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1 节
作者:淋雨      更新:2021-02-26 22:40      字数:4755
  央视国际 2004年10月28日 15:25
  主讲人简介:止 庵:学者,自由撰稿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曾经出版有《樗下随笔》、《张爱玲画话》和《罔两编》等著作。
  内容简介:关于张爱玲有很多评论和著作。这些评论中,有一个常见的意见,就是张爱玲的作品比较悲观,没有塑造英雄。有一位评论家,他曾经引用张爱玲在《金锁记》里边的一句话来概括张爱玲的小说,就是“一级一级,走进没有光的所在”。张爱玲她为什么这样?我觉得这不是一个简单的悲观或者乐观能够解决的问题,背后还有一个东西,那就是《张爱玲的残酷之美》。张爱玲笔下的若干“好人”,他们都是一些善良的人,他们对于生活都有一些小小的愿望,但是在张爱玲的笔下,这些要求都落空了。张爱玲的这种态度,使我们联想到鲁迅。
  实际上张爱玲是把鲁迅所用的曲笔,没有写的东西,她给写出来了。她的这个态度,鲁迅说的是消极,我们说是一种很彻底的态度,就是说在写这个地方的时候,是不留余地的,直接把这个人真实的命运给揭示出来。那么怎么会是这样的一个写法呢?我觉得这里边有两个视点。一个视点是人间的视点,也就是说站在普通人的立场。这个人可以有喜怒哀乐,可以有悲欢离合,她看待这个自己或者别人,是一个人的看法。这个视点,我觉得可以称为人间视点。还有一个视点就是在这个视点之上,有一种俯看整个人间的那么一个视点。这个视点就是把整个人类的悲哀,或人类的喜怒哀乐,悲欢离合,整个看在眼里。
  张爱玲是同时拥有这样两个视点。从第一个视点来讲,她承认人生的价值。从第二个视点来讲,她揭示出这种价值的非终极性。我觉得鲁迅也好,张爱玲也好,在他们作品里面同时拥有这样两种视点。张爱玲的小说有两个特色,一个叫残酷,一个叫苍凉,而苍凉是因为有个残酷的前提:残酷之下,这个人还继续活着,就是苍凉。所以张爱玲始终是用两副眼光去看这个世界上的人,我们应该从一个比较全面的立场来体会张爱玲。
  (全文)
  关于张爱玲有很多评论和著作。这些评论中,有一个常见的意见,就是张爱玲的作品比较悲观,没有塑造英雄。有一位评论家,他曾经引用张爱玲在《金锁记》里边的一句话来概括张爱玲的小说,就是“一级一级,走进没有光的所在”。这种意见,如果我们不做价值判断,只是作为陈述事实的话,本身并不错。但是张爱玲她为什么这样?我觉得这不是一个简单的悲观或者乐观能够解决的问题,背后还有一个东西,那么这就是我们今天讲的题目:《张爱玲的残酷之美》。
  我们先来看看张爱玲对待她笔下若干“好人”的态度。我说好人,他们都是一些善良的人,他们对于生活都有一些小小的愿望,都有一种向着好的程度不同的发展,对于好的要求。但是在张爱玲的笔下,这些要求都落空了。
  我所讲的第一个人物,是《茉莉香片》里边的言丹朱。言丹朱,大家知道,她是一个很好的女孩子,她想帮助一个同学,这个同学叫聂传庆,结果最后这个同学把她打得要死。张爱玲曾经说过,她的笔下没有一个角色是完人,如果说只有一个女孩子是比较合乎理想的,就是言丹朱。但是这么一个人怎么会是这样一个结局呢?按照聂传庆的想法,这个言丹朱根本不应该在这个世界上存在;聂传庆他对这个世界充满仇恨,他就要找一个报复的对象,就选定了言丹朱。所以最后在小说结尾的部分,把她打得要死。这是一个好人。
