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39 节
作者:
点绛唇 更新:2021-02-26 19:23 字数:4857
盖立宪者,国家有一定之法制,自元首以及国人,皆不能为法律以外之行动。贤者,不能逾法律而为善;不肖者,亦不能逾法律而为恶。【见杨度著「君宪救国论’,重印于前引‘北洋军阀’第二卷,页九五六】
杨度这话,原是卑之无甚高论。梁启超就讥笑他自己也做不到。笔者在拙著里也一再强调,我们中国人如想做到这一点,非两百年之历练,不为功也。时近百年了。当年黎、段诸公,墓木合抱矣。试问我们华裔朝野,从海内政客,到海外华侨,除掉打麻将之外,哪个大小政团、内外社区、商业团体、学术机构,有过真正的法制民主?沉痛言之,我华族没有也。让我们静默三分钟,心平气和的想想,真是没有也。是耶?非耶?岂不怪哉?
美国模式是什么回事?
在笔者编撰本篇期间,曾时时为最热闹的‘本世纪大审’(Trial of the Century)电视节目所打断。美国国会这次对总统柯林顿的公审,确是百年难得一见。他们两党三院(参众两院和法院),和原被告两造,真是使尽浑身解数。控方不把总统赶出白宫,誓不甘休。辩方则死守宫廷,绝不退让。这是一场最激烈的夺权保权的无烟内战。全国最高学府,和最拔尖的法学、史学、政治学的权威也都被卷入;全国大小媒体,非刘即项,非蒋即毛,几无一置身事外。全国数千万有政治素养的人民,街谈巷议,也各说各话。大家提起耳朵,众目睽睽,正在进行一桩全国性的公开的政治学术大辩论。不特当事的控辩两方的诉讼状,掷地有声;为双方助阵的法学、史学、政治学、社会学、心理学,乃至神学权威的议论之作,亦均深邃之极,有时且文采飞扬;随时阅览,真有胜读十年书之感。真是精彩绝伦。纵是一般卖浆煎饼的小市民,和家庭主妇、大中学生的即兴评论,均能颇中肯綮,令人击节。真是不可小视……。这就是所谓‘美国模式’的最高境界。当然他们各级的大小政客的蝇营狗茍,和我们许多搔首弄姿的可嫌的政客,并无两样,但是从政治总体运作来说,我们和他们就无法相比了。对照之下,不特当年在北京、南京只会举手和抬棺材的议员代表们,显得太原始了。就是目前在台湾的风云政客,和他们相比,也不免是小儿科(Baby Stuff)也。
何以如此呢?这我们就不能不从文化整体来说了。须知,美国非只一单纯的美洲国家也。她底占全国人口百分之八十的欧裔美籍公民(European…Americans)至今与非欧裔通婚者,尚不足百分之一也。因此此一纯种白人的美国公民的主体,实是欧洲全部白种民族再加上个犹太民族,在美洲的重行大组合,所形成的一个新兴的白种民族。他们在文化上,承继了整个欧洲文明(也就是西方文明)的主流。但是在政治组织和语言上,则直接取自议会传统最深的英国。哥大口述历史的创始人…犹裔纳文斯教授(Allen Nevins)生前就常说,英语民族在政治上,比其他任何民族都更为优越。(The English…speaking people are politically superior to any other race。)实在不是犹太人替英语民族吹牛。美国革命后,欧洲民族向北美洲大量移民,不特在美洲形成一个新兴的混合民族(像古代中国的隋唐盛世),在古老的欧洲文明上,也来个第二次的文艺复兴,终使它成为今日世界上唯一的超发展国家。她的政治制度,是对英国的议会政治的‘延续’(Continuation)和‘进化’(Evolution),是直线发展的。因此他们纵是三尺之童,都能道其真谛。教育愈高,智慧愈高,则更能舌灿莲花矣!这就是我们今日‘世纪大审’中,所见的现象了。
