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144 节
作者:乐乐陶陶      更新:2021-02-26 22:51      字数:4688
  教下的方式就不一样,教下讲解。但是讲解你也要悟入,你才能得真受用。讲解要不肯真正去悟入,你得的是皮毛,那个利益很小、很有限。换句话说,得一世的利益,来生得不到。教下如何才能真得利益?一定要去做到。教你不要贪,你真的一切都不贪才行,你真的干。嘴里说不贪,心里还是有贪,那就没有用处,就没法子教了。教你不妄语,你还是打妄语,那有什么法子?说老实话,世出世间学问要想真正成就,司马光说得很好,从哪里开始?从不妄语开始。他说的这个话,实在讲也正是善导大师教给我们的义趣。善导大师教给我们「一切从真实心中作」,真实心就不妄语,妄语心就不真实,不真实你怎么会求到法?别说是佛法,连世间法你也得不到。所以要懂得从真实心中作,从不妄语入门。自己有过失不怕,造罪业也不怕,要真正忏悔,要真正能改过。有罪业、有业障,自己能够觉悟就很难得了。你自己晓得自己有业障,晓得自己造罪业,这个人就有悟处。悟了以后要修,悟了以后不修等於没有悟。修是什么?修是改正过来。不肯改正过来等於没悟,就是李炳老讲,该怎么生死还是怎么生死,依旧还是搞六道轮回,这一生还是会空过,没法子。一定要做到,世缘都是假的,没有一样是真的,有一丝毫的贪著都给自己带来大麻烦。
  所以要放下,要彻底放下,心地清净,真正是一尘不染,彻底放下。如果要帮助众生,势必还要在事相上做一个好样子,做一个真正放得下的样子给人看。出家人如是,在家人也不例外。唐朝的庞蕴居士,这是宗门里面授记的菩萨,是一位相当富有的在家居士。他参禅开悟了,不但他开悟,他一家人都开悟了,真正是上根利智。悟后表演给社会大众看,还不是表演断贪瞋痴吗?世间人放不下的第一个就是财宝,世间人不肯放下的。他就做给别人看,他家里面有的是财宝,把这些金银财宝装上一条大船,船划到长江的当中,砸个洞让船全部沉下去。表演给人看,告诉大家这个东西有害,没有好处。所以别人看到他这个做法就向他请教,你这些金银财宝既然你不要了,为什么不拿到社会上去做一点好事,救济贫苦?实在说他这个举动、这么做法,就是叫人提出这个问题来。他留一句话给后世,「好事不如无事」,无事才是真正的好事。这是为人演说,表演给人看,教人真正成就清净心,真正成就真实智慧,「好事不如无事」。
  也有同修们听到这些故事他也学,把自己工作也辞掉,财产统统都布施掉,到后来没饭吃,苦不堪言,写信问我怎么办?我说你搞错了。你要想学庞居士,庞居士后头留了一手,为什么?生活没问题。你就没有想到这个事情,他生活没有问题。他靠什么生活?编草鞋。在中国古代编草鞋,编织的草鞋拿到市场上去卖,卖几文钱他的生活就没有问题,所以他生活有著落。你要学他,一切财产统统布施掉,工作也不干了,你有没有想到你将来靠什么生活?你要把这一条想好,再去学庞居士,去表演那一套。庞居士是开了悟,你没有开悟,糊里糊涂就布施掉,所以后果就不堪设想了。人家有智慧,过去未来他都通达、他都知道。所以学人家的行为,不可以盲目的学,盲目的学我们要吃很大的亏。人家是圆满智慧的表现,我们只是感情用事,那怎么可以?决定不可以的。如果说在新加坡,新加坡有居士林、有念佛堂,你可以学庞居士,你统统舍掉。为什么?生活不成问题,这边居士林可以养你老,一直送你到往生,你还有什么忧虑?你比庞居士还放下得多,他还要打草鞋,你都不要打草鞋。你在念佛堂里头一声佛号,上报四重恩,下济三途苦,这个功德真是无量无边,殊胜庄严。
