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19 节
作者:死磕      更新:2021-02-26 22:47      字数:4887
  【译文】
  本性纯真的人,饿了吃渴了喝,无非是为了增进身心健康:一个心地沉
  迷物欲的人,即使整天讨论佛经,谈论禅理,不过是在玩弄自己的精神和灵
  魂而已
  【注解】
  性天“即天性、本性。
  康济:本指安民济众,此处作增进健康讲,据《书经·蔡仲之命》:“康
  济小民。”
  演偈:偈在梵语是伽佗,又可译为“颂”,有一定字数,四句为一节,
  是演法义赞佛德的一种诗句,演偈就是解释偈语。
  【评语】
  做什么事如果只求形式不讲实质不看结果就难见成效。一个真正信佛的
  人不一定要落发为僧,出家修行的人也不一定是好和尚,所以凡事不要拘泥
  于形式而应讲求实质,历史上达官人以至身为皇帝的人谈禅信佛乃至出家的
  人不少,可其中很多人只在教义上理解研究佛捶,只在形式上每天上香磕头,
  真的让他放弃应有地位去云游四方,让他行善而普狂众生是做不到的,他心
  中的各种欲念是难以消除的,以此论推而广之,一个人肤什么事关键在方实。
  在于结果如何,而不是看他说的想的怎么样。
  一六二、操持身心收放自如
  白氏云:“不如放身心,冥然任天这。”氏云:“不如改身心,凝然归
  寂定。”放者流为猩狂,改者入于枵寂。唯善操身心者。把柄在手,改放自
  如。
  【译文】
  白居易的诗说:“凡事本如新放心大胆去作,至于成败一切听凭天意。”
  晃补之的诗说,“凡事不如小心谨慎去作,以期能达到坚定不移的境界。”
  主张放任身心容易使人沈于狂放自大,主张约束身心夺易使人用于枯福死
  寂。只有善于操纵身心的人,才能掌握事物的规律,达到收放自如的境界。
  【注解】
  晃氏:昂补之,宋野人,字无咎,善于书面,因慕陶渊明而修归来园,
  自号归来子。
  寂定:断除妄心杂念而入于禅定状态。
  【评语】
  诗人的语言总是带有夸张性的。人的命运不可能完全听从天意,也不可
  能完全让自己把持得进入死寐。故白居易所说的“身心任天造”,类似宿命
  论的主张;而晃补之所说“身心会天造”,则带有深厚的绅家口吻。放身心
  的如果能作到“磨顶放踵利天下而为之”的程度,那就实践墨子学派兼受的
  救世主张;收身心的如果能作到“乇见自性体得真如”,也未尝不可以教化
  世人,然而最怕的是走向极端而失度。操持身心同样需要适度,不宜忘却操
  持的目的是什么,不应放任而无所谓于一切;不应小心而与世隔绝。操持定
  于适度,而达到能收放自如的自然状态,才能体会到其中的乐趣。
  一六三、自然人心融和一体
  当雪夜月天,心境便尔澄澈;遇春风和气,意界亦自冲融;造化、人心,
  混合无同。
  【译文】
  在雪花飘落的月夜,天地间一片银色,人的心情也会随之清朗明澈;在
  和风吹指万物一片生机的春季,人的情绪自然也会得到适当调剂,可见大自
  然和人的心灵是浑然一体的。
  【注解】
  心境:指心中的情绪。
  意界:习意的境界。
  造比:创造化育。
  【评语】
  人们修身养性,不可能脱离周围的环境。成其就常人而言,如果面对月
  黑杀人夜,如果面对生死离别场,能总要求自己像老僧人定般用意念来控制
  自己吗?所以自古骚人墨客。歌颂春而厌恶秋,因为春天一片生机而秋天一
  片肃杀,人们欢迎万物的生长,原因在于人们的萧瑟凄凉中难以感受人间的
  温暖。同样,人们歌颂白雪而厌恶炎夏。雪是冷天的产物,其性寒而色白,
  喻人的纯洁的性格停雪一样白,像冷天一样坚硬而安宁,因此古人才有“梅
  须逊雪三分日”的诗句。梅于文人是宠物,但于雪之纯洁又输三分。这实际
  上是表达出人的一种愿望,用大自然的变化来喻人的性格、人的操持,在这
  一点上人与自然是相融和的。
  一六四、形影皆去心境皆空
  理寂则事寂,遣事执理者,似去影贸形;心空则境空,去境存心者,如
  聚膻却蚋。
  【译文】
  真理静止事物也随着静止,排除事物而执撤于道理的人,就像排除影子
  而留下形体那样不通;内心空虚环境也跟着空虚,排除齐境的干扰而想保留
  内心宁静的人,就像聚集一大堆膻味东西却想排除蚁蝇一样愚蠢。
  【注解】
  理:宇宙的原理。
  遣事:排解、排除、放弃事物。
  【评语】
  静不能绝对化,空也是相时空。对于追求真理、执物不舍的人来讲,执
  著事物的多半是俗人,而执理不舍的多半是学者。这里涉及一个哲学命题,
  即“存在决定意识”或是相反。按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来看,存在决定意识,
  意识反件用于存在。即没有。“境”,何谈“心勺对于求理、执事的人来讲,
  达到心境绝对的空是不可能的。
  一六五、本真即佛何待观心
  心无其心,何有于观?释氏日“观心”重增其障;物木一物,何待于齐?
