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76 节
作者:乐乐陶陶      更新:2021-02-26 22:50      字数:4676
  六道里面没有正受。佛在经论上告诉我们,六道里面的众生,他们的受可以分为五大类,五种受。我们的感受也是很多,说之不尽,把它归纳起来不外乎五大类,身有两类:苦、乐,身有的时候感觉到苦,有的时候感觉到乐,身有苦乐两种;心里面有忧、喜两种;还有一种状况之下,身也没有苦乐,心也没有忧喜,这个很好,叫舍受。身舍苦乐,心舍忧喜,这个境界叫舍受。为什么说它舍?它保持不久,它不能保持久。如果这个舍受能够永远保持下去,那就叫三昧;由此可知,三昧实在讲就是舍受的永恒保持。世间有禅定,佛常讲四禅八定,四禅八定都是属於舍受,它不是永久的,都是暂时的。纵然入第八定的境界,这个定很深,这个定的时间很长。经上讲非想非非想天人,这是得第八定,寿命八万大劫,八万大劫时间相当长,八万大劫过了之后,他这个定会失掉,所以还是属於舍受,不能叫它做三昧,它还是舍受。
  到什么时候才能够称为三昧?到第九定,像《楞严经》上佛所说,声闻、缘觉他们所证九次第定;第九定超越三界、超越六道轮回,这才能称为三昧,算是正受。所以阿罗汉的智慧,称他作正觉,他的享受也能称为正受。正受功夫浅的,不能叫做无量三昧,不能称为海印三昧,那不能称。从九次第定往上,等级繁多,我们在《华严经》上看到,就是一真法界里面也有四十一个等级,四十一位法身大士,他们入的三昧就不相同,有浅深的差别,智慧德能有大小不相同。何况声闻要到初住菩萨,这还有相当长的一段时间是他修学的,所以三昧的差别、等级就繁多,而三昧里面的内容就更复杂,所以才叫无量三昧。怎么会有这么复杂?因为世间的事物太繁杂,森罗万象,千变万化,而一个人在这个复杂环境里面,他的感受也非常复杂。
  佛在经里面举例说明,让我们从这些例子里面去细心体会,他的总原则、总纲领,实在就是《金刚经》上所说「不取於相,如如不动」,这是正受;「外不著相,内不动心」,这是禅定。六祖能大师所说禅定的定义,都是根据《金刚经》所说,外不著相叫做禅,内不动心叫做定。可是每个人烦恼习气不相同,有人不贪财,再多的财物摆在面前不动心,他不执著,佛说这个人眼根在财里面得三昧。可是他虽然不贪财,他好色,这个色一接触,他三昧就没有了;财里头有三昧,色里头没有三昧。我们明白这个事实真相,你才晓得我们眼看外面色相太多太多,你在几个色相里头得三昧,几个色相里头不得三昧?眼根里的境界无量无边,耳根对於音声的境界也是无量无边,乃至於意根对法尘还是无量无边。六根对六境无量无边境界统统都不著相、不动心,这就叫无量三昧。所以究竟圆满的无量三昧,只有如来在果地上他才证得。等觉菩萨还有一品生相无明没破,他还不行,他证无量三昧里面还有没有证到的。海是比喻,门是门径,他所入的定功深广像大海一样。无论哪一个三昧都能帮助你明心见性,所以称为门,门就是明心见性的门径道路。再看底下这句经文:
  【於一切处皆随现身。世法所行悉同其事。总持广大集众法海。辩才善巧转不退轮。】
  前面四句所说都是讲果法,与会的这些菩萨们,这是介绍他们的大智、大德、大能,他们所证得的。下面这一段是讲他从果上所起的作用,作用里面,这一段也可以分作三个小段来说。第一个是现佛的身、现佛的事业,於一切处皆随现身。佛有没有身?佛没有身,这一点诸位一定要知道。佛没有身,佛能现一切身,应以什么身得度,佛就现什么身。佛在一真法界现的是报身,佛为什么要现报身?为度地上菩萨,那就要现报身。何以故?地上菩萨证得报身,佛也要现同类的身才能度他。佛在六道人道里面,要度这些人、这些众生,一定要现人身。佛要度天人一定要现天身,佛要度畜生一定要现畜生身。畜生很多,佛要度那些猪,佛一定要变个猪身;佛要度狗,一定要变个狗身。你跟他同类,同一个身相,才能跟他讲经说法去度他,不同类的身不行。
