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3 节
作者:
冰点沸点 更新:2021-02-26 22:45 字数:5433
也”。“吹律人勿用老弱者,气与少壮同,必不相协。然非律不协也。”在
这里,指出了吹气强弱对发音影响。它与现代科学知识是相符合的:当急吹
时,吹口处压强过大,管的另一端逸出的气流形成了涡流,而老弱者吹气不
足,吹口处空气压强过小,管的另一端甚至无气流逸出。这两种情况都对管
… Page 9…
的正常发音有影响。
朱载堉不仅用竹制作律管,还制造了铜质的金属律管,为了保证制造过
程中的准确性,他写了一份类似现代工艺流程的报告,其中对沙模、焙干、
浇铸、钻孔、抛光和截断等有关技术问题一一作了解释和交代。在当时技术
条件的限制下,朱载堉能做到这样严谨,是非常了不起的。
朱载堉还致力于古乐器的考辨,做了不少去伪存真的工作。他揭示了古
管乐器篪的开孔方法,并详细记录下它的形状、规范。中国古代的编钟在先
秦时期已经完备。其独特的形状和结构,使一钟能发出两个基音,悬挂方式
也便于敲击。但是,从宋代起,竟不知编钟如何造法,应取何种形状。朱载
堉曾对历代的青铜钟做过大量研究,再次证明“古钟扁而不圆”,“甬于架
上侧垂之,以便于击。”他还指出了钟的调音方法:“钟声清则去其厚,浊
则去其长。”这个调音方法也是符合板振动基本原理的。磬是一种石制乐器,
它的历史要比金属制的钟久远得多。但古磬的形状和规范从宋代起也失传
了,朱载堉在考察古磬和宋代特磬中,提出一组磬乐器不仅要别以厚薄,而
且要“别以大小不等”之说,他认为“宋制非也”。他的看法是符合中国早
期的编钟实际的。
在乐器制造上朱载堉作出的最重要成就之一是处理笙的调律。据现代学
者研究,朱载堉曾在笙点校上进行密率的实验。朱载堉所造的笙虽然由于演
奏不便,而且他极力推崇雅乐音乐,因而没有得到流传;但他的调律方法几
乎与我们现代的钢琴调律方法相一致。他的这些贡献,都是应该大书特书的。
朱载堉在乐器学上的另一贡献是提出合理的乐器分类问题。传统的“八
音”分类以制作乐器的材料为依据。朱载堉认识到了这种分类法有归属不清
和不当之弊,而且不能明确表明乐器的发音特点和性能。他将传统的“八音”
为分三类,一类是“吹管乐器”,一类是“弹弦乐器”,另一类是“敲打乐
器”。这无疑是乐器分类法上的一大进步。
四、天文历法
天文历法是我国古代科学中发达最早和成就最大的学科之一,经过世代
天文学家的努力,天文历法工作不断取得进展。到元代,著名科学家郭守敬、
王恂等人在进行大量观测并吸取前人研究精髓的基础上,于1281年编撰了十
分精密的历法——授时历,从而把我国古代天文历法的研究工作推向了新的
高峰。可惜,明王朝建立以后,由于对天文历法的研究工作采取了极其错误
的政策,兼之墨守成规、不思改革的思潮泛滥,致使具有优良传统和雄厚基
础的天文历法工作失去了生机,迅速从光辉的高峰上跌落下来,进入了一个
停滞不前甚至倒退的黑暗时期。
明太祖朱元璋为了加强明王朝的封建统治,采取了一系列思想控制措
施,对于天文历法的研究,也制定了极其严厉的法律条例,不许民间私自习
历、造历,违者或充军或处死。
明代所采用的历法叫大统历,其实它就是授时历,仅改变了名字而已。
大多数历官只能依样画葫芦,穷于应付皇历的颁布。虽然在使用过程中,也
曾发现预推结果与实际天象不符的情况,但多无可奈何,不了了之。在朱载
堉提出改历之议前,也曾有人提出对历法作小修小改的意见,但由于提议者
本身学识肤浅,不能切中要害,更加上反对的势力强大,这些人多以大统历
