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1 节
作者:老山文学      更新:2021-02-26 22:40      字数:4907
  小说排行榜:/top。aspx
  老子《道德经》相关作品全集:/zt/daodejingzhushuji/
  道德经名注之——《老子解畧》(宋)员兴宗
  ◆员兴宗
  员兴宗(?~一一七○),字显道,自号九华子,仁寿(今属四川)人。高宗绍兴二十七年(一一五七)进士。孝宗初为太学教授。乾道四年(一一六八),擢校书郎兼国史编修官。五年,迁著作佐郎。六年,兼实禄院检讨官,以抗疏言事去职,主管台州崇道馆,卒。著《九华集》五十卷,已佚。清四库馆臣据《永乐大典》辑为二十五卷,其中诗四卷。事见本集卷首宋李心传序、附录金山住持印老祭文,《南宋馆阁录》卷七、八。
  员兴宗诗,以文渊阁《四库全书·九华集》为底本。新辑集外诗附於卷末。
  员兴宗
  [约公元一一七四年前后在世]字显道,仁寿人。生卒年均不详,约宋孝宗淳熙初前后在世。未第时,读书九华山,因号九华。荐除教授。召试,擢著作郎,国史馆编修,实录院检讨。乾道中,上疏劾贵幸,卒中谗去职。侨居润州以终。兴宗著有九华集五十卷,《国史经籍志》又有辩言及采石战胜录,并传于世。
  九华集
  二十五卷、附录·一卷(永乐大典本)
  宋员兴宗撰。兴宗有《采石战胜录》,已著录。其集见於焦竑《国史经籍》志者本五十卷,乃宝庆三年其孙荣祖所编。兴宗弟梦协、井研李心传俱为之序。明以来久佚不存。今检勘《永乐大典》所录,摭拾诠次,釐为诗六卷、杂文十五卷,又《论语解》、《老子解略》、《西陲笔略》并《绍兴采石大战始末》各一卷。而原集所载同时祭文可以互证兴宗始末者,则别为一卷附之於後。集中多与张栻、陆九渊往复书简,盖亦讲学之家。然所上奏议,大抵毅然抗论,指陈时弊,多引绳批根之言。李心传序谓:“归附既留而垂遣,{执目}御因逐而旋召,均输久废而骤复。此三事皆朝廷所必行,而兴宗矢笔尽言,斥逐不悔。”则其经济气节,均有实事,非徒侈空谈者矣。又洪适撰《隶释》时,尝咨以汉碑数字,兴宗为之考核源委,具见精博。今答书一通,具在集中。学问淹雅,亦未易及。虽其文力追韩、柳,不无锤炼过甚之弊。然骨力峭劲,要无南渡以後冗长芜蔓之习,亦一作者也。
  …出《四库总目提要》
  采石战胜录
  一卷(编修程晋芳家藏本)
  宋员兴宗撰。兴宗字显道,仁寿人。未第时,读书九华山,因以自号。用荐,除教授。召试,擢著作郎、国史编修、实录院检讨。乾道中疏劾贵幸,中谗奉祠去,侨居润州以终。所著《辨言》及《九华集》,岁久散佚。近始从《永乐大典》采摭成帙。帷此书世有传本,所记乃虞允文督师江上,拒破金海陵王之事。大致与史文相出入。《永乐大典》亦载之,题曰《采石大战始末》,而冠以“九华集”字。盖其集中之一篇,後人析出,别立此名也。
  …出《四库总目提要》
  九华集
  …
  二十五卷、附錄一卷 員興宗撰 清枺鋭⑾埠<问a簃鈔本
  員興宗(?——一一七〇)字顯道,號九華子,陵州(今四川仁壽)人。高宗紹興二十七年進士,權差黎州教授。乾道中召試,擢校書郎、國史編修,預修四朝國史,遷著作佐郎。六年以言事去職奉祠,病卒。著有《九華集》五十卷。事見李心傳序、《南宋館閣錄》卷七。
  興宗以政事文章見稱于時,時人期許甚高,《四庫全書總目》亦稱其學問淹雅,‘其文力追韓、柳,不無錘煉過甚之弊,然骨力峭勁,要無南渡以後冗長蕪蔓之習’(卷一百六十)。興宗卒後,其弟興寅整理遺稿,‘敬出之,與有志古文者共觀焉’,然此本卷帙不明。據寶慶三年李心傳所作序稱‘公之孫榮祖出公遺稿示餘,求爲之序’,又稱其文‘傳於世者視今書纔十七,蓋猶有所避就,既曆五紀而後全書出焉’,則興寅推出之本當非全集。榮祖之本,或即五十卷,焦竑《國史經籍志》卷五有著錄。而《文淵閣書目》卷九、《菉竹堂書目》卷三則著錄‘《九華文集》八冊’,《內閣藏書目錄》卷三稱:‘《九華先生文集》八冊,全。