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3 节
作者:老是不进球      更新:2021-02-26 19:29      字数:4957
  注释
  ①为仁行仁。
  ②利动词,使其精良。
  析论
  工匠希望把事情做好,就必须使用精良的工具;君子若要为仁,也必须结交仁士与贤大夫。
  君子居处在一个邦国,要事奉贤能的大夫,以观摩其临民接物之方与从政治事之学,以为服务社会之资。君子择友,必属有仁德之士,其用意在于以文会友,修道辅仁。晏子曾说:“吾闻君子居必择处,游必择士。居必择处,所以求士也;游必择士,所以修道也。”(我听说君子居家一定会挑处所居住,出游也会选择有修养的士人为友。居家挑处所,目的在找到好士人;出游选择有修养的士人,目的在修成道德。)(见刘向《说苑·杂言》篇)“择士以修道,交友以辅仁”,就是“友其士之仁者”的注脚。
  综上所述,可知孔子指点子贡为仁当亲近贤能仁厚的师友,相观而善,熏习日久,自能涵养仁心,日进于高明。
  (十)
  子曰:“里仁为美①。择不处仁②,焉得知③?”(《里仁》第四·一)
  章旨
  孔子教人应选择风俗仁厚的乡里作为住所。
  注释
  ①里仁为美乡里间具有仁厚的风俗,才是美好的地方。里,乡里。
  ②择不处仁选择住所,却不居住在风俗仁厚的乡里。处,居也。
  ③焉得知如何算得上明智呢。知,音zhì,通“智”。
  析论
  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昔日孟母三迁,主要原因就是要选择“里仁为美”的环境,使孟子能在优美的环境中成长,最后果然达到了期望的目的。可见环境对人格的成长影响有多大。处在今日社会中,良好的社区,如果大家都能携手合作,和睦相处,而又有优美的环境,相信在这种地方成长的孩子,一定是人格健全、学业进步。所以孔子告诉我们选择居住的处所不能不谨慎,不能不选择民风淳厚、环境优良的地方。
  (十一)
  子曰:“当仁①,不让于师②。”(《卫灵公》第一五·三六)
  章旨
  孔子鼓励门人要勇于行仁。
  注释
  ①当仁遇到行仁之事。
  ②不让于师不必对师长谦让。
  【500书堂】制作,下载更多电子书;请到H T T P://WWW 。500shu。
  论语卷·论仁爱(5)
  【500书堂】制作,下载更多电子书;请到H T T P://WWW 。500shu。
  析论
  弟子对于师长凡事都必须尊敬,都必须谦让,所以有师长在,处处注意礼貌,处处以师长为先。但是唯独行仁之事,孔子却告诉我们“不让于师”。孔子的意思,不是要我们不尊师,而是认为行仁之事是出之于本心的,比尊师更具急迫性,就好比我们看到一个人要掉到水里去,我们不能因为有老师在而不急于去拯救他,要知道救命是不能谦让的。所以行仁宜勇,无须谦让,况且老师也会乐见学生勇于行仁。因为这也是一种“尽己之心”的表现。从这一章里,我们可以看出孔子思想所注重的实质意义。
  (十二)
  子曰:“志士仁人①,无求生以害仁②,有杀身以成仁③。”(《卫灵公》第一五·八)
  章旨
  孔子言志士仁人视仁德重于生命。
  注释
  ①志士仁人有高尚志向节操与道德的人。
  ②求生以害仁为苟且求活命,而拋弃操守,损害仁德。
  ③杀身以成仁牺牲生命,而成全正义、仁德。
  析论
  人的一生中,多处于正常的情境,但有时也会遇到非常的情境。在非常的情境下,对于生命的诠释就和正常情境不同,这时精神意义往往会高过于实质生命,轰轰烈烈的牺牲,就毫不勉强,所以古来忠烈之士能为国殉难,保卫家园。若在危急存亡关头,只求腆颜苟活,则活着为人唾弃,生不如死,死后遗臭万年。故有志之士不屑为,仁德之人不忍为也。
