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18 节
作者:死磕      更新:2021-02-26 22:47      字数:4882
  白连身体也在幻化中,一切都不是我所能掌握所能拥有,那世间还有什么烦
  恼能侵害我呢?”这真是至理名言。
  【注解】
  烦恼:佛家语,原指阻碍菩提正党的一切欲情。
  破的:本指箭射中目标,喻说话恰当。
  【译文】
  古人的处世哲学,强调无我、无为的多,突出自我、自私的少。所谓耻
  于言利而突出义,就在于应当灭私欲而存大义。现代文明的发展,有人说人
  不自私天诛地灭,说明了自私乃人类天性之一。战国时杨子提倡为我“拔一
  毛而利天下不为!”杨朱所以倡导极端自私主义,是因为战国时代的一些野
  心政客,经常以“国家人民”为借口,发动战争来满足更大的私欲,因此他
  才认为:“假如人人都为我而不为他,那岂不是天下太平了吗?”可见杨朱
  的自私和此处所说的自私,两者的含义似是却又不同。不管怎么说,极端的
  自私自利不足取,不能取,为人处世,太过自私难有朋友,难寻合作者,也
  因为个人私欲太强,便会带来物欲的不满,带来无穷的烦恼。现代社会强调
  自我,是人格气质的自我,而非物欲情欲的自我。
  一五二、以失意思制得意念
  自老视少,可以消奔驰角逐之心;自瘁视荣,可以绝纷华靡丽之念。
  【译文】
  从老年回过头来看少年时代的往事,就可以消除很多争强斗胜的心理;
  能从没落后再回头去看荣华富贵,就可以消除奢侈豪华的念头。
  【注解】
  奔驰角逐:指拚命争夺利益。
  瘁:毁败。
  【评语】
  世事经历多了后,往往更能悟出其中的道理,大有曾经沧海难为水之叹。
  不管是道家奉劝世人消除欲望,还是儒家提倡贫贱不移的修养工夫,或者佛
  家清心寡欲的出世思想,都在告诉世人,不要在富贵与奢侈、高官与权势中
  去争强斗胜,浪费心机。人尤其在得意时,要多想想失意时的心情,以失意
  的念头控制自己的欲望。
  一五三、世态变化万事达观
  人情世态,倏忽万端,不宜认得大真。尧夫云:“昔日所云我,而今却
  是伊,不知今日我,又属后来谁?”人常作是观,便可解却胸中青矣。
  【译文】
  人情冷暖世态炎凉,错综复杂瞬息万变,所以对任何事都不要太认真。
  宋儒邵雍说:“以前所说的我,如今却变成了他;不知道今天的我,到头来
  又变成什么人?”一个人假如能经常抱这种看法就可解除心中的一切烦恼。
  【注解】
  倏忽:极微不足道的时间。
  冒:结,牵挂,牵系。鲍照《芜城赋》有:“荒葛涂。”
  【评语】
  沧桑变幻,世事无常,人情冷暖依据旧。从古至今,嫌贫爱富的故事太
  多,趋炎附势的例子无数。“世态有冷暖,人面逐高低”,宇宙是永恒的,
  但是世间万物却是变化的,所以唐代诗人崔岳写道:“去年今日此门中,人
  面桃花相映红;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在世事的变化无常面
  前,人更应保持纯真无瑕的心性,抛弃追名逐利的杂念,以真待人,以情暖
  人,使人间弃满欢乐与美好。
  一五四、流水落花身心常静
  古德云:“竹影扫阶尘不动,月轮穿这本无痕”吾儒云:“水流任急境
  常静,花落虽频意自闲。”人常持此意,以应事接物,身心何,等自在。
  【译文】
  古人说:“竹影虽然在台阶上掠过,可是地上的尖土并不因此而飞动;
  月亮的圆轮穿过池水映在水中,却没在水面上留下痕迹。”今人说:“不论
  水流如何急湍,只要我能保持宁静的心情。就不会被水流声所惑;花瓣纷纷
  谢落,只要我的心经常保持悠闲,就不会受到落花的干扰。”一个人假如能
  抱这种处世态度来待人接物,不论是身体还是精神该有多么自由自在阿!”
