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1 节
作者:
九米 更新:2021-02-26 19:34 字数:5373
作者的话
作者的话
呈现在这里的这本传记,显示了已故尊者禅师长老阿迦
曼布利达陀的修行生活和方式。这是由许多曾经在不同
的时段里接受他指导,而与他同时代的弟子们,热心地
提供资料所编辑的成果,它的正确性因此是相当可信赖
的。当然,那是不可能去期望他的每一个弟子都能记得
他所开示的每一句话,和他生活的每一个地方以及每一
件事,但是那也不可能去等到获得完美和完整的时候。
等待得愈久,重要的细节就愈会从当代弟子们的记忆中
消褪。於是,未来世世代代将会丧失了一个有价值的典
范,一个他们能敬重的人。有鉴於这个事实,下列的传
记才发表出来,希望至少有些东西总比什麽都没有要好
些。
这里所发表的是依照古代编辑者的方式,他们在各种经
典里记载了某些圣弟子们的传记,希望它们能够成为後
代鼓舞人心的典范。如果已故尊者长老阿迦曼本身所叙
述的有任何似乎「不妥当」的地方,作者在此要请求读
者的原谅。这个作品的用意是为了那些在佛教这方面有
兴趣的人。作者必须承认,他对自己的努力不能不感到
些许的不安。
中译前言
中译前言
尊者阿迦曼已於一九四九年般涅盘。原着作者尊者阿迦
摩诃布瓦是尊者阿迦曼晚年的近侍弟子之一,今年(一
九九二)约已七十九岁。中译者曾於译稿完成後拜访帕
邦塔寺,请教译文中的疑难。尊者布瓦曾经指示说现有
的两个英文译本均不够理想,新的英译工作即将重新展
开,因此这个中译本也只是暂时性的一个版本。
中译者本身是学工程的,语文素养有限,为了忠於英译
版,几乎全部采用了逐字译法,使得部份文句很不畅顺
,请读者原谅。中译者希望读者藉此传记而认识宝贵的
僧伽,更期盼贤圣的僧伽能够游化於台湾乃至中原汉土
,长作人天的眼目和福田。
在此谨向所有助成本书译校、排印和流通因缘的人们致
谢,并愿叁宝庇护我们的师长、父母、恩人、家人、亲
友以及所有曾经被我们伤害的有情众生,愿他们健康愉
悦,愿他们也有机会沐浴在叁宝安详宁静的慈光中。
001禅师
001禅师
尊者阿迦曼是当时最着名的禅师,他的近侍弟子们
都衷心敬仰他。从他所传授的有关於高深法义的解说和
教示里,他的果证程度对於这些近侍弟子而言是很明显
的。从他那里所得到的难忘印象,都一再地验证那些事
实。他的弟子包括在家众和比丘僧,来自泰国各地,也
有来自邻境寮国的。从第一天到最後一天,不论是做为
一个在家人或比丘,他的生命是光辉灿烂的。他的生命
是如此地完美无瑕,即使是钻石、珠宝也比不上他的珍
贵和纯净。
他生在堪卡族的一个家庭中,父名奈卡顿,母名能
珍,都是传统的佛教徒。佛历二四一叁年(公元一八七
○年)一月二十日星期四,他生於乌伯拉加达尼城中。
他有八个兄弟姊妹,但他过世时只有两个人还活着。他
是长子,身材短小,肤色明朗。他从小就活泼又充满活
力,聪明而机智。十五岁时,他在堪梆的乡下寺院里剃
度为沙弥。由於他是真诚地热衷於学法,不久他对师长
所教导的各种经典就都熟练通晓了。他的个性和行为也
是可靠的,未曾给他的朋友和长辈惹来麻烦。
过了两年的沙弥生活,由於父亲的要求,他必须还
俗了,但是鲜洁纯净的出家生活已经对他产生了深远的
影响。他从未忘记这段日子,并决定迟早要回到出家的
