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31 节
作者:
死磕 更新:2021-02-26 22:47 字数:4871
了世俗的是非观念。世俗之人认为荣榜与耻辱的事,在他们看来不过有如镜
花水月。儒家提倡入世。在道义路上就要恩怨分明,提倡“人我两忘,恩怨
看空”。孔子说:“何以报德,以直报怨,以德报德。”因为儒家讲的是世
间作为,所以凡事都权衡轻重,而且处处以中庸之道为准。两种世界观决定
了对劳辱、恩怨的不同看法。但在传统思想中,两种观念往往融为一体,即
既提倡出世不计恩怨,又提倡在人世中行道义不计荣辱,故无所谓炎凉。
三一八、除去恼热身心安乐
热不必除,而除此热恼,身常在清凉台上;穷不可遣,而遣此穷愁,心
常居安东窝中。
【译文】
夏天的暑热根本不必用特殊方式消除,只要消除烦躁不安的情绪,身体
犹宛如坐在凉合上一般凉爽;消除贫穷也不必有特殊方法,只要能排除因贫
穷而生的愁绪,心境就宛如生活在快乐世界一般幸福。
【注解】
遣:排除,送走。
安乐窝:窝是巢穴。安乐窝指舒适的处所。
【评语】
人们有“心静自然凉”的经验。夏季炎热是自然现象,人通过心理调节,
可以从心理上去热。这也是佛家所提倡的修行工夫,因为一个道行达到炉火
纯青的出家人,六根清静四大皆空,对寒暑冷热也毫无感觉,佛家才又有一
句“安禅何必须山永,减去心头火亦凉”的名句。至于说到穷不穷木完全是
观念问题。孔子称赞颜回不忧愁居陋食答,而以心乐,安贫乐道的操守志向。
生活中的贫穷之别是不可否认的事实,但一个修养好、志向高的人却能正视
现实,甘于清贫,沉浸于自己追求的乐趣中。情趣不因物困而低下,精神高
尚才能使身心愉悦。
三一九、贪富亦贫知足安贫
贪得者,分金恨不得玉,封公怨不受候,权豪自甘乞焉;知足者,藜羹
旨于膏粱,布袍暖于狐貂,编民不让王公。
【译文】
贪得无厌的人,给他金银还怨恨没有得到珠宝,封他公爵还怨恨没封侯
爵,这种人虽然身居豪富权贵人位却等于自甘沦为乞亏;自知满足的人,即
使吃粗食野菜也比吃山珍海味还要香甜,穿粗布棉袍也比穿狐袄貉裘还要温
暖,这种人虽然说身为平民,但实际上比王公还要高贵。
【注解】
公:爵位名,古代把爵位分为公、侯、伯、子、男五等。
藜:一种可供食用的野草。
膏粱:形容菜肴的珍美。据《孟子·告子》篇:“所以不愿人之膏梁之
味也。朱注:‘膏,肥肉;梁,美毂。’”
狐貂:用狐貂皮所制的衣服。
编民:也作编氓,批列于户籍的人民,也就一般平民。据《史记·货殖
列传》:“而况匹夫编户之民乎?”
【评语】
“得寸进尺,得陇望蜀”是对贪得无厌之辈的形象比喻。只有少数超凡
绝俗的豁达之士。才能领悟知足乐常之理。其实适度的物质财富是必须的、
追求功名以求实现抱负也是对的,关键看出发点何在。有一定社会地位是现
实生活迫使个人接受的一种要求;追求物质丰富是刺激市场繁荣的动力,对
个人而言,决非因为安贫乐道就可以否定对物质欲望的追求。但是一个人为
铜臭气包围,把自己变成积累财富的奴隶,或为财富不择手段,为权势投机
钻营,把权势当成满足私欲的工具,那么,这种人就会永远贪得无厌,为正
人君子所不齿。三二○、隐者高明省事平安矜名不若逃名趣,练事何如省事
闲。
【译文】
一个喜欢夸用自己名声的人,倒不如避讳自己的名声显得更高明1 一个
潜心研究事物的人,倒不如什么也不做,来得更安闲。
【注解】
矜:夸大、炫耀。
【评语】
老庄提倡无为,所谓出世哲学;儒家主张进取,倡导入世哲学,二者构
成中国古代士大夫一种处世哲学;进则求取功名兼济天下,退则隐居山林修
身养性。所谓“隐者高明,省事平安”,就老庄的无为思想是很对的,就儒
家的进取思想来说似乎是相矛盾的,对世俗而言是“多一事不如少一事”“多
作多错,不作少错,不作不错”,对隐者而言本身是不求名,更无所谓虚名