… Page 10…
“理数极精,古今历无过之者”为由反对改革祖宗之法,所以改历之事一直
束之高阁。这样年复一年,恪守旧法之风益甚,造成了官方历法研究死水一
潭的状况,用明孝宗的话说,已经形成了“朝士鲜知星历者”的可悲局面。
朱载堉正是这样的历史背景下,开始他的天文历法研究工作的。首先朱
载堉要冒很大的风险才能从事天文历法的研究,没有足够的胆识是不敢问津
天文历法这一禁区的。其次,朱载堉必须突破祖制不可变的思想藩篱,与盲
目迷信授时历或大统历的社会思潮相抗争。如果没有这样的精神,即使涉足
于天文历法这一领域,也将一事无成。再者,朱载堉面对着朝野人士对于天
文历法基本无知的形势,他必须从头开始,靠自己的努力,一点一点地学习、
摸索,以期解其术、通其法,进而“采众说之所长”,并力求达到“青出于
蓝而胜于蓝、冰生于水而寒于水”的新境界。为此,朱载堉不知付出了多少
辛勤的汗水。
朱载堉从研究史志所载各家历法入手,步入天文历法领域。通过刻苦的
学习和研究,先后编撰了两种历法——黄钟历和圣寿万年历。
黄钟历和圣寿万年历均取中国古代传统历法的经典形式。黄钟历共分九
篇,分别解决24节气、72候的计算;月朔和闰月的安排;每日日影长度、
漏刻更点和南中天星象的推求;日、月交食的预报,日、月五星运动的计算
及其在恒星间所处位置的预报等等天文历法问题。圣寿万年历与之大同小
异,共分八篇。这两种历法,除所设历元不同,和因此导致的若干天文数据
有所变化外,和授时历并无重大的差异。
从表面上看,黄钟历和圣寿万年历分别取万历九年(1581年)和嘉靖三
十三年(1554年)为历元。但实际上在进行各种历法问题的具体推算时,黄
钟历是以1581年前的300年,即1281年为实际历元,而圣寿万年历则是以
1554年前的4560年,即公元前3007年为实际历元。
黄钟历和圣寿万年历对授时历最有意义的修正,是关于回归年长度及其
古今变化的研究。
我们知道,回归年长度 (T)并非恒量,而是一个随时间而变化的变量,
任一年 (t)的回归年长度值可由下式表达:
T=365。24219878…0。0000000614(t…1900)
这是由现代天体力学推导出的理论公式。
在我国古代,关于回归年长度古大今小的概念,是由南宋天文学者杨忠
辅首先提出的,在他的统天历中,他建立了求任一年回归年长度值的公式:
T=365。2425…0。000002116(t…1195)
元代郭守敬等人,接受了杨忠辅的这一概念,并在他们的授时历中给出
了经过修正的新算式:
T=365。2425…0。0002t
0
式中t为以1281年起算的整世纪数。
0
朱载堉批判地继承了杨忠辅、郭守敬等人的成果,建立了回归年长度古
今变化的新公式:
在黄钟历中,设实际历元 (1281年)的回归年长度为365。2425日,
T=365。2425…0。00000175(t…1281)
在圣寿万年历中,设实际历元(公元前3007年—公元1554年前的4560
年)的回归年长度为365。25日,
T=365。25…0。00000175(t+3006)
… Page 11…
这两个公式基本上是等价的,依之计算,T值仅有约0。000002日之差。
这样,朱载堉纠正了郭守敬等人回归年长度消长法的不当之处,在探索
回归年长度古今变化规律的道路上又迈进了一步。
在编撰黄钟历的过程中,朱载堉几乎对古代历法的所有重要问题都作了
评述,其心得载于《黄钟历议》之中。后来在编撰圣寿万年历时,他又对历
代冬至时刻、晷影测量和交食记录作了详细的考证,而写成《万年历备考》。
