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3 节
作者:中国长城网      更新:2021-02-26 21:52      字数:5009
  能从这件事中获取财富和名利,他们也会得到终生的快乐和幸福。
  作为家长,我们会鼓励孩子花更多的时间在她的兴趣上。比如,我大女儿喜欢看小说,我们就每周挑一本有意思的但是也有教育意义的书给她看,这些年她已经看了上千本书,而且她的英语总是靠满分。我二女儿喜欢写作和画图,我们就教她用计算机写他喜欢写的东西,然后加上图片、照片,变成一本书,印成漂亮的彩色版,送给亲友。
  对孩子没有兴趣的课,我们只要求尽力地准备,尽力地学习,对成绩没有特别的要求。
  很多家长让孩子去学钢琴,练跳舞。我认为有一些嗜好是很好的,可以帮助全面发展孩子,但是要适量。有些学习是很苦的,所以我都会用“让孩子有选择”的方和孩子约法三章。当我的两个孩子都对音乐表示兴趣时,我们对他们说:尽力学三个月,三个月后,他们如果尽了力,他们可以决定要不要再学。结果,他们对音乐都没有兴趣,但是一个画画有兴趣,一个对戏剧有兴趣。于是,我让他们朝他们的兴趣发展。
  多让孩子有与人相处的机会。戴尔?卡耐基(Dale Carnegie)说:“一个人事业的成功只有15%取决于他的专业技能,另外的85%要依靠人际关系和处世技巧。”从小就不会与人相处的小孩,长大很难成功也很难快乐。
  不要压抑孩子的情绪。除了喜与乐,怒和哀也是正常的反应。让孩子有机会散发他们的感情。如果孩子一哭,你不分青红皂白就是喝斥他:”不要哭!再哭、处罚就来了!”孩子表面会变听话,内心其实是掩藏了更多的恐惧──他怕他哭了,会失去父母的爱、会被处罚。成长的经验一再以压抑、否定自我的情感出现时,你可能可以教出一个听话的孩子,却很遗憾的,也是一个缺乏自信、无法体谅别人情绪的孩子。所以,接受人世间的一切吧──正面的、负面的;生、死;哭或笑。因为,这些体会对我们的生命都一样是有于优势地位的孩子,也不会从这种片面强调竞争的教育方式中获益,因为在学习过程中,他们作为天之骄子处处受到褒奖,这很容易让他们产生异乎寻常的优越感,并因此忽视了人际交往和团队合作方面的锻炼。
  做孩子的朋友
  如果你问我的孩子:“你最喜欢你父亲的什么地方?”她们会说:“风趣甚至疯狂、没架子,就像我的朋友,让我许多话都愿意和他说。”
  虽然我的为人处世很多是学自我父亲,但是父亲在世时,他没有和我很亲近。在他过世之后,我只能从我的母亲、兄姐出来理解他的想法或为人。我想这是中国常见的父子关系。因为这份遗憾,我尽量花时间陪我的小孩,而且尽力做一个可以和她们说心里话的父亲。
  在你心里你的孩子可能永远长不大,但是很多孩子在15岁或更早的时候就愿意把自己当作大人来考虑,这时家长完全可以用成人的谈话方式和孩子讨论问题,而不再是完全的“家长”作风。比如理想、学习动力、玩耍、事业心、为人处事、爱情、交友、处理家庭问题。
  在这方面,我有四个建议:
  (1) 和孩子打成一片,甚至和他一起胡说八道。不要摆起架子,做个“高高在上”的长辈。我的孩子小时每天听了我的“胡诌”的故事后才愿意睡的。
  (2) 对孩子说心里话,不要把话闷在肚子里,也希望他也这么做。做一个好的聆听者。
  (3) 让孩子知道他对你多重要,告诉他你多么爱他,慷慨地把你的时间分享给他,但是对物质上不要“有求必应”。
  (4) 花些时间理解那些流行的东西。无论是歌星、青少年偶像、新电脑游戏,我都会花一些时间理解。这样一方面可以给你更多的话题,另一方面告诉孩子你“在乎”。而且还可以让你觉得年轻些!
