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15 节
作者:
死磕 更新:2021-02-26 22:47 字数:4874
光,眼光远大做事就不易发生谬误,处世也少有过与不及的缺撼,无往而不
利。学问又分作书本知识和人生经验两大类,一个是死的,注重思考探求;
一个是活的,要求实践总结。二者的目的都在于增强观察力和判断力,分辩
是非曲直分出善恶邪正,能知善恶邪正才可行善去恶从正僻邪。增加学问是
德、量的一个重要基础,是增量进德的一个有效方式,而量弘德进又是做学
问做人的基础。
一二三、人心惟危道心惟微
一灯萤然,万籁无声,此吾人初入宴寂时也;晓梦初醒,群动未起,此
吾人初出混沈处也。乘此而一念回光,炯然返照,始知耳目口鼻皆桎梏,而
情欲嗜好翻杨械矣。
【译文】
在微弱夜灯中,大地无声,万籁俱静,这是我们身心刚刚进入休息时;
清晨夜梦过后才醒,万物还没有开始一天的活动,这是我们刚从朦胧的梦境
中走出来。乘着这刚刚安息和刚刚睡醒的一刹那间,好像有一线灵光闪烁在
我们脑海,这时会突然使我们的内心有所醒悟,才知道耳目口鼻都是束缚我
们心智的桎梏,而情欲嗜好也全是堕落我们性灵的机械。
【注解】
萤然:是形容灯光微弱得像萤火光的闪烁一般。
【评语】
人们为了寻求内心的平衡,为了求得心灵安宁,从古到今进行了苦苦探
索,人不可能与世隔绝,不闻外物的进入。夜间睡觉时,精神与肉体相对进
入安宁状态,此刻没有善恶苦乐之分,像开天辟地之初的浑饨时期。从梦中
睡醒,身心到现实,不再空虚,又有了实际行动,是非善恶观念便又开始发
生。所以在夜深人静万籍俱寂时,我们要像曾子那佯,以是非善恶的标准反
省自己,反省由于耳鼻目口所产生的情欲在静寂中,在是非标准中是否有违
道义。当然,不能割掉耳目口鼻来阻止物欲的需求,否则人岂不是变成无情
无欲的顽石枯木?在万籁俱寂中反省觉悟,会感受到世外之物与精神是相辅
相成的,人处在一种空寂与现实的困扰中往往是矛盾的,保持心灵的虚空寂
静,这方面多下些苦功夫,经常反省自己,不失为修养性的一种好办法。
一二四、诸恶莫作众善奉行
反己者,触事皆成药石;尤人者,动念即是戈矛。一以辟众善之路,一
以浚诸恶之源,相去霄壤矣。
【译文】
经常作自我反省的人,日常接触的事物,都成了修身戒恶的良药;经常
怨天尤人的人,只要思想观念一动就像是戈尤人是走向奸邪罪恶的源泉,两
者之间真是天壤之别。
【注解】
反己:反省自己,以正确待人。
药石:治病的东西,此引申为规诫他人改过之言。《左传》中有“孟孙
之恶我,药石也。”
尤:埋怨,例如《老子·道德经》中有“夫唯不争,故
无尤。”
浚:开辟疏通。
【评语】
每个人看问题的方法不一样,站的角度不一样,得的结论自不相同;刺
激相同,反应各不相同。所以一个人肯多作自我检讨,万事都可变成自己的
借鉴,孔子说“贝贤思齐,见不贤而内自省”。“内省”就是一种“反己”
功夫。但是生活中的很多现象往往是相反的,遇到了种种矛盾往往埋怨对方,
碰见了冲突,总是指责对方,什么事总是自己对,总是从自己的角度出发。
这种人对物质利益显得自私,在人际交往上同样自私。因为不能自省,所以
总觉得不平衡,总难进步。又如报纸经常报道犯罪事件,有的人反对绘声绘
影报道得太详细,认为如此等于在教有犯罪倾向的人去摹仿作案。奉公守法
的君子看到,却引为一大镜鉴,而对不知自省的人来说,就只知埋怨。指责
或者看热闹。
一二五、云去月现尘拂镜明
水不波则自定,鉴不翳则自明。故心无可清,去其混之者而清自现;乐
不必寻,去其苦之者而乐自存。
【译文】
没有被风吹起波浪的水面自然是平静的,没有被尘土掩
盖的镜子自然是明亮的。所以人类的心灵根本无须去刻意清洗,只要除
去心中的邪念,那平静明亮的心灵自然会出现;日常生活的乐趣也根本不必