了。所以自古就有“君子盛德,容貌若愚”的说法,即人的才华不可外露,
宜深明韬光养晦之道,才不会招致世俗小人的忌恨。所以,人世出世表面上
矛盾。实际上又一致。一个愚钝之人本身无所谓隐,一个修省的人隐居不是
在逃脱世俗,不过是在求得一种心理平静而已,故逃名省事以得安闲。
三二一、超越喧寂悠然自适
嗜寂者,观白云幽石而通玄;趋荣者,见清歌妙舞而忘倦。唯自得之士,
无喧寂,无荣枯,无往非自适之大。
【译文】
喜欢宁静的人,看到天上的白云和幽谷的奇石,也能领悟出极深奥的玄
理;热衷权势的人,听到清歌,看到妙舞,就会忘掉一切疲劳。只有了悟人
生之士,内心既无喧寂也无荣枯,凡事只求适合纯真天性而处于逍遥境界。
【注解】
玄:指深奥微妙广大无边的哲理。据《老子·道德经》:“玄之又玄,
众妙之门。”
自得:真正彻悟人生,保有自然本性。
【评语】出世的人追求的是一种悠然自得的雅趣,凡事都不受任何外物
影响,没有喧嚣寂寞的分别,也没有荣华衰枯的差异,他们永远能悠然自适
于天地之间。反之如果受环境的改变而动心的人,那就木算是一个真正得道
之人。这是一种理想的生活环境。当年老庄处于兵荒马乱的年代提出“无为”、
“老死不相往来”等主张,是针对当时的环境而言的,以致成为中国文化人
的一种精神追求,这种与世隔绝的生活方式作为理想是可以的,但当成现实
生活就难行得通,而唐代竟有以隐居为终南捷径的典故。凡事走极端是不可
取的。
三二二、得道无系静躁无干
孤云出岫,去留一无所系,朗镜悬空,静躁两不相干。
【译文】
一片浮云从群山中腾起、毫无牵拴自由自在飞向天际;皎洁的明月像一
面镜子挂在天空,人间的宁静或暄嚣都与之毫无关连。
【注解】
孤云出岫:陶渊明咏《贫土》诗:“万族各有岫,孤云独无依”。李善
注:孤云,喻贫土也。岫,是山中同穴,此作峰峦。陶渊明《归去来兮辞》
中有“云无心以出帕,鸟倦飞而知还。”
【评语】
生活在现代文明中的人们,不可能像孤云朗月一样无牵无挂,必须受人
类自己创造的道德、法律、宗教等一切行为规范的约束限制。处在原始社会
的人们,在精神上是公平和自由的,在生存上需要相互帮助,当生存问题得
到解决,私有制一出现,社会就开始有了种种矛盾。一些制约、规范为适应
人类社会生活而出现。又不断被人们扬弃其不适应的部分。例如不合理的政
治制度,如暴政等等。社会的发展,并没有使人们一无所系了无牵自由自在
地生活,于是人们便寻求一种自我内心的平衡与调节,求得内心加流云,如
朗月,使人世间的静躁与我无关,借以保持一份悠闲雅致。三二三、浓处味
短淡中趣长悠长之趣,不得于酿酽,而得于啜菽饮水;惆恨之怀,不生于枯
寂,而是生于品竹调品。故知浓处味常短,淡中趣独真也。
【译文】
能维持久远的趣味,并不是在美酒佳老中得来,而是在粗茶淡饭中得到;
悲伤失望的情怀,并非产生在穷愁潦倒中,而是产生于美妙声色的欢乐中,
可见美食声色中获得的趣味常常是显得很短,粗茶淡饭中获得趣味才显得纯
真。
【注解】
酿酽:酿,味道醇厚的酒。酽,香味浓厚之茶。酿酽是说具有特别浓厚
的滋味。
啜寂饮水:啜作吃。菽是豆类的总称。啜菽饮水比喻生活清淡。
品竹调丝:欣赏音乐。
【评语】
贪得者虽富亦贫;知足者虽贫亦富。这话对也不对。有财富使物质生活
过得好些总比贫穷好,但为财富丰厚不择手段贪得无厌而沦为财富的奴隶,
就失去了人生的意义。所谓深处味短,淡中趣长,指的是精神上的追求。曾
有这样一种社会现象,说是有人穷,穷得只剩下钱;有人富,富得除了书本
一无所有。这是不正常的。追逐金钱达到痴迷状态随之而来的便是精神空虚,
而精神富足的人固然在理念世界能够做到真趣盎然,但没有一定的物质基础
是没有体力来体会乐趣的。因此,看待任何事杨都要有辩证的态度。
三二四、动静合宜出入无碍
水流而境无声,得处喧见寂之趣;山高而云不得,悟出有入无之机。
【译文】