……李心傳序,凡五十卷。’則其全集明代猶存,其後散佚。今所傳二十五卷本,乃清四庫館臣自《永樂大典》輯出,《四庫全書總目》卷一百六十雲:‘今檢勘《永樂大典》所錄,摭拾詮次,釐爲詩六卷、雜文十五卷。又《論語解》、《老子解略》、《西陲筆略》並《紹興採石大戰始末》各一卷,而原集所載同時祭文可以互證興宗始末者,則別爲一卷附之於後。’民國時有影印《四庫全書珍本初集》本,今有影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盛傳於世。
  本書所收清枺鋭⑹霞问a簃鈔本,乃劉燕庭(喜海)鈔校,雖與庫本同出一源,以其稀見,故據以影印。此本與庫本相較,庫本擅改字,此本尚存其舊,如卷八《策彭州學生私試一道》‘夷狄畏威而遠遁’,庫本改‘夷狄’作‘敵人’之類。且鈔寫認真,又經勘校,其價值應在影印庫本之上。
  ◆老子解畧 【标点】
  《四庫全書·九華集·老子解畧》  (宋)員興宗 撰
  (四庫全書·集部·別集類·九華集卷二十三)
  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
  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者,無狀之狀也。人欲狀之則過矣。故無名者,天地之始也,自然者至矣,極矣。蓋未始有夫物也,俄而有物矣。有物則可命也,雖然,有物則可命之以有,未可命以杏幸病9视忻麆t為萬物之母也。
  不尚賢,使民不爭
  賢者,國之器也。如不用賢,大則削,小則弱,不用斯可乎?曰:烏可哉?拢四芤再t治天下,不能貴天下以賢能。以賢治天下,是以用賢;不能貴天下以賢,是以不尚賢也。蓋尚者,爭之端、偽之首也。
  不貴難得之貨,使民不為盜
  金玉滿堂,莫之能守。故不貴難得之貨。我好静而民自朴,故民不為盜。
  吾不知誰之子,象帝之先
  一三未肇,則猶有一而未形者,吾不知誰之子也。物生有象,吾因而象之;帝出乎震,吾因而帝之。而其始也,蕩蕩默默,吾無能名焉。字之曰:“道”,强名曰:“大”而已矣。
  多言數窮
  言之贅,則言之不時也矣。時然後言,人不厭其言,是以不窮也。
  天長地久
  天地雖大而未離於形數,則其長久蓋有量矣。然老子之言長久,極於天地,蓋以所見者言之耳。若夫長久之至,則所謂天地始者。是矣。
  天地之所以能長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長生
  或曰:“天地不自生,孰生天地耶?意者其誕也歟?”曰:“此予老子之妙也,蓋自託云爾。人之生也以生,生之厚也故卒累於生。彼無生之累,則不自生矣。此不亡之道也。蓋有託云耳。
  吾所以有大患者,為吾有身。及吾無身,吾有何患?
  拢酥⑽乙玻⑽异段铩T㈧段飫t無境,無境則無心。至於無心矣,不知物為我乎?我為物也?此之謂無我。夫無我則忘身之至也。忘身無欲,無門無毒,何患之蓄?顔回曰:“回之未始得使,實自回也。得使之也,未始有回也。”夫回之得使而實自回,則猶有身也。今未始有回,回遺其身矣。故人不堪其憂,則回也不改其樂。此之謂無患。
  視之不見,名曰“夷”;聽之不聞,名曰“希”;搏之不得,名曰“微”
  見吾之所見,則腥酥娨病kx婁之見,則必視於腥怂灰娬咭玻湟娍缮w乎此之,謂“夷”。聞吾之所聞,則腥酥勔病煏缱又剟t必聽腥酥宦務咭病F渎効梢缓酰看酥^“希”。腥烁偭恫珵醌@,無攫焉。烏獲以搏之而實無得也,此真搏者也。此之謂“微”。故道無可聞也、無可見也、無可執捉也。故視之不見、聽之不聞、搏之不得。
  古之善為士者,微妙玄通,深不可識。
  所謂士,則事道者也。微者,道之心也;妙者,微之極也;玄者,妙之門也;通者,玄之用也。其來無旁,其去無迹,退藏於宻。蓋知矣。故不可識。
  容乃公
  無所不容則融彼我。彼我内融,安得而私乎?