  所以这两尊菩萨的德号合起来看,义味无穷,深广无尽。如果能体会得几分,应用在我们生活当中,就有很大的受用。《华严》这才是个开端,还没有说到热闹之处,才开端,开端我们就很有受用了,可想这部经内容真的是无比的丰富。人家问你,《华严》说的是什么?《华严》说我们的生活,日常生活当中点点滴滴,真的是男女老少、各行各业,世间社会大众没有一个人脱离《华严》范围之外的,统统包含在其中。无论是什么人,机缘很难遇到,遇到之后要能够来听,欢喜来听,一定得殊胜的利益。这个利益要用世俗的话来讲,得幸福美满的生活,我们讲其他的利益他不懂,讲现前的,现前的幸福美满都在《华严经》上。如果他晓得有这么样的好处,他一定欢喜来研究,因为他希望眼前能够得到利益。今天时间到了,我们就讲到此地。(50)
  大方广佛华严经  (第五十一卷)  新加坡佛教居士林  档名:12…17…0051
  请掀开经本第二十八面,我们从第一行看起:
  「复有无数主火神,所谓普光焰藏主火神,普集光幢主火神」,第三尊:
  【大光普照主火神。】
  『大光』是形容自性本具的智慧,唯有自性般若才能普照虚空法界;『照』的作用就是起感应道交。十方三世一切众生起心动念,一切的造作都在佛光注照之中,不但现前众生的心念佛知道,即使是无量劫前,我们微细的念头也在般若智光之中。我们听了这些话,读了这些文字感到很希奇、感到不可思议。实际,十方三际是一体,没有前后、没有广狭、没有浅深。这在自性般若光明才看到这个现象,这个现象就是大乘经上所讲的一真法界,因此他有这么大的德能,与一切众生起感应道交的作用。主火神所表的是帮助一切众生破迷开悟,迷关破除之后,业障、烦恼、习气才能够断除,而后觉悟,悟了之后才真正得乐。众生烦恼习气还没有除的时候,这个时候与诸佛如来就不能产生感应,在前面我们都将这个道理给诸位报告过了;是我们的心、境跟如来果地上不相应。
  大乘经上常讲,众生一念微善都能感动诸佛菩萨;一念是讲时间短促,一刹那,时间很短;微善,极其细微的一个善念。我们想想,这种微细的善念、一念的微善,我们哪个人没有?可以说一切众生都有。为什么我们不能感动诸佛菩萨来示现?不是佛讲错了,还是我们望文生义,曲解一念微善。实实在在说,我们每个众生乃至地狱众生,善根福德都相当具足,哪里只微善!为什么还堕在三途?虽有善根、虽有福德,经上讲「一切众生皆有如来智慧德相,但以妄想执著而不能现前」,这个把他障碍住,道理在此地。由此可知,经上所谓一念微善现前,没有障碍,或者是有障碍,这个障碍很薄弱,好像很轻的云彩,稍稍风一吹云彩就吹掉,这样才能感得诸佛菩萨现前。又何以说是一念微善?这一念微善是性德的光明。
  譬如释迦牟尼佛在三千年前,他怎么降生到这个世间来?这个世间有一些,也就是一念微善现前,感得佛陀到这个地方来应化,应以佛身而得度之,所以现佛身来度众生。虽示现佛身,这些有善根的人不认识佛,也不可能向佛请教,更不可能向佛学习。这就是说明他一念微善现行,佛来了。在这种情形之下,一定有诸佛菩萨来帮助这些善根福德成熟的众生。在经上讲,他们最初得力於五不还天里面的净居天人,净居天人都是修行证果的,在一般经论里面说三果圣人,都是小乘三果的圣人。他们看到了,看到佛应化到世间来了,世间这些众生不知道向佛请法,他们来示现、来启请,代我们启请。不仅如此,我们在佛家常常听说,「一佛出世,千佛拥护」,许许多多诸佛如来示现外道,示现为国王大臣、长者居士,乃至於童男童女,各个阶层普遍的示现,他们起带头的作用。听说这个世间有这么一个大智慧的人、大学问的人、大德能的人,都来皈依,都来亲近佛陀,做佛的弟子,带动整个社会,把那些一念善根成熟的众生都接引到佛门来,这个叫做一念微善,不是我们能够想像得到的。