我国民初的议会政治就不然了。我们既不是延续,更不是进化,我们则是‘转形’(Transformation)和‘西化’(Westernization or Europeanization),乃至半中半西或不中不西,和所谓‘师夷之长技’,或‘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文化‘融合’(Acculturation)。在这种融合的过程中,有个‘不破不立’的中间阶段。民国初年也就是这个阶段的初期。在这‘初级阶段’(让我们借用个邓小平思想中的名词),孙中山的经验是‘知难行易’,是‘破坏难于建设’(破难于立);胡适的看法是要‘打倒孔家店’(先破后立);毛泽东就急于要‘铲除三座大山’(全破再立),……既然不破就不能立,那我们学习西方的议会政治,就十分困难了。因为我们‘破’也不够;‘立’也不够。张之洞之所谓‘中学为体,西学为用’者,实际上却是,中学是‘包袱’,西学是‘皮毛’。结果是(全民的)‘包袱’丢之不易;先知先觉们的一点‘皮毛’,建立也难。这就是我们民初议会政治,通盘失败的关键所在了。
毛主席曰,知识分子书读得愈多,愈没有知识。这句真是夫子自道也。毛说他把‘资治通鉴’看了六遍;‘红楼梦’看了五遍。读得愈多,包袱愈重,对民主政治,对社会主义建设,就愈没有知识了。毛公逝世之后,据说菊香书屋之内,一本马列书籍也没有。有心人临时送去一部资本论,壮壮门面。其实毛又何尝不读马列哉?余尝拜读毛公的‘读政治经济学笔记’,颇怜其苦心也。只是您如去做赵匡胤的宰相,读‘半部论语’就足够足够了。但是您如做了转型期的执政党主席,读十部马列,也还是个二百五。十部马列管屁用?……
总之,我国近现代政治思想家,从康梁到杨度、毛泽东,都是包袱太重,皮毛太轻,而弄权任性,自以为是,才误尽苍生的。孙中山比较平衡,但他老人家也说过,‘政是众人之事’。众人不要干(所谓民智未开也),你一人要独干,哪有成功之理呢?可是反之亦然。在众人都要干之时,你一人偏不许干,也是要出纰漏的。小蒋总统将来在中国政治思想史上,会有其一定的地位的,那就是他知道时势不可逆转,乃因势而利导之,这就搞对了。民国初年的那个时代,没有搞议会政治的任何条件。时代未到嘛。但是既然建立了民国,‘再造共和’(段祺瑞的豪语)议会政治又不能不搞;搞得焦头烂额,也是必然的结果啊。形势比人强,治史者不可厚责于古人也,时代的悲剧嘛。这就是民国初年的政治大样啊。
且看民元老国会
在以上论袁诸篇里,我们对民初的国会着墨无多。因为在那一阶段,中国政治圈内的主要矛盾在孙、袁之间。而孙、袁二公着重的都在枪杆,国会所发生的作用太小了。多说了反而浮云蔽月,有失真相。迨孙公的枪杆被袁公的枪杆打败了,袁对国会不但继续任其存在,他对国会之内的国民党也还礼遇了一阵子。原因是他知道国会里,有国民党籍的议员,并不一定拥护孙文,甚至是反孙的政客;更重要则是,袁还要利用国会来把自己扶正,由临时大总统变成正式大总统。待他被扶正之后,他就把国民党籍的议员全部开革了。国民党的‘多数’一去,只占‘少数’的进步党的国会就瘫痪了。
袁搞垮了国、进两党的国会之后,本想组织一个御用国会来做他的橡皮图章。可笑的是,他那时还去古未远。这个地球上除掉皇帝之外,先进的国家里,还未见过第二种独裁制度,所以他搞来搞去,只搞出个半调子的‘参政院’来‘拥戴’他做皇帝,终于弄得短命而死,遗臭万年。他那时如果只做个党主席,或党总裁,如后来的蒋、毛二公者,则段、冯二将,又怎敢搞窝里反?蔡锷小将,又何敢称兵犯上哉?朋友,袁的时代还太早嘛。蒋、毛二公那套‘现代’本领,他还未练出来呢,所以他就吃瘪了。因此在袁的时代,国会尚未构成个夺权的单位,写历史的人,也就让他老人家暂时靠边站了。可是在段祺瑞时代就不同了。黎、段二人此时旗鼓相当,都独裁不了。黎要利用国会以反段;段则要利用北洋系的地方军阀来制黎,国会就不再是‘橡皮图章’,或‘拥戴机构’了。因此现在倒是我们应该把它老人家揭揭底的时候了。
国会是今后五百年的中国,必不可缺的一种政治建制。至于它在最后落实成怎样的一个‘定型’,今日似尚言之过早。只是它是个与民国与生俱生的,在民初虽然作用不大,毕竟是值得一叙的制度,下篇当以较详尽的篇幅概括之,或可为今后有心法制者,做点备忘工作也。(一九九九年一月二十六日于北美洲)
段祺瑞和所谓‘皖系’是什么回事?