刻意追求,只要排除内心烦恼,那么快乐幸福自然会呈现。
【注解】
鉴:与镜同。
翳:遮蔽。
【评语】
儒家思想认为“人之初,性本善”,王阳明说“良知”,“大学”一书
中说“明德”。只要排除善良本性中的杂念和邪恶思想,人的心地就会大放
光明晋照世间,只要这种善良的本性不受杂念困扰,人的日常生活自然就会
快乐,根本不必主动去追求。主张人类的一切痛苦烦恼都是出自邪恶的杂念,
而这种邪恶杂念多半出自庸人自扰,“天下本无事,庸人自扰之”。人当然
不能脱离现实世界而生存,保持内心绝对纯洁。但如何对待外界的干扰,怎
样认识客观世界的变化,是与主观认识水平的高低和自己的修养学识相联系
的。排除了私心杂念,以便保持一种高尚的追求,人在事业中就可以保持一
种愉快的心情,精神状态也会饱满。
一二六、不能养德终归末节
节义傲青云,文章高白雪,若不以德性陶熔之,终为血气之私,技能之
末。
【译文】
气节和正义足可傲。视任何达官,情真而生动的文章足以用过“白雪”
名曲。然而如果不用高尚的道德来陶冶它们,所谓的气节与正义不过是出于
一时意气用事或感情冲动,而生动的文章也就成了微不足道的雕虫小技。
【注解】
青云:比喻身居高位的达官贵人。
白雪:是古代曲名,比喻稀有杰作,《昭明文选》陆机《文赋》说:“缀
下里于白雪。注:淮南子日师旷奏日雪而神禽下降。白雪,五十弦琴乐名。”
血气之私:血本指有血液和气息的动物,此指感情,即个人意气。
【评语】
这里的德是从远大的志向、高尚的追求来讲的。陶土经过烧炼才能成为
器皿,铁砂经过熔炼才能成为钝钢。一个人不论如何清高或有学问,如没有
高尚的品德来配合,没有一种为大众利益献身,为社会公益服务的主旨而只
限于一己之私,一隅之见,那么这种清高和学问就成为不受世人重视的“血
气之私,技能之末”,成了微不足道的孤高和雕虫小技。这是不足取的。这
种人自我清高,咏诵风雅可以,却于世无补。一二七、修身种德事业之基德
者,事业之基,未有基不固而栋字坚久者。
【译文】
一个人的品德是他一生事业的基础,如同兴建高楼大厦,假如不事先把
地基打稳固,就绝对不能建筑坚固耐久的房屋。
【注解】
基:基础”《诗经·小雅》有“乐只君子,邦家之基。”
【评语】
品德的修养是人生的基础,决定一个人一生行事是善是恶是美是丑。一
个人没有好的品德,再好的学识或许不能有益于人,可能还会害人,而且知
道越多害人越深,愈权势越大破坏愈广。一个品行不端的人,很难在事业上
有所成就,即就是可能荣耀于一时,但终究会贪赃枉法、过于自私、误国误
民,爬得高会摔得更重。所以成功的事业者必须德才兼备。一二八、善根暗
长恶损潜消为善不见其益,如草里东瓜,自应暗长;为恶不见其损,如庭前
春雪,当必潜消。
【译文】
行善事表面上可能看不到会么好处,但就像一个长在草丛中东瓜,自然
会在暗中一天天结果长大;作坏事的人,虽说表面上看不出有会么坏处,但
就像春天院子里的积雪,只要阳光一照射自然就会融化消失。
【注解】
东瓜:就是冬瓜。
【评语】
佛有说:“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不是不报,时候未到”所表明的也是
这个道理,善与恶有时不是马上可以见到结果的,但多行不义必自毙。做一
件善事算不得善人,行一件坏事也不是坏人,但量的积累到了一定的程度就
会发生质的变化。可见一个人绝对不能心存侥幸作坏事,早晚有一天可能东
窗事发锒铛入狱。也不要认为自己平日人缘好,在自己的圈子里吃得开,就
胆大妄为贪脏枉法。其实这种想法大错特错,早晚劣迹会全部牵扯出来。天
网恢恢,作恶事的人不望人知,但法律无情,疏而不漏,行善的人不望人报
也就不望人知,但人们心里总会明白,每件善事尤如种子在人的心里。伺机
便会发芽。
一二九、学贵有恒道在悟真
凭意兴作为者,随作则随止,岂是不退之轮?从情识解悟者,有悟则有
