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19 节
作者:乐乐陶陶      更新:2021-02-26 22:50      字数:4693
  鹚捣ǖ母呙鳌⑸魄桑啡肥凳抵腔鄞锏骄烤乖猜谋硐帧7鹨皇前殉境旧采舱庵炙捣ǖ囊迦じ颐窍允境隼矗颐翘鸾簿昃屯炅耍隽私蔡镁兔挥辛耍纪袅恕D愣谜庑┮迦ぁ⒈矸ǖ囊迦ぃ裉煳颐悄畹狡刑崾鞯淖希颐墙丛谌魏蔚胤揭豢吹绞鳎拖氲秸舛尉模拖氲椒鹪凇痘暇飞系慕袒濉D阏庖幌耄康摹复蠡稀共欢枷智傲寺穑空飧龇椒ú琶睿褥妒湾饶材岱鹪谡饫锝病痘暇酚牢拗卸稀=棠憧吹降兀鸶彰畋λ桑豢吹秸庑┦髂净ú荩饫锩婧挠猩跎畹姆鸱ā⒃猜姆鸱ǎ娴氖且患匆磺小⒁磺屑匆唬魏我环ɡ锖阍猜ǎ榭辗ń纭2坏湾饶材岱鹚氖拍晁担磺兄罘鹑缋闯舅瞪菜怠⑽藜渲担荚谌魏我环ɡ锩嫦韵治抟牛飧鏊捣ㄕ媸乔擅畹郊ΑN颐墙裉旖惨帐醯木辰纾兰淠囊恢秩嗽谝帐蹙辰缋锩婺芄桓鹣啾龋环ㄗ印?br />
  下面「体摄众德」。这一段里面有六句,『金刚为身』,身是树身,就是树的本干、它的主干,从这个本里面再生枝,枝里面再生条。这个身就是本,就是树身,树身是金刚的。金刚表什么?在此地我们晓得,佛在此地说这个「树」,其实是在说明宇宙人生的真相,是在说明我们自性真心的体、相、德用,无论指任何一法,都是在说这些大道理。所以才说,一经通一切经通。如果诸位在此地真正悟入了,《华严经》后头还要听吗?不要听了,你全都明白了,这是实话,不是假话。我过去在台中,在李老师法会里面学《华严经》,我只听了一卷,诸位晓得《华严经》八十卷,我听了一卷。这一卷听了之后,我就到台北讲《华严经》,我讲了十七年,十七年没讲完,只讲了一半,我讲的比李老师讲的还要详细。所以你这一段听会了,全都会了;你要不会,全都不会。
  「身」,身是讲的本体,这是用树来作比喻,树是菩提,菩提的本体。菩提是觉,觉性的本体是什么?三昧。他说是「金刚为身」,就是金刚三昧。金刚三昧是诸佛自性本具的般若智慧,佛自行化他以这个为基础、以这个为根本。「金刚」是比喻,比喻不变、不坏,比喻坚固,取这个意思,你看《金刚经》里面所说的表法。在金属里面,唯有黄金颜色不变,它的化学结构跟其他的方程式不一样,所以一般人喜欢收藏,把它看得很贵重。金的颜色不变,银就不一样了,银铜铁锡会起氧化作用,会变色。「金」不会变,所以大家特别喜欢黄金,表不变的意思;不变就是表不生不灭,表这个意思。「刚」是非常坚固,金刚不但不变,而且表示坚固。坚固是信心坚固,愿心坚固、行心坚固,信、愿、行这三个都不变,三个都坚固,哪有不成就的道理?这就是树立;如来家业,这就树立起来了,取这个意思。诸佛如来,法身大士他们之所行,都离不开这个基础,都离不开这个原则,所以说「金刚为身」。
  『干』,干是从身,我们中国人叫本、根本,本此地叫身,就是我们说的本,从本里面生出来干,干里面再生枝,枝里头再生条,条里面再长叶、花果,这是我们略说。佛在此地告诉我们,「干是琉璃」。『琉璃』是七宝之意,琉璃是透明的。透明表身心清净、一尘不染,你身体就是透明的。确确实实佛菩萨、修道人心地清净,身体真的是透明的。我们肉眼凡夫看不出来,有特殊能力的人,我们一般讲有天眼,他能看得出来,看出这个修行人身体里面完全是透明的,像水晶、像玻璃一样。里面虽然有这些器官,清清楚楚,一丝毫都不染污;不但透明,而且放光。可是看到我们凡夫这个身里面是漆黑的,污秽肮脏。为什么?这里面被一些贪瞋痴慢,被妄想分别执著染污了。所以有功夫的人一看就晓得,烦恼业障很重,一看就知道了。我们这个世间有学问的人、有智慧的人只能看一个大概,一看到这个人的容貌,看到这个人的谈吐、行动,知道这个人有学问、有德行;看到这个人形象很粗鲁,面目可憎。那只是看一个大概,不能像真正有功夫、有定功的人,佛家讲有智慧,那个慧是从定里面发的,跟世间有学问、有道德不一样,定中发的慧看人看透了,才能看透。
