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20 节
作者:九米      更新:2021-02-26 19:34      字数:5377
  —尊者长老优波离古那巴马迦利亚陪同着,而且将会有
  一些人来帮忙他。他的上座在那个城镇很有名,为当地
  的民众—从政府首长下至生意人和镇民们所敬重。因此
  ,有许许多多的民众到火车站来欢迎他,甚至也有好几
  辆汽车—这在当时还是很稀有的。迎接他的人,邀请长
  老优波离到伽地浪格寺去。他们聚集在那儿拜见他,并
  聆听他的说法。
  061在清迈说法
  061在清迈说法
  在此机缘下,他的上座长老优波离很有雅量地邀请
  长老阿迦曼,为聚集在那里的民众说法。他的说法最为
  感人,使所有的听众都很欢喜,当说法结束的时候,大
  家都意犹未尽。
  那天,他的说法主题是Amupubbikatha—渐进的
  重要修行系列(包含布施、持戒、生天、欲乐的过患和
  欲出远离的利益。这些接下去就是四圣谛。)说法之後
  ,他敬礼上座就回到他的小屋子去休息了。
  在集会中,上座公开地赞美他的说法,是如此美妙
  的陈述,几乎无以伦比。他说那次说法应被称为Mutt…
  odaya—(中译注:解脱的曙光或解脱心)引导听众见
  到解脱的曙光。他的解说是如此详尽,使得他(上座)
  都不能讲得像这样非凡独特和欢欣鼓舞。
  「这位头陀行比丘所说的和说话的风范都是非常殊
  胜的。」他的上座说:「他已经给了我们一个宝贵的指
  示,并在他的听众中唤起了更高深而无餍足的法欲。(
  他的说法已经谈论到我们所易於忽略的意义,那些我们
  一直视为当然的事。)他让我们异於为什麽在他提醒
  我们以前,我们都没有想到这些事情。尊者长老阿迦曼
  显然是一位Kammatthana(中译注:业处)比丘(一位
  修习心意开发的和尚),一个以念住和智慧追随佛陀之
  道的人。他不忽视法或滥用法,不像许多其他比丘和在
  家人那样。他不会老生常谈地讲说,而会强调具有特别
  意义的重点,使难以了解的得以明白,详细解说着这些
  重点,让他的听众都很清楚。他是很善巧的,他的布道
  几乎是无比的。我是他的老师,但在这方面我比不上他。有许许多多我弄不清楚的,但他能够。对於我所不明
  白的,我寻求他的意见和忠告,而他的建议从未令我不
  满意,我已经从他那里获得许多宝贵的教训。
  「长老阿迦曼接受我的邀请来到清迈,可能是因为
  他看到这个有着很多森林的山城,适合於他的隐居游行。他是一位难能可贵的比丘,虽然我是他的长辈,我仍
  然真诚地尊敬他的品德,而他对我是那麽谦虚,有时我
  不禁感到局促不安。他将在这里只停留一段时间,然後
  他就要前往另一个旅程了。我不能劝阻他,因为他的惟
  一目标是寻找最高的真理。我所能做的就是赞赏他无私
  的目的,在不久的将来,他可能会更有效率地帮助比丘
  和在家弟子。任何人对於心意的开发有兴趣的,都可以
  去见他,你将不会失望的。但有一件事,你必须记在心
  里:不要以迷信和神秘论来打扰他。为这些傻事,他会
  申斥你。他只教导和修习佛陀的正法,不会引导人们走
  入迷途。
  「我曾经跟他讨论过法义,我相信,当今再不能从
  别人那里学到这些不可思议的事实了。我赞美长老阿迦
  曼并且非常地尊敬他,虽然我没有这样告诉他,但我相
  信他真的值得这样的尊敬。像他这样,称之为圣弟子是
  最恰当的了。他自己从未提过这件事,但是在一个非正
  式的会谈中,当那里没有其他人旁听时,从他详尽的、
  明白的和多方面的解说,很明显的,他已经自证於叁果
