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4 节
作者:
不言败 更新:2021-02-26 21:02 字数:4827
的评语。
在湖州府中学堂,茅盾向同学学习篆刻,操刀弄笔,陶冶性情。尤其给少年茅盾产生影响的,是钱念劬先生来湖州
府中学堂临时任校长后,亲自教茅盾他们作文课。钱念劬先生学识渊博,清末曾随薛福成出使欧洲,先后在伦敦、巴黎、
柏林、彼得堡等使馆任职,因而深受西方文化影响,在教育上倡导平等自由。这时,他返故里湖州小住,沈谱琴便恭请
他代理校长,于是他当起临时府中校长,并走进课堂,亲自执鞭教学生作文。其时,作文大都是命题作文,而钱念劬先
生教作文,只叫大家就自己喜欢做的事,或想做的事,或喜欢做怎样的人,写一篇作文。一时,班上做惯史论的同学都
茫然不知所措,而茅盾想起用寓言体,写了《志在鸿鹄》的作文,五六百字,借鸿鹄自诉抱负。钱念劬先生在茅盾作文
后面写了“是将来能为文者”的评语。
大概钱老先生从茅盾的作文中,看出茅盾的文学天才。预言成了事实。这恐怕连钱老先生都没有想到吧。钱念劬先
生代理校长期间,还邀请茅盾等同学去陆家花园游玩,并给这些莘莘学子观赏他自己出使外国的照片。这些,给茅盾大
开眼界,感到在钱念劬先生面前,有一种平等感。而钱念劬先生聘来教茅盾的钱夏先生,年纪很轻,但胆子很大,亲自
教茅盾他们史可法的《答清摄政王书》,教《太平天国檄文》,教黄遵宪的《台湾行》及梁启超的《横渡太平洋长歌》,
灌输反清思想,使茅盾他们这些学生感到天地为之一新!也十分兴奋。
在湖州府中学堂,茅盾不仅接触了大量文学史上的名作名著,也直接感受到反清力量的影响,一种革命的萌芽,在
湖州府中学堂里悄然生发。1910年秋天沈谱琴组织师生去南京参观中国最早的博览会——南洋劝业会。在南京,茅盾又
一次感受到实业救国思想的教育,领悟到父辈们的苦心和真诚。
也知道了故乡浙江的名产名物。这个在南京举办的“南洋劝业会”于 1910 年 6月 25 日开馆以后,参观者空前。
内容有教育馆、工艺馆、农业馆、美术馆、卫生馆、武备馆、机械馆、通运馆、水族馆等,而且各省也布出 16 个省馆,
专门介绍本省特产,浙江馆除丝绸织品外,也展出绍兴黄酒,金华火腿,杭州剪刀,天竺筷等。所以,当初南洋劝业会
轰动全国,不少地方,尤其是学校,专门组织学生去参观。茅盾看过展馆,大开眼界,“大为惊喜。”
在湖州府中学堂,最为少年茅盾头疼的功课是体育,因为沈谱琴把府中作为他反清革命行动的据点,因而他有意强
化学生的体育课,列队、操练、远足,都是有意为之的活动。但身体单薄的茅盾,无法适应学校这种强度很大的体育训
练,闹了许多笑话。但更使茅盾烦恼的是,比茅盾迟一个学期进校的一个姓张的新生,因为与茅盾友善,而遭到其他同
学的奚落。这个新生年纪比茅盾大,但声音似乎尚未发育一般,女腔音很重,所以与别的同学难相处,而与寡言少语的
茅盾却投机。因而连累了茅盾,使茅盾在学习上有分心,十分苦恼。
后来,茅盾与母亲商量,决计转学嘉兴。1911年暑假,茅盾转学嘉兴,进嘉兴府中学堂,插入四年级继续读书。嘉
兴位于杭嘉湖平原腹地,地处沪杭铁路中间,物产丰富,风光旖旎。城南有湖名“南湖”,又名“鸳鸯湖”,风景之美,
可与杭州西湖、绍兴东湖相媲美。沿湖垂柳依依,秋风掠过,婀娜多姿,十分妩媚;宽阔的湖面,碧水红舟,粼波荡漾
;时而,一对浮在碧波里的鸳鸯惊水而起,传来啪啪啪的击水声。宋代大诗人苏东坡过嘉兴时,曾作诗:“鸳鸯湖边月
如水,孤舟夜傍鸳鸯起。”诗人吴梅村也有“柳叶乱飘千尺雨,桃花斜带一溪烟”的诗句赞美南湖。湖中有岛,岛上有
建于五代的烟雨楼,楼上红栋飞檐,楼旁古树参天,显得灵秀而幽静,是江南名胜之一。乾隆皇帝六下江南,每每不忘
到此小憩,留下“六龙曾驻”的匾额和两块镌刻着他题诗的御碑。从此,南湖名声大振。