  庄生日“齐日“方物”方,自的共同。
  【译文】
  心中假如没有忧虑和杂念,又何必要下内省观察工夫呢?佛教所说的“反
  观内省”,实际上又增加了修行的障碍;天地万物本来一体,又何必等待人
  来划一平等呢?庄于所说的“消除物我界限”,等于分割了本来属于一体的
  物性。
  【注解】
  心无其心:第一个“心”字指心的本体,后一个“心”字指一切思考与
  忧虑。心无其心是心中没有任何邪念或思虑。
  观心:即哲学上所谓的“内观”,也就是自我省察。
  庄生:庄子,名周。
  剖其同:剖是剖天,万物本为一体,而“齐物一却是分割本来相同的事
  物。
  【评语】
  “拿着苕帚不扫地,深怕扫起心上尘”,这句富于禅机的偈语,是说人
  心本来清净,可用扫帚一扫,虽说目的是在扫除尘埃,反倒会把心中的尘土
  给扫起来。佛家的“观人”,庄子的“齐吻”,原来都是为了说明心空物一
  之理。六祖惠能禅题就曾说:“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
  处惹尘埃?”一尘不染,也就是像佛僧应有的四大皆空。以佛理来喻人事是
  同样的道理,假如一个人本性善良,就木应邯郸学步,而应从其他方面夹锻
  炼自己,保持品性,加强修养。就象一个才涉世的人,有许多纯真的品德,
  关键是保持下去,而不是为学习、为修养自己却丢掉本质上好的东西而拣来
  世俗的恶习。
  一六六、勿待兴尽适可而止
  笙歌正浓处,便自指衣长往,羡达人撒手悬崖;更漏已残时,犹然夜行
  不休,笑俗士沉身若海。
  【译文】
  “当歌舞盛宴到最高潮时,就自行整理衣衫毫不留恋地离开,那些胸怀
  广阔的人就能在这种紧要处猛回头,真是令人羡慕;夜深入静仍然忙着应酬
  的人,已经附人无边痛苦中而不自觉,说来真是可笑。
  【注解】
  笙:乐器名。
  拂衣长往:毫不留恋。
  更漏已残:古代计时将一夜分为五更,漏是古代用来计时的仪器,更漏
  已残是形容夜已深沉。
  夜行不止:此指应酬繁忙。
  苦海:据《法华经,寿量品》说:“我见诸众生没在苦海。”
  【评语】
  做事勿待兴尽。用力勿至极限,适可而止,恰到好处最
  为理想。生活上也该如此。“花要半开,酒要半醉”,才能享受到其中
  的真正乐趣。反之假如酒喝到烂醉如泥,不但不是享乐反而是受罪,生活中
  不可整天酒山肉海,整天忙于交际应酬使自己隐于庸俗,而是要学会控制自
  己的欲望以免乐极生悲。
  一六七、修行绝尘悟道涉俗
  把握未定,宜绝迹尘嚣,使此心不见可欲而本乱,以澄悟吾静体;操持
  即坚,又当混迹风尘,使此心见可欲而亦不乱,以养吾圆机。
  【译文】
  当意志还没有控制把握之时,就应远离物欲环境的诱惑,让自己看不见
  物欲就不会心神迷乱,才能领悟到清明纯静的本色;等到意志坚定可以自我
  控制时,就要让自己多跟各种环境接触,即使看到物质的诱惑也不会心神迷
  乱,借以培养自己成熟质朴的灵性。
  【注解】
  把握未定:意志不坚,没有自控能力。
  澄悟:澄是形容水清而静,澄悟就是静悟。
  静体:指寂静之心的本性。
  风尘:风起尘扬,喻人世扰壤。
  圆机:佛教语,谓因机为圆顿的机根,一念开悟即得佛果的根性。
  【评语】
  修养自己品德,要有一个良好的处部环境。教育与环境之间,自己的品
  德修养与环境之间关系非常重要。尤其是思想没有定型品性还不成熟的青少
  年,最容易误人歧途而堕落,所以这时肩负教导责任的师长,必须对他们严
  加管教,尤其是为他们所创造一个利于品性自我修养的好环境,制造一个首
  先自律的氛围。面对一个品性已定思想成熟的人来讲,却必须学会适应各种
  环境,以磨练自己。所谓江山易改,秉性难移,一个品德高尚、意志坚定的
  人,做人有自己的准则,就难以迷失方向。
  一六八、人我一视动静两忘
  喜寂厌喧者,往往避人以求静,不知意在无人,便成我相。心着于静,
  便是动根,如何到得人我一视、动静两忘的境界?