  (阿那含—不还者)。所有他所解说的和阐明的,都完
  全符合於经典上所说的。他对我始终谦虚而恭敬,从未
  表现任何不敬的样子或任何侵犯的态度。从他的外表,
  别人可能认为他只不过是一件没有价值的破布;他所给
  我的印象则是深刻而虔诚的。
  聚集在那里的民众,并不认识尊者长老阿迦曼。尊
  者优波离在尊者长老阿迦曼已经说法结束之後,才告诉
  聚集在那里的民众有关於他的一些事,同时也利用那个
  机会来称赞他。尊者阿迦曼本身并不在场,而且已经回
  到他的小屋去了。一些出席那个聚会的比丘们告诉他尊
  者优波离所说的,然後他再告诉近侍弟子们。在尊者长
  老阿迦曼的葬礼上所分发的一本小册子,包含着一个简
  短的传记和他的教导,叫做Muttodaya(解脱的曙光),就是缘自尊者优波离为这次说法所作的命名。
  尊者长老阿迦曼曾在清迈的旷野住了十一年(从公
  元一九二九年到一九四○年),那段时间之後,他顺应
  他的上座—菩提颂风寺的长老达马西地亚的邀请,前往
  乌东泰尼城。下面将会提到这件事。
  062决定性的阶段—究竟果证的奋斗
  062决定性的阶段—究竟果证的奋斗
  在清迈的伽地浪格寺住了一阵子,他离开了尊者优
  波离,开始他的头陀游行,前往该城的森林和山区寻找
  一个隐居的处所。他独自旅行,现在是他加强精进的最
  佳时机了,因为帮助别人的缘故而停辍了很久,现在没
  有什麽可以让他分神和延误他精进的了。他在那段时间
  的隐居之处,包括了美瑞和青道区的森林和山区一带地
  方和其他处所,雨季和旱季他都住在那里。这是一个决
  定性的阶段,结果不是死亡就是证果。他已经奉献了充
  分的时间去帮助别人,现在是为了自立梵行而自行开发
  的时候了。跟其他人周旋往来的生活方式,充满着痛苦
  和负担,只有透过念住和智慧,这样的重担才能减轻一
  些。然而,负担依然在那里,它抵销并降低了努力的成
  果。
  尊者阿迦曼现在是一个孤独的人,在一个孤独的地
  方,因缘「有」、「生」和其他的忧悲苦恼将要被面对
  面地奋战,直到结束。一颗仍然忧虑着其他人们和事务
  的心,就像一条超载货物的船只,立刻就沉葬水底。对
  这样的一颗心,是没有希望熄灭於痛苦的。任何对於其
  他人的慈爱之心,现在都必须停止。当最後的目标正在
  被达成时,对别人的慈爱必须消逝,因为它会干扰了目
  标本身的达成。身为佛陀的一个追随者,如果不擅於精
  进,就有必要去学习一些善巧和方法,才能够随顺於正
  道。一旦自己的开发完成了,其他的人就能更有效地获
  得帮助。
  现在已经到了烦恼和修行方法之间激战的时刻了。
  所有这段时间内,心意已经被它的两造(烦恼和法义)
  所撕扯。现在,其中一方将要成为心意惟一的主人,如
  果努力不够而且智慧不足,心意就要听任烦恼的摆布了
  ,那必然将它驱向无数痛苦的生死轮回之中。但是如果
  努力和智慧都得到充分的开发,心意就成为法义,而法
  义就成为绝对属於他的无价之宝。这是对准烦恼给予决
  定性一击的时刻了,没有去想到死活的问题。如果不能
  获得胜利,就让身体死得其愿,不要有被击败的生命留
  着,那将是羞愧的,必然会被烦恼所嘲弄的。
  当他住在清迈旷野的期间,长老阿迦曼就是这样时
  时警惕和勉励他自己。他在那里的生活是严格地遵照一
  个固定不变的时间表,全天候地精进,日以继夜—每一
  个身体的动作和每一刹那的心意。所有这段时间,念住
  和智慧持续地运行着,查核和思惟着每一个外在的接触
  和内在的波动。没有任何事物,绝对地没有任何事物,
  可以穿透念住和智慧的防御线,现在已经到达转法轮的
