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42 节
作者:九米      更新:2021-02-26 19:34      字数:5379
  129他在教导上的善巧
  129他在教导上的善巧
  尊者阿迦曼就像对一个小孩那样地安慰作者,以鼓
  励他遵循正道,防止他与猪为友,这显示他个别的对待
  弟子们是何等的善巧。後来,在另外的机缘下,当我亲
  近他时,当时正因起伏不定的进展而挫败着,他问我进
  展如何?每当我回答正在稳定地进步,他就会补充说这
  很好,要我应该加强努力,以便在短时间内达到痛苦的
  熄灭。然而,每当我回答事情并不太顺利而心意堕落时
  ,他会安慰我,鼓励我说,忧虑着这种起伏不定是没有
  用的。在这种情况下,要加强精进。
  「已开发的心意不会跑这麽远,」他说:「它不会
  逃离你,而会很快的跑回来,就像一条狗跟随着它的主
  人。加强你的精进,它一定会跑回你自己。你愈疯狂的
  追逐着它,它就闹扭地跑得愈远。保持平静,不要执
  着,经常而持续地诵念『佛德』,它自己会回来的。
  「不要抛弃『佛德』,因为别的地方没有其它的食
  物来维持心意的生命,心意会永远跟你在一起。这『佛
  德』将作为它持久的食物。它得到满足了就会休息。当
  它睡着了而停止到处奔驰去寻找火焰来燃烧你的时候,
  你就可以放松了。你必须持续这个方式,直到心意喜欢
  跟你在一起而不再逃逸为止。然後你的心意将不再堕落
  ,因为它的营养—『佛德』或其它你所用的任何禅思主
  题—足够维持它了。试着实行我所告诉你的,你将不再
  感受到起伏不定的痛苦。
  130他的忠告、警告和鼓励总是个别的
  130他的忠告、警告和鼓励总是个别的
  雨期安居之後,尊者阿迦曼回到上次安居的那摩村
  ,後来他迁到森林深处的邦惠看村,然後到那辛奴村山
  边一个废弃的寺院里住了好几个月。他在这儿被热病袭
  击了好几天,就像往常一样,藉着法的疗效,直到痊愈。
  公元一九四二年四月,他到乌伯拉加泰尼城去参加
  他以前的禅师—长老阿迦索的葬礼。然後他回到那摩村
  ,在那里过了另一次雨期安居。
  就在这一年期间,尊者阿迦曼更加卖力地训练他的
  弟子们,为了他们的进升,运用各种可能的方法—开示
  、警告、劝说、申斥、责骂,全都为了他们的利益。在
  雨期安居期间,每四个晚上就有一次集会。结果,有许
  多弟子们都能够如意地进升,而向他陈述他们个别的经
  验,作者曾有机会聆听,虽然当时有关於我本人的修习
  ,不像别人的情况,并没有什麽值得告诉他的。
  也是在这次雨期安居,作者有个经验,至今记忆犹
  新。尊者阿迦曼开始用全面的严肃和刚毅来对待我,他
  不再像以前那样宽大或容忍了。或许他觉得我在一段时
  期的「温和的」律仪之後,理当接受这种调教。他这麽
  做是为了我本身的利益,就像他曾经为其他许多人所做
  的一样。所有其他的比丘弟子们也都热心於他们的精进
  ,在开示时间之前、之间和之後,告诉他许多奇特的经
  验。他们寻求他的忠告以改进或矫正他们自己。他们从
  未失望,因为他总是提供他们所希望和所需要的,询问
  者和聆听者皆大欢喜。他的忠告、鼓励和警告总有个别
  的特性,因此他的听众得到无尽的欢喜和振奋,他们盼
  望听到更多这样的经验,即使它只是为了他们的自我鼓
  励而已。
  有时尊者阿迦曼会为弟子们提起他前生的经历,有
  时他会告诉他们,他在此生早期的精进情形,那包括了
  从禅思和观察思惟所产生的现象和内明,精神上的挣扎
  ,脱离感官和臆想的泥沼,以及即将赢得果证和永远离