  【注解】
  竹影扫阶尘不动,月轮穿沼水无痕:这是唐雪峰和尚的上堂语。竹影月
  影均幻觉,世间一切事物与天上明月才是实体,喻心智。
  水流任急境常静,花落虽频意自闲:水流和花落都是动的物体,而静与
  闲是修养工夫。人的心智能到学静的境界,就不会受外界动境的影响而改变。
  【评语】
  水中月,梦中花不足为依,虚幻的东西不应以之为动。在古人看来,情
  欲物欲到头来同样是一场空,故心境宜静,意念宜悠:心地常空,不为欲动,
  让身外之物自然而去,才能保持身心自然愉悦。
  一五五、心地平静青山绿水
  心地上无风涛,随在皆青山绿水,性天中有化有,触处见鱼跃鸢飞。
  【译文】
  心湖没有波涛巨谰,到处所见都是一片青山绿水;本性保存受心善意,
  随时都像鱼游水中鸟飞空中那样自由自在。
  【注解】
  性天:本性、天性。
  化育:本指自然蜀生成万物,此处指先天善良的德性。据《礼记·中庸》:
  “能尽物之性,可以赞天地之化育。”
  鱼跃鸢飞:鱼跃萝飞比喻自由自在的乐趣,《诗经,大雅旱麓》:“鸢
  飞房天,鱼跃于渊。”
  【评语】
  传统的修身养性之道,有一条重要的原则是心静,静如止水才能排除私
  心杂念,无识无欲,心平气和。庄子看到鱼在水中游,很羡慕地说“乐哉鱼
  也”。鸟跟鱼能逍遥自在,是因为它们除了生理上的欲望要求之外,没有像
  人类那么多的情欲物欲。人生在世不只是为了活着,仅仅为了生存而来到人
  世就大可悲了。也正因为有知有识,有理想,有追求,才会经常陷于苦恼。
  有人认为,要想控制欲望消灭苦恼,唯一的办法就是要能知足,能知足就可
  使精神愉快。知足是相对的,无止境的贪图是可怜的,但无条件的知足就变
  成虚妄。好比心静,静至只看到自己的内心,而看不到外部世界,自我封闭,
  孤陋寡闻,就谈不上真正的快乐了。
  一五六、处世忘世超物乐天
  鱼得水逝而相忘今水,鸟乖风飞不不扑有风,识些可以超物累,可以乐
  天水。
  【译文】
  鱼有水才能优哉游哉的游,但是它们忘记自己置身于水,鸟借风力才能
  自由自在翱翔,但是它们却不知道自己置身风中。人如果能看清此中道理,
  就可以超然置身于物欲的诱惑之外,获得人生的乐趣。
  【注用】
  逝:行、游。
  【评语】
  处世而忘世,可以超物而乐天”世上很多事知道了反而忧郁烦愁,忘乎
  所以反而其乐融融。人因物质条件的保证而生存,人们以追求物价的最大满
  足为幸福,人人都这么追求,烦恼便由此而生。人如果忘却这种物欲上的不
  满,放弃贪得无厌的追逐,而寻救精神自修之道,达到心理上的平衡与安然,
  就可以超然于物欲外,自会减少许多惊险处而增添一些开心的东西。人的生
  活只有超脱些才不致欲不可耐、才不致被物欲淹没。
  一五七、求心内佛却心外法
  才就筏便思舍筏,方是太平道人!若骑驴义复觅驴,终为不了禅师。
  【译文】
  刚跳上竹筏,就能想到过河后竹筏没用了,这才是懂得事理不为外物所
  牵累的道人;假如骑着驴又在另外找驴,那就变成既不能悟道也不能解脱的
  和尚了。
  【注用】
  筏:一种竹制的渡河工具。
  无事道人:指不为事物所牵挂而已悟道的人。
  不了掸师:六了掸师是不懂佛理的和尚。
  【评语】
  《传红录》说:“如不了解心即是佛,那真是骑驴而觅驴,”《涅粱经》
  也说:“一切众生皆有佛性”,可见佛无须外坟,优在自己心中,人之内心
  部有佛却不日知而向心外去求,这就等于已绘骑在驴身上还要另外去找驴。
  以此喻世事人生也是有道理的,即人应善于发现自己的长处,发挥自己的潜
  伏。做事的方法只是工具,最终的结果才是目的。
  一五八、彻见真性白达圣境
  羁锁于物欲,觉吾生之可哀;夷犹于性觉吾生之可乐。知其可哀,则尘
  情立破;知其可东,是圣危自臻。
  【译文】
  终日被物欲困扰的人,总觉得自己的生命很悲哀:留恋于本性纯真的人,
  会发觉生命的真正可爱。明白受物欲困扰的悲哀之后,世俗的怀怀可以立刻
  消除;明白留恋于真挚本性的欢乐,圣贤的崇高境界会自然到来。
  【注解】
  羁锁:束缚。
  夷犹:留连《楚辞·九歌·湘君》:“君不行今夷犹。”
  臻:到达。
  老子说:“人之大患在吾有身,及吾无身则吾有何患”。有吾身则烦恼
  接踵而来,就难以抗衡一切外物的困扰了。佛的批义在于消除所有的烦恼,
  因此佛家才苦口婆心劝世人要在彻悟自己真性上多下功夫。所谓真性就是天
  理,人能去人欲存天理就能明心见性。人在自身修养中发现本,性的过程是
  很艰难的,但达到彼岸便会感到一种修持的快乐,如果每个人都能不断反省
  自己,修养身心,人间就太平多而纷争少了。
  一五九、在世出世真空不空
  真空不空,执相非真,破相亦非真,问世酋如何发忖?在世了世,徇欲
  是苦,绝欲亦是若,听吾侪善自修待!
