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7 节
作者:低诉      更新:2021-02-26 20:20      字数:4902
  洛克就强调儿童学习中的两个习惯:热爱求知和实地观察、亲身体验。当然,教育在于引导。在习惯的培养当中,要有些快乐的事情,让孩子在体验中快乐成长。另一方面,我们要培养好习惯,也一定要让孩子体验到坏习惯的丑陋,不能容忍。
  8岁的刘强上学时常常忘记带午饭,每当此时,他就打电话来要求妈妈到学校给自己送饭。刘强的妈妈是一位会计师,工作很繁忙,刘强的坏习惯使得她经常被打断工作不说,也耽误了时间。
  为此,妈妈多次找刘强谈话,但无论是苦口婆心讲道理,还是气极了打骂,收效都微乎其微。刘强照旧记不住带饭。后来,妈妈听从了专家的建议,决定让孩子体验一下不带饭的感受。于是,妈妈找到刘强谈话,认真地告诉他:“刘强,妈妈觉得你已经长大了,有能力为自己的事情负责。妈妈工作很忙,不能总是给你送饭到学校。如果你下次还是忘记带饭,你应该自己对此负责。”
  刘强答应得很痛快。但是第二天,刘强还是忘记带午饭了,他习惯性地又给妈妈打电话:“妈妈,我忘记带饭了,你给我带来好吗?要不我就得饿肚子了。”
  妈妈说:“我们已经说过了,刘强。你应该为自己的行为负责。妈妈很忙,没空过去给你送饭。”
  刘强继续跟妈妈磨,但是这次妈妈很坚定。她很和蔼但坚决地拒绝了刘强的要求。
  刘强没办法,只好饿着肚子。整整一个下午,刘强都在忍受饥饿的折磨。
  晚上回到家的刘强很是生气,妈妈决定不安慰他,让他自己好好想想,体验到自己因不带午饭而饥肠辘辘的滋味。刘强虽然不是很开心,但在以后,妈妈发现,刘强真的很少再忘记带午饭了。
  让孩子从自己的错误中直接体验到后果,父母不对此加以评论和指责,效果会更好。
  每天早上如何让孩子起床,相信这是大多数父母的烦恼。大多数孩子都有赖床的毛病,父母总是一次次地催促孩子起床上学,他们或者温柔唤醒,或者直接掀开孩子的被子,逼迫他们“起床、刷牙去”。孩子满腹牢骚,他们讨厌父母打扰他们的睡眠、破坏他们的美梦,父母也不厌其烦,早起的好心情可能就在这吵吵闹闹中失去了。
  8岁的埃米莉喜欢睡懒觉。每天,她都希望在床上多呆几分钟,而这几分钟总是一拖再拖,直到误点。对此,妈妈有时会发脾气,甚至大发雷霆,无奈的埃米莉总是慢慢起来,很不高兴地吃早饭。
  每天的叫喊让妈妈很不满,也感到很累。埃米莉也一样,她甚至觉得是妈妈的原因让自己迟到了,如果妈妈不再那样催促,自己肯定能很早就起床。
  埃米莉生日那天,妈妈送她一个小闹钟作为礼物,另外在礼物盒子里还有张小纸条,纸条上写道:“亲爱的埃米莉,你不喜欢太早被别人叫醒。现在你可以自己作主,爱你的妈妈。”
  第二天早上,当闹钟响了之后,埃米莉一下子从床上蹦了起来。妈妈对埃米莉说:“亲爱的,太早了,你怎么不多睡5分钟呢?”
