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1 节
作者:
九米 更新:2021-02-26 21:06 字数:4716
1916 年。
湖南湘乡。
山峦绵延起伏,楠竹郁郁葱葱。一条山间小路,弯弯曲曲长又长。一个身穿长袍马褂的中年绅士埋头前行,他的儿子紧跟其后,还有一个人挑着一担行李远远地跟在后面。中年绅士一边走,一边忿忿不平,埋怨世道多舛:“这世道真是越变越不像话了,千年古训也是可以随便亵渎的么?世世代代的读书人,读的全是《千字文》、《四书》、《五经》。什么‘洋学堂’,尽讲些什么政治,宣传什么‘革命’,学习民族英雄。照这样子下去,读书的学生,岂不都成了‘乱世’英雄?”中年绅士这番话是讲给后面的儿子听的。“还有那个黄先生,”中年绅士接着说,“简直是离经叛道,教得学生荒了学问,足了野性,误人子弟呀!”中年绅士一路走,一路数落“洋学堂”的不是。乡间蒙馆改学堂已经两年了,看来这位中年绅士思想蛮保守的。
儿子大约十岁上下,父亲的话全然没有听进耳朵里。一双黑亮的大眼睛东瞧西望,欣赏着大自然的美景。这是楠竹山村通往二都柳树铺的乡间小路。时值初夏,艳阳高照,微风习习。山间峰回路转,小溪流水潺潺,路边青青稻谷,鸟语花香。十岁的儿子第一次走出偏僻的楠竹山村,一切新鲜无比,开心极了,哪有心思听父亲的唠叨。何况,儿子幼小的心里有一本和父亲不同的帐:以前在蒙馆读书,之乎者也,成天摇头晃脑读死书,直读得昏昏噩噩。现在读初小,那位黄笃植黄先生不教读古文、啃八股,而是使用白话文的《国语读本》,他讲历史、地理课时,总是结合课文讲些有趣的故事,什么戊戌变法维新,什么英国侵略者向中国倾销鸦片,林则徐禁烟等等,让大家听得如痴如醉。另外,蒙馆改成初级小学,还增加了算术、自然课。父亲怎么说“洋学堂”不好呢?
中年绅土回头看了看儿子,见他一副心不在焉的样子,更加忧心忡忡。他本是个乡间绅士,又是主持谭氏家族祠堂的族长,受过正宗的儒家教育,骨子里流的是封建文化的血,还曾经教过私塾,所以如今这废“读经科”、兴小学堂,实在有违孔孟之道。眼前自己的长子离孔孟之学越来越远,唉,世道乱哄哄的,学问也乱哄哄的。自己为此伤透了脑筋,生怕儿子学坏,于是多方打探,东奔西跑,终于得知二都柳树铺还有个没有被查禁的私塾。他决心把长子送往二都柳树铺的私塾,让儿子学好孔孟之道,以解天下,出人头地。这不,他正领着儿子去二都柳树铺。十岁的儿子,哪里知道父亲的一片苦心,他只知道,终于离开家门,走进了一个新鲜的天地。“世名,二都柳树铺到了。”中年绅士回头告诉儿子,并用手向前一指。那个叫世名的孩子眨眼望去,二都柳树铺近在眼前。那是一个铺面不少,比较繁华的村镇。中年绅士带着儿子世名来到了一幢宅院前,敲响了大门。这是一幢旧式建筑的宅院,前排三间房,后排三间房,共两进,两边则是横堂屋、卧房、厨房、杂屋之类。看得出,这是个大户人家。中年绅士与这户人家乃是至交,他知道这家老太爷陈益怀是个传奇人物,他自幼武艺高强,因家贫无以为生,年轻时投入湘军,英勇善战,屡立战功,从士兵一直做到了湘军管带。后来,他对湘军充当朝廷帮凶、赶杀太平军将士的做法不满,认为与民为敌,与国无益,于是愤然弃官,携带夫人,解甲归田,成为这一方名士。老人性格豪爽,乐于助人,闻名乡间。而且,中年绅士知道,老太爷的夫人也是女中豪杰,曾出入军中,跨马挥刀,飞骑射雁呢。自中年绅士父亲这一辈,两家便结为至交,现在他与老人的儿子陈绍纯也关系甚密。陈家长孙庶康还是他介绍,在谭家祠堂蒙馆读过几日私塾呢。如今,儿子来二都柳树铺读私塾,他打算让儿子寄住在陈家,自己也放心。 “你找谁呀?”一个俊秀的小姑娘开门问道。“我是楠竹山村的谭润区,来探访培芝大叔和绍纯兄的。”“啊,请进!”小姑娘领客人进了后院。一边走,一边喊:“爷爷,楠竹的谭叔来看您老人家了。”中年绅士谭润区进了正屋。