  荒兮,其未央哉
  方其隅而央其中也。吾道至大,故無門無旁,則四達之皇皇,何必央也?
  腥宋跷酰缦硖危绲谴号_
  腥松w味太牢矣,非味於無味也。撸ъ洞号_矣,非撸ъ吨吝'也。是故其卒無味、其終不撸В云渲廖丁⒅吝'也。真人之實其腹者,淡乎其無味;真人之撸o方者,視之不可見者也。
  曲則全
  木之拳然,其末枵然,不為匠之所材,不為野人之所薪,則終其天年而已矣。曲則全之,效也。莊子曰:“直木先伐。”
  枉則直
  嫂溺而援,斯枉乎?曰直也,所謂枉而直也;其父攘羊而子證之。斯直乎?曰枉也。所謂直而枉也。
  窪則盈
  惟其窪也,注焉則滿。
  敝則新
  剥而復次之;蠱而臨次之;坎而離次之;蹇而解繼之;既濟而未濟終之。
  飄風不終朝,驟雨不終日
  豈惟是哉?日盈則昃、月滿則虧,陵遷而谷,土竭而水。
  是以拢顺I凭热耍薀o棄人
  或曰:“‘常善救人、故無棄人。’君子故可救矣,小人如之何而可也?”曰:“非謂是也。以拢耍人也;以人望人,拢艘病P∫猿尚。笠猿纱蟆F┲T草木,區以别矣。故救君子,君子學道而愛人;救小人,小人學道而易使也。此之謂無棄人。”
  知其雄,守其雌,為天下谿
  經曰:“天下之交,天下之牝。”其交也,歸斯受之而已矣。故謂之谿。
  將欲取天下而為之者,吾見其不得已
  湯武之事是已。
  為者敗之,執者失之
  古之取天下者,常以無事。及其有事,則不足以取天下。
  以道佐人主者不以兵强天下
  兵者,凶器也。戰者,逆徳也。好殺者,不祥之事也。持凶器、行逆徳、試其不祥之事,有道者不處也。孔子曰:“軍旅之事,未之學也。”孟子曰:“焉用戰?”
  其事好還
  出乎爾者,反乎爾者也。
  夫樂殺人者,不可得志於天下矣
  孟子曰:“不嗜殺人者,能一之。”
  不失其所者久
  顔氏之子,其殆庶幾乎?不遷怒,不貳過,終日不摺皇渌印H舴蛉虏贿‘仁,何其久也!
  死而不亡者壽
  物壯則老,老於不道者也。吾師乎?吾師乎?長於萬古而不為壽,豈其死矣乎?曰:“雖死矣,有以不亡也。”
  大道汎兮其可左右
  用之無不可,故可左右。
  道之出口,淡乎其無味
  過客之止,以其餌也。道淡乎其無味,過客何利焉?故味乎無味者,真人之獨也。
  柔弱勝剛强
  惟天下之柔,足以馳騁天下之至剛。常樅將老,謂其徒曰:“吾舌在乎?”曰:“在。”“齒在乎?”曰:“亡矣。”曰:“齒以剛故亡,舌以柔故存。”柔弱勝剛强之效也。
  魚不可脫於淵,國之利器不可以示人
  傳曰:“擅國之謂王,能利害之謂王。”式而執之,王名虧矣。故王者,以其器而示人,則人并與其器而盜之。器盜則名移,無國而不可亡也。故居齊者聞齊之有田氏,不聞其有王也。居秦者聞秦之有穣侯,不闻其有王也。此以利器示人之罪也。易曰:“喪其資斧。”此之謂也。
  昔之得一者,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寧;神得一以臁还鹊靡灰杂蝗f物得一以生;侯王得一以為天下貞。其致之一也。天無以清,將恐裂;地無以寧,將恐發;神無以臁瑢⒖中还葻o以盈,將恐竭;萬物無以生,將恐滅;侯王無以為貞而貴螅瑢⒖瞩辍!?br />
  一之義,難知也。一之時義大矣哉。拢酥领端挂病N岵坏枚病=褚砸飧F之,則一之義,其猶水乎?水實無分於枺鳎磭L不分於枺饕病R浑m非欲以致用,而致用未嘗非一也。水之導也,浩浩湯湯,激而四出,由是而為江、為河、為海,放而為溝、為瀆也。而水之不異焉,則一之效也。君子之欲致夫一也,修身焉所以窮理也;窮理焉所以盡性也。盡性者,罩痢U之至,則一之至矣。致一則萬物未始不得而一也。傳曰:“其一也一,其不一也一。”拢遂洞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