生活。这或许是深藏在他个性中,坚固而不动摇的信心
所致。日後,在二十二岁时,鲜洁纯净的出家生活召唤
着,似乎是无法压抑了,他辞别双亲,事实上他的父母
也已随时准备答应他的请求,他们自己也盼望他成为比
丘僧。他们热心地为他备妥出家的用品。佛历二四叁六
年(公元一八九叁年)六月十二日,他在乌伯拉加城的
利亚布寺中出家。剃度时,长老阿利亚卡威为戒师,长
老可路悉达为羯磨师,长老可路拉加克乌伯根那为教授
师。授予法名布利达陀(意即慧所庇护)。剃度之後,
他追随利亚布寺的长老阿迦索堪它息罗修习毗婆舍那(
内明)。
002他的预言之梦
002他的预言之梦
在他追随长老阿迦索修习毗婆舍那的早期,他选择
「佛陀」一词做为禅思的优先主题。一开始,它并未产
生预期中所应有的宁静,这有时会让他怀疑它的价值,
但他继续努力直到宁静得足以清凉他的心境。然後某夜
他做了一个梦:他觉得自己走出了村庄,直入一个稠密
的丛林,到处都是树木和灌木丛,几乎不能穿越。但他
设法穿过了它们,最後发现一片草原,从他面前延伸到
天际的地平线。他再度努力持续他的旅程。途中,他看
到一棵泰语叫做「杰」的树干被伐倒在地。这大树干已
经在好几年前就被伐断了,所以局部埋没在土中,部份
的树皮和里层都腐烂了。於是他爬上并在树干上行走,
思惟着这树干是不可能再生长了。他知道在生死轮回中
,自己此生已尽了。他把伐倒的树干「杰」,比喻做自
己过去的生生死死—「杰提」(巴利语,译成泰语与杰
树音相近)。此树不能再生长就象徵着—如果他不放弃
努力,这将是他的最後一生。延伸到天际的无边草原,
则是持续无尽的生死轮回,就像一条蛇咬着自己的尾巴。
当他站在那里思惟着这些象徵性的意义时,那儿出
现了一匹大白马向他走来。他走向前、跨上去,同时发
现自己骑在马上正全速飞驰而去。他不知道自己要到那
里去,也不知道为什麽要去,但感觉到他必须在广阔无
尽的地域中行走遥远的路程。路上,他恰好看到一个玻
璃箱,里面装着巴利圣典。箱子的设计巧夺天工,而且
是漂亮的银白色。就像随他所愿一般,白马载他来到巴
利圣典的箱子旁边。他下马,希望打开箱子并看看里面
的巴利圣典,这时白马已经完成它的任务,瞬间消失了。这地点是在开阔原野的尽头。从那里可以看到水气蒸
腾、荒无人烟的丛林,有着荆棘纠缠的灌木丛,使人无
法通行。他便走向箱子,但在打开箱子要看里面的巴利
圣典之前他就醒来了。
这个预言之梦给他保证,只要他不放弃努力,他将
能在此生达成他的目标。从此以後,他致力於更严谨的
修习,藉着内心诵念「佛陀」来控制每一时刻、每一动
作,日以继夜。他继续修习头陀行,这是从他剃渡直到
过世所严格遵守的。诸如:穿破碎废布所缝成的袈裟,
拒绝接受现成袈裟的供养;外出托钵乞食,除了他决定
断食的日子;拒绝托钵後送来的食物,只接受他托钵时
放进钵里的食物;日食一餐,拒绝後来送到的食物;吃
用钵中食物;穿的仅有叁件衣服(拒绝今日成为必须的
浴巾);居住在森林区,例如:林间树下、河谷之间、
洞中、断崖下(除了应邀入城的短暂期间之外)。
他有时也遵守其他遗留下来的头陀行。他遵守头陀
行的修习是杰出的,现代任何人几乎都不能比得上他。
任何他心里的决定,不管是外在的修习(头陀行),或
内在的修习(毗婆舍那),他永远是坚定不移的,从未
犹豫不决。他鲜洁纯净的生命全部献身於解脱的目标,
用他精勤的努力,持续控制着他所有的行止,以灭除烦