  开泥沼的关键时刻。这是故事的高潮,听众都入迷了,
  同时强迫他们去反观自己,引导他们去省思何时他们才
  能去做同样的事。有时他的听众,每当想到自己当时的
  开发情形,或甚至未开发时,不禁会感到沮丧。但从此
  会获得一些好处—它给他们新生的勇气并催促他们更专
  注於那个相同的目标。所以他的故事经常激励听众,使
  他们能够忍受所遇到的任何困难。
  131由智慧和德行感化的无数利益
  131由智慧和德行感化的无数利益
  结交有智慧和有德行的人是绝对必要的,这项事实
  对於所有曾经在他的训练和引导下,至少修习过一段时
  期的人来说是很明显的,他们因此沐浴在他慈悲和智慧
  的辐射光中,他们渐渐地被他的开示和模范的德行所陶
  冶,不知不觉地转变成和他相似的品格。这样的转变,
  当然不是在各方面都很完全,但是或多或少,视个人吸
  收的能力而定,都会感受到他鼓舞人心的感化力。至少
  他们会记得他的传统中,不会错误的道迹、修行模式和
  思想体系。这样的转变在结交恶人方面也是如此,他们
  同样地能够把任何跟他们结交的人,转变成他们那个样
  子。
  然而,这只是指外在的恶源,还有另外的恶源,较
  不明显,但是更具威力。这埋藏在每一个人的性格之中
  ,包括所谓的「文明人」和许多比丘以及沙弥,他们宣
  称自己是如来的追随者,这个恶源意指「愚痴」—对魔
  法师喃喃低语的懵懂无知,他驱策一个人不知不觉地陷
  入恶道之中。有时,自己很清楚,一个罪恶的声音正将
  一个罪恶的念头硬塞入他的脑海里,但他安慰自己,认
  为这样的念头仍然是无害的,因为它还没有在言语和行
  为中表现出来。这就忘记了罪恶的真相,不论它在何时
  发生,不论它在何处停留,它永远是罪恶。即使当它还
  以思想的形态存在心里,它就开始在产生罪恶的效力了。
  佛陀的教义,其目的在从心意除灭所有的罪恶,使
  它们永远不能再用邪恶的影响力来制服心意。在佛陀和
  他的阿罗汉弟子身上,包括尊者阿迦曼布利达陀,可以
  看到这项证据,他们完全洗净了心里的烦恼,这是作者
  真诚的信念。所以,任何批评都应针对作者,而非针对
  尊者阿迦曼,他已善逝而完全地解脱了束缚。
  132诺格菲的森林隐居处—头陀行比丘中心
  132诺格菲的森林隐居处—头陀行比丘中心
  尊者阿迦曼在惠看村,那辛奴安和沙口那空城,东
  口贝区的邦口科地区附近,过了叁次雨期安居。在那里
  有对人们和空居天众开示的例行时期,但是空居天众不
  像他住在清迈时那麽常来,可能是因为这里比他在清迈
  时的住处更接近城镇。只有在重大的日子,例如摩伽日
  (中译注:阳历二月月圆日)、卫塞节(中译注:阳历
  五月月圆日)、雨期安居的第一天(中译注:阳历七月
  月圆日之次日)、中间日(中译注:阳历八、九月间的
  新月日)和最後一日(中译注:阳历十月月圆日),他
  们才会定期来看他。跟他住在一起的比丘和沙门人数也
  不多,因为受限於居处的数量。然而,一直有许多人来
  拜访他,请他作短期的开示,然後又回到他们自己的地
  方。他慈悲地给予他们所需要的任何开示和忠告。
  尊者阿迦曼被诺格菲那奈村的善信邀请去住在他们
  那里,以「提升他们的精神」(泰国用语)。他接受他
  们的邀请,而他们很快地一起来迎接他前往那奈郊区的
  诺格菲村,它位於沙口那空城的番那尼扣区。他从邦口
  科村上行出发,沿着蜿蜒的小径走着,在森林中过了叁
  、四个晚上才到达诺格菲村。
  到达诺格菲村之後没有几天,尊者阿迦曼患了疟疾
  ,被它间歇性的热病折磨了几个月。虐疾在当时是慢性