  【译文】
  不受任向事物的迷惑保留一片纯真,心中却无示排除所有物象;执拗于
  某种形象虽然不能得到其理,不可破除所有形象仍然不能得到真理。请问佛
  如何解释?置身于世又想超脱世俗,拚命追求物欲是痛苦,断绝一切欲望也
  皋痛苦,如何应付痛苦只凭自己的修行了。”
  【注解】
  真空:佛家语。真,实在;诸法无实体叫空。真空是不为任何事物所迷
  惑但留一纯真。即佛教认为达到涅粱境界时,就离开了一切迷情所见之象,
  故叫真空。而”“不空”是涅粱境界,是超脱世间一切烦恼的清净境界,是
  对生死诸苦及其要源的彻底断灭。因为这个境界绝对真实,故称不空。《行
  宗记》:“真实即灭谛涅粱'指不为情迷归真返本',非伪故真,离相故空。”
  执相:执是执着,相是形象。执相,固执于个别形象。佛教把可以分别
  认识的一切现象称作相。
  世尊:佛家十号之一,此处指释迦牟尼佛。据(佛说十号经》:“天、
  人、凡圣出世间,咸皆尊重,故曰世尊。”
  发付,发表意见。
  徇:拚命追求。
  【评语】
  这里包含了一个很明显的辨证道理,“色即是空,空即是色”,什么事
  都不是绝对如此而不存在变化。放纵人欲固然是一种大苦恼,不过灭绝人欲
  也未曾不是苦恼。置身火焰之中就会被烧死,但是如果完全跟火焰隔绝就会
  被冻死,所中对火最好是不即不离善加运用。同理,假如从人欲陷入着相,
  那弃绝人欲就会堕入杖相,两方都不免于苦恼,所以最好是不陷不弃不着不
  破,努力修持,由浅入深。这里不去考究深奥的佛理,仅从做人待世的角度
  来看,出世和入世之间存在着必然联系,不应绝对化,行事不宜走极端。
  一六○、欲望尊卑贪争无二
  烈士让千乖,贪夫争一文,人品星渊也,而好名不殊好利;天子营家国,
  乞人号饔飨分位霄壤也,而焦思何异焦声。
  【译文】
  一个重视道义的人,能把千乘大国拱手让人;一个贪得无厌的人,连一
  文钱也要争抢。就人的品德来说真是有天渊之别,而喜欢沽名钓誉和一个贪
  得无厌的人在本质上并没什么不同。当皇帝治理的是国家,当乞丐为的是讨
  一日三餐,就地位而言确实有天渊之别,但是当皇帝的苦思真想和当乞弓的
  哀声乞讨,其痛苦情形又有什么不同呢?
  【注解】
  烈士:重视道义节操的人。
  千乘:古时以一车四马为一乖。
  星渊:星星高拴在天空,渊是深潭,形容差别极大。
  饔飧:饔,早餐。飧,晚餐。泛指食物。
  霄壤:,霄是天,壤是地,比喻相差极远。
  焦:苦。
  【评语】
  每个人处的位子不同,面临的矛盾不一样。一个为一日三餐而忙碌的人,
  无暇顾及也无法想像一个富商蹦顿饭吃什么,而一个富人认为是很简陋的东
  西对贫穷者来讲可能还是好东西。贫富有差距,但忙碌却是一样的。富商邑
  贾痛苦,所愁的是资金怎样周转,所担心的是公司的把衰;穷人痛苦,所愁
  的是一日三餐的有无,两者苦的性质与程度在这个意义上讲完全相同。同理
  好名之人跟好利之人,表面观之似乎好名之人品质较高,其实两者本质完全
  相同。孟子说:“好名之人,能让千乘之国;苟非其人,箪食豆羹见于色。”
  人各有痛苦,追求有追求的失落,富贵有富贵的难处,安贫有安贫的烦恼。
  去掉私心杂念,保持平衡宁静,确非易事。
  一六一、彻见自性不必谈禅
  性天澄澈,即饥餐渴饮,无非康济身心;心地沉迷,纵谈禅演偈,总是
  播弄精魂。
  【译文】
  本性纯真的人,饿了吃渴了喝,无非是为了增进身心健康:一个心地沉
  迷物欲的人,即使整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