  在佛法里面,特别是《无量寿经》,《无量寿经》的经题比我们这部经题更明显,把修行的纲领给我们说出来,清净、平等、觉。虽然这三桩事情是一而三、三而一,它也有次第。次第从哪里修起?从清净心修起,这是对中下根性的人来说;如果是上上根人,他从觉门下手。清净、平等、觉三个门,上上根人可以从觉门进来,像中国的禅宗、性宗,他们从觉门。教下,他们从正门、从定门,从戒定这个法门。净土宗是从净门,从清净心。由此可知,离开了觉正净,违背了清净平等觉,虽有善根福德现前,也没有办法产生感应道交的作用,这是一定的道理,我们不能不知道。这是说大乘佛法入门的一个诀窍,无论是在解门或是行门,不认真求学就不得其门而入,这是「大光普照」里面起用的意思。再看第四尊:
  【众妙宫殿主火神。】
  『宫殿』是表慈悲、表覆育,前面已经跟诸位报告过了。『众』是众多。众多是从事相上说,事相无量无边,这些境界相是由众生性识所变现出来的。大乘经上笼统的说,十法界依正庄严,这就讲的「众」。不但事众多,理也众多,有事必有其理,理跟事都非常复杂。一尊佛陀教化一个大千世界,我们讲三千大千世界实际上是一个,叫一佛土。今天我们在经上看到,诸佛如来无量无边,换句话说,佛国土(大千世界)也是无量无边。每一个佛国土里面都有十法界,十法界就太多了,不是数字能说得出来的,众多。
  『妙』,这个字的意思很深,《般若经》上常说「性相一如,理事不二」,这叫妙。谁能看得出来?觉悟的人看出来,太妙了,他看出什么?看出来原来相就是性,性就是相,事就是理,理就是事。性清净,相哪有不清净的道理?理空寂,事哪有不空的道理?所以看出这个才知道万法皆空。什么道理,我们现在觉得样样都不空?这是什么道理?给诸位说,这是迷情不空,除这一点之外,我们跟诸佛如来果地上境界有什么差别?没有差别。你们看到经上讲诸佛如来无量寿,我们现前哪个众生不是无量寿?我说这个话你们又不相信,明明看到这个身几十年就有死,怎么是无量寿?这是你没把事情看清楚,你不晓得这个身是假的,身不是我。如果我们用个比喻来说,我们的身就好像身上穿的衣服一样,把我们这个人比作清净法身,衣服脏了天天换洗,你没有感觉得这个衣服寿命好短,没感觉到。在十法界里舍身受身就像穿衣服、脱衣服一样,那不是自己,这身不是「我」,「我」无量寿。所以你晓得诸佛如来无量寿,我们哪一个人不是无量寿?跟诸佛如来差在哪里?差在诸佛如来是智慧当家,我们凡夫是情识做主,这个糟了,迷情做主。要用佛法的术语来说,诸佛菩萨用的是四智菩提,我们凡夫用的是八识五十一心所,差别在此地,除此之外实在讲没有差别,这才叫妙。
  你如果真正明白、觉悟、契入境界了,你的心怎么会不清净?清净心处众生界,众生界也是清净的,决定不染污。禅宗里面话所谓「百花丛里过,片叶不沾身」,就是这个道理,这才叫众妙之门,这才是真正慈悲。我们佛门常讲,「慈悲为本,方便为门」,这两句话就是此地「众妙宫殿」的意思。但是佛家又常说,「慈悲多祸害,方便出下流」,这也是事实。为什么慈悲多祸害,方便出下流?与妄想分别执著相应的慈悲、方便就坏了。与觉正净相应的、与清净平等觉相应的慈悲,那就是本,那就是慈悲是本,方便是门。所以要看跟哪个相应,与佛菩萨相应,那是佛法的根本、是佛法的入门;如果与烦恼相应,那就错了,那就变成造作无量的罪业,这是生佛凡圣差别之处。
  所以佛法修学,无论什么法门,无论是哪一个宗派,大乘也好、小乘也好,显教也好、密教也好,宗门教下,它有一个总原则,永远不变的一个原则,就是戒定慧,就是觉正净,这个不能变更。与这个相应,这是佛法;与这个不相应,那是魔法。佛同用一个魔字来说,魔是什么?魔是折磨,你的身心受到折磨,心不安,心受折磨,身不安,身受折磨。与觉正净相应,那是决定会得到身心安稳。这是我们学佛同修一定要认识清楚,我们的修学才会得到真实的利益。真实的利益不是升官发财,不是得到五欲六尘的享受,不是的。真实的利益就是得到心地清净,智慧增长,对於一切人事物的境缘,清清楚楚、明明白白,这叫真实的利益。明了之后你才懂得修因证果,这个门径自然清楚了。这是真正想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