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33 节
作者:
乐乐陶陶 更新:2021-02-26 22:50 字数:4674
「妙观察智」,无所不知。平等性智是无分别,而妙观察智是有分别,所以它是普遍的意思。前面说过理智、量智,如理智、如量智,这是我们在大乘经上常常看到。妙观察是如量智。「成所作智」,成是成就,作是所作,包括菩萨在九法界里面现身、说法、生活、教学、接引一切大众;接引大众,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应酬,处事待人接物。「成所作智」这四个字意思深,菩萨接触一切大众都能令大众开智慧,成是成就,不但成就自己,也成就一切众生。何以?菩萨三业清净,三业都充满真实智慧,智慧光明遍照一切众生。成就所作,这是入,随入的意思。由此可知,智体遍一切处,智慧的作用也遍一切处,这是从佛果地上来说。佛菩萨如是,然后我们一定要想到,我们的心行又何尝不遍一切处?只是佛是智遍,我们是惑遍,迷惑;惑就是无明,起作用就是烦恼。我们今天无明跟烦恼遍一切处,所以生生世世无论在哪里受生,总是不能够脱离苦恼,这个道理我们在《华严经》上要细心的去体会。
最重要的是我们现前怎样转变我们的生活行为,转变我们的思想观念,这个在佛法里面通常称之为「观行」。经论里面用的词句很简单,如果意思不能够明了,往往我们读诵,囫囵吞枣的就混过去,这样对於我们修学当然得不到利益。观行上层的功夫,也就是说我们改变我们的思想观念,修正我们一切错误的行为,最殊胜的无过於随顺真如,那你的功行跟诸佛菩萨决定相应。《华严经》经文又说,「如来深境界,其量等虚空」,这个意思就是说明,佛的心、体等虚空法界,量等虚空法界,作用等虚空法界,「一切众生入,而实无所入」。这两句话不太好懂。众生入,入就是相应的意思,契入,也是证得的意思。末后一句话,而实无所入,这个讲法跟佛在《楞严经》上所说「圆满菩提归无所得」,《般若经》上我们天天念「无智亦无得」,智是能入,得是所入,无智亦无得,这些话真正的含义是什么?我们要懂得,永离一切妄想、分别、执著。如果你要说,我有智,我有得,你错了!你没入,你还落在妄想分别执著里面。一切众生入,这个众生是指九法界大心凡夫、大心众生,他不是不能入,他能入。能入,决定没有入的相,决定没有入的念,那你就是真的入;你还有入的相,还有入的念头,你没入。所以大家一定要记住总原则,我们的修学、观行要跟真心相应,真心离念,真心里面没有妄想分别执著;「念」就是妄想分别执著,「离」,没有这些东西。
佛给我们讲经说法,可以说实在是相当的不容易,真实的境界说不出的,所谓是「言语道断,心行处灭」。众生分别执著习气太深,心里面总是落在一边。凡夫的心执著有,佛跟大家说,执著「有」是错了,「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虚妄的,「有」不要了,又著「空」了,他总是要有个执著。今天佛在这个经上给你说真如,给你讲自性,你又分别一个真如,又去执著一个真如,这不叫麻烦吗?什么时候你才能真正的觉悟?利根是上智之人,他懂得佛的意思,佛所说一切法无非是教我们,於世出世间一切法都不要分别、都不要执著,那就相应。可是这个地方又有难处,真不要分别、不要执著,好!「我一切不分别,一切都不执著了」,还是执著!执著一个「不分别,我不执著了」,他还是执著,这事情难办。这就是说明为什么与真如相应那么困难,道理就在此地,自己不知不觉还是堕在执著里头,我们在此地一定要很细心的去体会。