  埃米莉一边穿衣服一边回答:“不,我上学要迟到了。”
  一直困扰母女两个的早上起床问题得到解决,埃米莉和妈妈的关系更加融洽。
  与其强迫孩子起床,不如让闹钟自动提醒孩子,一旦给孩子一个宽松的环境,每个孩子都能从生活中获得体验。
  教育孩子就是这样,当孩子犯了错误之后,不应当由父母来承担子女的过失,让孩子学会为自己的行为负责,才是真正的教育之道。
  这两个案例说明了在习惯培养中体验的重要作用。为了让儿子养成对自己负责任的好习惯,妈妈让刘强亲身体验不带饭给自己带来的麻烦和尴尬,而埃米莉则在妈妈创造的宽松环境中通过为自己的行为负责改掉了睡懒觉的坏习惯。有的时候,父母总感到对孩子说了那么多话都不管用,这时不妨让孩子自己去体验一下,或许对习惯培养更有好处。
  如果孩子已经具有了某些好习惯,但还需要巩固,或者父母想帮助孩子养成某个好习惯,这时就可以先让孩子尝尝具备这个好习惯的甜头儿,然后再给孩子讲道理。相反,如果父母不让孩子去体验,只告诉孩子节俭很好,应该节俭等道理,孩子听多了会觉得很烦,认为父母很唠叨,很小气。尤其当他看到周围一些同学大手大脚的时候,“节俭”这一习惯就更被他扔到脑后了。他会认为别人的父母都比自己的父母好,别人家庭经济状况比自己家好。从而对父母的苦口婆心产生排斥心理,习惯自然也就养不好了。
  上篇:习惯决定孩子命运前后一致,没有例外
  在习惯养成的过程中,一个重要的原则就是从始至终都要保持一致,不要有例外。父母往往给孩子提出了某些要求以后,当孩子以哭闹来威胁父母,或者父母心情好的时候,就容易对孩子的行为给予例外。
  这样,刚刚开始培养的好习惯很容易丢掉。父母应该做到的是无论在什么情况下,都不可以对孩子的错误行为姑息迁就,否则,言行不一致的父母无法在孩子面前建立威信,孩子也无法养成好的习惯。
  小杰克6岁了,由于平时爱吃糖,已经长了好几颗蛀牙,于是爸爸妈妈就刻意把奶糖藏起来,小杰克找不到奶糖也没办法。经过这样一段时间,他已经对奶糖不像以前那么依赖了。
  有一次,罗伯特夫妇约了朋友见面,双方都说好不带小孩子好好玩一次。可是小杰克吵着要跟去,无论如何就是不肯跟保姆留在家里,为此,甚至不惜哭哭啼啼,在地上打滚,弄脏自己最喜欢的衣服。
  夫妇俩想到儿子最喜欢吃奶糖,虽然为了防止他长蛀牙,已经很久没让他吃了。但这次为了让儿子早点停止吵闹哭泣,罗伯特先生给杰克找出了一包奶糖,并许诺回来的时候给他买礼物。
  事实上,罗伯特先生的举动打破了小杰克好不容易建立起来的不贪嗜奶糖的好习惯,也无意中鼓励了小杰克以哭闹来达到目的。如果下一次小杰克想吃奶糖的话,他一定会想到用哭闹可以达到目的。
  很多家长会教育孩子不要乱买东西,不要吃零食,但是如果孩子因为不小心摔了一跤而大哭时,妈妈可能会说:“别哭了,宝贝,妈妈给你买好吃的!”“别乱泼水,要是你听话,我给你买巧克力。”也许当时很有效,孩子马上不哭不闹了。但是,事实上,父母的这种“例外”削弱了之前对孩子的严格要求,也给了孩子一种错觉,以为在“规则”中是可以有“例外”的。这无疑又增加了培养习惯的难度。
  比方我们要小孩子养成做作业专心的好习惯。我们第一天规定他坐在书桌前,半个小时把作业做好,不许走开,不许有小动作。第一天,他坚持下来了。第二天仍然监督他这样做。
  第三天、第四天他都坚持下来了。但是第五天晚上做作业时,家里突然来了客人,而且是妈妈久违的老朋友。于是,父母离开孩子的身边,赶紧出去招呼客人,并在客厅里谈笑风生。说到高兴处,还把孩子叫了出去,情不自禁地夸奖半天。也许母亲在高兴之时忘记了培养孩子专心学习的好习惯的原则,但是她这种行为无疑为孩子在习惯培养的过程中制造了一个例外。也许孩子就会觉得,学习时也没有必要绝对专心,而且这位母亲以后再要求孩子培养这个习惯,恐怕就会困难好多了。
  不仅如此,即使某些习惯已经养成了,父母也要特别注意,不要轻易允诺孩子做改变习惯的事情。一旦有了例外,已经养成的好习惯也有可能丢掉,而不良习惯反而容易迅速形成。
  因此,父母们应该谨记:不但在习惯未养成之时不应有例外,就是在习惯已养成之后,也不应发生与习惯相冲突的事情。在培养习惯时,前后要求要一致,不要因为自己的心情很好或者很糟,就对孩子有了例外。
  中篇:成就一生好习惯孝敬父母的习惯
  好习惯将伴随孩子们的一生,无论学习还是生活,做人或者处世。它以一种无比顽强的姿态干预着你生活中的细枝末节,从而主宰人生。对于孩子来说,要成就学业、事业,要拥有美好人生,必须养成好的习惯。
  做事先做人,而做人先培养习惯。只有在孩子还是儿童的时候培养孩子的好习惯,孩子将来才能成为一个真正的全面发展的人。
  亲情是一个人善心、爱心和良心的综合表现;孝敬父母,尊敬长辈,是做人的本分,是天经地义的美德,也是各种品德形成的前提,因而历来受到人们的称赞。试想,一个人如果连孝敬父母、报答养育之恩都做不到,谁还相信他是个“人”呢?又有谁愿意和他打交道呢?
