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30 节
作者:死磕      更新:2021-02-26 22:47      字数:4873
  就上演了使后人复哀后人的悲剧。往往事业初创时大家小心谨慎。而到成功
  之时,不仅骄奢之心来了,夺权争利之事也多了。所以每个欲有作为的人都
  应记住“月盈则志,履满者戒”的道理。
  二六七、把握本质卷舒自在
  人生原是一傀儡,只要根蒂在手一线不乱,郑舒自由,行止在我,一毫
  不受他人提掇,便超出此场中矣!
  【译文】
  人生本来就像一场木偶戏,只要你能把控制木偶活动的线掌握好,那你
  的一生就会进退自如去就随便,丝毫不受他人或外物的操纵,能做到这些你
  就可以超然置身干尘世之外。
  【注解】
  傀儡:原是一个木头做的假人,由真人躲在幕后用线来操纵其动作。
  卷舒:伸缩。
  提掇:牵引上下。
  【评语】
  做事要注意发现规律,就具体事而言应发现其窍门,得窍则一通百通,
  就像看病对症下药一样。做人要善于发现优势、特长,看清本质,就可以使
  自己遇事进退自如,不受他人控制。人贵自知,处世要摆正自己的位置,做
  事要看,是否可行,以做到卷舒自在。
  二六八、身在局中心在局外
  波浪兼天,舟中不知惧,而舟外者寒心;猖狂骂坐,席上不知警而席外
  者咋舌,故君子虽在事中,心要超事外也。
  【译文】
  波浪滔天时,坐在船中的人并不知道害怕,而站在船外的人却吓得胆破
  心寒:公共场合有人放肆谩骂在座的人,同席的人并不知道警惕,反而会把
  站在席外的人吓得目瞪口呆。所以君子即使被某件事卷入旋涡中,但是心智
  却要抱着超然物外的态度。
  【注解】
  兼天:滔天,形容波浪极大。
  骂坐:漫骂同席的人。《史记·田粉传》:“劾灌夫骂坐,不敬,系居
  室。”
  咋舌:惊吓得说不出话来的样子。
  【评语】
  一个人做事就怕迷惑于事中却不自知,这样可能会把谬误当趔,把错误
  当正确。而要超然干事外,超脱于尘世,除了要有自身的高尚修养与较好素
  质,还要学会多听听别人的意见,多了解实际情况,所谓当局迷而旁观清,
  偏听信而兼听明。人处于事中不仅易迷且往往被其势所左右,变得激情磅礴,
  不能理智思考,冷静处之。故处事应身在局中而心在局外。
  二六九、万事皆缘随遇而安
  释氏随缘,吾儒素位,四字是渡海的浮囊。盖世路茫茫,一念求全则万
  绪纷起,随遇而安,则无人不得矣。
  【译文】
  佛家主张凡事都要顺其自然发展,一切不可勉强;儒家主张凡事都要按
  照本分去作,不可妄贪身外之事。这“随缘素位”四个字是为人处事的秘诀,
  就像是渡过大海的浮囊。因为人生的路途是那么遥远涉茫,假如任何事情都
  要求尽善尽美,必然会引起很多忧愁烦恼;反之假如凡事都能安于现实环境,
  也会处处悠然自得。
  【注解】
  随缘:佛家语,佛都以外界事物的来临,使身心受其感触叫缘,应缘而
  起的动作叫随缘。即听其自然不如勉强。
  素位:指本身应作的事,而不羡慕身外的事。例如《中庸》有“君子素
  其位而行,不愿乎其外。”
  世路茫茫:世路指人世间一切行支及经历的情态。茫茫当遥远解。
  【评语】
  人不应听从命运的安排,把自己的一生付诸天意。不能因为自己天生于
  贫困便安于贫困,天生子恶境便安于恶境,逆来顺受。佛家主张凡事都要随
  缘,人必须随着天定的因缘来处理事情。反之凭自己的主观努力一意孤行,
  不论怎样也无法达成自己的意愿。儒家所主张“素位”,就是君子坚守本位
  而不妄贪其他权势,要满足自己所处的现实环境,这和佛家所说“万事皆缘,
  随遇而安”是相通的。一个安于现实的人,能快乐度过一生;反之一个不满
  于现实环境的人,整天牢骚满腹愤世嫉俗,只会害己而害人。这里万事随缘,
  随遇而安,应从积极意义来理解。从处事角度来看。凡事不可强求,有些事
  在现有条件下行不通,就有待待时机的必要,就需要安于现状而不是心慌意
  乱。凡事强求而不遵循事物的基本规律就难行得通。蒙养篇
  二七○、脱俗成名超凡人圣
  作人无甚高远事业,摆脱得俗情便入名流;为学无甚增益功夫,减除得
  物累便入圣境。
  【译文】
  做人并不是非要懂得多少高深的大道理,一定要做大事业才行,只在能
  摆脱世俗就可脐身名流;要想求到很高深的学问,并不需要特别的秘诀,只
  要能排除外界干扰保持宁静心情,也就可以超凡入圣。
  【注解】
  圣:道德文章都达到最高境界,据《管子·内业》篇:“心全于中,形
  全于外,不逢天灾,不遇人害,谓之圣人。”俗情:世俗之人追逐利欲的意
  念。
  物累:心为外物所牵累,也就是心遭受物欲损害。圣境:至高境界。
  【评语】
