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17 节
作者:老是不进球      更新:2021-02-26 19:29      字数:4916
  的认真了。
  不知而作,是凭空杜撰,是孔子所厌恶的。孔子以多闻多见而择善从之,虽不及上知(zhì)(生而知之)之能创作,亦可算是次于上知的人。孔子的智慧很高,但行事谨慎,尤于创作一事,绝不妄作,自称“知之次”,是自谦之语,这种稳健谦虚的态度,值得我们学习。
  (六)
  子曰:“莫我知①也夫②!”子贡曰:“何为③其莫知子也?”子曰:“不怨天,不尤人④;下学而上达⑤。知我者,其天乎!”(《宪问》第一四·三七)
  章旨
  孔子慨叹世人不了解他,因而告诉子贡,他是个不怨不尤、下学上达的人。
  注释
  ① 莫我知即“莫知我”,言无人能真切了解我。莫,没有人,否定代词。
  ② 也夫置于句末的语气助词。夫,音fú,此处表感叹语气。
  ③ 何为犹“何谓”,相当于“怎么说”、“为什么说”。
  ④ 不怨天不尤人不埋怨上天,也不责怪他人。怨,埋怨。尤,责怪。
  ⑤ 下学而上达下学人事,上达天理。
  析论
  《史记·孔子世家》记载孔子说这段话时已七十一岁了,他从五十五岁起周游列国,到六十八岁时再回到鲁国教书课徒。他周游列国的用意在宣扬自己的学说主张,希望有国君能够用他,使他一展抱负,促进天下大同。但是各国国君以征伐为尚,都以孔子王道学说难见急效而未加重用。现在孔子七十二岁了(孔子七十三岁卒),天下依然混乱,他的学说依然不被采用,所以就发出了“莫我知”及“知我其天”的感慨。
  孔子下学人事,人事有否(pǐ)有泰,孔子能安然处之,所以不尤人;孔子又上达天理,唯天理表现在人事上,有穷有通,孔子也能洞察它们,所以不怨天。有了这种豁达开朗的胸襟,纵然没有人了解自己,对于自己又有何损?孔子之所以发出“莫我知”之叹,乃慨叹“莫我知”而“莫我用”,因为“莫我用”,所以孔子的政治理想就无法实现了,只好说“知我者,其天乎”啦!
  问题与讨论
  1。 “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这种生活有什么乐趣呢?
  2。 “待贾而沽”和“待价而沽”有什么不同,孔子为什么要待贾而沽?
  3。 读了孔子自述诸章,你认为孔子是怎么样的人?
  四、时人评孔子
  以下三章记载隐者和孔门弟子对孔子的评论。隐者离群索居,不问世事,对积极入世、充满忧世之心的孔子,不了解者居多,因此,赞赏惋惜者有之,冷嘲热讽者有之;弟子对孔子的观感,则因来自切身深刻的体会,对孔子充满崇仰、爱戴之情。从这两种不同的反应,我们一方面看到圣人之道弘大,故不易为世人知晓的现象,另一方面借正、反两面的评述,更加彰显孔子之为人。
  (一)
  子路宿于石门①。晨门②曰:“奚自③?”曰:“自孔氏。”曰:“是知其不可而为之者与?”(《宪问》第一四·四一)
  【500书堂】制作,下载更多电子书;请到H T T P://WWW 。500shu。
  论语卷·论人(13)
  【500书堂】制作,下载更多电子书;请到H T T P://WWW 。500shu。
  章旨
  记隐者晨门之言,道出孔子积极救世的精神。
  注释
  ① 石门鲁城外门。
  ② 晨门职司早晚启闭城门的人,此处盖贤人隐于守城门者也。
  ③ 奚自从何而来?奚,何。
  析论
  孔子博大精深的思想内涵、传道济世的抱负和使命感,在当时有人肯定他、赞扬他,但也有人揶揄他、讽刺他,他曾经一度在鲁国为官,但不久便辞去,晚年为了寻找实现他政治理想的国君,带着学生周游列国。
  其间,孔子曾语重心长地说:“知我者其天乎!”又有一次子路在石门外住宿了一夜,当他第二天入城时,管城门的听子路提到孔氏,就说孔子是“知其不可而为之者”。这一章所述重点即孔子这种积极救世的精神。“知其不可而为之”一语相当准确地表现了孔子当时的困境,及处于此困境中那不屈不挠的勇者形象,流露出当时人们对孔子的同情、了解,乃至赞佩、叹惋的心情。