  《新三字经》里有一句:“能温席,小黄香,爱父母,意深长。”其中提到的小黄香是汉代湖北一位因孝敬长辈而名留千古的好儿童。他9岁时,不幸丧母,小小年纪便懂得孝敬父亲。每当夏天炎热时,他就把父亲睡的枕席扇凉,赶走蚊子,放好帐子,让父亲能睡得舒服;在寒冷的冬天,床席冰冷如铁,他就先睡在父亲的床席上,用自己的体温把被子暖热,再请父亲睡到温暖的床上。小黄香不仅以孝心闻名,而且刻苦勤奋,博学多才,当时有“天下无双,江夏黄童”的赞誉。
  对于现在的一些独生子女,常可以看到这样的镜头:吃过饭后孩子扭头看电视或出去玩耍了,父母却在那里忙碌着收拾碗筷;家里有好吃的东西,父母总是先让孩子品尝,孩子却很少请父母先吃;孩子一旦生病,父母便忙前忙后,百般关照,而父母身体不适,孩子却很少问候。凡此种种,值得忧虑。
  晓萌11岁,爸爸妈妈对她异常疼爱,晓萌也很喜欢爸爸妈妈,但还是不知道心疼父母。父母每天结束了一天的工作,拖着疲惫的身子回到家里,连一口热水也喝不上,晓萌还要爸爸陪她玩,并一直喊着要吃饭。
  对此,父母不禁感到难过,他们想,也许是自己平时对女儿的溺爱让晓萌没有孝敬父母的意识。于是他们决定从生活小事做起培养孩子的这种意识。有一次,晓萌来了兴趣要尝试自己洗衣服,于是妈妈痛快地答应了。第一次洗衣服,晓萌洗得相当吃力,额头上都渗出了细细的汗珠,而且洗完衣服,小胳膊都开始酸痛了。
  晓萌好奇地问起妈妈:“妈妈,你平时帮我和爸爸洗衣服也这么累吗?”妈妈说:“虽然我力气要比你大些,不过每次洗那么多的脏衣服,也是很累的。”晓萌听完后若有所思地说:“妈妈,我现在长大了,以后我的衣服我自己来洗吧。”
  妈妈听了女儿的话,心里不知有多高兴,并及时夸奖晓萌说:“晓萌懂事了,知道心疼妈妈了。”听了妈妈的夸奖,晓萌更高兴了。此后,晓萌变得懂事多了,除了坚持洗自己的衣服以外,还主动帮父母做些家务活,更懂得心疼父母了。
  晓萌为什么变了?因为她体验到别人的疾苦,激起爱心或同情心,从而设身处地为别人着想。
  有无孝敬父母的习惯,不单单是子女和父母的情感关系,其实质是一个能否关心他人的大问题。在家里能养成孝敬父母的好习惯,到社会中,才有可能做到关心同事,也才有可能做到对祖国的忠诚。因此我们千万不能忽视培养孩子孝敬父母的好习惯。
  那么家长怎样培养孩子养成孝敬父母的好习惯呢?
  1。要建立合理的长幼有别的家庭关系。所谓“合理”,是指全体家庭成员之间首先是民主平等的,父母要尊重孩子的独立人格。同时,家庭又是一个整体,不能各自为政,总要有人当家长,来“领导”家庭,管理指导家庭全体成员的生活。父母是家庭生活的供养者,而且他们有丰富的生产经验,自然应当成为家庭的核心和主事人。孩子应当在父母的指导帮助下生活、学习。
  现在,不少的家庭中,孩子是“小太阳”,家长变成围着孩子转的月亮、侍从,这就为孩子形成以我为中心的小霸王性格提供了土壤,更谈不上培养孝敬父母的好习惯了。因此,我们要让孩子明白自己与父母的关系,知道父母是长者,是家庭生活的主事人,而不能颠倒主次,任孩子在家庭里逞强胡闹。
  2。要让孩子了解父母为他和家庭所付出的辛苦。现在不少孩子不知道父母工作情况,不知道父母的钱是怎样得来的,只知道向父母要钱买这买那,认为父母给孩子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