江河水泥不停,但是两浮的人却听不到流水的声音,这样反倒能发现闹
中取静的真趣;山峰虽然很高7 却个妨碍白云的浮动,这景观可使人,悟出
从有我进入无我灼玄机。
【注解】
有:指有形的、具体的事物。
无:指无我的境界。
【评语】
动中之静方见静。一个人的本性己定,就不会被爱憎和是非所动,就能
保持一种静态。喧处可见寂趣,高山流云中可悟出进入无我之境的玄机,达
到”“动静合宜”;“出入无碍”境界。例如《庄子·大宗师》篇就对此种
道理有所描述:“鱼相造乎水,人相造乎道。相造乎水者,穿池而养给:相
造乎道者,无事而生定。故曰:‘鱼相忘乎江湖,人相忘乎道术。’”人生
在世能达到这种高超境界,就是禅家所说“邪正俱不用,清净至无余”。
三二五、心有系恋便无仙乡
山林是胜地,一营恋变成市朝;书画是雅事,一贪痴便成商贾,盖心无
染著,欲境是仙都;心有系恋,乐境成苦海矣。
【译文】
山川秀丽的林泉本来都是名胜地方,可是一旦沾迷留恋,就会把胜景变
成庸俗喧嚣的闹区;琴棋书画本来是骚人墨客的一种高雅趣味,可是一产生
贪恋念头,就会把风雅变成俗不可耐的市侩。所以一个人只要心地纯洁,丝
毫不被外物所感染,即使置身人欲横流之中,也能建立自己内心的仙境;反
之一旦迷恋声色物欲,即使置身山间的乐境。也会使精神堕入痛苦深渊。
【注解】
营恋:营当迷惑解。
市朝:市是交易场所,朝是君臣谋划政事之处。此处有庸俗喧嚣之意。
【评语】
雅俗苦乐并木是事物本身,不是人生而就如此,而是人对客观事物的一
种感受。所以《维摩经》中才有“心静则佛土也静!”,意思是说俗雅完全
出于心的反应,苦与乐、雅与俗都是相对的,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转化。浸于
琴棋书画本为雅事,一沾上金钱买卖,便雅气无存;浪迹山林江河本为乐事,
可让俗世的苦恼始终占据脑海,乐又从何而来呢?心态的调整,道德的修养
才是能否摆脱凡尘俗也的关键。
三二六、卧云弄月绝俗超尘
芦花被下,卧雪眼云,保全得一窝夜气;竹叶杯中,吟风弄月,躲离了
万丈红尘。
【译文】把芦花当棉披,把雪地当木床,眠于浮云中,就会保全一分宁
静的气息;用竹子作酒杯。一边作诗填词一边尽情高歌,这样自然能远远逃
开尘世的繁华喧嚣。
【注解】
芦花被:用芦苇花絮做的被,喻粗劣之被。
吟风弄月:此指吟诗填词。
万丈红尘:指热闹繁华的地方。佛道两家均称入世为红尘。
【评语】
“卧云弄月,绝俗超尘”这种充满着雅趣的田园生活是颇为引人的。被
举例子最多的是“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在世人看来,陶渊明遗离万丈红尘,像神仙般的隐居生活确实令人羡慕。但
是,是否所有的隐者都不愿留其名,或者全都是为了终南捷径,不得而知。
真的隐者的确世木多载,为隐而名的人却不少。陶渊明的可贵在得自然之趣,
并不是为隐而隐,并不是追求那种不沾人间烟火的表面形式。
三二七、俗不及雅淡反胜浓
衮冕行中,著一藜杖的山人,便增一段高风;渔瞧路上,著一衮衣的朝
土,转添许多俗气。故知浓不胜淡,俗不如雅也。
【译文】
在冠盖云集的高官显贵之中,如果能出现一位手持藜杖身穿粗布衣裳的
雅士,自然就会增加清高风采;在渔父樵夫中,假如加入一个朝服华丽的在
官,反而增加很多俗气。所以荣华富贵不如淡泊宁静,红尘俗世不如山野清
雅。
【注解】
衮冕:衮,古代皇帝所穿绣有卷龙的衣服。冕,古代天
子、诸侯、卿大夫等所戴的礼帽。衮冕此处作官位的代称。藜杖:指手
杖。王维持有“悠然策藜杖,归向桃花源”。朝士:指在朝为官的人。
【评语】
古有清流与朝官两立的传统,仿佛一为官便为俗,一人林便成清。从形
式上来讲在朝在野是不一样的,但决非在朝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