  摆脱物欲世俗的困扰,追求一种自我心理平衡,是孔子推崇颜回道德的
  地方,孔子说:“贤哉,回也!一笆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优,回
  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所谓“一革食,一瓢饮”,就是过日常粗茶淡
  饭的清苦生活,颜回虽然过着低水准的生活,但是自得其乐,丝毫木受外界
  物欲的困扰。反之,人们为了追求生活享受,忽视精神价值,就会就成一个
  俗不可耐的物欲奴隶。人本要变成物欲的奴隶,虽说不能像古人说的那样成
  圣,但必须有一个明确的用神追求和向上的思想境界。颜回自得其乐木只在
  于超凡脱俗,更在于他有自己的志向,有坚强的意志,使他的精神总是充实
  的。二七一、修德忘名读书深心学者要收拾精神,并归一路,如修德而留意
  干事功名誉,必无实诣;读书而寄兴于吟吟咏风雅,定不深心。
  【译文】
  求取学问一定要集中精神,专心致志于研究,如果立志修德却又留意功
  名利禄,必然木会取得真实的造诣,如果读书不重视学术上的讨论,只把兴
  致寄托在吟咏诗词等风雅事上,那一定不会深入进天取得心得。
  【注解】
  收拾精神:指收拾散漫不能集中的意志。
  事功:事业
  并归一路:指合并在一个方面,也就是专心研究学问。实诣:实在造诣。
  兴,兴致。
  吟咏风雅:吟咏也作咏育,涤指作诗歌时的低声,朗诵,据《诗经·关
  唯》序:“吟咏性情。疏:‘动声日吟,长言日
  咏。’”
  风雅:风流儒雅。因此,后世以此比喻诗文。
  【评语】
  历来做学问讲究个勤字,勤中苦,苦中乐,本来就没捷径可寻,所谓。
  读书之乐无窍门,不在聪明只在勤”、有一分耕耘才能有一分收获。课堂上
  所学只是师傅领进了门,要想有高深造指全靠自己下苦功。读书只知道吟风
  弄月讲求风雅,寻章摘句不务实学不求甚解也不深圳,这种人永远不可能求
  到真才实学。修德是为了提高自己的索质,学习不是为了装点门面,附庸风
  雅。不明白这个道理,就不能真正进步。二七二、恶人读书适以济恶心地干
  净,方可读书学古,不然,见一善行窃以济私,闻一善言,假以覆短,是又
  籍寇兵而颖盗粮矣。
  【译文】
  只有心地纯洁的人,才可以读全贤书,学古人的道德文章,否则,看到
  善行好事就用来满足自己的私欲,听到名言佳句就拿来掩饰自己的缺点,这
  就等于资助武器给贼子,接济粮食给强盗。
  【注解】
  心地干净:心性洁白无疵。心地是心田、在心中藏有善恶种籽、随缘兹
  长。朱子有:“有古圣贤皆以心地为本”的说法。
  窃以济私:偷偷用来满足自己的私欲。
  假以覆短:借佳句名言掩饰自己的过失。
  藉寇兵而责盗粮:李斯“《谏逐客书》中有“此所谓藉寇兵而资盗粮者
  也”。兵,武器。赍,付与。
  【评语】
  现在讲求的德才兼备和这个道理恐怕有相通的地方。一个心地纯洁品德
  高尚的人力了学问,可以洁升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对社会人类有所
  贡献。,一个心术不止的人行了学问,却好比如虎添翼,他会利用学问去作
  各种危害人的事,例如现代人所说的“经济犯罪”和“智慧犯罪”等等,就
  属于这种心术不正之人的具体表现。因为这些小人会以自己的学问件为武
  器,在社会上无恶不作。有的以君子的姿态好话说尽却坏事做绝,有的甚至
  为了一己私利而做出祸国殃民的勾当,所以做学问不能以一个“勤”字了得,
  还必须立身正才行。现在一些人花着国家紧张的外汇出洋留学。可一但学业
  有成,便黄鹤不返;更不要说一些人会以所学夹害人了。故古人讲立身修性
  在今天仍有实际意义,用现在的话讲,做学问的同时,还须培养良好的思想
  品德才行;有学问的人未必就是利于社会、益于大众的人,要看学问在什么
  人的手里,要看其品德如何。
  三一四、守正安分远祸之道
  趋炎队势之祸,甚惨亦甚速;栖恬守逸之味,最谈亦最长。
  【译文】
  攀附权贵的人固然能得到一些好处,但是为此所招来的祸患是凄惨而又
  快速的;能安贫乐道栖守自己独立人格的人固然很寂寞,但是因此所得到的
  平安生活时间很久趣味也浓。
  【注解】
  趋炎附势:攀附权贵。
  【评语】
  历史上依附于权贵的奸佞之辈,一时荣华富贵作威作福,但他们所依附
  的权贵本身就如一座冰山,转眼之间家破人亡,有的甚至被祸灭全族,人们
  谁还会记住这些人呢?只有那些不贪名利不趋炎附势的人,每天过着自由恬
  淡的生活,才能宁静以致远,淡泊以明志,远祸而快乐,冷眼看世界。历史
  往往是“唯是隐者留其名,”那和奸佞小人们所追逐的东西又算得了什么呢?