  把孩子当作朋友,和他谈心。可以告诉他你每天经历的事,也可以问他他一天经历的事。如果他告诉他做了什么“不该做”的事情,不要训话,不要生气,多听少讲。当他认为和你聊天没有“被惩罚的威胁”时,他才会无所不谈。刚开始时,如果他有点不敢讲时,先对他保证不要生他的气。
  如果你要做孩子的朋友,那只有你学习他的语言,而不是要求他学习你的语言。如果你不学新知识,不接触新的思想观念,知识匮乏,思想陈旧,你就不能理解现在孩子的所思所想。家长应该尽量多接触点流行的东西。比如流行的思想,流行的服饰,流行的技术,流行的音乐,以减小代沟,创造彼此信任沟通的渠道。
  中国的家长:多陪陪孩子,无论多么忙,都要和孩子一起玩,平等的谈心。不要以为把孩子送到学校了,一切都是老师的事情,然后回家了就督促做作业。当孩子做了不和自己期望的事情的时候,不要马上发火,先听听孩子的理由。
  总结
  这是我很喜欢的一首诗。它阐述了我的教育理念。在此和中国父母分享:
  你给孩子什么?
  By Dorothy Law Nolte
  批评中长大的孩子,责难他人。
  敌意中长大的孩子,喜欢吵架。
  恐惧中长大的孩子,常常忧虑。
  嘲笑中长大的孩子,个性羞怯。
  猜忌中长大的孩子,容易妒嫉。
  羞耻中长大的孩子,自觉有罪。
  鼓励中长大的孩子,深具自信。
  宽容中长大的孩子,能够忍耐。
  称赞中长大的孩子,懂得感恩。
  认可中长大的孩子,喜欢自己。
  分享中长大的孩子,慷慨大方。
  诚信中长大的孩子,理解真理。
  公正中长大的孩子,极富正义。
  尊重中长大的孩子,懂得尊敬。
  信赖中长大的孩子,不但信任他人也信任自己。
  友善中长大的孩子,不但爱他人也爱自己。
  中国青年的父母:我们的责任重大。今天中国的青年:
  。。。非常优秀,但是非常困惑。
  。。。非常聪明,但是不够自信。
  。。。是多年来第一代能够在平安的社会、完整的教育成长的一代。
  。。。出生在被信息铲平的世界中,他们必须成为融会中西的精英。
  。。。有幸出生在拥有选择的时代,但是时代并没有传授他们选择的智慧。
  当然最重要的:中国的青年是我们的骨肉,我们的最爱,我们的一切。这一个理由就足够让我们共勉,让我们各自成为“我能做到最好的父母”。
  如果有回馈或意见,欢迎到我为家长特设的网址 (bbs。kaifulee/index。asp?boardid=51)
  李开复个人历史背景
  人民出自版社 李开复
  祖籍四川,1961年12月3日出生于台湾
  现与妻子(谢先铃)女儿(李德宁、李德亭)居住美国西雅图
  2005年7月19日被Google公司任命为全球副总裁兼中国区总裁。
  1966 … 1972 台湾就读小学
  1972 … 1979 美国田纳西州就读初中、高中
  1979 … 1983 美国纽约哥伦比亚大学计算机系学士
  1983 … 1988 美国卡内基梅隆大学计算机系博士
  1988 … 1990 美国卡内基梅隆大学计算机系助理教授
  1990 … 1996 美国苹果电脑公司(语音组经理、多媒体实验室主任、
  互动多媒体部全球副总裁)
  1996 … 1998 美国SGI电脑公司(网络产品部全球副总裁、Cosmo 子公司总裁)
  1998 … 2004 美国微软公司(微软中国研究院院长、自然互动部全球副总裁)
  1988 美国商业周刊最重要发明奖(语音识别)
  1989 世界Othello对弈冠军
  1991 电气和电子工程师协会最佳论文奖
  2000 电气和电子工程师协会院士
  李开复博士现任微软公司全球副总裁,负责公司的自然交互服务部。他致力于开发使用户界面变得更加简便自然的技术和服务。自然交互服务部开发语音; 自然语言; 高级搜索和帮助; 创作和学习方面的产品和技术。自然交互服务部的使命是实现这些技术并使它们为微软的客户所用。李开复博士于1998年加盟微软公司,并随后创立了微软亚洲研究院。微软亚洲研究院现已是世界上最好的研究实验室之一,拥有大量论文和产品转化成果。