这些研究工作的方法,正如朱载堉自己所说的是:“辑名历五十家,倾心考
证,时刻分秒,期吻合于玑衡”,其目的则是“采众说之所长,羽翼大统,
广其未备”。
《黄钟历议》共有36篇,其中前12篇主要论述音律与历法的关系,后
24篇则论述历法的各种问题,并对地理纬度测量新法进行了探讨。
在编撰圣寿万年历的过程中,朱载堉又进行了许多天文历法的研究工
作。特别是对冬至时刻和交食的分析测算。冬至时刻的测定,也就是24节气
的测定,它与农业生产有较密切的关系。而交食是最明显的天象之一,其预
报准确与否,是检验历法的最可靠方法。朱载堉对这两个重要问题进行了深
入的研究,其成果就是《万年历备考》中收载的《诸历冬至考》、《二至晷
景考》和《古今交食考》等3篇专题论文。
朱载堉深知历法“欲求精密,则须依凭象器测验天文,积日累月,务得
其实,而后缀以算术,立为定法,方可成一代之懿制,传之万世而无弊也”。
可是,朱载堉所面临的现实却是“仪表之具,生来目所未睹,况能知其距度
之疏密,展次之广狭乎”。这无疑限制了朱载堉天文才能的施展。虽然如此,
朱载堉还是作了力所能及的努力,他动手制作了一些小型的天文仪具,设计
了新的测量方法,取得了很好的结果。朱载堉的天文历法工作不只在于历法
的编撰本身,还在于他吸取了先辈天文历法家许多宝贵的思想和成果,并加
以发扬光大,不但给当时处于凋零枯萎的天文历法界注入了生机,也为后世
天文历法的发展开拓了道路。
五、数学研究
由于朱载堉要确定律管的内外周、内外径、横截面和容积,圆周率取何
种数值,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朱载堉在 《律吕精义》中叙述了“新法密率
算术周径冥积相求”之法,在这里,设径为d,周为I,面积为S,按照朱载
堉的说法,则径求周为:
40 d2 / 2
I =
9
周求径为:
2
9I
… Page 12…
的径率即圆周率,其值为
40
π= = 3。1426968
92 + 92
他把这个数值称之为“周公密率”。
由此看出,朱载堉的“周公密率”远不如祖冲之推算出的圆周率精确。
因此,他的关于律管的圆周、面积和容积的计算值也就有误差。可是,在实
际使用上,在以寸为单位测量时,毫位数(小数点下三位数)已是估计值了。
因此,朱载堉的圆周率数值并不影响他制造发音准确的律管。
朱载堉在数学研究过程中,使用算盘完成了包括开方在内的大量计算。
数学与算盘是他从事乐律研究的翅膀。他完成十二平均律之时,也就是他运
用算盘进行开方运算成功之日。
一尺为九寸,一寸为九分,称为九进尺。这种尺,一尺中共81分。在朱
载堉的《乐律全书》中称它为“纵黍律尺”。据传说,古代人以黍粒纵排81
粒,刚好为一乐律尺。一尺为十寸,一寸为十分,称为十进尺。这种尺,一
尺中共有100分。在朱载堉的《乐律全书》中称它为“横黍度尺”。因为它
是以黍粒横排百粒,其长度刚好与日常用尺相同。传说,在先秦时期,日常
用尺与乐尺相等长度。也就是,一纵黍律尺等于一横黍度尺,这两种尺的长
度相同而进位不同。
《乐律全书》中指出了三种不同进位尺:横黍尺即平常十进尺;纵黍尺
即九进尺,斜黍尺即混合进位尺。它是以斜排黍粒90粒而得到的一种尺,称
为“斜黍九十分尺”。它的尺单位长度与横黍尺、纵黍尺相等,但尺以下各
单位为每尺九寸,每寸十分。朱载堉在这里的数学贡献是用算盘完成了九进
制和十进制的小数换算,在数学史上是一项开创性的工作。
朱载堉的最后一项数学工作是他找到了计算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