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9 节
作者:红色风帆      更新:2021-02-26 21:28      字数:4938
  释然)。与此同时,其他的好员工也在纳闷不已:“为何拖了这么久才解决?”
  让不合适的人拖在那里不解决,对于其他同事来说,是件不公平的事。因为
  迟早他们会发现,自己做牛做马,原来是在为差劲的同事背黑锅。更糟的是,这
  可能会逼得他们另谋出路。
  真正上进的人,会因为自己出色的工作而振奋不已,从而越发图强。当他们
  发觉自己的心血与努力全都付诸东流,那沮丧不已也是人之常情,在所难免。
  久拖不决对于当事人自己也是不公平的。要知道让那些你明明知道不会有结
  果的人多呆上一分钟,就无疑是在践踏他们宝贵的生命。这些时间原本可以被用
  来找到更有发展前途的工作。如果我们能有足够的诚实,就该认识到自己的迟疑
  不决,与其说是对当事人的关心,倒不如说是自己图省事。要么觉得他们做得够
  好的了,换掉他们只会是天下大乱,还是省省心为妙。要么就是预感到事情处理
  起来会很棘手,压力也大,因此为了不自添麻烦、自找难堪,宁可一等再等,就
  这么等下去。
  同时又遭到其他同仁的怀疑:“他们到底预备什么时候处置?
  为什么还没有动静?”
  根据《穆迪公司资讯报告》(M o o d y ’s pany Information R e p o rt s)
  中所提供的数据,我们不难找出高层领导班子的替换频率。对于实现跨越的公司
  和对照公司来说,人员替换在某一时期内都是很平常的,没有什么太大区别,所
  不同的只是替换的方式。
  实现跨越公司高层人员的去留有两个极端,要么是在车上呆得很久,要么就
  是匆忙下车。换句话说,实现跨越的公司靠的不是频繁替换,而是高质量的替换
  来达到目的。
  实现跨越公司的领导人不会追求这样一个领导模式:“先普遍撒网,后重点
  培养”。而是走这样的一条路线:“我们会事先花上大力气进行严格的人员挑选。
  一旦找对了人,就会想方设法把他们留在自己身边。如果不合适了,我们也会诚
  实地去面对,这样我们可以继续我们的工作,他们也可以继续他们的生活。”
  实现跨越公司的领导人从不仓促决策。他们一贯的做法是,在彻底否决之前
  会花上一番功夫研究是不是只是职务不合适的问题。当科尔曼·莫克勒走马上任
  之际,他并不是急功近利,不加思量,就来个釜底抽薪,把员工踢出急驰的汽车
  窗外。相反,在最初的两年中,他把5 5 %的时间花在了领导队伍的调配之上。
  高层管理的5 0个人中,或换人或重新安排职务的达3 8人之多。对此,他有独
  到的见解:“在人员安排上花的每一分钟都是很值的,可以以一作十,抵得上后
  面的几个星期的时间。”与此相同,在读过本章的初稿之后,艾伦·沃兹尔在回
  信中也表示:你们提出的“让合适的人上车”的思想,很是中肯。还有一点也很
  重要,我花了很多时间考虑和谈论位置分配问题,谓之“方钉进方洞、圆钉进圆
  洞” 除了要雇用诚实有能力却尚未作出成绩的人之外,还要给他们一个合适的
  职位,一个不行就试第二个、第三个,直至他们可以一展拳脚、大展宏图。
  自然,判断某人的位置究竟是否合适,还是需要下车,这也并非易事。但是,
  实现跨越公司的领导者一旦觉得换人之举势在必行,就会立即行动。
  但你怎么清楚你什么时候知道呢?有两个关键性的问题可以助你一臂之力:
  首先,如果这只是一个雇用问题,你还会再次聘用他吗?第二,如果有一天,此
  人突然跑来告诉你,他即将离开公司,为了寻找更大的发展机会。此举是令你大
  为失望,还是相当释怀呢?