恼。骄傲和虚荣鲜有机会侵入他的心中,即使当时他仍
是尚未获得果证的凡夫。他与别人不同,无论如何,他
恒久保持机警地对抗这些烦恼,永远用勇气来与它们奋
战,我们从他後来的叙述中知道这些。
当他感觉自己对於观察思惟的活动来说,已经是坚
定屹立时,他想起预言之梦,并体会了在家生活是各种
痛苦烦恼的聚集,就像广阔稠密的森林中,潜伏着各式
各样的危机一般;而鲜洁纯净的出家生活,有着舍离之
力的支持,能够带着他通过危险的地方,到达宽广开阔
的草原,一个安全而知见没有障碍的地方。大白马则代
表着严谨的修持,将带领他通往解脱和巧夺天工的巴利
圣典箱子。然而,由於自己不够完美,他无法打开圣典
的箱子,也就不能精通教义的理论层面。他自认为未具
备四重辩才,这是善於说法者所必需的善巧,有了天高
海深般的智慧,才能教化叁界中的有情众生。他自认为
夙生所累积的功德(波罗蜜)不足,所以只能看到巴利
圣典的外观,而不能深入它的内涵。这也就是说他教导
别人的能力,在於指导别人去做什麽,而无法使用正式
的法语来引述。不论这是真实与否,近侍弟子们和曾经
在他指导下修习的人,都明白一件事:他所作的开示和
说法的每一个主题都非常微妙而感人,超过文字的力量
所能形容。今日世界上,何处能找到这样令人铭记不忘
的法说教示呢?
003叁摩地幻象
003叁摩地幻象
有一天,当他在利亚布寺,以「佛陀」名号修习禅
思时,他的心境趋入平静。那时浮现了一具肿胀溃烂的
体幻象,兀鹰群、乌鸦群和野狗群在他的面前争夺腐
,把它撕扯成碎片,弄得满地碎屑,他有一股强烈的
恶心和厌离的感觉。当他的心境已从这次的禅思幻象退
出之後,他经常在心眼中保持着这个印象,日以继夜,
时时刻刻,行、住、坐、卧都是如此。此後的禅思静坐
也以那个体为基础,继续观察思惟体,它变成了一
个玻璃盘子,浮现在他面前。进一步观察思惟盘子,又
出现了各式各样景物无边无际的活动影像,很显然的,
一幕幕无穷尽的花样转变是随着他的「追逐」或「好奇」而起的结果,他那无餍地渴望要知道接下来是什麽幻
象的心理在作祟着。一下子看到自己正在爬上一座高山
,一下子看到自己带着一把剑,穿着一双鞋,在山上来
回走着。又一会儿,一片有门的墙出现在他面前,他打
开门看到一些比丘们在里面禅思。然後景象扩大显示附
近的断崖和山洞,一些人和隐士在里面。过了一会儿,
他看到一个摇篮或篮子从断崖上降下来,他看见自己跑
进篮子里并被吊上悬崖,在那儿他看到一条船里面有方
桌。这座山被明亮的光辉环绕着,然後他看到自己在山
上用餐。这就是展现在他面前,不断变换的景象,却不
能引导他何去何从。
叁个月後,在禅思中发生了一幕无穷尽而且不可思
议的变换花样,所见之处竟然无边无际。内在的结果,
令人非常不满意。这次禅思以後,心境变得敏感,易受
干扰、迷惑的影响,陷入强烈的亢奋和沮丧状态,就像
从前,他无法从禅思中获得泰然自若或平衡的心境。他
於是确信这「绝非」通往解脱的正道,否则应得到泰然
自若且平和的心境,而不是这种情绪化的感性。他认为
这类的感性,正是不了解心意开发的凡夫所期待的。他
总结如是,这样追逐注意外境的事物,必然违反心意开
发的原则,以致丧失了所期望的内在喜乐和宁静。
从此以後,他把注意的焦点回转到身上,使它横亘
周旋在全身不同的层面或范围中—垂直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