  三一五、闲云为友风月为家
  松涧边携杖独行,立处云生破衲;竹窗下枕书高卧,觉时月侵寒毡。
  【译文】
  在满是松树的山涧旁边,拿着手杖一个人很悠闲的散步,这时从山谷中
  浮起一片云雾,笼罩在自己所穿的破旧长袍上,在简陋的竹窗之下读书,疲
  倦了就枕着书呼呼大睡,等一觉醒来寒月浸凉了自己的毛毡。
  【注解】
  衲:和尚穿的衣服,此处指宽大的长袍。毡:用毛所制的毡子。
  【评语】松与竹,隐士高人所称羡之物:云与书,文人墨客不可须离之
  物。“松涧边携杖独行,竹窗下枕书高卧”的句子,内容充满了老年无为的
  人生观,诗情画意,闲云野鹤,潇洒舒坦,优哉可羡。但一个有为的现代人
  如果安逸悠哉,就激发不出创业的斗志。只有在事业成功之后求取淡泊宁静,
  来过一段修身养性的晚年优闲生活才可取。
  三一六、修养定静,临变不乱
  忙处不乱生,须闲处心神养得甭;死时不动心,须生时事物看得破。
  【译文】
  事务忙乱不堪时,要想保持冷静态度而本性不乱,必须在平时休身养性
  培养清晰敏捷的头脑;面对死亡也毫不畏惧不留恋,必须在平日对人生彻悟,
  看破红尘。
  【注解】
  不乱性:指本性不乱。《大学》中有:“好人之所恶,恶人这所好,是
  谓指人之性。”
  不动心:指镇定、不慌乱、不畏惧。据《孟子,公孙丑》篇:“我四十
  不动心。注:‘言四十强而仕,我志气已定,不妄动心有所畏也。”
  【评语】
  面对生与死怎样才能做到镇定自若,做到“木乱性,不动心”,关键是
  建立正确的人生观。孔子说:“朝闻道,夕死可矣”,孟子更说“吾四十不
  动心”,他们都能彻悟人生,以天下为已任,以大义为追求。所以当孔子被
  匡人围困时才发出“天之未丧斯文也,匡人如其予何”,而文天祥更在《过
  零丁洋》诗中咏出“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这样的名句。从古
  至今,无数先贤面对生与死,大义凛然,凭借正确的人生观,耿直的正义感,
  以及良好的品性,而致临变不乱,遇事不慌,镇定自苦。这些人看破红尘,
  领悟人生不是去消极遁世,老死荒郊,而是积极行道,肩天下重任。
  三一七、隐无荣辱道无炎凉
  隐逸林中无荣辱,道义路上无炎凉。
  【译文】
  一个退隐林泉之中与世隔绝的人,对于红尘俗世的一切是是非非完全忘
  怀而不存荣辱之别:一个计讲求仁义道德而心存济世救民的人,对于世俗的
  贫贱富贵人情世故都看得很淡而无厚此薄彼之分。
  【注解】
  炎凉:炎是热,凉是冷,以气候的变化来比喻人,清的冷暖。
  【评语】
  道家提倡出世,故隐者之所以无荣辱之感,原因在于他们已经完全摆脱
  了世俗的是非观念。世俗之人认为荣榜与耻辱的事,在他们看来不过有如镜
  花水月。儒家提倡入世。在道义路上就要恩怨分明,提倡“人我两忘,恩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