  实用原则之三:将杰出人才用于抓住天赐良机,以图发展,而不是解决你的
  最大难题。
  在2 0世纪6 0年代早期,雷诺烟草公司和菲利普·莫里斯公司都在国内贸
  易中积累了大量的财富。雷诺烟草公司认为打入国际市场的诀窍就是:“如果别
  国的人要骆驼的话,就让他们尽管来找我们吧。”但菲利普·莫里斯公司有着不
  同的观点。在他们看来,国际市场才是公司得以长期发展的惟一最佳机遇,尽管
  在当时他们公司的收入中,只有不到1 %是来自国际市场。
  在什么是最好的发展国际市场的策略上;乔·卡尔曼也曾一度一筹莫展,但
  他最终找到了一个解决方案:那就是“何人”,而非“何事”的问题。因此,他
  把他的王牌主管乔治·韦斯曼从国内主营业务撤回,让他全权负责国际市场的开
  拓。那个时候,国际贸易几乎为零—一个小小的出口部门,只在委内瑞拉和澳大
  利亚有极少的投资份额,在加拿大的生意也不大。“当乔让乔治负责国际市场时,
  很多人都感到大惑不解:乔治是不是犯了什么错?”韦斯曼的一个同事说。“我
  不知道我是否算是被抛在了一边,遭到冷落,或者遭到遗弃了。”韦斯曼也不无
  感慨道,“今天我是在经营着公司9 9 %的业务,明天我只能经营1 %,甚至更少。”
  是的,据《福布斯》杂志2 0年后的观察,卡尔曼当初的调离韦斯曼的决定,实
  在是明智之至。尽管那里陌生又复杂,韦斯曼却不愧是发展欧洲市场的最佳人选。
  很快,他所开拓的国际贸易一跃成为全公司规模最大的部分,发展也遥遥领先。
  事实上,在韦斯曼的英明领导之下,万宝路成为世界上最为热销的香烟品牌;3
  年之后,它才坐稳美国香烟行业龙头老大的位置。
  雷诺烟草公司和菲利普·莫里斯公司的例子都向我们证明了一点,实现跨越
  的公司有着这样的习惯,把人才用于有最佳发展机会的事业上,而不是用于解决
  各种麻烦。而对照公司的行事风格恰恰相反,他们并没有认识到这样一个事实:
  解决现成的问题,只会使公司变好,而只有抓住机遇图发展,才能使公司卓越。
  原则三有一个很重要的推论:当你着手处理问题时,千万不可派出你最杰出
  的人才。这是要取得变化的一些小窍门之一。如果你可以让杰出人才在你的车上
  总是有用武之地的话,他们会对你的改革之举倍加支持的。
  举个例子来说,当金佰利…克拉克公司在变卖作坊时达尔文·史密斯就打开
  天窗说亮话:公司很可能不再继续任何纸品生意,但是会留下真正有才能的人。
  “我们公司中有很多人,都是在纸品生意中跌爬滚打出来的,突然之间赖以生存
  的饭碗被打破了,他们就要问了:‘我们的出路在哪里?’”迪克·奥克特解释说:
  “然后达尔文就说了,‘我们的确需要这些有才能的经理,我们会留下他们的。’”
  尽管这些人只有很少或几乎没有任何从事消费品生意的经验,但史密斯还是把这
  些纸品行业出身的人才,带入了消费品生意的经营之中。
  我们就此采访了金佰利…克拉克公司的高级主管迪克·阿珀特。在他的职业
  生涯中,有大部分时间是在跟造纸打交道,那次,为了筹措到足够的资金,以实
  现公司改营消费品的转轨,他的工作部门正好在出售之列。如今,重提当初的大
  转变,他不无自豪与兴奋之情,兴致勃勃地与我们谈起他们具体如何出售那些纸
  浆作坊,谈到公司从造纸行业退出进而经营消费品的远见卓识,谈到他们当时的
  举措对宝洁公司的震动。“对于公司决定结束造纸部门的举措,我从未提出任何
  异议,”他说,“那个时候,我们真的是卖掉了所有的作坊,而对此我自始至终都
  表示支持。”停下来思考片刻,就不难发现:真正合适的人都想成为伟大事业的
  一份子,而迪克·阿珀特就正是看到了金佰利…克拉克公司一定会变得伟大。虽
  然在此过程中,他为之工作奋斗了大半辈子的部门难逃一卖的“厄运”。
  菲利普·莫里斯公司和金佰利…克拉克公司的例子,为我们“合适人选”的
  观点提出了最后一点。我们注意到每一个实现跨越的公司在高层管理中都是运用
  了5级管理模式,尤其是在重要的经济转型时期,显得更为突出。当然,不是说
  管理队伍中的每一人都能达到达尔文·史密斯和科尔曼·莫克勒的高度,成为十