  我们再看另外一个人物,就是《红玫瑰与白玫瑰》里边的王娇蕊。王娇蕊本身是一个情感很丰富的女性,但是过去,都是王娇蕊抛弃别人。在小说中王娇蕊刚登场不久,有一个人来找她,她就不理他,说她不在。但是王娇蕊碰到了佟振保之后,结果这次是佟振保把她抛弃了。过了很多年以后,佟振保在公共汽车见到王娇蕊,王娇蕊已经变得不像样了,可是她还是执著于这份情感。张爱玲说:“从前的娇蕊是太好的爱匠。现在这样的爱,在娇蕊还是生平第一次。”但是这一次,她说,那个坏女人——“坏女人”指的是王娇蕊,按佟振保的想法,她是个坏女人——是她上了当。在跟佟振保的关系里,王娇蕊很无辜,没有什么过错,但是也是这样一个结局。这是第二个好人。
  第三个人物就是《金锁记》里边的姜长安。姜长安是曹七巧的女儿,这个姜长安本身不是资质多好的女性,因为她已经被曹七巧——她的母亲给调理坏了。可是姜长安在婚姻这件事情上,她是一个很纯洁的人。她希望能有一点幸福,希望能够好好找一个人。她也真是遇见了一个人,这个人叫童世舫。童世舫本身是个经历过世面之后,希望能够过安定生活的人。他对于姜长安的缺点,都不当作缺点来看。他想找一个传统的中国女性,他认为姜长安就是这样一个女性。结果这场婚姻被她母亲破坏了。最后姜长安一生没有找到人,而且她甚至没有多少可以回忆的。小说写到,姜长安就是只有一点回忆了,可是这个可供她回忆的东西非常少。
  上边这三个人,我觉得无论姜长安也好,王娇蕊也好,还有言丹朱也好,她们都是我们大家心目中的好人,但是她们在张爱玲笔下都遭遇了最悲惨的结局。
  那么咱们再看张爱玲另外两个人物,一个人物是《花凋》里边的主人公,她叫郑川嫦。她是一个普通家庭里边的女孩子。这个女孩子,她想找一个人,在第一次相亲的时候,就找了她想找的这个人,可是当天她就生病了。小说里写她不断地生病,然后病死,就这么一个过程。郑川嫦这个悲剧,完全是一种没有任何人为因素的悲剧。她的这个悲剧,我觉得是一种纯粹的悲剧。所以对于郑川嫦来说,更显得无辜了。
  张爱玲这种态度,使我联想到她的一个前辈,就是鲁迅。鲁迅写过一篇小说叫做《明天》,写有一个人叫单四嫂子,她有一个孩子叫宝儿,这个宝儿生病了。短篇小说很短,宝儿生病了以后,他就病死了。病死了以后,就把他埋葬了。埋葬了以后,小说的结尾,写单四嫂子希望能够梦见宝儿。小说里没有写她到底是梦见了,还是没有梦见,没有明确地写。鲁迅在《呐喊。自序》里说,当时是因为要呐喊,所以当时有的地方不能不用曲笔。
  那么我们可以理解,就是张爱玲实际上是把鲁迅所用的曲笔,没有写的东西,她给写出来了。所以我觉得在刚才提到的这些小说里边,我们可以认为张爱玲在鲁迅开始的那个方向上,她又往前走了一步。也就是说,张爱玲在她笔下,对于无辜者有个特别的态度。这个态度,鲁迅说的是消极,实际上我们可以说是很彻底,是一种很彻底的态度,就是说在写这个地方的时候,是不留余地的,直接把这个人真实的命运给揭示出来。这在其他的中国现代作家那里,我觉得要么就是没有想到,要么就是想到了,不忍心或者不敢这么写,但是鲁迅和张爱玲,他们就写到了。
  那么怎么会是这样的一个写法呢?我觉得这里边有两个视点。一个视点是人间的视点,也就是说站在普通人的立场。这个人可以有喜怒哀乐,可以有悲欢离合,她看待这个自己或者别人,是一个人的看法。这个视点,我觉得可以称为人间视点。还有一个视点就是在这个视点之上,有一种俯看整个人间的那么一个视点。这个视点就是把整个人类的悲哀,或人类的——刚才说的喜怒哀乐,悲欢离合,整个看在眼里。张爱玲是同时拥有这样两个视点。从第一个视点来讲,她承认人生的价值。从第二个视点来讲,她揭示出这种价值的非终极性。我觉得鲁迅也好,张爱玲也好,在他们作品里面同时拥有这样两种视点,所以他们才会出现刚才说的这种情况。他们写到像单四嫂子也好,像郑川嫦也好,像姜长安也好,才有这种态度。同时拥有这两种视点,我们可以具体看它在小说中是怎么实现的。
