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15 节
作者:
两块 更新:2021-02-26 21:40 字数:4707
得矣,天下之理得,而成位乎其中矣。”这里孔子明白告诉我们一个道理,即天地间最高深的道理最平凡,有些事所以会看不懂,认为高深,乃是因为我们的智慧不够。天下之理在哪里,是“成位乎其中”。所谓“成位”,以现代的观念来说,就是“人生的本位”或者“人的生命的价值”,生命的法则,生命的意义,都可以在中间找出来的。
上面是《系辞》上传第一章,接下来是第二章。
设卦而观象
“圣人设卦观象,系辞焉而明吉凶。”
这里先要注意,什么是“系辞”?我们上古的祖宗画一个卦,就是图案画,文字的开始,就是这个图案画。这个图案最初构成了《易经》这一套画八卦的法则,每卦下面加上文字的解释,也就是在图案下面,吊上一些文字,来解释这个图案,这种解释就是“系辞”。上古我们的老祖宗画卦,就只是这个图案符号,这个符号究竟是什么意思?加上文字的解释,是周文王、周公,加上孔子他们三个人的努力,构成了我们手中的这一本书。书中所有的文字,都是卦的系辞。在这一段里,“系辞”两字的意义是如此。后来所谓学道的,对于中国文化的观念,一般人都把《易经》八卦看得那么严重,实在不必要。孔子告诉我们不要那么严重,第一个就讲,研究态度要“玩”,为什么呢?“设卦观象”,每一卦的代表,都是假设的,它是一种符号逻辑,如果把它呆定下来就糟了。譬如说,把乾卦一定看作是天,那又不一定了,在人体上,乾卦又是头,坤卦又代表腹部撰卦是鼻子,坟卦代表耳朵,离卦代表眼睛,艮卦代表背部,震卦代表心,兑卦是肺等等,都是符号。古代的医书,都用卦来作代表。我们看到古代的医书说到震,这又代表了心脏,也包括了思想,这是道家的代号。在《易经》中,卦对人体的代号又各有所不同,这就是设卦的道理。研究《易经》,要注意“设卦观象”四个字,大家欲懂得未来的发展,所谓未卜先知,未来的世界,明年的国家大事如何,自己在心里卜一卦看看,设他一卦,观它的现象。“观象”有两层意思,一是看卦的现象,一是看眼前所见事实的现象,来和卦象配合,因此加上文字的解释,而明白事物的好坏。
“刚柔相推,而生变化。”
这里要注意,《易经》的道理,并不如想象的那么多。它讲人事的法则,只有吉、凶两个结果,不是好,就是坏,没有中间的;不是进步,就是退步,没有停留在中间的。人的身体,不是健康好一点,就是衰老一点,为什么只有吉凶?因为人生的物理,只是阴阳的变化,物理支配的东西,刚柔相推,物质社会受物质支配而生出了各种现象,形成各种环境。
一动不如一静
现在回过头来说,用在卜卦算命上,也有一个哲学的原理,先要了解,这就是《系传》二章所说的,现在我们继续讲《系辞》上传第二章:
“是故,吉凶者,失得之象也;悔吝者,忧虞之象也;变化者,进退之象也;刚柔者,昼夜之象也。”
这就是哲学问题了,这是说人类文化。我们人类认为的吉凶,好的或坏的,以哲学来说,没有绝对的,而是根据人类本身利害的需要;我们得到,便觉得是吉,失去便觉得凶,但这并非绝对。譬如说得病,这个得就不是吉,而且人生得意不一定是好事,有时失意也不一定是坏事。所以对于古文,不要仅在文字表面上读过去,而要知道在文字的深处包涵了很大的哲学思想。可见吉凶只是根据个人的观念而来,而悔吝就是忧烦愁虑之象,虞即虑。前面说过,卜卦的结果,不外“吉凶悔吝”四个字,没有六个字,换句话说只有两个字——一个是好,一个是坏,——或吉或凶,悔吝只是加上去的。因为“悔吝”两个字,是忧虑。在《易经》中一方面是小心,如卜到一个卦是悔吝,就是有烦恼,事情办不通,有困难。所以人生的一切,看《易经》只有四个角度,吉凶悔吝。这吉凶悔吝怎么来的,下传有两句话:
“吉凶悔吝者,生手动者也。”
人生的一切,任何一件事,一动就有好有坏。再说任何一动,坏的成分四之三种,好的成分只四之一种,所以中国人的老话,一动不如一静。凡事一动,吉的成分只有四分之一,坏的成分有四分之三,不过这三分当中,两分是烦恼、险阻、艰难,如此而已。这把宇宙的道理、人生的道理、事业的道理都说清了,所以儒家就知道慎于动。动就是变革,变更一个东西,譬如创业,譬如新造,这个动不是不可以,但需要智慧,需要作慎重的考虑。所以学了《易经》的人不卜卦,因为大概的道理都知道了。“善于易者不卜”,用不着卜了,看现象就明明白白了。
千变万化 非进则退
“变化者,进退之象也。刚柔者,昼夜之象也。”
这是两个观念,古时的文字很简单也很美,它的文学境界,往往骗住了我们的思想。这两句话,包含的意义很多。“变化”,《易经》告诉我们宇宙间任何事情、任何物理,随时随地都在变化,没有不变的东西。八八六十四个卦,只是两种爻——阴与阳在变,每一变动,产生一个卦象,每个现象就不同了。变化是代表什么?“进退之象也”。“进退”,或者是阳多了一个,阳长阴退了,或者是阴多了一个,阴长阳退了,就在这个进退之间,产生变化。为什么不用“多少”而用“进退”呢?我们研究古书就要注意这一类地方,这是思想问题。假使用“多少”意义就不同了,没有“进退”深刻。“进退”是大原则,是动态,尤其是站在人文文化的立场看,都是一进一退之间的现象,所以变化是进退的现象,非进则退。在哲学课程中,常常谈到一个问题,就是一般人常说“时代在进步”或“历史在进步”,但纯粹以哲学的立场来讨论,就不敢这样说了,究竟这个时代是不是在进步?要看用的标准是什么。以东方文化,以人文文化来讲,以古今的书籍、大家的著作比较,就觉得人文在堕落、在腐化。所以我们中国人动辄称道上古如何,认为越到后来,人越堕落、越腐化,历史并没有进步而是在退化。但单以物质文明来说,时代真的又在进步,所以说时代历史到底是在进步或退步,这是很难讲、很难推定的问题。所以进退之间,要看在哪一个范围,用哪一个标准,站在哪一个角度上说话。学了《易经》,就要知道卦的错综复杂,站在哪一卦哪一爻说话,这是一个观念。
生死、昼夜、刚柔
第二个观念:“刚柔者,昼夜之象也。”以前曾说到《易经》的动静刚柔,动静是《易经》在物理世界的法则,而刚柔则是物质世界的法则。不过这里的刚柔,是代表白天和夜里的。讲到这里,可以知道中国思想之伟大,孔子在后面《系传》中也说:“明乎昼夜之道则知。”这是中国文化特殊的地方。我们知道世界的宗教,基督教也好,天主教也好,佛教也好,伊斯兰教也好,都是追求人生——宇宙间生与死的问题,而在我们中国的儒家、道家素来不把这个问题当作问题,这都是根据《易经》来的。《易经》认为生死不是问题,我们如果在这句话上加两个字:“明乎昼夜之道则知生死。”就是说明,人活着的时候,像白天一样,像太阳出来了的时候、天亮了的时候;人死了,就是休息了,像太阳下山一样,天黑了。不过有一点,他们却承认生命的延续,等于印度佛教的轮回之说。人活一辈子,终于死了,但并不是生命的结束,只是休息一个阶段,等于天黑了,明天又要天亮的一样,一个白天,一个夜晚而已。因此我们中国人讲生死问题,禹王的思想:“生者寄也,死者归也。”后来形成道家的思想,人活着是个人,是在这里作客人,活了一百年,也只是在这皮包骨的血肉之躯中寄放了一百年,等到死了就回去了。可是西方的宗教把生死问题看得很严重。纯粹的中国文化,根据《易经》认为不是一个问题,根本不去考虑它。了解了生死昼夜,只是在刚柔之间而已。
天地之变尽于六
“六支之动,三极之道也。”