  所谓“知其不可而为之”,“知”就是明察世态、洞悉政局。孔子并不是脱离现实的梦想者,但在“知其不可”之后,别人抽身而去,明哲保身,孔子则挺身而出,虽不能挽狂澜于既倒,也要做一棵疾风中挺立的劲草,坚持自己的理想。这种精神给予孔子的政治实践以独特的光彩,也对后人有无限的激励作用,后代有志之士莫不以此自勉,献身理想,百折不回。他们的献身实践,又为这句话增添了许多光芒。
  (二)
  长沮、桀溺①耦②而耕。孔子过之,使子路问津③焉。长沮曰:“夫执舆者④为谁?”子路曰:“为孔丘。”曰:“是鲁孔丘与?”曰:“是也。”曰:“是知津矣!”问于桀溺,桀溺曰:“子为谁?”曰:“为仲由。”曰:“是鲁孔丘之徒与?”对曰:“然。” 曰:“滔滔⑤者,天下皆是也,而谁以易之⑥?且而⑦与其从辟人之士⑧也,岂若从辟世之士⑨哉?”耰而不辍⑩。子路行以告,夫子怃然曰:“鸟兽不可与同群!吾非斯人之徒与而谁与?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微子》第一八·六)
  章旨
  记孔子答隐者之所讥,而述己志。
  注释
  ① 长沮桀溺楚国二隐者之名。
  ② 耦通“偶”,并也。
  ③ 问津问渡口之所在。津,渡口。
  ④ 执舆者在车上执辔的人。本是子路驾车执辔,因下车问路,故由孔子代替。
  ⑤ 滔滔比喻纷乱的样子。
  ⑥ 谁以易之将和谁来改变此种局势。以,和下文“鸟兽不可与同群”、“吾非斯人之徒与而谁与”、“丘不与易也”诸“与”字同义。
  ⑦ 而汝也,指子路。
  ⑧ 辟人之士指孔子。因孔子周游列国,相继离开鲁、卫、楚等国。辟,通“避”。
  ⑨ 辟世之士避世隐居的人,桀溺自谓。
  ⑩ 耰而不辍谓继续覆盖种子,也不告以渡口所在。耰,音yōu,以土覆盖种子。
  怃然怅惘失意的样子。怃,音wǔ。
  吾非斯人之徒与而谁与此句承上句省略“同群”。意谓如不与世人同群生活,那么要跟谁相处而生活呢?徒,辈。
  天下有道丘不与易言天下如果太平,则我不必出来改变这种局势。意指天下不太平,故欲以正道扭转之。
  析论
  孔子怀抱济世热忱,一心救世,当他周游列国时,途中曾遇到两位耦耕的隐士,子路向他们问津,在一问一答的过程中,两人对孔子率弟子碌碌奔波,而徒劳无功的行为,大不以为然,故明知是孔子门徒,长沮却始终不肯告知渡口所在,还加以反讽。桀溺则不信孔子有能力改变混乱的政局,说完话便低头工作,不理会子路。子路无奈返回,告知孔子此事。孔子深为感慨,认为人与栖息山林的鸟兽不同,不应逃避人世。
  从这里,我们可以发现两种不同人生观所表现出来的处世态度:隐者以为天下无道,政治黑暗,难以有所作为,因此高举远引。孔子则完全相反,“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说明了正因天下无道,所以必须挺身而出,以澄清局势,造福百姓。如果说在天下无道,举世皆浊的环境下,贤者为了洁身自好,而遁世隐居与山林鸟兽同群,那么必然“小人道长”,天下将永远处于“无道”中。(新浪读书独家首发)孔子栖栖遑遑地奔波游说,正因不忍人民处于天下无道之中。从这章记载可以看到孔子的为人:只要是有利人民,合乎义理的,没有不尽力为之奋斗的。
  【500书堂】制作,下载更多电子书;请到H T T P://WWW 。500shu。
  论语卷·论人(14)
  【500书堂】制作,下载更多电子书;请到H T T P://WWW 。500shu。
  我们今日所身处的社会已有日渐混乱的趋势,如果学习隐者孤高自清,独善其身,当然也是一种人生态度,并不会犯科触法,招致物议。但进一步想想,假如社会一乱,每个人都为了顾全自己,争相逃避,不肯出来奉献心力,那是不是太消极悲观了吗?我们大家既然是社会群体中的一分子,当然就负有社会责任,如果每个人都有孔子这种积极乐观的入世态度,那么我们的社会终究会充满希望的。