  我过去在美国迈阿密讲经的时候,有几个美国人,迈阿密这个地方是个很奇怪的地方,形形色色的人都有,里面不少有特异功能,是美国人,他们有这个能力。这个能力从哪里来的?他们修禅定,也是跟佛教里面这些老一辈参禅的人,他得定了。他修禅定确确实实得定,但是那个定功并不怎么很高,这个我们很清楚。但是他得的那点小小的定功已经超越一般人,他们得的这个定,在佛门里叫做「未到定」。如果他定成功了,他就到初禅天去,不在欲界,他还在欲界。所以在欲界里面,多多少少都会有一点定功。如果没有定功,决定不能够生夜摩天,全凭修福只能生到忉利天,忉利天上去就要有定功。那个定功,如果说一百分的定功才能得初禅,他化自在天大概定功要达九十分,化乐天是八十分,一层一层往下降,夜摩天定功大概六十分差不多,勉强,达不到这个标准。但是他这个定功超过我们一般人的智慧就太高太高了,他有能力,因为他看到。我到那边是讲《无量寿经》,正好《无量寿经》黄念祖老居士注解的本子印出来,我是先送一些过去。前面有一张夏莲居老居士的照片,我们里面就有一位同修拿这个照片给这些外国人,他们有神通的人,给他们看,看看这个人怎么样。这几个人一看之后,他说这个人身体透明的。我听了很奇怪,他没有见到人,看到照片,知道他身体是透明的,换句话说,他没有贪瞋痴慢。而且告诉大家,这个人现在不在世了,又说这个人是个再来人,不是普通人。他讲的都有道理,没有人事先给他介绍过。所以如果现场见到人的时候,那看得一定很透彻、很明白。「琉璃」在此地表透明、清净、一尘不染,这是智慧往外透,内外明彻。所以说「干是琉璃」。今天时间又到了。
  大方广佛华严经  (第七卷)  1998/5/27  新加坡佛教居士林  档名:12…17 …0007
  请掀开经本第三页,我们从经文开头念起。倒数第三行:
  【其菩提树。高显殊特。金刚为身。琉璃为干。众杂妙宝以为枝条。宝叶扶疏。垂荫如云。宝华杂色。分枝布影。复以摩尼而为其果。含晖发焰。与华间列。】
  第三段:
  【其树周圆。咸放光明。於光明中。雨摩尼宝。摩尼宝内。有诸菩萨。其众如云。俱时出现。】
  昨天讲到这个地方,「杂宝枝条」。佛在此地教我们如何观察万物,体会六尘说法;说,不一定要用言语,任何表示都可以说是说法。在我们人间,我们有意表示的,这个大家很明显的能够领悟,所谓生活当中,特别是在舞台上,讲台也等於舞台,眉目可以表情,动作也可以表情,这些有意的都属於说法。而无意的那种表法,如果我们细心去观察,同样是很明显的能够领悟。如果领悟到一切植物、一切矿物、一切自然现象,中国古书里面记载的所谓「上天垂象」,这个意思就是说大自然的现象,聪明的人、有智慧的人,他能够领悟。这里面的道理很深,实在说也唯有佛法能说得透彻。理是什么?因为尽虚空遍法界是一体。我们自己向内观察比较难,观察我们的心性,观察我们极微细的念头,实在是相当不容易。但是我们对外面观察,那就比较容易得多。可是一定要晓得,内外是一如,没有两样。所以从外面境界能够知道我们起心动念,与法是否相应,都能够体会得出来。杂宝枝条,一棵树枝条多,愈是大树,枝条愈多。『杂宝』,这不是一宝,杂宝比喻差别的智慧,佛家讲后得智,也叫做权智。权,对实说的;后得,对根本说的。后得智能知一切万事万物,所谓是无所不知。他用杂宝来比喻,这是说我们解能随境生,六根接触外面境界都能够开悟,都能够觉悟,明了宇宙人生的真相。