  诸位一定要明了这个事实真相,了解这个事实真相,对我们修学有很大的帮助。一切众生都执著这个身相是我,这个错了。如果执著成佛,佛还有个身相,佛是什么相?三十二相八十种好。试问你能不能成佛?你成不了佛,为什么?执著三十二相八十种好。转轮圣王也有三十二相八十种好,凡夫,不是天人,人道。纵然你修学得不错,将来修成佛道,你也不过是藏教佛而已。藏教佛是三十二相八十种好,藏教佛在十法界里面,没有超越十法界。我们明白这个道理,了解这个事实,把身相破掉了。我有没有身相?没有身相,正因为没有身相,才能随类化身。我们今天为什么不能随类化身?执著这个身相就是我,跟这个样子不一样就不承认这是我,所以没有法子随类化身。《普门品》里面,观世音菩萨说三十二应,三十二应是把感应,众生有感,佛就有应,把感应分成三十二类,每一类里面无量无边。譬如应以佛身而得度者,即现佛身而为说法。佛身很多,佛的形相也不一样,天台大师所讲六即佛,那就分六大类,《华严经》上讲四十一位法身大士,那就是四十一类,四十一种不同的佛。所以佛身也不一样,佛有劣应身、佛有胜应身,这是大的区别,小的区别说不尽,这是我们要晓得的。他有能力随类化身,如如来果地上一样。
  『世法所行悉同其事』。佛用什么方式来教化众生,帮助一切众生破迷开悟?佛用同事摄,「四摄法」里面讲到究竟圆满,同事。我们今天是初学佛,诸位一定要晓得,烦恼习气没断,布施我们可以学。佛用「布施」,用现在话说是结缘。你要想行菩萨道,你念念都有结缘的心,时时刻刻有结缘的事,你要真去做。身上常常装一点小的财物,遇到有缘的人送他,结缘;没有,没有就合掌欢喜,对他谦虚恭敬,这也是结缘,欢喜缘。念一句南无阿弥陀佛,这句阿弥陀佛让他听进去,一历耳根永为道种,都是结法缘。现在你们在家里常常打电话,一拿起电话「阿弥陀佛」,跟人结缘。我看现在许许多多同修穿的T恤上面印阿弥陀佛,印知恩报恩,都是跟人结缘。常常要有结缘的心、有结缘的行,这个是布施。
  第二个是「爱语」。爱语要明了,不是甜言蜜语,不是说些好听的话,那你就全把意思搞错了。爱语是真正爱护他,这种语就是爱语。他做错事情责备他,劝他改过自新,虽然说的话不好听,爱护他也是爱语。所以爱语两个字要搞清楚,不是花言巧语、不是甜言蜜语,那是口业里头绮语,不可以把绮语当作爱语,一定要辨别清楚。这个我们可以做的,我们可以学习。第三个「利行」,这是我们也应该学习。利是有利益的事情,对他有利益,不是对我有利益。凡是对於一切众生有现前利益,这是一切众生最欢喜的,现前的利益。将来的利益,那是有聪明智慧的人他懂得、他欢喜,因为眼前他看不到。所以一切众生利益的事情我们要做,要认真努力去做。诸佛菩萨给我们所示现,佛菩萨不但有高度的智慧,都有大福报,可是他们的福报没有自己去享受。我们细心去观察,他们的生活都非常节俭,一点都不肯浪费,生活非常简单,没有求享受。
  我过去在台中求学,亲近李炳南老居士十年。我观察他十年,十年不算短的时间,要说装样子没办法装十年,装十年那就是真的不是假的。他老人家的生活日中一食,他一天吃一餐。如果你要说他的工作量,他的工作量是普通人很多倍,他不是没事情干,不是说每天在盘腿面壁打坐,一天吃一餐可以。你还有许许多多事情要做,那你这一餐怎么可以?你的营养不够。我们跟他相处,他很早就起来做早课,中午休息的时间大概是一个小时,不多。他是两个大学里面的教授,他去上课;是奉祀官府的主任秘书,他上班,每天要去签到上班,他很负责任。他创办台中佛教莲社、慈光图书馆、菩提医院,还有一个老人院,有两个幼稚园,他是董事长,常常也得去看看,还要去参加很多会议。每天,有的时候二、三个会议,至少有一个会议是念佛班。台中莲社莲友很多,将来我们也模仿。莲友多了就分班,他分四十八个念佛班,每一班有班长、有副班长,每一班一个月跟老师见一次面,就是请老师讲开示。一个班一个月跟老师见一次面,四十八个班,他天天要跟大家见面,不同的班。班的人数少,二、三个班合起来;班的人数多,一个班。天天要跟念佛班开会,要答覆念佛同修这些疑难杂症,他提问题,老师解答,你就晓得他的工作量,还要讲经,还要教书。所以你要跟他见面,一定是一个星期之前跟他预约时间,临时是决定找不到他,他没有时间接见你。