  的,长年影响着一个人的健康。它的热病症状可能好几
  个礼拜或好几个月没有出现,然後又突然地回来了,它
  最坏的结果是它的受害者被迫进入消费者大於生产者的
  情况。他们能够吃和睡,却不能工作,他们也会倾向於
  怨天尤人,在很多情况下,成为不可能改变的事实,没
  有办法让他们高兴或停止他们没完没了的抱怨。因此,
  这种人对每一个人都成为一种负担,而在多数情况下,
  当虐疾变成慢性的,病人的肤色转白,肚子凸出,尤其
  是小孩子更是如此。那些住在城镇或平地的人们,比那
  些生长在森林地区的人们,更容易感染虐疾。头陀行比
  丘,在他们游行经过森林的旅程中并没有例外,在许多
  情况下,似乎更为敏感。作者本身也患过虐疾,就从第
  一次雨期安居起,直到第二年夏天止。
  但是无视於这一切,不但没有被惊吓和挫折,更多
  更多的比丘和沙弥不辞辛苦的跋涉来找他。在雨期安居
  期间,在寺院里面就有二十到叁十人。更多的人住在附
  近的村子里,二、叁个人在某些地方,五、六个人在其
  它一些地方,九、十个人则在另外一些地方。在万法拉
  日(满月、半月、新月日,中译注:斋日),会有二十
  到叁十位比丘前来聆听波提木叉(每半月诵念一次的寺
  院戒律),当附近寺院的比丘们一起来聆听戒律的时候
  ,人数就更多了。雨期安居以外的时期,只要尊者阿迦
  曼住在那里,他们的人数有时就会达到五十或六十人,
  或甚至更多。白天的时候,所有比丘和沙弥都会退回寺
  院区外的隐居处,并自行精进於禅思。
  那一带的森林有许多公里宽,长度则延伸无数的距
  离。侧面目视所及之处,则被一连串的群山所围绕着。
  番那尼空区南下到卡拉辛城,全是森林和山区。诺格菲
  区,当时尊者阿迦曼所住的地方,因此就成了头陀行比
  丘的中心,他们唯一的目标是透过心意开发而得到果证。当他们的难题得以解决,疑问得以澄清时,他们愿意
  穿越森林,跋涉长远的距离,来看尊者阿迦曼,并听他
  在波提木叉日和其它机缘下的开示。
  雨期安居以後,在旱季里,山上有很多可供隐居的
  地方,山洞和悬崖,甚至在林间树下。任何小村落,有
  些有十个住家组成,有些则有二十或叁十个住家,都在
  很远的距离之外。山边地区也散落着一些村落,每个村
  落由五、六个住家组成。就是这些村民们,慷慨地供应
  头陀行比丘们每日托钵的食物。
  133森林隐居处
  133森林隐居处
  诺格菲村是位於被森林和群山所环绕的河谷中间,
  河谷本身非常宽阔,有着各处都适合耕种的台地。群山
  无数而森林广大,都提供着很多的隐居地区,因此,一
  年到头,雨季和旱季都有很多头陀行比丘。
  当尊者阿迦曼住在那里的时候,头陀行比丘不断地
  拜访着他,有些从山上下来接受开示并请教解决难题,
  另外有些则在接受了他的开示、忠告或鼓励之後,取道
  返回山上。另外还有些人从那个城区或郊区前来,甚至
  也有那些从附近城镇和那一带的其它城镇而来的。在旱
  季里,许多人们,在家弟子和比丘,生意人和政府官员
  ,蜂拥而至森林隐居处来看他请求开示。他们都必须步
  行,除了那些老人和妇女,他们不习惯於走路才坐牛车
  (那跟走路所费的时间差不多)。
  从诺格菲区有一条直接的道路通往隐居处,大约有
  二十公里长。从蜿蜒山脚下的一条较长的道路则大约有
  二十五公里。直接的道路虽然近些却较难走,因为它直
  接走上山坡,没有地方可以休息,至於经由较长的道路
  ,沿路就有村落,虽然不是很舒适,却提供了休息的地
  方。汽车能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