前面说过了,对世尊果地上的境界,佛果的境界,只有虚空跟涅盘稍稍能作譬喻,用其他的譬喻都没有办法。虚空这个相,我们能够观察到,能够体会到,遍入国土。在今天我们看到太空许许多多数不清的星球,在佛经里面讲世界、讲国土,国土是佛刹,我们现在讲星球,在虚空当中。「虚空遍入国土,国土并不遍入虚空」,有国土的地方当然有虚空,有虚空的地方不一定有国土。我们把国土换成星球就好懂,有虚空的地方不一定有星球,有星球的地方当然有虚空,这个一定的道理,这就是遍入的意思。虚空於星球,平等随入;星球於虚空,它确实有彼此。从这个地方,我们就能看到平等随入的意思。如果你的心思细密,你会想到现相是虚妄的,不是真实的。如果是真实,彼此就不能够互相契入;能互相契入,当然不是真实的。
《楞严经》上佛有很妙的比喻,譬如这个物体,无论大小,譬如我们举这个物体,这个物体如果是真实的,虚空也是真实的,这个物体定在这里,它就不能动。我们要问:这个物体里头有没有虚空?这里头没有虚空。如果说没有虚空,我们把这个物体移开,这边的虚空是不是缺一块?应当缺一块,这个地方原来没有虚空,虚空被这物体占住了,这是有体积的。移开之后这个地方的虚空是不是缺一块?没有缺。无论这个物体移到哪边,虚空并没有缺,由此可知,虚空遍入这个物体,我们要细细去思惟。否则的话,在现相上一定是物体移动,虚空一定就缺一块,这个才是对的、才合理。从这些道理我们能够体会到,佛在经里面所说的,所有一切的现相不是真实的,《金刚经》上讲「梦幻泡影」。相叫假相,性叫真性,性是真的,能变现相的心性是真的,所变出来这个形相是虚妄的、是假的。真性就像虚空一样,它没有形相,但是它能够含摄一切现相,它能够遍入一切现相。诸位要是细心去思惟,很有趣味。
虚空比喻佛的智慧,国土也能够比喻三世,三世是讲过去、现在、未来。三世有处,佛智一定在其中;佛智知处,三世不一定有现相存在。从这个地方,我们能体会到遍入的意思。十方三世都是一切众生想像里面变现出来的,在佛法里面叫「遍计所执性」,我们现代的名词「抽象的概念」。十方三世从哪来的?抽象概念里面所产生的,完全没有事实。佛智是自性里面本具的智慧,无论是实智,或者是权智,都能够平等随入。因此,我们在一切时、一切处,不定什么因缘,都有开悟的可能,道理就在此地,这是我们要细心去思惟、去观察。
第二句是讲到语业,经文里面「其音普顺十方国土」,也是这两种比喻,比喻语业。如来果地上,他一语之中能够具含一切语,所谓是「佛以一音而说法,众生随类各得解」。这个都是我们心思言词达不到,我们无法来表达的。但是现在的科技,电脑进步到现在这个时代,听说可以自动的翻译,我们用一种音声在这里讲演,通过电脑可以翻成各种不同的语言。电脑有这种能力,於是我们就相信佛有这个能力应当是可以肯定的。道理在哪里?跟电脑原理也有一点相似。佛在经上给我们讲,佛是无心,就是没有妄想分别执著,所以才能以一音里面具足一切音,一即一切,一切即一。这是讲到原理,使我们想像到电脑也是没有妄想分别执著,所以它能显示这个能力。由此可知,我们今天这个能力丧失,实在说佛在果地上所具足的一切智慧德能,我们每个人都有,读这个经完全是要了解我们自己本有的智慧、本有的能力。佛是显露出来了,我们今天是显不出来。佛能够显露出来,告诉我们那个原理就是他离开妄想分别执著,无分别心,自自然然的流露,与一切众生感应道交。我们今天的麻烦是什么?本来心性里没有妄想分别执著,偏偏起妄想分别执著,这个就麻烦大了。妄想分别执著是愈来愈浓厚、愈来愈深、愈来愈广,把我们心性里面的智慧德能完全障碍住,透出来的是少分之少分。我们在经典里面明白这些事实真相,懂得这个道理,我们要学的,怎样学一个无心。
清凉大师在注解里面举一个比喻,「舍支天鼓,无心出故」。这是本经《十忍品》里面讲到「如响忍」,《无量寿经》上给我们讲三种忍,也讲到如响忍。佛在经上给我们举了一桩事情,好比帝释天主他的夫人;我们中国人称为玉皇大帝,就是忉利天主,忉利天主的夫人是阿修罗女,她的名字叫舍支。她的音声美妙,能以一声当中,她一声里面有千百种音变化,她有这个能力,一音出去就像交响乐一样。我们知道交响乐,几十种乐器共同演奏,出的音声微妙。其实现在不难懂,我们用个录音机,把它统统录下来,一放,一音不就出几百种音声吗?所以现代用科技来观察,这事情不是难事情,但是原理是一个,无分别心。录音机没有分别,如果它有分别,这个声音好听,我听它;那个声音不好听,我不要它,那你就搞不成了。我们凡夫麻烦大的就是个妄想分别执著,舍掉妄想分别执著,确确实实我们肯定有这种能力,一音当中具足一切美妙的音声。几时我们的音声出来,就像录音机的播放一样,许许多多音声从一声里面就流露出来。这是世尊举出忉利天主的夫人,她有这个语音。