  比方说刚才讲的《花凋》。郑川嫦生病了,最后她不想活了,她要自杀,她出去一趟之后又回来了,她们家把她接回来了。这时候她已经接受这个事实,也就是说她知道自己已经病得不行了,她喜爱的人也不能够再等她了,找别人了,整个这个世界对她来讲,除了她生病已经没有别的意义了,她接受了这个事实。然后她写道:她母亲在巷子里发现一个卖鞋的,可以买便宜的鞋,她就给每个孩子买两双鞋,给川嫦还买了三双。这鞋有点大,但是没事,她补养补养,胖了就可以穿了。然后郑川嫦说:这个鞋子的皮子很牢靠,可能能穿两三年。小说接着就是一句话:“她死在三星期后。”我们很明显地看到,当她讲到母亲买鞋和川嫦的想法的时候,作者是认同于这个人物;当她写到“她死在三星期后”的时候,这个作者是俯看这个人物。这就是两种视点再比如我们刚才提到的《茉莉香片》。《茉莉香片》中,聂传庆把言丹朱打了一顿,打得要死。但是小说结尾说:“丹朱没有死。隔两天开学了,他还得在学校里见到她。他跑不了。”——聂传庆跑不了。这整个小说都是从聂传庆的心理出发,他这么想,所以他最后这么做。但是当小说写到他跑不了的时候,作者不管他了,把他放到这么一个位置上,他怎么办呢?这个时候,这个视点就是我刚才说的人间之上的视点。
  通过刚才讲这些事情,我们可以看到,张爱玲不同于其他作家的地方。这里可以多说一句话:大家都讲,张爱玲和市民文学有很深的关系;但是我觉得,刚才我说的这些地方,恰恰是张爱玲最不同于市民文学的地方。因为市民文学没有这个第二个视点,没有超越人间之上的视点。无论是悲剧也好,喜剧也好,大团圆也好,它都是人间本身的事情,这是市民文学的一个特点。可是张爱玲不是这样,这一点是她最超越于市民文学的地方。
  大家会说,张爱玲不只是写这样的人,还写了好多别的人。那么这个说法,是不是能够概括张爱玲其他的人物?我们再来看看,张爱玲也写了一些相对成功的人物。不是说她笔下所有人物都是失败者,都是这种无辜者,或者倒霉的人,不是这样。比方说,第一个我们就想到《倾城之恋》里边的白流苏。白流苏是个离了婚的人,她本来住在自己家里。小说开始,突然晚上家里来了一个客人,徐太太。是来通知:白流苏的前夫死了。这件事情发生之前,白流苏是和六小姐,七小姐,她是和她们混同一起的。这个消息传来之后,白流苏突然面临生存的问题了,突然出现生存危机了。她就必须得要改变自己了。白流苏经过徐太太的提示,她明白自己需要找一个人。她说,“一个女人,再好些,得不着异性的爱,也就得不着同性的尊重。”白流苏是一个有本事的人,不是没有能力的人。张爱玲后来又说过,“流苏实在是一个相当厉害的人,有决断,有口才。”经过很多的波折,最后她找了范柳原。
  所以我们想,这就超越于刚才我说的,跟我说的不同其实还是一样。白流苏这个结局,不是她自己造成的。白流苏遇见的是范柳原,范柳原是一个不想跟人结婚的人,只想把白流苏变成情妇,不愿意跟她正式结婚。白流苏在香港花了好大精力,做不到,她又回上海,以后又回到香港,还是不成。所以小说快到中间部分的时候,实际上白流苏这个结局已经定了。白流苏就是做了她不想做的事,就是变成范柳原的情妇了。范柳原就要走了,这个时候发生战争了。发生战争之后,白流苏的命运改变了,他们的关系改变了。所以小说最后结尾就说:“流苏并不觉得她在历史上的地位有什么微妙之处。”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呢?实际上张爱玲还是用俯视的眼光来看这一切,她还是觉得这个人没有什么,白流苏自己的努力是没有什么意义的。以后她在别的一篇文章里说,范柳原和白流苏这个结局,虽然多少是健康的,但是仍然是庸俗的。这个话的意思就是指这个事情里面没有咱们讲的那种英雄色彩,或者说白流苏不是这个时代的英雄,是因为一个城市垮了,才成就了她。这并不说明她有多大的成就。所以这时候我们发现,在张爱玲笔下,白流苏还是她俯视的角色。
  我们再举一个例子,就是曹七巧。张爱玲说,曹七巧是她笔下惟一一个彻底的人。这个彻底,我们可以理解为,她似乎超越了张爱玲对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