在一部‘民国通史’里,笔者在不同的拙著中,曾一再强调,最令史家和读者们感觉头痛的,实在是民初‘军阀混战’那一段。据个人对民国史数十年的探索,那些从事混战的大小军阀,就不下数千人。跟他们枪杆打转的,还有数不尽的政客,和党人。他们结党为公,或结党营私,忽聚忽散,朝秦暮楚,你要把他们清理出个头绪来,那真是治丝愈棼,不知伊于胡底。不信您去翻翻那一套西方‘剑桥学派’,由已故汉学大师费正清所主编的、最权威的‘剑桥中华通史’,看看它底第十二册,有关民国军阀那一段(有汉语译本)您就知道,尽信书不如无书。你要选用它作教材,去大学或中学课堂授课,那就变成不知所云了。
一扇玻璃窗,四个方块块
其实一部军阀混战史,历时不过十六年(一九一二─一九二八)。真是无巧不成书,历史家如把这十六年分分阶段,它不多不少,四四一十六,整整四年一段,可以顺序排列如下:
袁氏当国,一九一二─一九一六
段祺瑞的皖系主政,一九一六─一九二○
曹锟吴佩孚与直系政权,一九二○─一九二四
张作霖张学良的奉系父子配,一九二四─一九二八
你如再把他们四组,分别划成四个方块块,像一扇四块玻璃的玻璃窗。按时间先后,你再录下他们各组的大事记。如此的一扇嵌字玻璃窗,就是这十六年军阀混战的编年史了。清清楚楚,一丝不乱。笔者在前篇拙著里,就曾替他们装过这扇玻璃窗。因这玻璃窗,很简单明了。装卸都很容易,记忆不难,这儿为读者就便参考,就重提一下,如上列。读者稍事浏览,便可终身不忘。
一场混战,四个圆圈
至于他们之间的混战,我们也曾制出简单的图表。把这十六年的混战双方或多方,画成四个圆圈圈。以一个圆圈代表统一的中国。这计军阀混战,先是南北对立,把圆圈一分为二。章太炎曾为这个南北分裂,写出一付讽刺的对联,说,‘民犹是也,国犹是也,何分南北?总而言之,统而言之,不是东西。’再简化一下,便成为‘民国何分南北?总统不是东西。’想不到的是,军阀既分南北之后,南北反而停战了。以后的内战,却变成南打南(先是广东打广西,所谓中山‘定桂’;再来广东打广东,陈炯明叛孙,中山率南方军阀讨陈),北打北(直系先打皖系,奉系再打直系)的两场平行的区域内战了。巧的是,这四场,南北自打的区域内战,几乎都是南北同时开打的。他们再打出个南北对峙之局,就是蒋介石将军誓师北伐的时机了。用圆圈的分裂,来表解这场混战,也可以一目了然的。前章表解,已颇道其详,这儿稍微提一下,使读者有个大略的印象,就不再重复了。
本篇现在所要讨论的,便是这第二块玻璃,和第二个圆圈。内容是段祺瑞的皖系政权的始末。
段祺瑞的小档案
段祺瑞是继袁世凯而起的,我们民国政治史上,第二个强人。皖系便是以他为中心的一窝军人和政客所形成的,有利害政纲的政治派系。袁世凯死后的四个年头(一九一六─一九二○),中国政权,就抓在段的皖系之手。但是段祺瑞是何等样人?他又如何崛起,而变成民国一人呢?我们首先得查查他底背景,把他的家世、童年,和青少年期所受的教育,编个简单扼要的小档案。
段祺瑞(一八六五─一九三六)字芝泉,是安徽合肥人。比孙中山大一岁,比蒋介石大二十二岁;比毛泽东大二十八岁。在段的当权时代,人多尊称之为‘段合肥’。亦如清末李鸿章之被称为李合肥也。合肥市现在是安徽省会所在地。但是在清末民初,它只是个大县,可能也是中国最大,或次大的一个县,其区域除包括今日的合肥市之外,还包括今日的肥东、肥西,和长丰三个县。
合肥也是清末内战时,李鸿章所统率的‘淮军’的老家。乡人好武,淮军的士兵和高级将领,泰半是合肥人。段祺瑞的祖父段佩,便是个农民出身的,最后官至记名总兵(师长衔)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