  宋代文天祥战败,为元兵所俘,(新浪读书独家首发)拘燕京三年,终不被利诱,不为威屈,作“正气歌”以表明心志,从容就义。尝曰:“孔曰成仁,孟曰取义,惟其义尽,所以仁至。读圣贤书,所学何事?而今而后,庶几无愧!”这正是“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的表现,文天祥不愧是个志士仁人。
  (十三)
  子曰:“不仁者,不可以久处约①,不可以长处乐②。仁者安仁③,知者④利仁⑤。”(《里仁》第四·二)
  章旨
  孔子言仁者不因环境失其本心,易其所守。
  注释
  ①久处约指长久处于贫贱穷困的环境中。约,指贫贱穷困。
  ②长处乐指长久处于富贵安乐的环境中。乐,指富贵安乐。
  ③安仁指安心在仁道上,自然地依仁道而行。
  ④知者指有智慧的人。知,音zhì,通“智”。
  ⑤利仁知道仁道可以利人利己而努力实践。
  析论
  俗话说:“饱暖思淫欲,饥寒起盗心。”会如此的人,都是因为内心缺乏了坚定的修养,尤其是缺乏仁德的观念。由于不仁德,就无法爱人,内心只有私利,所以孔子要我们提高警觉。唯有仁德的人才能安于仁,至于知者,因能明辨利害,也会行仁,虽不及仁者,然亦能修德,进而有利于社会国家,仍值得赞许。
  孔子的思想中心是个“仁”字,颜回是孔门最杰出的学生,也是奉行仁道最努力的学生。孔子曾称赞颜回说:“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真是贤良啊,颜渊!吃一小筐饭,饮一瓢水,住在简陋的房子里,人人受不了这种苦,颜渊却不曾丧失他的快乐。真是贤良啊,颜渊!)(《雍也》篇)这正是可以久处约的表现,难怪孔子会那么疼爱他。
  有些人“为富不仁”,那是富有人家自恃自家的财富,不知贫穷人的困难,然后以自己的财富标准,为所欲为,不顾穷人的处境;或者是富贵人家的子弟,不知道赚钱的困难,凭着父母所给予的财富,任意花费,丝毫不知爱惜,甚至产生花钱可以消灾的错误观念。为所欲为,当然会做出不仁的事情来,然后恶性循环,为富不超过三代,这正是“不仁者不可以长处乐”的现象,所以孔子要我们无论“处约”或“处乐”,都要懂得“安仁”、“利仁”,是多么有道理啊!
  【500书堂】制作,下载更多电子书;请到H T T P://WWW 。500shu。
  论语卷·论仁爱(6)
  【500书堂】制作,下载更多电子书;请到H T T P://WWW 。500shu。
  (十四)
  子曰:“苟①志于仁②矣,无恶也。”(《里仁》第四·四)
  章旨
  孔子勉人立志向仁。
  注释
  ①苟果真。
  ②志于仁立志向仁。
  析论
  一个人若能全心全意以“仁”为行道的依归,那么他的行为因有“仁”做标准,自然不会做出恶事。
  仁者爱人,仁者有不忍人之心。一个处处有爱心的人,所行以爱为念,以爱为鹄的,自然不会与恶为伍了。佛家说:“放下屠刀,立地成佛。”此话的积极意义可以和本章的主旨相互验明。历史故事中的“周处除三害”是极好的例子,一旦周处决心为民除害,就是“志于仁”的表现,他经此而成为善人,自然“无恶矣”。
  希望社会上所有的人,都能谨记孔子所说的这句话,不仅个人可以无恶、无愧于天地父母;社会国家也必然臻于和睦安乐的境地。
  问题与讨论
  1。 试举史实为例,说明哪些是“杀身成仁”,哪些又是“求生害仁”的事例,分享你的感受。
  2。 对于“仁者安仁”、“知者利仁”,你较欣赏哪一种,理由为何?
  3。 孔门弟子问仁,孔子为何没有固定答案?这会让人无所适从吗?
  4。 孔子说“我欲仁,斯仁至矣”,行仁似乎一点也不难,可是为什么孔子不轻易以仁许人呢?