六爻是重卦的六爻。为什么画六爻,曾经报告过,我们的老祖宗,不知道哪来这么高的智慧,几千年前就知道了宇宙间的任何变动,没有超过六个阶段的,这是以现代的科学文明作的解释。以原始的六爻解释,要注意六爻之动的“动”字,一定要有动,而动则变,尽管在睡觉的时候,打坐的时候,也照样在动在变,血液还在流动,下意识还是在活动。一动必有变,而“六爻之动,三极之道也”。三极为天、地、人。三极也有阴阳,天有阴阳,地有阴阳,人也有阴阳。为什么要用六爻,孔子的解释,三极之道也,这个“道”不是修道之道,是“法则”的意思。所以八卦要有六爻,是天、地、人三极阴阳变化的法则。下面我们就可以看出来这个观念,《易》中的卦象,大原则是从象数来的,是科学的。可是一到周文王,尤其到了孔子写的心得报告中,才把《易经》的道理,拉到人文哲学上来,后来就成为儒家思想的根源,而形成中国文化的正统,如这上面所说的是科学,尤其天文方面的大原则,后面又讲到人文思想上去了。
居之安
“是故君子所居而安者,易之序也;所乐而玩者,爻之辞也。”
这就说到人生哲学了,我们学《易经》为了解自己,了解人生,所以一个君子所处的日常生活,君子的人生,能够得到安心的,亦即佛教禅宗常说到的安心。人心得安是很难的,世界上几乎没有一个人安心过。谁心安了?谁满足了?这是不可能的,真安心,不必要求什么,已经满足了,可见这是很难的。安心不易,安身亦难,安生活更难,实际上这些都是心的作用。孔子说:如果真懂了《易经》,平常所居而安得了心,只要看《易经》变化的次序就够了。为什么?因为它有一定的次序,可以看到卦的变,而且依照《易经》的法则,宇宙万物万事随时在变,但不是乱变,也没有办法乱变,是循一定的次序在变,所以懂了《易经》,人生一切的变故来了,都可以真的安贫乐道度光阴。人生万物有一个不变的东西,就是这个“必变的道理”,有如气象局的报时台,现在报的下午三时二十五分,下一句就是二十五分十秒,这是一定要变的。人类自己反省,有一件最愚蠢的事,希望自己一辈子不变,最好长生不老,永远年轻,可是这绝不可能。懂了《易经》,就知道变有一个秩序,有一个一定的原则,因此我们做事业也好,做别的也好,第一知道自己怎么改,第二知道变到什么程度了,所以用不着去卜卦,把《易经》变化的程序搞通了,大法则就通了。但是变的当中,一变就有动,一动就有变,那么在动与变的结果,有好有坏,有吉有凶。关于吉凶,我们已经知道,是根据人为的观念而来,人为的利害得失而来,但得失的究竟如何?“所乐而玩者,爻之辞也”。把文王所著的这本《周易》,每个卦下面所讲的道理——卦辞,懂了以后,透彻了它的道理,就快乐了。
动的哲学
“是故君子居则观其象而玩其辞,动则观其变而玩其占。”
懂了《易经》后观其象,不是观象来研究《易经》。这个象,是我们的生活,我们的生命,我们自己个人、身体、家庭、国家、世界天下的关系。这一大现象就是一本《易经》,随着八卦的法则在变。平常处在这大环境中,观其象,对这大现象变动的前因后果都知道了,再看文王《周易》中所研究的内容,但并不是说文王怎么说,我们就相信,而是要“玩其辞”,通过他的思想创出自己的思想。于是姓王的也可著一本《王易》,姓李的著一本《李易》。
人生一定要动的,“动则观其变而玩其占”,我们自己有时候动了,要观察动所产生变化的现象,而玩其占,事实上占、卜、筮是三件事。古代用骨头卜卦,把骨头用火烧后,看上面所裂成的纹路,这是卜。各种卜的方法很多。占是用数理来推定结果。筮是《周易》以后的卜卦方法,用筮草的一定数字来卜。以现代来说,庙里的抽签,看签诗,这是近于筮。这是神秘学的范围、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