楞严经》上讲的话,凡所有相皆是虚妄,一定要见如不见,根本不要理它是好境界,一执著就是魔境界,这个道理一定要懂。《楞严经》上佛教给我们怎样去防范,一定要记住。今天就讲到此地。
  大方广佛华严经  (第五十四卷)  新加坡佛教居士林  档名:12…17…0054
  请掀开经本第二十九面,主空神。昨天我们介绍到第五尊,广步妙髻主空神。今天接著看第六尊:
  【无碍光焰主空神。】
  名号里面『光』与『焰』都表智慧。从这个地方我们能够体会到,每一类的大众在基本上都离不开智慧,所以戒定慧是世尊教导一切众生的根本,我们可以把它称之为基本的教义。此地著重在『无碍』,智慧与体性相应就无碍。我们今天不但是做一切事有障碍,我们的智慧也有障碍,这种智慧在佛法里面称之为世智辩聪,世间的聪明智慧。为什么有障碍?没有离开意识,换句话说,凡夫之人,不仅仅是我们一生,生生世世都受意识的主宰,没有办法超越意识的范围。意识当然就有障碍,虽然唯识论里面告诉我们,第六意识的功能很大,对外能缘虚空法界,能缘十法界,对内它能够攀缘到阿赖耶识,阿赖耶识外面它就没有能力缘得到;阿赖耶识的外面是自性,真如本性。换句话说,它缘不到真如本性,换句话说,它没有办法明心见性。它有能力缘十法界,它没有能力缘一真法界,这就是说它有障碍。这种说法是对一个真正修行人来讲,不是我们凡夫的境界,我们凡夫起心动念统统有障碍,哪里能说没有障碍?可是佛告诉我们,我们本来没有障碍,为什么现在有障碍?有几个人能够很冷静细心去想一想?如果这个问题要不肯仔细的去观察、去思惟,我们的障碍就永远没有办法突破。你能够思惟观察,这就是佛法里面讲的觉悟,菩萨跟凡夫不相同的地方就在此地。凡夫实在说粗心大意,认为所有的障碍这是正常现象,哪个人没有障碍?处处成障。思惟想像有障碍、言语有障碍、造作有障碍,好像这是理所当然的,所有众生都生活在障碍之中,我怎么能例外?这种思惟是凡夫的思惟法,佛菩萨就不如是,一定要找出障碍的因素、障碍的根源,然后把这个根拔掉,就恢复到无障碍的境界。本经里面所讲的「理无碍,事无碍,理事无碍,事事无碍」,无障碍的法界是真实的、是正常的。
  怎样才能够契入这个境界?要智慧。智慧还要跟空性相应,你才能契入;有智慧而不能与空性相应,依旧不能入。哪些人?三界之内的就不必说了。我们讲三界之外的,阿罗汉、辟支佛、菩萨,天台家所说的藏教佛、通教佛,都没有离开十法界,这些人有智慧,为什么有智慧不能入无障碍的法界?无障碍的法界也叫做不思议的法界,本经末后一品,在《四十经》里面经题是「入不思议解脱境界」,解脱就是没有障碍,不思议解脱境界就是无碍,经题里面这是所入,普贤行愿是能入。普贤行愿,愿愿都与空性相应,所以它能入;我们今天最大的麻烦就是与空性相背。这是《金刚经》上说的「无住生心」,无住就是空性,我们今天有住,我们今天说一个「应无所住」,早就住了,住在哪里?住在「应无所住」上,他就住了。什么叫住?分别著相,我们讲无住生心岂不是著了「无住生心」?就著了相。这就是与空性相背,你当然有障碍。真正与「无住生心」相应,心里没有念头,那才真的叫无住,有一念就坏了。惠能大师说「本来无一物」,他说得没错,我们去读《坛经》,「本来无一物」,心里已经有一物,有个什么?有「本来无一物」。他那个心是真的本来无一物,我们今天念这一句,心里有一个「本来无一物」,就有了。《般若》的难处就在此地,所以我们学《般若》,学了几十年还是有障碍。由此可知,离相、放下真难!这桩事情、这个道理,的确是可以意会,不可言传。最怕的就是我们接触之后,又起了分别执著,又起心动念,这就坏了。不起心、不动念,不分别、不执著,这是自性本具般若现前,决定与四无碍相应。只要起心动念,就落到意识上去,那就是有障碍,这个一定要晓得、要明了。第七尊:
  【无碍胜力主空神。】
  前面这一尊菩萨德号里面表现著重在般若,底下这一尊著重在德能,他的能力。『胜力』,胜是殊胜,哪些是殊胜能力?大乘法里面菩萨行的纲领是六波罗蜜。光焰是般若波罗蜜,胜力是前面五度: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达到无比的殊胜。怎么知道他达到无比殊胜?因为他无碍,布施波罗蜜也无碍,持戒波罗蜜也无碍,忍辱、精进、禅定统统都无碍;无碍就是与般若相应,般若与性德相应,性是空寂,与空寂相应。所以他的布施、持戒、忍辱,都是在日常生活当中,生活当中点点滴滴都与空性相应。实实在在讲,这是得大自在,这是真正的解脱,这是真正过诸佛如来的生活;就看我们自己会不会转变,一转变就得大自在。实在说我们读《般若》、读《华严》,要懂得怎样转变,现在人的讲法是怎样落实,在佛法里叫转变,如何落实在自己生活上。
  这两尊菩萨合起来就是六波罗蜜,可是它的精要之处是在无碍。我们今天无论是在智慧、是在前五度都有障碍。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