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26 节
作者:
点绛唇 更新:2021-02-26 19:23 字数:4734
参见上引陶菊隐著「北洋军阀统治时期史话’第二册,页七○…七二。比较晚出的一手史料,如大陆上出版的文史资料,所记亦多,不备载,详史料篇。】
段祺瑞(一八六五…一九三六)、冯国璋(一八五九…一九一九),这两个一‘虎’一‘狗’,可不一样了。袁的看家之宝的六镇之兵,都掌握在他二人手里。袁为防制他们建立私人势力,乃把他们在六镇之中,不时调动,因此段一人在六镇之中,曾历任四镇的‘统制’(师长)。袁的本意只是对其部属搞‘将不专兵’的把戏,等到他们水涨船高,段变成一人之下,万人之上时,袁的六镇班底,也都做了段的部属,使段氏在后来所谓‘北洋军阀’系统中,威望足以号令全军的第一号大军阀。
段氏,合肥人,幼年也是老淮军眷村里的产品。李鸿章的北洋武备学堂第一届毕业后,留德,并在克鲁伯兵工厂做实习生。后来为袁罗致,成为位仅次于袁的小站元老。辛亥革命时接替冯国璋为清军前敌总指挥,兼湖广总督。终于率前敌清军将领四十余人,电迫清帝退位,成为中华民国民国的开国元勋之一,闻名国际。在袁氏替孙之后,段为袁政府中最具实力的陆军总长。袁氏戡平二次革命时,段氏摄阁。帝制之初,主将军府,兼统率处,号令三军,权倾朝野,为当时中国之第一军人。但是功高震主在袁氏看来,就成为尾大不掉,乃稍削其权而引起段的反感。加以段亦以中华民国的开国元勋自许,接袁氏之班,实为顺理成章之事;做袁氏之臣,那就是降志辱身了,非大丈夫所能堪也。但段显然无反袁之心,迨工杯葛而已矣。段原与袁府的‘大爷’(克定)不相容,这时克定乃乘虚而入,竟向皇父建议以王代段。袁氏误听儿言,乃命克定苦劝卧‘龙’,出山代段,并于民国四年(一九一五)八月底正式交接。这一来,火上加油,袁、段的关系乃发展到决裂的边缘。据松坡遗墨所示,蔡锷在潜离北京之前夕,曾与段有密谈。再据上引袁静雪的回忆,袁氏死后,遗族曾一夕数惊,因为有密报说段祺瑞要派兵来包围中南海,尽诛袁氏家人。段为此表明心迹,曾特地把老婆送来参与袁家守灵,以安袁族之心,云云。袁、段的关系发展到这种恶劣地步,袁氏帝制之失败,还需历史家多唇舌乎哉?
曹丕不好伺候
冯国璋和段祺瑞的故事,也大同小异。冯国璋,直隶(今河北)河间人。幼年家贫,曾在农村戏台上拉二胡伴唱为生。后从军,由于聪明而苦学,竟被保送军校,与段祺瑞同学。半途请假考科举,竟考中秀才。再考举人落第,乃回军校完成学业。后得机去日本,对日本兵制观察入微,乃被袁氏选拔,终成小站三杰中之‘狗’。辛亥武汉之役,总统清军第二军,攻下汉口、汉阳、后被调返北京,统率禁卫军。禁卫军者,袁氏控制北京之八三四一部队也。有此,则袁党在北京之统治基础乃大奠。二次革命时,冯又奉调南下,与张勋攻略南京。后张军因军纪不佳他调,冯乃代张为江苏将军,驻节南京。从此地灵人杰,冯遂成为威震东南的封疆大吏。民国四年初夏,冯自梁启超口中获悉袁有改变国体、实行帝制的阴谋,乃亲往北京一探究竟,袁氏乃对他有上述‘封口’之说。国璋信以为真,并为广事传播,后知被骗,乃气愤不已。因此对袁氏之背叛民国,竟不惜公开批评。弄得朝野皆知。其实冯之反对帝制的公私动机,大致与段的立场,亦不相上下。他二人除爱惜共和之外,都不无将来对袁氏接班为主的情结。而他二人对‘太子’袁克定的憎恶,冯可能有甚于段。冯竟直呼克定为曹丕,并对朋友们公开诉苦说,袁大总统如果做了皇帝,‘像这样的曹丕将来如何伺候得了’。【见恽宝惠‘谈袁克定’,载‘文史资料’总第二十六辑,页一四一。】
总之,冯、段二人,袁世凯的两大肱股也。折其一,袁氏的皇帝肯定就做不成了。两个同时罢工,袁就瘫痪了,云南起义也就是多余的了。至于黎元洪之拒绝‘武义亲王’之册封,黎虽非北洋系中人,作用不大,然黎氏究系副总统,反袁形象,也是有其一定影响的。但是还是毛主席说得好,坏东西不打不倒。没个云南起义这么轰轰烈烈的来一下,袁世凯可能还不会立刻倒毙,有袁在,帝制的闹剧伊于胡底,就谁也不能胡说了。