菩萨有这个能力,菩萨心清净,妄想分别没有了,永远放下,舍掉了。妄想虽然没有断尽,妄想是无明,没断尽,也断了几品,这在《华严经》叫法身大士,菩萨摩诃萨。他们也契入无分别这个境界,所以自自然然成就善巧随类的语音,能够利益无量无边的众生。菩萨尚且如此,何况诸佛如来?如来为一切众生讲经说法,音声是从无心而出。这里面佛说了几句话,我们要特别留意,细心体会,而认真的去学习。佛讲「如我说我」,这是恒顺众生,为了说法方便起见用这个做手段,做我们彼此沟通、做佛教学一种手段,实际上佛不执著「我」,也不执著「我所」。不但不执著,佛不分别有个「我」,也不分别有个「我所」;不但不分别,连这个念头都没有起过,这是真的离了。如果还有这个念头,依旧是不觉。我与我所,了不可得!但是佛跟我们大众相处的时候,常常说「我」、说「我所」,说得很多。我们凡夫说「我」,分别执著真有一个「我」,把这个身当作「我」,真的有。凡夫说「我所」,也是真真实实起分别执著,「这个房子是我所有的,这个土地是我所有的,这个财物是我所有的」,严重的执著。佛菩萨跟凡夫差别就在此地,这个差别也叫迷悟。悟了晓得万法皆空,了不可得;迷了不晓得,以为样样都是实在的。
我们读这两句话,「如我说我,而不著我,不著我所」,我们想到《金刚经》上所说,「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这个「无」就是不执著、不分别;「无」是这个意思,无妄想分别执著。「我相」,我与我所,晓得假相,当体即空,了不可得。「我」之外,是「人」,无我亦无人,无人相。众生是指一切万法,一切万法都是众缘和合而生,所以叫「众生相」。佛法里面讲众生,意思讲得很深,你要懂得是众缘和合而生,你就晓得相是虚妄的,相不是真的。「无寿者相」,寿者是指时间上说的,意思就是说它不是真正的存在,刹那生灭,这是事实真相。我们在前面曾经说过几次,要多说;我们听得太少,印象浅薄,不但说是你离开讲堂你就迷了,现在一面在讲,一面还在迷,没悟!这是真的。要多说,千言万语,反覆叮咛,希望我们心里真的有很深刻的印象,在一切时、一切处、一切境缘当中,都能够觉悟,那就好了,到那个时候可以说你用功得力了。我们今天常常感叹功夫不得力,找不到为什么不得力的原因。不得力的原因就是我们的印象不够深刻,闻法的印象、读经的印象不够深刻,念头一转又迷了。《金刚经》这四句纲领非常好,跟末后的四句偈相应。末后四句偈的后两句,「如露亦如电」,电是闪电,露是相续,这一句就是无寿者的意思。告诉你一切万法根本就不存在,你要以为它存在,以为它是真实,你看错了。所以你在这些虚妄的幻境之中,天天打妄想,天天错用了心。诸佛菩萨了解宇宙人生的真相,所以他们的用心跟「如」相应。「如」是什么?如事实真相,跟这个相应,也就是与「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相应,他怎么不得自在?得大自在!所以他的智慧圆满现前,没有障碍。
我们连前面的意思来想,佛身像摩尼珠一样,无心现色;佛的口就像天鼓一样,无心出声,都是依无分别智。无分别智是般若智慧之体,我们称它作根本智。从这个根本起作用,无所不知。所以说来说去,说到最后关键的所在就是无分别。修行用功的秘诀,就是「看破、放下」这四个字。菩萨从初发心一直到成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