  加盟微软公司前,李开复博士曾担任SGI公司的多媒体软件子公司 … Cosmo Software的总裁。此前,他曾担任SGI公司网络产品部门的副总裁和总经理,负责多个产品系列和公司网络产品策略的制定。加盟SGI公司前,李开复博士在苹果公司任职六年。最后担任的一个职务是苹果公司交互式多媒体部门的副总裁,该部门开发出了QuickTime,QuickDraw 3D,QuickTime VR,PlainTalk等产品。
  在加入苹果公司之前,李开复博士是卡内基梅隆大学的助理教授,他开发出了世界上第一个“非特定人连续语音识别”系统。该系统在1988年被美国商业周刊评为当年最重要的科学发明。在校期间,李开复博士还开发了“奥赛罗”人机对弈系统,并因1988年击败了人类的奥赛罗世界冠军而名噪一时。
  李开复博士拥有卡内基梅隆大学计算机科学博士学位。他曾以最高荣誉毕业于哥伦比亚大学,获计算机学士学位。李开复博士是美国电气和电子工程师协会院士。
  凌志军《成长》中的李开复和他的父母
  人民出自版社 李开复
  凌志军
  下面两段市凌志军的《成长》书中描述李开复和他的父母亲。
  母亲:自由的天地
  李开复一直把他的养育了七个孩子的妈妈视为人间圣母。妈妈总是面带微笑,耐心地倾听儿子的诉说,仔细揣摩什么才是儿子真正需要的东西,而且她还知道儿子内心深处潜藏的愿望,知道那愿望在未来的某一天里终将爆发出来,一点一点地引导儿子朝着那个方向走去。她对儿子有一种执拗的期待和信任,相信儿子不同凡响。可是作为一个淘气的小男孩儿,开复总要惹妈妈生气。每逢这时候,她就显露出一个平凡母亲的特点:焦躁、愤怒,甚至专横。
  〃我有一个很独裁的、但是非常好的母亲。〃开复总是这样说。听上去有些矛盾,其实母亲正是一个矛盾的统一体:既温和又严厉,既传统又开放,既独断又宽厚。
  等到长大成人、功成名就、成为两个孩子的父亲时,他才认识到,生命和自由,正是母亲给予他的最好的礼物。
  开复出生的那一年,父亲55岁,母亲44岁。对这样年龄的女人来说,分娩的过程与其说是一次生理上的煎熬,不如说是精神上的炼狱。很多人都说她的年龄不再适合生这个孩子,母亲只是轻轻地重复着三个字:〃我要生〃。分娩的那个夜晚,医院的专家说,〃这孩子要么是天才,要么是白痴。〃看到这女人眼睁睁地望着他,专家又说:〃科学上低能的概率大一些。〃但是母亲还是那三个字:〃我要生〃。
  就像中国的大多数家庭一样,在这个家庭里,母亲对孩子有着更强烈的影响力和控制力。小儿子的出生让这个中年女人的生命放射出奇异的光彩。她坚信他是全家最聪明的孩子,所以对他的宠爱最甚、期望最高、管教最严。
  母亲的视线里永远都有这个儿子,而且是把一种非常标准的中国式教育施加在儿子身上。她要求儿子把每一件事情都做到最好的程度。开复多年以后回忆说,〃就是无论什么都要最好,不会有任何一项可以通融。〃
  开复本来聪明,又如此努力,所以成绩很不错。这让妈妈满意,但是儿子不喜欢这种学习方式。他讨厌背书,讨厌考试,讨厌做作业。最讨厌的是课堂上的那些纪律。他天性调皮,上课总爱动来动去,还爱讲话,爱和老师作对,所以总是挨打。那老师姓徐,惩罚学生的方式之一,是用竹条打手背。
  母亲对儿子的淘气行为不大在意,她在意儿子的学习成绩。但是再聪明的孩子也不可能次次争先。有一次成绩单发下来,分数不好,开复心里一阵害怕,怕母亲打他,就把分数改了。他改得很有技巧,等母亲签字之后,又改回去,所以母亲和老师都没发现。这对他是个巨大的鼓励,连续几天都很得意。然后,他第二次修改自己的分数,不料这一次弄巧成拙,留下痕迹。他觉得这次不可能蒙混过关,索性学着母亲的样子挥一下手,就把卷子扔到水沟里去。
  1972年春天,开复过完11岁生日之后不久,大哥从美国回来,看到这孩子在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