  第四句是讲枝条『宝叶扶疏,垂荫如云』。条如果要是没有叶,那就变成枯枝,就很不好看,所以枝条的庄严就是绿叶。佛在此地用这个法来表定与慧密切的关系,慧能够帮助定,定也能帮助慧,所谓「智资定而深照」。宝叶虽然多,虽然不同,它共同成就了大树的荫凉,比喻「百千定门」,或者我们讲百千三昧,「同归一寂」。三昧翻作正受,也翻作禅定。为什么说有那么多?禅定跟正受都是说明我们在境界里面能保持著如如不动,这个时候的受是正受。如果我们六根接触外面境界起心动念了,那就不是正受,你起心动念就落在凡夫的感受。凡夫的受,佛经里面把它分作五大类∶苦、乐、忧、喜、舍,五大类,每一类里面无量无边。身体有苦受跟乐受;心里面有忧受跟喜受;忧、喜是心理的,苦、乐是生理的。舍,舍算不错,身这个时候也没有苦没有乐,心也没有忧没有喜,这叫舍受。舍受很好,但是舍受的时间太短,不能常常保持,如果常常保持就叫三昧,那就叫禅定。所以舍受,我们凡夫有;三昧、正受,凡夫没有,差别在此地。如果我们一个人对财不贪,财摆在面前不动心,你在财里面得三昧了,得禅定了。可是有些人不贪财,他贪名,他在名里面他三昧就没有了,财里面有三昧。如果也不贪名,那在名里面也得三昧了。由此可知,境界无量无边,三昧就无量无边。无论世间法跟出世间法,《金刚经》上说得好,「法尚应舍,何况非法」;《金刚经》上那个法是佛法,佛法都不贪著,何况世间法?他的心才真正得到寂定。百千三昧,同归寂灭,这种清凉自在。定慧不仅仅是自受用,自受用就好比大树树荫很荫凉,也能够庇佑别人,这就是你定慧的影响力,就能够普度众生。影响力有有形的、有无形的,就像水上的波纹一样。我们在池子里面,这个池子水是很清很平,我们投一块小石头,它就有个波浪,慢慢波浪就扩大,普遍整个池面。由此可知,我们的影响力决定是跟诸佛如来一样尽虚空遍法界。可是这种影响力往往我们自己不能够觉察,所以我们起心动念、言语造作,决定不能说没有因果、没有报应,你要这样想就完全错了。极其微弱的念头,我们自己没有办法发觉到的,诸佛如来都清楚,都能够明了。为什么?他们的心清净,感应的力量特别强。我们心不清净,粗心大意,感应的力量很微弱,耳朵边敲钟都听不见。那个耳根灵的,马路旁边掉一根针他都听清楚。这就是心地清净与否,产生这样一个现象。
  第五句『宝华』,色彩众多,分在枝条里面。这些花的颜色,在光明照耀之下显出非常之美观。光照之下,投射在地面上有影子,树影。树影、花影,也很能引起文人的遐思,我们一般说,对文人给他带来的灵感,他因这个灵感能够写出很美的诗词歌赋;带给音乐家,写出微妙的乐章;带给画家,作出作画。这是我们世间一般人讲的灵感,可是总是不能超越六道轮回。修道的人就不一样,为什么不一样?我们在前面讲过,修道的人,他的方向、角度是正对著真心本性,正对著「大方广」,他领悟的决定不相同。这是佛家讲,他看到这些景观领会的,帮助他破迷开悟,帮助他明心见性,提高他修证的层次,这个不一样。这些文人,他在这里面也得到许多灵感,能够成就许许多多的文学作品,世间人欣赏觉得很美。可是在佛法里面,美多动感情,换句话说,都是叫你生烦恼。
  过去东晋的时代,慧远大师,这是我们中国净土宗第一代的祖师,在庐山建东林念佛堂,以虎溪为界。谢灵运居士想参加这个念佛堂,被慧远大师拒绝了。远公大师为什么要拒绝他?这个人在中国历史上是大文学家,他有许多作品一直传留到现在,《四库全书》里面有他的作品。就是文人习气太重,换句话说,他很聪明,有智慧,他那个角度不是对著「大方广」,他角度偏差,偏到感情里面去。远公怕他常常看到六尘境界,又写诗、又写词、又写文章,扰乱大众念佛修行,不要他,拒绝他;文人习气太重。
  「宝华光影」表神通,用我们现在话来讲是能力、技能,一定有种种不同的差别,不同的才艺。像我们刚才举的例子,我们是以世法来说,对於音乐家,他得到灵感,他能够谱曲;对於画家,他得到灵感,他能画出一幅名画;诗人,他写得出好的诗句。这就是说明他的能力依他的定力,没有定力不会有感应,也就是你得不到灵感。可见得灵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