  程度了,成为自动的、自发的而不间断的。
  当尊者阿迦曼日後陈述他这段奋斗的插曲时,让他
  的听众懔然敬畏而肃然屏息,他们都被他勇敢的和独自
  的奋斗故事楞住了。在旷野里,除了他自己的精进之外
  ,是不能期望任何人或任何事物的帮助或鼓励的。它是
  如此奇妙和令人敬畏而振奋,使他的听众觉得彷佛有一
  扇门已经为他们打开了,穿过它,他们将可达到涅盘。
  在这插曲本身的实际时段里,他正向着那个果证全速前
  进着。
  063大念住和大智慧
  063大念住和大智慧
  尊者阿迦曼说,他的心意已经长久地、完全地实证
  於第叁果(不还者),但是由於说法布道和训练弟子们
  的责任,没有时间让他继续精进於究竟的果证。当他这
  次独自游行在清迈的旷野时,他完成了,还得到几个额
  外的利益。环境和气候都非常地良好,身心的状况都很
  轻快,准备支持任何程度的精进,心意则警觉而做好准
  备。无上的法义似乎即将破晓,而痛苦的止息也不远了。战斗於是趋近结束,因为强壮的法义猎犬驱迫着狡滑
  的烦恼狐狸进入了死角。烦恼,现在已经虚弱了,而且
  到了穷途末路,只等待着结束,当法义的猎犬一跃而上
  吃掉它们时,纵使战斗尚未结束,但结果是不可转变的。
  在这个阶段的开发,心里无穷尽地具足所谓的大念
  住(摩诃沙堤,中译:大守意、大正念)和大智慧(摩
  诃般那,中译:大正智)。即使没有任何刻意的努力去
  控制它们,它们的功能也不会消失。大念住和大智慧成
  了自动的、自发的和不间断的,迅速地运作於处理外在
  和内在的情况。每一件事情都被查核和思惟过,然後超
  越它,每一件事都让它留在原属的地方。这明显地不同
  於早期的开发,当时的念住和智慧必须予以刻意地培养
  和控制(即使用了很多力量,它的进步却很像小孩子们
  在玩「蛇和梯子」的游戏一样,有时似乎跳跃前进得很
  快,有时又像被推下蛇坑,回到很久以前开始玩的地方)。这样做,不要那样做的命令;思惟这样或那样的知
  识和理由;怎样适当地处理这个或那个的方法;都被嵌
  入於大念住和大智慧中的一部份。它们的发生不需要有
  意识的努力,因此,除了睡眠期间之外,它们日夜每一
  时刻都作用着,很像是泉水稳定地渗注於一个水孔,绝
  不会枯竭。
  受、想、行、识的缘起者,就是观察思惟的对象,
  它们的作用如靶标,念住和智慧的箭尖穿刺它们的本性。因为已经证到不还者的阶段,以色蕴做为观察思惟的
  主题,已经失掉它的意义了。这四个非物质的诸蕴,必
  须予以广泛地和彻底地观察思惟,诸如它们的生起、持
  续、消失,都证实了无我的基础,在所谓的「男人」、
  「女人」或「动物」的背後,并没有常住的实体。再重
  覆,在四个非物质的诸蕴中,任何一蕴,都没有「男人」、「女人」、「动物」、「我」、「你」、「他」、
  「她」、「他们」或任何人在里面(更不要提身体粗陋
  的物质之蕴了)。认清这项真理,必须要贯通内明或智
  慧,不是仅仅透过忆想或理性的知识就可以知道的。要
  记住,两种知识的程度是南辕北辙,有着天渊之别的。
  透过忆想(理性的层次)的认识,倾向於自我膨胀
  ,刺激情感,分散心意,增加自我迷惑。这项事实的证
  据可见於许多法义的讨论中,它被标记为琐屑的争辩、
  找碴寻错、唇枪舌弹。可笑的是,所有这些都是用来拥
  抱烦恼而不是抛弃它们。法义讨论的目标应该是舍弃烦
  恼,若透过世智辩聪的感性词汇来认识这项真理,结果
  会造成烦恼—粗重和微细的,被压抑的,减少的或除去
  的—视智慧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