  这样的工作量,一天吃一餐。李炳南老居士一天吃一餐,他吃多少?是不是把三餐当作一餐吃?我曾经见过发心持午的人,他们持午不正常,把三餐当作一餐吃,所以吃得没多久一身都是病痛,得肠胃病,饮食不正常。李老居士的一餐很正常,比我们都吃得少。他是山东人,喜欢吃面食。一餐面条就一小碗,我们现在普通吃饭的饭碗小碗,一小碗。如果吃馒头,很小的馒头两个。菜非常简单。他的一天生活费用,在那个时候台湾的钱两块钱,一天生活费用。我看到他,很受感动。我在学佛的时候,我二十六岁学佛,学佛大概半年,我晚上这一餐就断掉,就是一般人讲持午。我只吃早餐、中午,晚上不吃,这是很正常。到台中亲近李老师,我晚上这一餐断掉已经相当长的时间。看到李老师这个样子很不错,我把早餐也断掉,学他。我没告诉他,我到第八个月我才告诉他,我说∶老师,我也吃一餐。多久了?八个月。身体感觉得怎样?很好、很正常。他桌子一拍∶永远下去,不求人。人到无求品自高,我们自己的生活简单,不求人,生活很容易维持。可是我的一餐比他吃得多,这个没有办法,没法子比得上他,他一餐两块钱,我一餐三块钱,没有办法少,两块钱我做不到,这就是说明他的心比我清净。
  所以我在那个时候明白了一个道理,我讲给他老人家听,他点头肯定,给我做证明。我发现一个什么道理?饮食是能量的补充,也是体力的补充,好像燃料一样,添燃料。这个身体每个人消耗量不一样,有人消耗能量很多,他必须大量补充;有一些消耗能量很少,他补充就很少。你一定要明白这个道理,一定要知道自己的体质,你才能做。能量消耗,消耗到什么地方去?妄想。可以说百分之九十五的能量耗在妄想上,真正维持体力,你的工作它所消耗,确实只有百分之五、六而已,不到百分之十。所以心地愈清净,他消耗能量愈少。於是我们在经典里面恍然大悟,阿罗汉七天吃一餐;辟支佛半个月出来托钵一次,半个月吃一餐。为什么?他消耗量少,所以半个月一餐他足够。我们明白这个道理,心地愈清净消耗量愈少,妄念愈多消耗量就愈多。如果你的妄想很多、杂念很多,你要学一天吃一餐,保险三天你就躺到床上起不来。为什么?你是个耗油的,像汽车一样,耗油的车,你给它油量不够,它走一点点距离,它就不能动,这是事实。所以心地愈清净,妄念愈少,你的消耗量就愈少。我吃饭,吃馒头,李老师吃两个,我要吃三个;他一小碗就吃饱,我要吃一大碗才行。这说明他这个功夫我还达不到。
  李老师的收入很可观,他兼差很多,收入很可观。在当时,他一个月大概有将近四、五百元的收入,他的生活费用一个月只六十块,其余这些钱统统布施,他没有享受。学生多,有钱的学生也不少,看到老师生活这么清苦,有的时候送一点东西给他吃。送去之后,他吃一点,吃不完,有人在那个地方,大家分而食之。有些人送衣服给他,他收了;那个人走了之后,那衣服马上拿出来送别人。自己还是穿旧衣服,旧到什么程度?我们只知道他那一件中山装穿了几十年。破了?破了补。到他老人家往生之后,我们才看到他的真面目。他的内衣、袜子都补过很多次,在现在这样社会还穿补衣服的人,我们听都没听说过。诸位要是到台中,看看李老师的纪念馆,他这些衣物陈列在那个地方,你看看很受感动,节省到这种程度。他怎么会没有福报?他的福报是让大家去享,自己没享。在这个末法时期,实在说出家人当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