  【译文】
  喜欢清静讨厌喧器的人,往往离索居来求取安宁,却不知道远离人君只
  是为了自我,而一心求静的结果一旦遇到喧器就会成为烦躁的祸源。人我本
  是一体的,只知整洁味强调宁静,又如何能达到真正安宁境界呢?
  【注解】
  我相:佛家语,是佛教四相之一。
  动根:动乱之源。
  人我一视:我和别人属于一体。
  【评语】
  修身养性是为了提高自己的道德修养,锻炼自己的坚强意志,以能控制
  自己的物欲情欲,排除自己的私心杂念。求得内心的宁静在于心静,环境在
  其次。否则把自己放进真空罩子里不就真静无菌了吗?一些清修的人喜欢远
  离尘器隐居山林,以求得宁静。其实,这样环境虽然宁静,假如不能忘却欲
  世事物,内心仍然是一层烦杂。何况既然使自已和人群隔离,就表示你内心
  还存有人已、物我、动静的观念,自然也就无法获得真正的宁静。所以必须
  完全场弃我相和动静不一的主观思想,才能真正达到身心都安宁的境界。
  一六九、山居清洒入都俗气
  山居胸次清洒,触物皆有佳思:见孤云野鹤而起超绝之想,遇石漳流泉
  而动澡雪之思;抚老桧寒梅而劲节挺立,侣沙鸥鹿而机心顿忘。若一走入尘
  寰,无偏物不相磁,即此身亦属赘诜矣!
  【译文】
  隐居在山间胸怀自然开朗洒脱,所接触的事物自然都能引起佳思;看见
  孤云野鹤,就会引起超尘脱俗的观念;遇到山谷溪间的流泉,就会引起洗洁
  一切世俗杂念的思想;抚摸耸立在风霜中的老桧寒梅,心中不由会涌起伞法
  它们威武不,屈的刚毅气节;终年与温和的沙鸥和麋鹿在一起,勾心斗角的
  邪念就会全消。假如再度走回烦嚣的都市,即使木跟各种声色环境接触,中
  会觉得自己就像旗帜的飘带而毫无用处。”
  【注解】
  胸次;次,中。”
  孤云野鹤,都是自由自在不受束缚之物。刘长卿《关分外上人》诗有“孤
  云将野鹤,”岂向人间伍。”
  澡雪:澡是沐浴,雪在此处当动词用,作洗涤解,澡雪是指除去一切杂
  念保持纯洁的心灵。《庄子·知北游》有:“澡雪而精神”。
  麋鹿:麋,大鹿,性温柔。《孟子·梁惠王》上“顾鸿雁麋鹿”。
  寰:世界。
  旒:,当形容词,是多而无用的意思。旒是旗下所垂之穗,引申为多余
  的装饰物。
  【评语】
  环境造人。在现代社会,回归自然的呼声很是强烈,因为在吵杂喧嚣的
  都市生活久了,回到山清水秀的山野自会心旷神怡,气朗身轻。更何况修身
  养性的人了。在人际间争斗久了,即使反感也会染上些习气;在大自然中陶
  冶惯了,和,自然万物天天在一起,自有一派仙风道骨的样子,而再回到尘
  嚣之中便会处处不适应。有一个好环境会对修省身心帮助不少。
  一七○、祸福苦乐一念之差
  人生福境祸区,皆念想造成,故释氏云:“利欲炽然即是火坑,贪受沉
  溺便为若海;一贪清净烈焰成池,一念惊觉船登彼。”念头稍异境界顿殊,
  可不慎哉。
  【译文】
  人生的幸福与苦恼是由自己的观念所遣成,所以释迦牟尼佛说:“名利
  的欲望太强烈就等于是火坑,贪婪之心太强烈就等于沉入苦海:只要有一丝
  纯洁观念就会使火坑变成水池,只要有一点警觉精神就能伎火海变成乐园;”
  可巩意识观念略有下同,人生埃界就会全面改变,所以一个人的所思所想必
  须慎重。
  【注解】
  火坑:佛家语。极其的境界。
  贪爱:指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