  【500书堂】制作,下载更多电子书;请到H T T P://WWW 。500shu。
  论语卷·论孝友(1)
  【500书堂】制作,下载更多电子书;请到H T T P://WWW 。500shu。
  一、论孝
  本单元共选录九章。
  百善以孝为先,孝为行仁的根本之道,因此首先以《学而》篇第二章有子的话发端。《孝经》说:“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身体、四肢、头发、皮肤,是父母生下我们而有的,所以不敢毁伤它,注意保护它,这是孝道的开端。)因此后列《泰伯》篇第三章,说明曾子爱惜身体发肤,以克尽孝道之义。接着是孟懿子、孟武伯、子游、子夏等弟子问孝各章,以见孔子论“事亲之义”在于“不辱其亲”、“不辱其身”、“敬亲”、“爱亲”、“微言劝谏”。至于《里仁》篇的“父母之年,不可不知”,《学而》篇的“慎终追远,民德归厚”,则是针对年岁较长的为人子女者来说的。
  (一)
  有子①曰:“其为人也孝弟②,而好犯上者,鲜③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④。君子务本⑤,(新浪读书独家首发)本立而道生⑥。孝弟也者⑦,其⑧为仁⑨之本与⑩!”(《学而》第一·二)
  章旨
  有子勉人力行孝悌之德。孝悌是为仁的根本。
  注释
  ①有子姓有,名若,鲁人,孔子弟子,小孔子三十三岁。
  ②孝弟善事父母兄长。弟,音tì,同“悌”。
  ③鲜音xiǎn,少。
  ④未之有也没有这样的事。
  ⑤务本专心致力于基本工作。务,专力。本,指孝悌。
  ⑥本立而道生根本树立了,实践仁的途径就由此而生。
  ⑦也者也,助词。者,语气词,表示提顿语气。
  ⑧其应该是。表示推断语气的助词。
  ⑨为仁实践仁德。
  ⑩与音yú,同“欤”,相当于白话的“吧”。
  析论
  仁道宽广,不易把握。若能从浅近处体会、着手,就比较容易收效。有子使人致力实践孝弟之德,即是指点学者,从切近处把握实践仁德的方法;如此,天理本心自然日益洋溢于生命之中。
  实践孝弟之德,心性必然纯和温厚。日常生活中,事奉父母,或与兄长相处,言行举止也自然循规蹈矩,合情合理,不致有冒犯的举动和暴戾的倾向;当然,也不会违法犯纪,从事非理性的活动了。
  无论君子涵养德性,或是官员施政临民,都应重视孝弟之德。孟子说:“人人亲其亲,长其长,而天下平。”(人人亲爱他们的亲友,尊敬他们的长辈,而后天下太平。)又说:“尧舜之道,孝弟而已矣。”(尧和舜的治国之道,最根本的是推行孝道和悌道罢了。)古圣先贤更是强调“以孝治天下”的治国理念。这些见解都说明了“孝弟是为仁的根本”的道理。
  有人动辄因为细故,冒犯长上;或斗殴、犯法,造成严重的社会问题。世人不能体认、实践孝弟之德,不能涵养仁心天理,或许就是造成这些乱象的根本原因吧!
  (二)
  曾子有疾,召门弟子曰:“启①予足!启予手!《诗》云:‘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②而今而后③,吾知免夫④!小子⑤!”(《泰伯》第八·三)
  章旨
  曾子训勉门弟子爱护身体发肤以克尽孝道。
  注释
  ①启开,此处指揭开被子。
  ②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怀着恐惧戒慎的心情,就像在深渊的旁边,生怕坠落;又像走在薄冰上,唯恐陷溺。战战,恐惧。兢兢,戒谨。语见《诗经·小雅·小旻》篇。
  ③而今而后如今以后。前“而”字,是“如”的意思。后“而”字,是关系词,同“之”。
  ④免夫免于毁伤。夫,语气词。
  ⑤小子指门弟子。
  析论
  曾子一向主张“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为基本孝道。因此在年老病重、弥留临终之际,让随侍在侧的弟子掀开衾被,检视手足四肢;并且反复叮咛警醒,示以“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的善事父母之道,言教与身教同时展现,可谓极高明的教孝之方。
  【500书堂】制作,下载更多电子书;请到H T T P://WWW 。500shu。
  论语卷·论孝友(2)
  【500书堂】制作,下载更多电子书;请到H T T P://WWW 。500shu。
  子女的形体、生命,莫不来自于父母,可以说是父母生命的延续。因此做子女的人,要珍惜五官、四肢,涵养生命、精神,千万别做无意义的残毁,和无价值的牺牲。这就是“不敢毁伤”的道理。有些血气方刚的人,(新浪读书独家首发)为了逞一时之意气,或与人斗狠,或杀人,或自杀,不但伤身,而且丧德,严重违反了“战兢自惕,临深履薄”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