嘉兴府中学堂坐落在嘉兴城里小西门内,规模有百亩之大,分南北两院,南院为旧鸳鸯湖书院故址,北院为旧秀水
县署故址,当时学堂宿舍在一河对岸,中间有一石桥,名“齐云桥”。嘉兴府中学堂校长方青箱,年轻有为,早年在上
海中西书院毕业后,曾游历美国、加拿大、日本,受世界潮流影响,秘密加入光复会,立志反清革命。他所聘教师,也
都年轻和有学问,并都倾向革命。当时的国文教师朱希祖、马裕藻、朱蓬仙,教数学的计仰先、体育老师范蒲英等,都
成了方青箱校长的“同志”。但是,这些国文教师,虽是校长“同志”,并不像湖州中学堂的国文教师那样,公开教反
清课本,而是仍教一些旧书,如朱希祖教《周官考工记》和《阮元车制考》;马裕藻教《春秋左氏传》;朱蓬仙教修身,
教材自编,通篇是集句。另一位不是革命党的教师朱仲璋,是桐乡人,也是茅盾父亲生前的朋友,虽不是革命党却不反
对革命,常常关心茅盾在嘉兴府中学堂的学业。
嘉兴府中学堂除了教师阵容强大外,对数学特别看重。茅盾从看重文科的湖州转到嘉兴以后,大家知道他的数学没
有学好,都主动帮助他补课。新来刚到的他,感到了一种新的气息。但是,这种同学温暖时间不长。 1911 年 10 月 10
日,震撼世界、震撼中国几千年历史的辛亥革命爆发了。辛亥革命的枪声,也使嘉兴府中学堂热闹和动荡起来,此时校
长带领同学投身光复杭州,嘉兴的战斗了,朱希祖老师回老家海盐当民事长(县长)去了,学校处在无序状态之中,只
好放假各自回家。
当辛亥革命胜利,杭州、上海、嘉兴都光复之后,学堂来通知,重新上课了。结果到校一看,原来熟识的、革命党
教师都走了,连校长方青箱也荣任嘉兴军政分司了。校务由新来的学监陈凤章负责。陈凤章在辛亥革命后复课时,强调
要整顿校风,并亲自巡视自修室,规定学生自修时,不准谈笑。
自由惯了的同学,很为此而忿忿不平,认为革命成功了,反而失去了以前曾经有过的自由,于是几个胆大的同学去
找陈凤章评理,结果这几个学生受到记过处分。茅盾也十分不满这个学监,他拾来一只死老鼠装进信封,在信封上写上
《庄子》里的一段话:南方有鸟,其名为鹓雏,子知之乎?夫鹓雏,发于南海,而飞于北海;非梧桐不止,非练实不食,
非醴泉不饮,于是鸱得腐鼠,鹓雏过之,仰而视之曰:“吓!‘今子欲以子之梁国而吓我邪?”写毕,封好,悄悄地塞
进陈凤章的办公桌抽屉里。茅盾这种书生气的反抗,得到的,同样是记过处分。后来几个同学在大考之后结伴上南湖喝
酒,喝得酩酊大醉,然后咒骂陈凤章。又乘酒兴回校内砸告示牌,几个满面通红的同学还赶到陈凤章家里质问。茅盾虽
未动手砸告示牌,也未去陈凤章家里质问,因在其中附和,也在寒假里收到学校的“除名”通知。
一场久盼的革命却给茅盾带来了失望和失学的结果,这是当时少年茅盾万万没有想到的。怎么办?茅盾母亲感到十
分为难,回湖州?不可能。回嘉兴?刚刚除名,也没有办法可想。茅盾在嘉兴府的反抗和不满,并不是不愿读书,而对
学监那种专制作风的不满,是渴望在自由气氛下读书!所以,茅盾母亲问情情况后,没有追究下去。但茅盾一连几天,
愁眉苦脸。最后在母亲的支持下,去杭州考插班,结果,茅盾考进杭州私立安定中学,并于 1912 年春到杭州,修完中
学阶段的功课,1913年夏毕业。在杭州私立安定中学里,茅盾依然如饥似渴地学习,兴趣从古文、数学转到诗词知识的
学习上。当时,私立安定中学当局把杭州学问最好的人都聘来教书。其中有一个叫张相的先生,诗词底子特别好,人称
“钱塘才子”。他教茅盾他们作诗、填词。而且作诗填词都从基本功做起,并示范给学生看,又布置学生作业练习,然
后自己给予修改。茅盾晚年还记得张相先生,“他常常写了上联,叫同学们作下联,做后,他当场就改。”张相先生绝
顶聪明,博闻强记,他能将昆明大观楼的长联一字不漏地在黑板上写下来,并以此为例,向学生讲解如何欣赏长联,又