恰好,老太爷陈益怀与儿子陈绍纯都在。三人寒暄一番,便一一落了座。“秋葵,给谭叔端茶来!”陈绍纯向开门的小姑娘发话。小姑娘应声而去。“这是我的四女儿秋葵。”陈绍纯又向谭润区介绍。不一会儿,秋葵端茶来了,她用双手将茶递给了谭润区:“谭叔,请用茶!”“哦!”谭润区接过茶杯,忍不住向陈绍纯称赞道:“这孩子小小年纪,这么懂礼貌。绍纯兄,你家教有方啊!”“哪里,润区兄过奖了。”一阵攀谈过后,谭润区谈起了长子世名上私塾的事。陈益怀老人一听,立即一口应承下来:“成啊!世名的祖父不在了,他孙子念书的事我还能不管?”“绍纯,”他转头告诉儿子,“既然润区舍得把世名送来念书,就收下他吧!”陈绍纯点头称是,并说:“润区兄,请放心,我会把世名当亲生儿子对待的。”于是,谭润区将儿子谭世名留在二都,回家去了。那个叫谭世名的孩子开始了在陈家的寄宿生活。陈家大院。谭世名正与秋葵等弟妹嬉闹。陈家人丁兴旺,秋葵兄弟姐妹一大群。
谭世名感到,与这么多小伙伴生活在一起格外地快活。有时候,老太爷陈益怀还打开话匣子,讲述一串串征战拼杀的精彩故事,谭世名每次都听得如痴如醉,而且不停地问个究竟才作罢。放学回家时,陈家小伙伴常常是在老祖父老祖母的指点下,舞棍弄棒,谭世名就在旁边喝彩观战,好不快活。谭世名很快融入了陈家那充满亲情的氛围里。一天,谭世名正在听老太爷陈益怀讲故事。忽然,陈家长孙陈庶康从东山学堂回来了!谭世名一听,赶紧去找庶康大哥。世名曾与庶康大哥同在家乡楠竹七星桥蒙馆读私塾,后来,庶康大哥去了东山学堂读书。世名羡慕极了,但是父亲不许他读这种洋学堂,却把他送到二都读私塾。世名一见庶康大哥,亲热地握住了他的手。陈庶康早就听说世名来自己家寄宿读书了,他与世名少年朋友,亲密无间,如今久不相见,十分高兴,两人立刻攀谈起来。世名早就有报考东山高等小学堂的愿望,他很想从庶康大哥那里听到有关东山学堂的情况。“康兄,我早就想考取东山学堂了,可是父亲不准,又把我弄到了二都啃古书、做文章!”世名急切他说道。“世名,”庶康说,“你不要性急,要慢慢地做父亲的工作。”
“不过,”庶康话题一转,“这个东山学堂你还是要争取考上。”接着,庶康详细介绍了东山学堂的情况。他最后说:“在这个学堂读书,对我们这个时代的青年,最有教育意义。我们在学校学的是白话文,还有数学、自然科学、英语、音乐课、体育课哩。另外,学校还附设了军事课,早点名,晚训话。学校的老师经常给我们讲,为什么中国受穷的道理,讲封建皇帝腐败,丧权辱国,所以外国人侵略我们,中国人民遭受封建主义、殖民主义双重压迫!学校还有一些书刊、报纸,专门讲全国发生的事情。。”世名听得入迷,更加向往这所高等小学堂了。他暗下决心,一定要考取东山学堂,像庶康兄一样。陈庶康还告诉世名,他现在已经改名叫陈赓了。不久,陈庶康——陈赓因反抗父母包办婚姻,毅然出走,投奔湘军。后来,他考入黄埔军校,从此揭开了人生历史上的辉煌篇章。1955 年,他步入中国人民解放军大将之列。春去春又来。转眼间,谭世名已经在陈家寄宿三年了。楠竹山村。山青水秀,竹林丛丛。几幢灰色瓦房矗立村庄中央,分外醒目。这院落,庭院宽敞,小院套大院,正房厢房、书屋厅堂,屋后还有个小菜园。院子的大门是牌楼式的,两扇红漆大门上雕刻着一副对联:忠厚传家久,诗书继世长。谭世名兴冲冲迈进了这院落的大门,三年私塾期满,他终于回到阔别已久的家了。母亲听说长子回家了,抹着眼泪笑了。欣喜并没有持续几天。谭世名向父亲谭润区提出要考东山学堂。父亲又一次一口拒绝了。父亲有父亲的打算。
他与兄弟刚刚分了家,自己一家六个儿女,加上他们夫妻,八口人生活水平有所下降,长工解雇了,但自己这个“秀才”不会使牛耕田,家境出现困境。