下面再谈谈蔡锷、唐继尧和他们的云南起义。
头角峥嵘的蔡锷
蔡锷(一八八二…一九一六),湖南宝庆人,其家庭背景,说者异辞。云南文史资料说他家贫,‘父为打铁工人’【见选辑第十辑,页九】,不太可信,因为他在十三岁就考中了秀才,简直和他的老师梁启超差不多(梁成秀才时十二岁),但他和他老师康有为一样,乡试落第,未能‘中举’,因而跑到长沙去进当时最时髦的‘时务学堂’,做了梁启超和谭嗣同的学生,时为戊戌前一年,蔡十五岁,梁二十四岁。名师高徒,是民国史上少有的佳话。打铁工之子,似不能有此造化也。哥大所编的民国名人传,说他是富农之子,我则说他和毛泽东、刘少奇一样,是中小地主之子,大致差不多。戊戌后,蔡锷曾在上海进南洋公学,又东渡日本,一九○○年曾回国参加唐才常起义,再回日本进入日本士官学校第三期,与蒋百里同班,一九○四年毕业于士官学校骑兵科。蔡留日期间与梁启超往返甚密,并为新民丛报撰稿,可说是头角峥嵘、文武兼资。那时中国留日学生数万人,十九都在东京一带鬼混。像蔡锷这样的货真价实的留学生,实在少之又少,所以他一旦回国便为新政各界争取的对象。
蔡锷于一九○四年在日本学成返乡,在端方之下做了一阵高级教官和参谋之后,便被广西巡抚李经羲所罗致,去广西一住六年。他在广西最值得一提的工作,便是当李宗仁将军的母校的广西陆军小学的总办了。善于说故事的李公真把他早年所最崇拜的校长,说成高不可攀的‘飞将军’。他说,蔡总办的骑马,可不是翻鞍上马啊。他是从马后起跑,以跳木马的方式,纵身飞跃,骑上马背啊(李宗仁那时还不知道蔡锷是日本士官学校骑兵科毕业的)。李宗仁纵使最崇拜蔡锷,最后他还是要参加个‘驱蔡’的学潮,把蔡锷赶出广西。因为,据他说,当时湖南人搞‘以邻为壑’,把广西当成了湖南的殖民地,所以非驱蔡不可。【见‘李宗仁回忆录’第三章。】
广西人驱蔡,蔡却因祸得福。因为这时李经羲升任云贵总督,乃顺便把蔡锷带到云南去了。在云南,他不只是在‘云南讲武堂’做兼任教官,教了个伟大的学生…─中国红军之父的朱德,并写了一部后来蒋介石也为之手不释卷的‘曾胡治兵语录’,更重要的是当上了一位实际带兵官─…中国陆军第十九镇第三十七协的协统(旅长)。在他底三十七协里,他并且引进了大批留日士官毕业的晚期学弟,作为自己的班底。【参见哥大和刘绍唐所编的各种中西文蔡锷传记。】
蔡唐之间的微妙关系
笔者前章已交代过,袁世凯在他的班底六镇之中,是不用日本留学生的,因为留日的陆军学生,泰半都是同盟会的会员的缘故。蔡锷是梁启超的学生,未尝加入过同盟会,但是他和黄兴却因同乡的关系,而有莫逆的私交;也由于黄的关系,蔡和同盟会也拉得很紧。如今在他的三十七协里,竟然有一个标统(团长),和六个管带(营长),是比他晚期的士官学校学弟,其中六管带之一便是云南东川出生、日本士官学校炮科六期毕业的学弟唐继尧(一八八一…一九二七)。唐比蔡大一岁,但是在学历上,蔡却是比唐高三届的学长;在官阶上,蔡(旅长)更是比唐(营长)高三级的顶头上司。在他们那个时代,不论是在日本或是在中国,官场都是阶级森严的,所以蔡对唐是可以颐指气使的,而唐对蔡则是必恭必敬的。这就是他们在辛亥前后的个人关系。
当武昌起义的消息传至昆明,蔡是当时云南最大的实力派,召集全体干部密议之后,蔡被公推为革命政权的云南都督,云南就在一九一一年十月三十日(阴历九月九日),向清廷宣布独立了。既独立矣,蔡都督坐镇昆明,一支由唐继尧率领,以同盟会员为骨干的北伐革命军,就从云南攻入贵州。贵阳既克,云南蔡都督乃向南京的革命政府力荐唐继尧出任贵州都督。半年之前,唐某还只是滇军里小小的管带(营长),一夕之间,连升四级,如今竟能与名重四海的蔡都督平起平坐,非松坡何以致此?唐对他的老长官、老学长的感激之情岂待细说?