迷,终非常明之灯。
【译文】
凭一时感情冲动和兴致去做事的人,等到热度和兴致一过事情也就跟着
停顿下来,这哪里是能竖持长久奋发上进的做法呢?从情感出发去领悟真理
的人,有时能领悟的地方也会有被感情所迷惑的地方,这种做法也不是一种
永久光亮的灵智明灯。
【注解】
不退之轮:佛家语,轮指法轮。佛家认为,佛法能摧毁
众生的罪恶,所以佛法就像法宝,能辗碎山岳岩石和一切邪魔恶鬼,而
且认为法轮并不停在一处,就像一般的车轮那样到处辗转,所以才称为不退
之轮,据《维摩经·佛国品》说:“三转法轮于大千,其轮本来常清净。”
常明之灯:指佛家所说本智的光明,因此就用以比喻为赫的光明之灯,
寺庙所点的灯都叫长明灯。
【评语】
这是用佛理喻世事。不退之轮,就是佛经里所说的法轮,如来说法时,
经常运用佛法摧毁众生的执迷邪恶,使众生晃然大悟之后转成正见,这种道
理很象车轮压过的地方一切邪见都被摧毁。有时也叫“不退转轮”。“不退
之轮”,是说进德修业的心永不停止。此处反过来看,人们做事很少从理性
出发,往往凭借一时的兴致,难持之以恒。而理解事物缺乏一定之见,情之
所致拆东墙补西墙,难以领悟人生真谛。
一三○、为奇不异求清不激
能脱俗便是奇,作意尚奇者,不为奇而为异;不合污便是清,绝俗求清
者,不为清而为激。
【译文】
思想超越一般人又不沾世俗气的人就是奇人,可是那种刻意标新立异的
人不是奇而是怪异;不同流合污就算是清高,可是为了表示自己清高而就和
世人断绝来往,那不是清高而是偏激。
【注解】
脱俗:不沾染俗气。
异:特殊行为,标新立异。
【评语】
当一种新的思潮涌现的时候,人们对不破不立的观点很欣赏,在行动上
往往是有过之而无不及。在俗与雅,庸俗与清高的选择上,很多人赞赏清高
儒雅的人。一个人如果能舍弃名利,当然值得景爷。可是假如为了提高知名
度就标新立异故作怪论,这种人实际上是俗人伪装的怪人,是一种沽名钓誉
的小人。处于污浊俗世而心却不受沾染的人,他的品德就像莲花出污泥而不
染,会永远保持洁净。假如心存俗念却又矫揉造作跟世俗断绝,以标榜自己
的清高,这是一种偏激狂妄的行为。清而奇是旁人的想法,对一个修养好的
人来讲,保持清白高雅的境界是很自然而无须造作的事,李白诗云:“清水
出芙蓉,天然去雕饰”即此意。
一三一、心虚意净明心见性
心虚则性现,不息心而求见性,如拨波觅月;意净则心清,不了意而求
明心,如索镜增尘。
【译文】
内心了无一丝杂念,人的善良本性才会出现,心神不宁而想要发现本性,
那就像拨开水波来找月亮一般,越拨越是找不到;意念清纯时脑海才会清明,
假如不匀除烦恼而想心情开朗,那就等于想在落满灰尘的镜子前面照出自己
的样子,徒增尘土。
【注解】
心虚:指心中没有杂念,并非通常所说的心中恐惧。性:
与生俱来的气质,《中庸》中有“天命之谓性。”
【评语】
心虚意净是为了在大彻大悟中发现本性,还我本来面目。
寻根究底一切是受本性的操纵,只有内心了无杂念时本性才会出现,如
果善恶、是非、爱憎等各种杂念缠绕心头,要想发现本性就等于雾里看花水
中捞月一般。坐惮论道固然需要心虚意净明心见性,修身养性同样需要如此,
以摒除私心杂念,培养高尚品德。
一三二、心体之念天体所现
心体便是天体,一念之喜,景星庆云;一念之怒,震雷暴雨;一念之慈,
和风甘露;一念之严,烈日秋霜。何者少得。只要随起随灭,廓然无碍,便
与太虚同体。
【译文】
人的心体就是天体,人的灵性跟大自然现象是一致的。人在一念之间的
喜悦,就如同自然界有景星庆云的祥瑞之气;人在一念之间的愤怒就如同自
然界有雷电风雨的暴庆之气;人在一念之间的慈悲,就如同自然界有和风甘
霖的生生之气;人在一念之间的冷酷,就如同自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