  分称职的第5级领导人,但是每一个核心成员都能做到为公司这个“大家”弃“小
  家”。这就意味着他们具备了5级领导的潜质,或至少他们能在这样的领导方式
  下生存。
  你也许会提出这样的疑问:“作为一个5级领导队伍的成员,与仅仅当一名
  好士兵会有什么区别?”第5级领导队伍成员不会盲目迷信权威,而且本身就是
  一个强有力的领导者,凭着自身强大的号召力和卓越的才华,把自己的小天地发
  展得有模有样。当然他们还必须具备这样的本领,就是能把自己融入到公司这个
  大家庭中去,为公司的光明前途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的确,使公司变得杰出的
  关键因素,听起来有些自相矛盾。你需要这样的主管:一方面,在寻求最佳解决
  方案上,他们会争论不休,坚持己见,甚至有暴力倾向;另一方面,一旦有决定
  了,他们就会服从决定,决不计较个人得失。
  在一篇有关菲利普·莫里斯公司的文章中,作者这样来形容卡尔曼时代:“这
  些家伙从来都不会有一致的看法,他们为每件事争论不休,似乎要置对方于死地
  而后快,每个人都被牵扯进来,无论职位高的,还是职位低的,他们真的很杰出。
  但当他们必须作出一个决定时,决定就诞生了。菲利普·莫里斯公司就是这样成
  长的。”不论争吵有多么激烈,公司的一个主管说:“他们的目标都只有一个,就
  是找到最佳答案,最终大家会达成默契。因为所有的争论都是以公司的利益为出
  发点,而并非是为了个人。”
  先人后事、卓越的公司和美好的生活
  每当我传授实现跨越的公司的经验时,总会有人提出“实现从优秀到卓越转
  变个人应付出多少”这样的问题。换句话说,是否可能在建立卓越公司的同时,
  也能拥有美好的生活?
  答案是肯定的。
  实现的奥秘就在本章之中。
  在香港举行的一次经理人大会上,我和吉列公司的一个高层主管及其夫人有
  过短短几天的相处。谈话之中,我问起他们,是否觉得科尔曼·莫克勒作为吉列
  公司的头号功臣,他的个人生活同样也是美满的?他们告诉我,在科尔曼的一生
  中有三个至爱:家庭、哈佛以及吉列公司。在2 0世纪8 0年代最为黑暗和艰难
  的时期,合并危机四起,吉列公司的业务也日趋全球化。
  即使在那时,莫克勒还是成功地维持了个人生活的平衡。他没有明显减少一
  家人团聚的时间,也几乎从不开夜车或在周末加班加点。他保持了他崇尚实践的
  美德,并继续活跃于哈佛大学董事会日常事务的处理中。
  当被问及莫克勒是如何做到这些的,那位主管说:“哦,这对他来说一点都
  不难,他是如此擅长把一群合适的人召集在身边,并给他们安排了合适的职位,
  这样他就完全没有必要每时每刻都呆在那里了。那就是科尔曼取得成功又保持平
  衡的全部秘密所在。”他还解释说,他完全有可能在一家五金店里碰到科尔曼,
  就如平时在办公室里一般:“他真的很喜欢在房子里转悠,亲手摆弄一些东西。
  他似乎总能挤出时间来让自己放松一下。”他夫人还向我们提到:“当科尔曼去世
  时,我们都去参加了葬礼。我四处走了走,这才意识到那是一间怎样的充满了爱
  的房子啊。他是这样一个人,他几乎所有的工作时间,都是与热爱着他的人一起
  度过的,他爱他们所做的任何事,他爱他们每一个人—工作中的、家里的、慈善
  事业上的,或是其他任何地方的。”
  这真是一语惊醒梦中人,我一下子意识到对于实现跨越的公司的领导队伍,
  有些东西我根本无法尽述,正是这些特质使他们鹤立鸡群。在结束对菲利普·莫
  里斯公司的乔治·韦斯曼的采访时,我不无感慨:“你谈论当年在公司的情形时,
  就如同在描述一场刻骨铭心的恋爱。”他会意地笑了,随即承认说:“是的,我不
  奢望会有很多人明白我所说的事情,但至少我的那些同事会理解。”所以韦斯曼
  和他的许多同事,在退休后若干年,还会经常回到在菲利普·莫里斯的办公室。
  公司的总部有一条长廊,被称为是“风云人物之厅”。就是在这个走廊上,韦斯
  曼、卡尔曼、麦克斯韦等人聚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