松坡进京,蓂赓返滇
可是蔡对唐之恩高德厚,犹不止于此也。蔡锷之志不在云南一隅也。蔡原是个光芒四射的全国性人物,再加个名重四海的老师,狂为吹嘘,进步党人群抬轿,革命党人拼命拉拢,松坡也早已名扬海内。清光绪三十二年(一九○六),北洋军举行有名的‘彰德会操’时,袁为阅兵大臣,蔡锷亦被指派为审判员,就颇为袁氏看重,而隐有选拔之意。迨袁氏企图称帝之时,袁嫌北洋诸将,尤其是自己的老班底──一虎一狗,‘暮气太重’。段祺瑞身为陆军总长,对部内政务,一问三不知。冯国璋方面大员,公书鞅掌,每晨高卧至十二时,犹在床上,成何体统?所以他要毁军练军,成立‘模范团’,训练新军,一反老北洋系不用留日陆军学生之往例,来重用士官生,以消除暮气。他心目中所看重的就是蔡锷。蔡锷师徒为此亦颇感袁氏这个老伯乐的知遇,而颇有投效之心。因此梁、蔡师徒都认为蔡某非池中物,不应久困边囤,而急于离开云南。但是云南黑金(当时所谓‘云土’)遍地,富庶侪于江浙,地接异国,可进可退,此一绝佳地盘,岂可轻弃,因此他们认为蔡氏这个飞天之龙一去,云南就应由唐某这个地之头蛇接长,才属万全。如此经梁氏之党,在袁的面前一再说项的结果,终于得到袁的默契,将蔡氏调回其母省湖南,蔡之原缺,由唐继尧返滇接长。消息一出,蔡、唐两方固然皆大欢喜,而云南省内却引起了小小的茶壶之内的风波,盖省内固不乏野心家也。因此拒唐、迎唐两派在昆明街头难免就剑拔弩张了。所幸离职将军犹在省内,余威未减,经过蔡将军一阵吆喝,反对派销声匿迹,唐继尧回滇,也就和平接班了。【大陆出版的‘云南文史资料选辑’第十辑,就收集有两派遗老各说各话的回忆凡四十一篇之多,可读性甚高。至于可信度如何,那就看读者本人的火候了。】
由唐领衔发动的云南起义
可是当蔡锷于民二(一九一三)夏季,二次革命刚落幕时回到北京,却发现袁氏并无意要他还湘出长方面,相反的却饵以高位(陆军总长或参谋总长以替段),以待机。为此袁亦未始不具诚心。盖从袁的角度看来,若践前诺,调蔡锷长湖南,只是于心腹地区另添一‘藩镇’。二次革命后,袁好不容易去掉个谭延辏В跄茉倩簧弦桓龈骱Φ陌响杞田桑康瘫暇故歉鋈瞬拧T诿挥星垢恕⒚挥械嘏痰奶跫拢坎亩魇怪词疾皇怯泄宓臉剺劥蟛乓病2恍业笔北毖笙档娜纺浩焉睿炔荒芰睢⒂植皇苊绯删铮鋈环上吕吹摹战挡慷印ü竦巢慷又械那裳裕馑际怯芍醒牒鋈慌上碌墓飧硕富庸伲妥怕轿匏恕2叹艟┤辏闪烁鏊磺喜煌ǖ木缇侄桨欤股酒詈蠡挂腋黾伺》锵衫创蜓诨げ徘背龇椤K飧雒赖难诨ぃ愿鲇⒖《嗲榈那嗄杲膊皇呛猛娴摹K罄瓷ッ暮砑玻贡晃笳镂颊咭嘧孕挪灰桑欠窦匆蛭挂剿螅挂淮⒑溃挥榔淠辏慷潦氛弑病4耸呛蠡啊?br />
总之,当蔡锷溜出北京,经日本、安南,于一九一五年十二月十九日,转返昆明时,他师徒的原计画,是由蔡锷从唐继尧手中拿回云南都督一职,然后统率当年旧部,网罗各界反袁分子,重建云南为根据地,以与袁姓皇帝作长期之决斗的。可是蔡氏行装甫卸,便已看出今日云南的主客形势,以非复当年。今日之唐将军已非三四年前之唐管带(营长)。他今日只身来滇,只是洪宪王朝通缉待捕的捕逃犯,而非当年西南一人之蔡都督矣。他若能以三寸不烂之舌,说动现将军首义讨袁,或有可行;若不知轻重,以老长官自居,发号施令,那就自贻伊威,寸步难行了。为此蔡在给梁的电报中,即隐约言之。梁氏聪明人毋待明言,亦不能明言也。自此蔡在昆明即以拥唐为务,因此旧友共事,建军讨袁,也颇为融洽。
此?