  (三)
  叔孙武叔①毁仲尼。子贡曰:“无以为②也。仲尼,不可毁也。他人之贤者,丘陵也,犹可逾③也。仲尼,日月也,无得而逾焉。人虽欲自绝④,其何伤于日月乎?多见其不知量⑤也。”(《子张》第一九·二四)
  章旨
  子贡赞美孔子之德,有如日月,并申辩毁谤者之不自量。
  注释
  ① 叔孙武叔姓叔孙,名州仇,谥武,鲁大夫。
  ② 无以为言不要如此毁谤。无,通(毋),禁止之词。
  ③ 逾超越。
  ④ 自绝自己绝弃于日月,比喻自己自绝于孔子。
  ⑤ 多见其不知量恰好显示他不知量力罢了。多,适,刚好。
  析论
  弟子与孔子相处日久,亲受孔子教泽沾溉、人格熏陶,对他有更深刻的认识;对其道德学问、胸怀气度、人格修养等,发出由衷的赞美与心悦诚服之情。如子贡曾数次针对时人对孔子的误解或毁谤,而为孔子澄清或辩白。从子贡的义正辞严,一再捍卫孔子圣道之不容诬蔑的态度来看,足见他对孔子无限崇仰之心。
  本章记叔孙武叔毁谤孔子,子贡挺身为老师辩护,并以日月比喻孔子学问道德之崇高和伟大,是任何人无法超越的。不自量力的人诋毁孔子,既无损于他日月般的光辉,也无损于孔子崇高的形象。子贡之语,足见孔子之伟大,有如日月经天。
  司马迁说:“夫使孔子布扬于天下者,子贡先后之也。”(《史记·仲尼弟子列传》)能对老师博大精深的学问道德有深切的体验,又能进一步弘扬老师之道,子贡堪称孔门杰出之士。
  问题与讨论
  1。 在现今的社会,你认为“知其不可而为之”的精神是否可取?请说明理由。
  2。 于贡以孔子之德有如日月,以斥责毁谤者,这样说有什么作用?
  3。 请说说你对“穷则独善其身”的看法。
  五、孔子论弟子
  本单元所选各章,是孔子针对门弟子所作的评论,及其与弟子言志等相关对话。从这些评论与对话中,我们可以了解孔子的理想、教育方式;更可体会出孔门弟子的光明俊伟。他们有理想、有抱负,才德兼备,有为有守,足以负重行远,弘道济世。玩味孔门师生间的对话,我们发现孔子与弟子之间有着相同的志趣和深厚的情谊。他们经常在一起磨砺道义,讲论学问;他们还进而相期相勉,实现救人救世的理想。研读本单元各章,孔子及其门弟子光风霁月的丰姿,竟然又在我们的心上眼中复活了。
  (一)
  子在陈曰:“归与!归与!吾党之小子①狂简②,斐然成章③,不知所以裁④之。”(《公冶长》第五·二二)
  章旨
  孔子在陈思归乡里,裁成弟子。
  注释
  ① 吾党之小子我乡党中的弟子们。党,乡党,周制五百家为一党。小子,指弟子。
  ② 狂简谓志大而疏略于事。
  ③ 斐然成章言其德行修养所表现于外的言行举止,颇有可观的文采。斐然,有文采的样子。
  ④ 裁修正。
  析论
  孔子周游列国,想要推行大道,拯救庶民。可是当时各国国君,都沉迷于整军强国、开疆拓土、武力攻伐的战事中,因此孔子虽受各国礼遇,却始终没有人君肯任用他,所以思归乡里,裁成弟子。
  【500书堂】制作,下载更多电子书;请到H T T P://WWW 。500shu。
  论语卷·论人(15)
  【500书堂】制作,下载更多电子书;请到H T T P://WWW 。500shu。
  狂简是志大而疏略于事。狂简的人,胆大而心不细,虽然志意高远,但是视事轻易,任事草率,也就是说狂简者是眼高手低的人。年轻人血气方刚,比较容易犯这种毛病。狂简和乡愿不同,孔子最讨厌乡愿,骂乡愿是德之贼。至于狂简,只是学养不足,尚未走上中庸之道而已。如果好好培育他们,教导他们,就能折其轻狂易简而合乎中庸了。中庸之道,就是孔子主张的仁道,是无过无不及之道。
  狂简的人,表面看去,像是个潇洒的人,斐然成章,但是这不是成道的表现,教导他们回归中庸之道,就是孔子所说的“裁之”了。
  (二)
  子曰:“从我于陈、蔡①者,皆不及门②也。”德行:颜渊③、闵子骞④、冉伯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