世名是长子,自然要负担一份责任。当然,这是次要的。关键是他觉得世道混乱不安,把儿子放出去,是不会回来的!谭世名又不得不按着父亲的意愿,啃读古文两年。这两年里,谭世名学会了“斗争”,他不甘心被关在家里读死书,钻“古董”,做文章,而是趁父亲不在的时候,走出家门,到七星桥小学找黄老师探听消息,借阅报纸,观察时局的变化。谭世名求学报国之心更加强烈。每年东山学堂招考新生,他与父亲总要发生一个回合的斗争。日子一久,他开朗的脸上逐渐失去了笑意,变得沉默寡言了。母亲看在眼里,急在心里。但是,丈夫的脾气她又知道,怎么办呢?这时,父亲谭润区为拴住儿子的心,决定为儿子找个媳妇。谭润区相中了二都柳树铺好友陈绍纯的四女儿秋葵。他哪里知道,儿子谭世名在陈家寄宿三年,与秋葵姑娘两小无猜,互生恋意,早就好上了。有时,秋葵的小弟弟来谭家找谭世名玩,实际上是为秋葵和谭世名互递情书和信息!父亲不让自己上学堂,谭世名就写信给秋葵诉说自己的心情。而秋葵便让小弟给世名捎信安慰。如今,听说父亲准备托人到陈家说媒,谭世名既高兴又有点失落,因为父亲是不想让他上学堂,才给他提亲的。谭、陈两家门户相当,又是世交,因此时间不长,谭世名就和秋葵订了婚。转眼到了五月,秋葵的祖父陈益怀因病卧床不起。老人知道自己时日不多,便对身旁的儿子陈绍纯留下话:“世名是个好后生,将来世名和秋葵是一对好夫妻。对于世名升学的事。你要出面管一管。润区这几年家里有点困难,他和你己是儿女亲家了,他经济上有什么困难,你应该想办法接济,如果世名升学有困难,你就给包下来!”不久,老人溘然去世。
陈绍纯遵从父亲遗愿,亲自来找亲家谭润区,商量世名求学的事。陈益怀老人的遗言令谭润区十分感动,他终于答应让世名去考东山学堂,但是有一个先决条件:世名必须先和秋葵完婚!世名很快将消息转告给秋葵,秋葵是个十分懂事、贤惠的姑娘,她羞怯地答应了。这年五月,谭世名和秋葵结了婚。接着,谭世名投入紧张的复习中,准备考东山学堂。
湘乡城外东台山脚下。林荫大道,古木参天。一座有圆形围墙的古色古香的建筑掩映其中。这就是东山学堂。东山学堂的前身是清朝时候的东山书院。
学堂的匾额上就有记载,上书书院于清朝某年某月创建。1898 年废科举,兴学校,东山书院更名为东山学堂。后来,它又被列为湘乡县立第二高等小学校。1922 年深秋。秋风和着蝉鸣。十六岁的谭世名,带着入学通知书,告别新婚妻子秋葵,喜气洋洋跨进了校门。他无心欣赏那古朴典雅的校园,不顾一路劳乏,更是无心吃饭饮水,而是径直奔向了新生张榜的地方。终于他找到了自己的名字:谭世名。他控制不住内心的激动,终于走进了这所梦寐以久的殿堂。他知道,自己能进入学堂读书是多么的不容易,而家里也为此承受了一定的经济负担。后来,他在自传里回忆道:
我之所以迟迟才入高小有两个原因,一国父亲守旧,不相信洋学堂,直到以后邻里的人外出读书的增多,才不得已趋趋潮流。另一原因是家境不甚宽裕,读一年高小需花费五六十元之多,这个问题到族祠里成立决议,奖励族中子弟入学,规定入高小入中学者各津贴义谷若干担之后,经费才得到解决。①宁静而又丰富多彩的校园生活开始了。东山高等小学堂是一所紧跟时代潮流,崇尚进步的学校。在这里不仅能够听到、学到许多革命理论知识,而且还能读到进步的书报杂志。谭世名如饥似渴地投入了书堆之中,汲取营养。谭世名从阅览室借到了1918 年、 1919 年的《新青年》。
他专心致志地研读里面的每一篇文章:李大钊的《法俄革命之比较观》、《庶民的胜利》、《布尔什维克主义的胜利》、《我的马克思主义观》,陈独秀的《谈政治》等。这些传播马列主义理论知识的文章,在这里他是第一次看到,感到格外新鲜与亲切。他爱不释卷,彻夜不眠,聚精会神地学习着。他在努力探求中国革命的道路。
不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