信手拈来杭州风景名胜的名联,作诗词范本,有肯定、有批评,十分引人入胜。因而茅盾十分敬佩这位老师。其实,茅
盾佩服的张相先生,在身世上和茅盾有许多相同之处。张相早年家境贫寒,父亲早故,全靠母亲替人家缝缝补补的收入
来抚养。张相天分很高,初涉试场即中秀才,后来潜心研究旧学。不久又受维新思想影响,悉心自学日语,曾译《十九
世纪外交史》,为当时时人所推崇。后来,他在安定中学、杭州府中学堂、宗文学堂担任文史讲席,成为杭州城里有名
的才子。
在私立安定中学里,茅盾打下扎实的诗词基础知识。后来茅盾创作并流传下来的 150多首诗词,皆源于此。另外,
在美丽的西子湖畔,还夯实了记忆的基本功。当时,安定中学有一个教国文的老师姓杨,杨老师教中国文学发展史,比
湖州府中学堂里那位杨笏斋先生更有系统性,从诗经、楚辞、汉赋、六朝骈文、唐诗、宋词、元杂剧、明前后七子复古
运动、明传奇,直至桐城派以及晚清的江西诗派之盛行,都作系统的介绍。但他的教学方法也特别,在黑板上只写人名、
书名,每日讲一段,叫学生做笔记,然后批改笔记。因此,茅盾干脆上课时专心听讲硬记,课后把杨老师所讲的内容默
写出来,久而久之,竟然把自己训练出来,增强了自己的记忆能力。故后来茅盾能背《红楼梦》的传说,大概也得益于
此时的训练。
1913年夏,茅盾毕业于杭州私立安定中学,离开西子湖畔,回到乌镇。他的母亲告诉他,凭手头的钱,茅盾还可以
去读三年书。并告诉茅盾,卢学溥表叔在北京,希望他能考北京大学。说完,把一张刊登北京大学招生广告的《申报》
递给茅盾。茅盾一看,《申报》有“北京直辖各校招生一览表”,招生分“大学预科、法政专科、工业专门、医学专门”
四类,其中北大预科又分第一类和第二类,各招 80 名;考试科目有历史、地理、国文、英文、数学、理化、博物、图
书。学制三年。但考第一类,“理化、博物、图书”三门中免试二门。茅盾和母亲商量,决定报考北京大学预科第一类。
1913年 8月 11 日,茅盾到上海澄衷学堂赴考,三天之内,考了历史、地理、国文、英文、数学、图书等六门功课。
考完后,茅盾即返乌镇,等候录取通知,不久,《申报》登载录取名单,竟没有沈德鸿,只有一个叫沈德鸣的人,把全
家吓了一跳,茅盾母亲猜想是报馆印错了的缘故。幸而没有几天,正式书面通知也寄来了。茅盾母亲笑着对茅盾说:
“果然是报馆印错了。”
9 月,茅盾风尘仆仆地去北京大学求学。当时,北京大学的校长由湖州人胡仁源代理,预科主任是留美归来的沈步
洲先生。茅盾这一届预科新生约200 余人,宿舍在译学馆楼上。当时教师中中外合壁,古今通用,教师思想观念十分杂
乱,真可谓新旧兼容。教史、地的是桂蔚丞和陈汉章:教国文的是年轻而又思想进步的沈尹默、朱希祖、马幼渔和沈兼
士等,这些教师都是浙江人。因而被世人称为北大文科浙江人取代桐城派而兴盛。然而,一些教师个性怪癖,也给茅盾
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如教本国地理的教师桂蔚丞,以古代今讲地理,并用考证方法讲授,他一袭长衫,一壶茶,一只烟
袋,依照大清一统志,参考各省府、县志,乃至《水经注》自编地理讲义,他在言谈中,视学生为私塾弟子,编讲义的
参考书从来秘不示人。所以茅盾讲他“可谓用力甚劬,然而不切实用。”教历史的陈汉章亦是北大一个有名人物,他是
浙江象山人,是俞曲园的弟子,也是章太炎的同学。他早就在京师大学堂教授,因为当时京师大学堂的章程中有毕业后
钦赐翰林,于是他放弃教席,宁作学生,期望得个翰林。辛亥革命后,他的翰林梦打破了,改北大后仍聘他为教授。他
表面看来落拓不羁,但内心依然十分困惑,他讲授历史时,自编讲义,别出心裁地从先秦诸子的作品中搜罗片段,证明
欧洲近代科学所谓声光化电,在我国早已有之。还煞有介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